朱水平
【摘要】统编教材口语交际内容的编排紧扣口语交际的核心“交際”,构建了一个科学、实用的训练体系。从语境理论角度看,口语交际教学要遵循整体性、交际性和实践性的原则,教学过程中须以学生的口语实际练讲为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建议:循序渐进,系统训练;听说融合,即时互动;讲练结合,重在实践。
【关键词】口语交际,内容构建,训练原则,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现代公民。何为口语交际能力?用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的话来说就是:“何时说,何时不说,以及关于何时、何地、以何方式与何人谈何内容。”[1]口语交际教学是对学生在现实交往的情境中进行听话、说话能力训练与培养的教学策略和方式,不仅要训练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语境把自己的意图用恰当的言语形式表达出来,还要培养学生依据说话人已经说出来的话语的字面意义和特定环境推导出说话人所说话语的准确含义的能力。
统编教材将口语交际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其纳入教材的编排体系,与阅读、写作等内容并驾齐驱。这表明教材编者对该问题理解的深化和认识的提升。教材的编排突破了简单听说技能训练的狭隘视野,认识到口语交际的核心在于交际。在人与人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理解和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用学视域下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构建
1.语境理论指导下的情景创设
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等。[2]本文关注的是情景语境。情景语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场合等客观因素,以及交际参与者的身份、思想、教养和心态等主观因素。
(1)交际话题的实用性
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应该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让学生承担具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让口语交际教学为切实提高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服务。这一点首先体现在话题的选择上。如教材三年级上册提供的四个话题:“我的暑假生活”“名字里的故事”“身边的‘小事’”“请教”。这些话题有的指向学生的生活经历,有的指向传统文化,有的指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它们与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价值观念等息息相关。话题导语均采用第二人称,一方面凸显了交际的主体是学生,另一方面又具有典型性和可还原性,有较强的针对性,能提升学生日常生活交际的言语质量,具有实用意义。
此外,话题的时效性也体现了实用价值。如“我的暑假生活”,安排在三年级秋季开学第一单元,学生刚经历了暑假,对暑假生活一定是记忆犹新的。这个话题与学生的生活节点以及季节时令相匹配。
(2)交际教学的主体性
交际源于需要。口语交际教学要激发学生内心的交际需求,照顾学生的特点和个性,需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口语交际训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体现在话题中对言语交际的时间、地点、话题、身份、交际目的等因素的描述上。如二年级上册的“做手工”:“你喜欢做手工吗?把你的一件手工作品带到学校,告诉同学你做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两件得意的手工作品,这一话题与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匹配度较高。同时,对话的方式拉近了学生与话题的距离。于是,本次口语交际任务于无形中转化为学生的兴趣(或利益)和内心的需要。
言语交际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把话语置于特定的时空语境下进行的。交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量身定制”的交际情境中。如“商量”这个话题,低年级时创设的情境是学生在学校、家庭中常见的小事,如调换值日时间、延长借书期限、商量电视节目观看时间等;到了六年级就变成了“协商”,协商的对象多元,协商的话题也变成了具有价值导向的社会性问题。
此外,统编教材有大量的插图、泡泡图或表格等助学内容,其目的或是再现情境,勾连交际主体的生活,使其产生共情,或是为交际主体提供可供模仿或迁移的范本,打开口语交际的思路。
(3)交际话语的场合性
“场合”是指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交际对象就某个话题,以某种方式,为某种目的(意图)进行人际交往的一种场景。场合由时间、地点、话题、参与交际对象的身份、思想、教养和心态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构成。场合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交际者的话语要适应场合。例如,六年级上册的“请你支持我”,创设了学生在学校里,通过主动沟通交流,说服老师同意自己办一份报纸并为自己提供必要帮助的情境。在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话语得体、准确。小贴士中“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设想对方可能的反映,恰当应对”就是强调口语交际过程中的场合意识。
场合是易变化的。在一种场合中恰当的话语,放在另一种场合可能就不是很恰当了。因此,教材还设置了不同场合下的任务情境,以进行迁移运用,并且特别强调交际者在交际时要有场合意识,即在面对不同的人(言语交际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解决不同的问题(特定的话题、不同的目的)时,须采取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密切关注对方的反应,及时调整和应对。
2.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的言语能力训练体系
言语行为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语言,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以言行事及其话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不仅应该考虑如何在交际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言语能力(如口语词汇的储备、语词次序组合的语法规则等),形成良好的交际素养(如选择恰当的体态语言进行表述等),还应该考虑口语交际能力养成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路径,即要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具体的教学指向与教学建议。因此,教材中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构建不仅要提供特定的话题,创设合适的语境,还要提供具体的教学思路和训练步骤,明确听与说的相关要求,以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如三年级下册的“趣味故事会”,话题设计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板块:引出话题、情境再现(借助插图或泡泡图助学)、提供交际思路或交际内容、明确交际要求、总结交际要素等。这个话题涉及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倾听习惯的养成、听与说的互动转换以及良好交际素养的形成。
此外,小学阶段十二册教材中口语交际话题的编排,也暗藏著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主线,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交际话题从低年级简单的游戏、小故事以及常见的生活小场景入手,逐步向中高年级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的需当众表达的独白类话题、培养交流讨论能力的互动类话题以及功能性交际话题过渡,构建了一个科学、系统的言语能力与口头语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体系,以帮助学生学会处理主体与语言的关系,学会处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交际的对象虽然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人,但也是从个体到小组再到群体。
3.立德树人,指向学科素养的“全人”培养目标
(1)交际要素的素养化
统编教材非常重视交际方法和交际策略的学习,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交际任务的同时学习和运用交际技巧、交际策略,实践交际方法。教材采用“小贴士”对话的形式对交际方法和交际策略进行提炼总结。如强调学生在口语交际时借助语调、语气、面部表情、停顿节奏等增强表达效果,就是要求学生在交际中要心中有“听者”,及时观察“听者”的反应,关注会话的效率,以调整自己的言语表达策略,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实践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和交际礼仪。这些都是良好口语交际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
(2)交际话题的价值导向性
乌申斯基曾说:“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3]教材在选择交际话题时非常重视其人文功能,重视话题的隐性价值。其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学会交际,还要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引领作用。如五年级上册“讲民间故事”、六年级上册“聊聊书法”等,都是与单元人文主题紧密联系的。学生在“讲”“听”“聊”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交际,而且还感受到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故事”与“书法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其文化自信。再如,“制定班级公约”是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班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行反思,在听取、沟通、梳理与总结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集体生活中应有的公德心。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训练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这体现了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的整体性要求。口语交际教学是训练学生运用口头语言更好地进行双向互动言语的教学过程。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倾听、表达、交流等基本能力的培养,还要引导学生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社会交往以及与人合作;不仅要重视学生口头语言的积累,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2.交际性原则
口语交际是借助口头语言采用双向或多向互动的言语形式进行思想的交流,信息的传递以及情感的沟通。交际性是口语交际的本质特征。口语交际教学应从满足学生的交际需要出发,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如必要的听说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待人接物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课程标准各学段目标都强调了交际性原则,如第一学段的“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第二学段的“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三学段的“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能根据对象和场合”“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等。
3.实践性原则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必须在语言实践中获得知识与能力,获得学习方法,形成价值观。口语交际更具有实践性,是一项在具体情境中与人交往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是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课堂上要多创设各种交际情境,开展多种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体验真实的交际场景,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巩固、迁移、运用。
三、口语交际教学建议
1.循序渐进,系统训练
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复杂,训练内容丰富,途径也多样。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该通盘考虑,有计划地进行;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按照由低水平逐渐向高水平过渡的原则,确定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我们可以把每个年段的训练目标横向展开,分析能力训练点,然后再按照能力点纵向依次定出不同能力点在不同年段训练的要求。以低年级的阶段目标为例横向看,从“口语交际的基础与前提”到“听说能力训练途径以及目标要求”再到“交际策略和交际要素”,每个年段均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体系。纵向看,各个能力的训练点在各年段的训练要求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序列性。如低年级对于听和说的训练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分别提出了听、说的初步要求:认真听,了解主要内容。中年级则在听的基础上提出了说的要求:能简要转述。高年级则进一步对听和说提出要求:听要认真、有耐心,能抓住要点,简要转述。
口语交际教学时,我们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复杂的规律,从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训练,到言语表达能力、态势语、心理素质、思维等的训练,从“有图有文字依托的口语表述”的基础性训练逐步向“无文字依托的口语表述与交际”的综合性训练过渡,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2.听说融合,即时互动
在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口头言语沟通是常见的方式。它具有知觉性、即时性和交流性。言语意向的实现能力取决于“说”和“听”构成的言语沟通情境,说者在沟通过程中对自己要输出的信息进行积极地编码,然后输出信息;同时,听者也要积极地思考说者分享的信息,进行转译,从而理解、存储并作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说(编码)”与“如何听(译码)”是言语意向能否实现的关键。虽然课程标准对倾听、表达、交流等方面分别提出了目标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倾听、表达、交流是融为一体的,听的过程中蕴含着说前的思考,说的过程也是倾听的交流反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倾听、表达、交流等角度将该项交际活动需要掌握的交际要素进行有机融合、渗透。
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小兔运南瓜”,交际目标是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运南瓜的方法,通过比较、辨析,寻找运南瓜的最佳方案。根据听说即时互动的原则,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创设交际情境:小白兔的生日到了,妈妈让它去菜地里摘一个南瓜回来做点心招待朋友。
(2)提出问题,鼓励表达:请你们帮小白兔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运回这个大南瓜呢?
(3)倾听质疑,思考辨析:在这几种办法中,哪种办法最好?为什么?
(4)画画说说,巩固拓展:动手画一画,将运南瓜的最佳方案画在空白处,并说一说。
(5)布置作业,课后复述。
以上教学步骤中,“说”“听”彼此对应却又相互融合,不断转换。听者需要听清说的思维,说者将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辨析。在这个过程中,说者和听者身份可以互换,这也就暗示着说者要有听者思维。
3.讲练结合,重在实践
口语交际教学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具有可塑性,口语交际教学要讲练结合,重在实践,可以按照“交际要素—典型语境—实践应用—评价反馈”的课堂结构推行。例如,转述是一件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强调要把他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包含了倾听、应对和表达三个层面的交际要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的话题“转述”明确要求训练学生传话时“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同时“注意人称的转换”。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要求转述准确、精要、突出。如何创设不同层次的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地在言语实践中找到转述的对象感呢?教师可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1)提出问题:讲述故事《转述错误的尴尬》,理解正确转述的重要性。
(2)指导方法:讨论故事中转述口信错误的原因,明确转述的交际要点。
(3)创设情境,进行言语实践。
●向小军转述更换借阅卡的通知。
●向請假的小丽转述参观博物馆的通知。
(4)创设多个生活场景,小组合作表演,现场应用迁移。
●转述树叶贴画比赛通知。
●转述电话。
●转述口信。
(5)课外拓展:将父母对我的评价转述给同学。
“转述”这一交际能力训练过程可分为定向认知、言语实践、动作迁移、熟练掌握四个步骤。课堂上,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交际知识之外,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学生口语交际的实际练讲上。“练”是口语训练的言语实践,体现了语言的自然获得性和依赖学习性,是口语交际训练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龙彩虹.口语交际理论与训练教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22.
[2]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1.
[3]倪文锦.考察母语教科书文化构成的四个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