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精准资助的基本脉络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2-04-10 10:16黄星
民族文汇 2022年8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发展路径高校

摘 要: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新时期,资助育人工作要因势而新。精准资助更复杂,育人理念待提升,助困要更有针对性。在此情况下,高校应持续实施精准资助,加强资助育人队伍建设,发挥师生全员育人作用;健全学生保障机制,防止学生因灾因学返贫;以育人为落脚点,重点帮助家庭贫困学生解决个人全面发展和成才就业问题,促进家庭贫困学生全面成长,实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质量提升。对此,本文将探讨新时代高校精准资助的基本脉络与发展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精准资助;基本脉络;发展路径

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目前十分需要高质量的人才,来带动经济的发展,给经济注入活力。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基石之力,对于他们的学习国家十分重视,诸如出台贫困生资助政策就是为了让他们有一个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而完成学业,这也是教育优先、教育公平的良好体现。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具有中国色彩的学生资助体系,这为高校教育实现“质”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如何做好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依然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所以推进精准扶贫十分重要,需要完全的落实其相关政策还需要考虑现实中的相关因素,进行各方面的优化,促进政策的落实。

1.精准资助的基本脉络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渐推广,我国教育人才逐渐增加,这也意味着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相应的,国家投放到高校大学生资助中的精力和资金也越来越多,致力于形成完善的高校资助体系,帮助学生减轻经济上的压力。高校资助体系中有一系列的助学金等,包括国家级别的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部分学校还会设立校内助学金、社会助学金等。除此之外为了照顾学生生活情况,学校还会为经济困难的同学提供大量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同时,也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意识,真正满足资助的内在价值[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的概念,也运用到了大学生资助体系当中,形成了精准自助的主要理念。精准扶贫,首先对主体有所要求,精准扶贫,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筛选更加严格。学生的家庭情况判定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来认定,学生在申请助学金时,需要获得当地相关机关单位的认定和证明,以此来判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否达到申请补助的标准。但是因为其中牵扯范围较大,牵扯环节众多,学生学校与地方机关的联系不够紧密,学校对于学生的经济困難资助检查较为困难,不可能对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做到逐一家访,逐一亲自核查,所以导致在部分学校当中出现混乱的情况,无法准确判断。

2.精准资助,在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的作用研究

2.1精准认定困难学生

一般而言,大部分学校在判断学生家庭经济是否困难时,都需要学生提供相应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和经济困难证明。但是,这部分调查表和经济困难证明主观性较强,学校将其作为判断的唯一依据或者主要依据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而通过精准资助,除了借助调查表和经济困难证明之外,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和大数据相关手段,对学生进行线上家访、线上调查等,科学判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保证精准认定困难学生。通过精准资助,真正找到需要帮助的学生,减少其中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同时通过精准资助还可以引导学生奋发图强,自我监督,真正发挥资助的作用。

2.2提高资助体系的精准性

现有的资助体系中所设定的资助金额是相对固定的,但是不同地区学生的消费情况与需求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通过精准资助,合理制定资助标准,准确把握学生的消费情况,满足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合理标准。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保障学生在校的基本生活水准。同时学校还要借助大数据的力量,综合考虑学生家庭所在地区当地情况,实现同步调查更新,不允许出现脱节现象严重的情况。通过精准资助,不断完善高校资助体系,实现资助标准等方面的精准,真正缓解贫困家庭学生在校的经济压力[2]。

2.3提高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标准性

精准资助的关键还在于加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提高其标准性,使其为学生的资助工作提供保障。开展精准资助,将工作细化到细节,帮助明确资助主体,有利于工作人员科学开展工作,提高管理的规范性。高校资助体系并不是独立的,其中牵扯到众多环节,需要多个部门的支持和鼓励。开展精准资助,不但能明确相关部门职责,而且还可以促进各部门交流沟通,加快开展学生的资助工作进行,更好的发挥高校资助体系的作用。

3.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精准识别所存在的问题

3.1认定标准的范围不稳定

贫困生身份的确定也是认定标准的一个基础,即身份的界定。在认定标准中,有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的三种贫困程度,每个贫困程度都有一些限制条件。但这些条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有学校的地域性和家庭地区的差异性两个方面的影响。有些高校处于的地区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经济的消费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付的,其中高校的贫困生名额有限,每个地区的高校中名额都有所不同,这其中的因素多种多样,不能准确地进行判定。另一方面,一些同学的家庭地区属于贫困地区,即使家庭情况属于正常,但他们的经济不能承担高校学生的正常生活。这些情况又不能符合认证认定标准里的条件,在认定过程中以人为的主观调整为主,随意性比较大,缺乏一定的公正性。

3.2贫困资料的真假性

在我国部分高校的调查中发现,一部分贫困生并不是真正的贫困,其家庭经济情况并不困难。而一些真正的贫困生却自动放弃申请助学金,省吃俭用。真假贫困生的出现,一方面反映出在申请的过程中,学生的贫困材料出现问题,有学生提供了假的贫困资料,其反映出学生的诚信问题。另一方面,是工作人员的疏忽,没有去审核这些材料的真假,让一些人有了可乘之机。

3.3贫困生对自身的不正确认识

大多数人认为贫困生属于弱势群体,是需要帮助的。然而一方面,一些学生的自尊意识比较强,不愿被贴上贫困生的标签,所以隐而不报,拒绝申请资助。另一方面,申请过资助的贫困生总会在学习上、消费上和行为上考虑到很多,害怕被人看不起,认为自己不应该买除生活必需品之外的东西,久而久之,也会产生一种买东西都会有一种"罪恶感"的心理和自卑,进而不愿再接受资助。

3.4重视资助但轻视育人过程

无论是资助政策还是资助方式,我们都可看出当前高校整体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更多仍是偏向于经济帮扶,但目前简单的经济帮扶已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应更注重完善和体现资助的育人功能,搭建平台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引导,强化感恩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整体竞争力,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3]。

3.5重“全面”但轻视“精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的重视,奖助学金的种类和形式也越来越多,对学生的帮扶辐射也更加广泛,解决了更多学生的日常生活困难。但种类繁多的奖助学金却很少的精准服务于某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困难等级的划分依据也相对直接。当前在评定家庭经济困难等级时,更多是依据是否建档立卡、是否孤儿、家中是否有重大疾病成员、家庭收入、是否欠债等指标进行量化打分,再根据分数进行经济困难程度划分。这种划分方法虽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学生的基本情况,但并没有精准认定。对不同致贫原因的学生也缺少精准帮扶的方法和措施,导致宝贵有限的资源没有发挥最大的价值。

4.高校精准资助的发展路径

4.1健全资助制度,保证发展型资助工作有序开展

在转变资助观念的同时,应创新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以制度创新发展推动高校资助工作整体朝发展型资助方向创新发展。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除了必要的客观评价指标,高校应拓宽途径加强对学生多方面的了解,对学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进行分析,对学生在校的成长发展进行动态管理,从而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能够更全面。高校各部门间应协同联动,制定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保证发展型资助工作有序、高效推进运行。此外,高校也可做好校友工作,加强多元参与的制度建设,吸引更多校外资源加入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中[4]。

4.2创新资助内容,增强发展型资助的专业性

发展型资助体系建立的核心在于创新资助工作内容,而实现发展型育人目的则需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培养课程来实现。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根据资助内容属性进行划分,例如锤炼学生自强自立、勇于担当品格,加强感恩教育的品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专业能力提升教育等,最终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在设置发展型资助的环节方面,重视育人功能,从学生发展的长远性、全面性方面设置资助内容和资助形式,增强资助育人全过程的连贯性、专业性和系统性。

4.3强化教职工队伍,推动全员资助育人

要从保障型资助要转变为发展型资助,必须调动学校各方资源,集中人力物力建设一支更加专业和更高素质的资助工作隊伍,并且尽可能使高校各部门教职工都参与进来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注重建设资助育人所需的高质量团队。一方面,这个团队不仅要有资助政策体系的制定、管理、具体实施者,他们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并且分别对应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学校领导机构、管理专责组织以及各二级学院的资助专项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等。另一方面,需要将高校专业教师和财务以及后勤工作人员都纳入该团队,这样在对学生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也能更加关注到学生的学业、心理、生活、道德和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其次,要保障资助工作团队的业务熟练程度和综合素质,定期组织心理辅导,还需要进行教育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业务技能的培训,使其在熟知国家和本校学生资助政策和工作情况,也对自身的业务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4.4在工作中,要把"扶贫"和"扶智"一同抓好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所以各地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各地区在开展相关的资助育人工作时,常常会受到一些限制和制约。因此,在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中,我们一要拓宽资助的范围,二要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具体来说,我国的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考察,来明确学生的综合表现。并且在评定助学金时,还有侧重考虑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实际的生活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态度,进而通过模糊评价法,来实现客观公正地评选,这样一来,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调动贫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加强学生的感恩意识[5]。

4.5将高校资助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资助工作还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融合与促进的,但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专业强且素质高的队伍,对此高校应当在贫困资助的教师团队中安排足够的思想政治辅导人员,他们除了要帮助团队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家庭情况之外还要对这部分学生展开心理辅导,两者相互配合和促进就能让资助工作的效果进一步增强并发挥出育人效应。目前中国的高校对大学生的资助主要有国家的助学金、励志奖学金、贫困补助还有助学贷款等等,而且其中的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丰富,相比于之前单一的资助模式现在显然更加合理可靠,但高校也应当从中深入分析,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大学生产生是通过自己努力获得奖金的思想,这有利于他们消除自卑心理。另外,除了物质上也要在精神上给予大学生肯定和教育,我们发现那些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他们的心里会产生自卑、不自信甚至是自暴自弃的想法,对此也明显突出高校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和资助工作的必要性。所以高校必须注重这两个工作的结合,调查分析并确定大学生家庭困难以后,选择合适的资助方式给大学生物质保障,但同时也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展开教育和疏导,让他们不要产生任何负担。

5.小结

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因此,在高校中贫困生资助的精准识别,有利于我国所提出的精准扶贫,帮助贫困生缓解经济困难的情况。但是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仍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且政策性很强的工程,要进一步做好资助育人工作,需要遵循党和国家政策,在政策的指导下,整合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学校各部门的资源,通力合作,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参与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工作中,才能更好地提升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骆小婷.依法治国理念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管理体系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05):33-35.

[2]冯佳文,陈东,林鉴军.新时代高校构建精准资助工作机制路径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01):194-201.

[3]董玲莉,邓文航.基于精准资助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3):257-258.

[4]李聪慧.脱贫攻坚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创新——评《中国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机制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11):3395.

[5]张燕丽.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5):100-104.

作者信息:黄星,男(1987年8月—),汉族,广东省湛江市,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发展路径高校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