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雪梅
(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江苏 宿迁 223800)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但教育的艺术并不在于教授知识与技能,而是激励、唤醒与鼓舞。因此才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说法。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唤醒与培养,然而这需要引导和启发,需要老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实践中,美术活动、学习任务、学习目的是引起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单一而被动的教学手段只会让原本充满趣味性的美术活动变得乏味。相较于文科学科,美术学科的特点为老师实现趣味性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个感官,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活跃思维,发挥想象,在学习中收获快乐与知识,获得艺术的熏陶。
“分组合作”是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模式,不仅局限于美术教学,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均有广泛应用。将学生分为3~5 人的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首先,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积极性”是激发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同伴的认可对于小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合作学习模式突出了“同伴”的力量,同时也突出了学生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传统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安排任务、学生单独解决”的模式相比,合作学习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展示天赋与才能提供了良好平台,学生的自由度更高,在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的环境中,更利于形成良性的教学循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小学是思维、认知初步形成的阶段。一方面,学生有强烈的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另一方面,学生又缺少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和方法。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平等交流、自主表达的平台,在与同龄人的交流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平等待人的意识与品质,自觉纠正“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学会换位思考。
最后,合作学习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受到经历、知识、认知的限制,个人的思维总是有限的,学生在单独思考问题时很容易陷入思维困境,被思维束缚。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意见,突破了个人思维与认知的局限性,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这对于美术这种艺术类学科尤为重要。
多年以来,美术作为一门“副科”而被忽视了很长时间。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美术学科逐渐获得了师生的重视。尤其是多媒体、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但这种高涨的热情也很容易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尤其是一些年轻的、经验不足的老师,过于看重教学气氛,而忽略了课堂纪律,加之小学生的约束性和自律性较差,课堂教学往往陷入热情有余而秩序不足的局面。笔者根据现阶段小学美术的教学现状,总结了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很多学校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学生人数甚至超过50 人。美术活动的开展,既需要学生的参与,又需要良好的秩序。但在大班授课的环境下,秩序混乱问题却十分常见。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自律性,同时也存在叛逆心理。如果老师用强硬的态度反复强调安静,学生很可能会“充耳不闻”,甚至无视老师的管理,越来越乱。另一方面,部分老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爱玩的认知程度不足,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维持课堂秩序时没有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于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单纯地采用批评、惩罚等方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还可能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使得学生畏首畏尾,不敢回答问题。此外,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回答问题、渴望表现自己也是造成课堂混乱、嘈杂的原因之一。
出生在21 世纪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在物质富足的环境中长大,自我意识较强,个性突出,部分学生甚至因为“娇生惯养”而养成霸道、自私等不良性格,不接受不同意见与他人的批评。在合作学习中,往往因为与同伴意见不同而产生争执甚至争吵,或者不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合作学习的初衷是让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但这种情况下,则完全失去了“合作”的意义,而且还会影响学生之间的团结。部分老师在教学中存在严重的个人偏好,没有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更关注优等生,而忽略了学困生。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都没有形成良好、和谐的合作氛围,从而让合作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要想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就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老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但部分老师出于对教学进度的考虑,不能做到完全放手,总是习惯性地干预学生之间的合作,把重要的学习任务交给优等生,让学困生完成简单的任务。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下,这种安排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感到不公平、不公正,而且还会严重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会对学困生的学习热情造成沉重打击,学困生逐渐边缘化,无法主动参与小组交流,从而逐渐丧失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
美术鉴赏课程的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比较复杂。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辅助文献等工具和资料,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和学习。比如,在《建筑艺术的美》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把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风格与色彩的建筑进行分类,采用以图片与视频为主、文字为辅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观看,通过文献共读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学生们相互交流阅读感想,在交流中完善阅读理解。在开展小组共读时,也可以让一名学生朗读,其他组内成员进行补充;还可以先让学生默读,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之间,同样可以在师生之间开展,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扩大合作范围。对话教学中,老师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在对话中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观点与看法,在不同观点和思维的碰撞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思想的交锋中帮助学生理解美、感受美、构建美。以《认识抽象画》的教学为例,老师可以展示同一名画家的抽象画与具象画,比如毕加索1905 年的具象画《拿烟斗的男孩》《卖艺人家》,以及1931 年的抽象画《红色扶手椅》、1937 年的抽象画《哭泣的女人》。在师生的对话中给予学生启发,让学生从毕加索早期具象画到后期抽象画的演变过程中理解更深层的思想意图,然后在小组中开展具象画、抽象画的观点交流,激发学生思考形式美与内容美,让学生学会包容、欣赏不同的艺术风格。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游戏有着天然的热爱,在合作学习中引入游戏,能够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并在游戏中学会良好地沟通与合作。比如,在《彩线连彩点》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加入绘画接龙、合作点描画、借形想象画等游戏。以“借形想象画”游戏为例,可以采用滴色借形画、拓墨借形画、拖墨借形画、拖色借形画等。还可以分组开展绘画游戏,让学生在吹色、滴色、拖色的基础上观察用抽象的点、线、面构成的画面,然后再进行审美联想,在现有抽象图式的基础上相互合作,进行二次创作。游戏化的合作学习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提高自身的审美创造力。
合作创编指的是把创编类的学习任务分为几个项目,老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项目,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各小组自由讨论、自由创编。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把传统教学中学生相互孤立的状态转变为互动交流的状态,每位学生都是小组中的一分子,都能在创编中感受艺术创作的美好。比如,在《毕业啦》一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六年级学生策划毕业活动,老师可以以“班级毕业告别活动策划”为主题,学生分组后,让学生自己安排每个小组的任务,各小组分别负责制作纪念册、贺卡、纪念品、相册、画像集等,在合作创编中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
分组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合作学习的最终效果。但部分老师只重视分组后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是按照人数随意地将学生划分成各个小组,组内学生的学习水平、审美能力完全是随机的。这种分组方式很容易造成美术课堂教学的混乱和无序,无法充分体现出合作学习的优势。科学地分组应该在详细了解学生的学情,并分析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具体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合作学习分组流程图
以《有趣的剪纸娃娃》的教学为例,老师按照分组流程,第一步分析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学会“对称”“折叠”方法;欣赏并探讨民间剪纸作品的艺术特点;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精神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第二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分组,开展全面调研,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的不足,了解学生的美术水平,对学生是否能够完成三维学习目标有充分的了解,尽量通过分组的方式弥补教学不足。第三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三个层级,一层级的学生只需要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任务;二层级学生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项学习任务;三层级学生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将不同层级的学生分散、均匀地分配给各个小组。
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不同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力。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老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化,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限制了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了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老师可采用“组长轮换制”。以四年级下册的教学为例,老师在学期初设计“组长轮换制度表”,如表1 所示,给具有特长、才能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第一步,老师分析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对课程、素材进行分类,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学习领域。第二步,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结果,根据选取标准选拔小组组长。第三步,带领学生学习“组长轮换守则”,让学生充分明确组长职责,发挥组长的模范作用。第四步,为学生提供人人都可做组长的机会,提拔表现突出的普通组员为组长,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良性竞争氛围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美术教学中涉及许多与色彩相关的内容。“色彩”原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将“色彩”真实、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给学生带去无与伦比的色彩之美。除此之外,多媒体还能拓宽学生的认知界限,延伸小学美术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以《欢乐淘吧》的教学为例,很多学校的教学条件并不能满足陶塑创作,而美术教材上的图片又十分有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陶塑以及历史悠久的彩陶文化,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陶塑的创作过程,除了常规的陶塑手工制作之外,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陶艺品。又如,在《大地彩虹》的教学中,由于彩虹是学生非常熟悉,但又不太常见的自然现象,所以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摄影师拍摄的彩虹照片,让学生数一数彩虹是否真的包含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彩虹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并画出自己心中最美的彩虹,不需要局限于彩虹的常规色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绘制属于自己的彩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美术课堂上的色彩教学变得直观、形象,拉近了学生与自然、学生与历史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思维,给予了学生更加丰富的色彩体验。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与美术学科的特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观点、彰显个性特长的机会,而且还能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深化对美术、艺术内涵的认知,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