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丽俊
谁说大象不会起舞?只要有合适的文化驱动思想,有扎实的组织基础赋能落地,即便是行业内的庞然大物,同样可以灵活转身。
任何一家企业要想长久地持续发展,都必须有强大的管理系统支撑,而其中最核心的是两大系统:业务系统和组织系统。
从外部观察,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企业业务系统在发展,但实际上真正起作用的却是看不到的组织系统。一切业务问题本质上都是人的问题,一切企业发展的瓶颈本质上都是组织的发展跟不上业务的发展。
因此在业务发展的同时,组织系统也应该保持不断迭代和进化的状态,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最终能够呈现出来的企业组织曲线,是一条不断上升的且不断发展的曲线,我们把它定义为企业增长的隐性曲线。
组织的建设需要相对漫长的周期,也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因此,在业务还处在上升期时就应该未雨绸缪,提前进行组织建设。
误区:有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隐性曲线的价值,总是忽略组织建设。在业务呈良性发展的时候,很多企业问题统一被掩盖。等到业务下滑,问题暴露出来,发现组织的发展已经严重跟不上业务的发展,企业身处危机之中时,往往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组织建设了。
如果把一家企业看作一架高速飞行的飞机的话,那组织的能力就是驱动飞机持续飞行的核心引擎。每一次跨越新的业务曲线,本质上都是一场变革,需要更换新的引擎。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更换引擎的同时不能让飞机掉下来,即业务的发展不能停滞、下滑。
误区:在变革转型的时候,新的文化、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通常会触动老业务,很多企业缺少方法策略,用力过猛,往往在变革途中,因主营业务大幅下滑,不得不半途而废。
文化是双刃剑,既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一个组织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后,往往会陷入惯性思维,对其他的文化产生排异性,新的文化和思想就很难在组织内生根发芽。因此,搭建组织系统先要进行“文化松土”,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接受新的事物,然后人才建设和制度保障并行,一手“软”一手“硬”。
误区:很多管理者在进行组织建设时,往往会先从比较“硬”的模块做起,比如架构调整、绩效考核、人才盘点,但效果大多不好。我建议可以先从“软”的模块做起,比如文化的共创和落地、团队的培养。文化先行,然后通过培训帮助团队统一思想和认知,真正做到上下同欲。
隐性曲线的打造,本质上是一个组织创新的过程。它不能只通过HR(人力资源管理者)来推动,而应该由老板亲自来领导,老板和业务老大是一号位,HR 是二号位,否则不可能有效果。
误区:把对组织的重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深入实践当中。很多老板经常对我说他们很重视组织发展,我就会问他们这样几个问题:“你今年投入了多少时间在组织建设上?”“公司投入了多少资金和资源在组织建设上?”
明确了隐性曲线的核心落地原则,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进一步了解如何在企业实践中打造隐性曲线。
微软是过去20年唯一一家连续3次进入全球市值前10 名的公司。为什么微软历任3 任CEO,几经风浪,依然能持续发展,甚至顺利完成变革?
2000年正值微软的巅峰时期,市值达到了6000 亿美元,鲍尔默正式担任微软CEO,并制定了依旧以Windows 为主的战略。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战略,使得公司内但凡与Windows 有冲突的业务都被鲍尔默砍掉了。这直接导致微软错失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被同期的苹果和亚马逊等公司远远地超越。在鲍尔默执掌期,整个微软处于长达14年的衰退期,直到2014年纳德拉上任,微软才逐渐走向复苏。
微软是如何用3年的时间走出低谷,完成变革转型的?
2015年之前,微软的使命是:让所有家庭、所有办公室都有一台计算机。到了2016年,纳德拉重新定义了微软的使命:我们将赋能全球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帮助他们成就不凡。
我们再来看一看微软的文化,变革前的微软文化是处于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之下,一切以Windows为核心。
纳德拉时代,微软文化由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纳德拉的“执政”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以用户为核心。与用户交流时,一定要注意倾听,要以一个初学者的心态向用户学习。第二,多元化思维和包容性。不仅仅要倾听,还要尽可能地让其他人参与进来,让他们也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三,一个微软。一个微软就是一个公司,一个公司就是一个整体,不要各自为政。这三个“执政”思想为微软文化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微软重新定义了公司的愿景、使命,以驱动文化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同理心”成为纳德拉推动变革的关键词,纳德拉主张有“同理心”的高管要走出办公室,到世界各地去体验自己开发的技术产品是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的。在战略务虚会上,纳德拉邀请前一年被并购公司的创始人一同参加会议。与此同时,纳德拉在会议期间还引入客户拜访活动,成功拉近了与客户之间的距离。
其次,纳德拉通过追问微软存在的意义和员工的梦想之间的关系,找到组织使命和个人梦想的连接。如果组织使命不能连接个人梦想,那么是不可能驱动员工的。所有微软人要去的地方,就是微软要去的地方。
最后,纳德拉通过改革提升组织的活力。比如,纳德拉废除了员工排名制度,增加“对他人贡献率”;举办黑客马拉松;以客户为中心,与竞争对手开展战略合作;为变革调整组织结构等。苹果和微软是一对旷日持久的冤家。鲍尔默在任期间,他把苹果当作微软最大的竞争对手。但是纳德拉上任以后,他告诉所有人:“苹果是我们的合作伙伴,苹果安装了微软的所有软件和应用。”纳德拉把原来的竞争对手全部变成了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
在纳德拉接手微软前后,微软一共经历了两次组织架构调整。2013年7月至2015年9月,微软还是一切以Windows 操作系统为核心,但同时开始发力云计算和企业服务,此时微软仍处于谷底。
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微软经历了一段过渡期。在过渡阶段,纳德拉并没有把Windows 操作系统业务砍掉,而是将它与硬件业务合并为个人计算机业务,守住了个人计算机业务的现金流。与此同时,微软扩展以云为核心的企业服务,试水Dynamics 系统,构建to B 企业服务能力。
2018年4月,微软重新调整了组织结构。此时纳德拉彻底打破了Windows 王国,把Windows 整个团队全部拆掉,然后全面聚焦“智能云和智能边缘”的目标,All in(全押)智能。直到此时,纳德拉在微软的根基已经很扎实了,他的变革得到了微软上下一致的认可。
在整个变革过程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第一,“开着飞机换引擎”。纳德拉原来是云事业部的创始人,他是一个管理经验非常丰富的高手,能够“开着飞机换引擎”,即在不影响业务的情况下进行变革。
第二,改变微软文化。从以往的以Windows 为核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
第三,对整个Windows 团队进行了拆分和整合,完成了组织的迭代。这需要一个有十足勇气的CEO。
第四,微软开始尝试技术的革新,并确定新技术的引领地位。这也体现了纳德拉长远的战略眼光。
谁说大象不会起舞?只要有合适的文化驱动思想,有扎实的组织基础赋能落地,即便是行业内的庞然大物,同样可以灵活转身。
在企业不断壮大的成功实践当中,唯一能被我们复制的,就是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提升的隐性曲线,看似不起眼,却是支撑企业持续飞跃、绝处逢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