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广州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基层为支撑、创新为动力,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持续社会组织党建活力、服务能力。社会组织党组织数量和管理服务党员数快速增长,在疫情防控等工作中积极担当。各类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市域社会治理,凝聚群众、平安、慈善力量,织密基层自治服务网、基层稳定保障网、基层互助暖心网,发挥积极作用。实施“五社联动”“公益创投”“品牌建设”等创新举措,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社会组织力量成为市域社会治理重要主体,政社协同格局生动形成。
深化“红苗工程”,实现党的领导有效覆盖。创新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建立社会组织党建指导员、第一书记和红联共建等制度,实现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五年来全市社会组织党组织从807个发展到1913个、党员服务数从7200多人增加到近2万人,打造91个省、市党建工作示范点(基地),其中“红苗工程”被评为广东社会组织党建十佳案例、广州第二届十大党建品牌,“千社扶百村”项目得到社会广泛好评。深化教育培训,实现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健全社会组织“外促内驱”教育学习体系,通过“现实+虚拟”“培训+自学”“学习+实践”等形式,全方位抓好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率先在全国成立社会组织党委党校、社会组织学院等教育平台,创新建立社会组织党建展览馆,出版党建培训教材《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市域治理能力上新水平、更有质量。深化引领带动,实现组织功能有效发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疫情防控期间组织引导志愿服务组织、社工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239条红棉守护热线、心理热线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服务群众超850万人次,4700名社会组织党员深入参与疫情防控工作,链接各类防疫物资超8000万元。组建社会组织“暖业援企”专业服务团,服务企业超过6000多家,依托社会组织链接资源、专业力量参与市域治理的机制更完善、更有活力。
凝聚群众力量,织密基层自治服务网。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着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支持引导广大群众及社会力量为社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化解矛盾,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目前全市2万多个社区社会组织活跃在城乡社区参与基层治理,每个街(镇)建成1个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每个城市社区拥有10个社区社会组织、每个农村社区拥有5个社区社会组织。凝聚平安力量,织密基层稳定保障网。发挥社会组织组织发动功能,凝聚各类基层力量开展平安志愿和社区服务,维护基层和谐稳定。建成197个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平安促进会),在城乡社区指导培育平安马甲、快递小哥队伍、危机干预队伍、心理咨询队伍等“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伍,协同政府开展治安防控、纠纷调解、平安宣传等服务,成为社会治理领域创新亮点。凝聚慈善力量,织密基层互助暖心网。全市登记认定慈善组织211个(登记处审核),备案慈善公开募捐项目957个,在凝聚社会力量、解决群众急难、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连续多年开展“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和扶贫济困日活动,“十三五”期间募集款物26.55亿元,“广益联募”平台被认定为首批全国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4年来接收社会爱心捐赠超63万人次。珠珠慈善医疗救助平台自2018年启动以来,累计为17307名困难患者提供救助和服务,链接救助资金超4000万元。
实施“五社联动”优化资源整合。发挥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联合社区居委会、社工、社区企业、社区基金构建“五社联动”工作机制,整合辖区内专业服务、社会资金、志愿力量等资源,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打通共建共治共享“最后一米”。全市设立社区基金422个,在番禺区全覆盖实施“五社联动”模式,并在全市复制推广。“五社联动”经验做法被评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优秀案例。实施“公益创投”优化社会服务。通过“福彩公益金+社会资本”资助社会组织开展公益项目,激发社会组织扶弱帮困、参与社会治理潜能,提升社会服务品质。共举办八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累计资助项目1060个,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1.46亿元。公益慈善组织、志愿服务机构、社工机构、物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成为社区服务的中坚力量,养老类社会组织成为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实施“品牌建设”优化营商环境。鼓励社会组织行业组织制定本行业、本领域的品牌社会组织团体标准,助力广州营商环境建设。30余项由社会组织牵头或参与制定的地方标准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平台公示。出台全国首个《品牌社会组织评价指标》地方标准,制定全国首个《社会组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规范》等地方标准,打造49个品牌社会组织,示范带动建设更多优秀社会组织。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获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广州市普爱社会工作服务社等一批社工机构获评“中国百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广东省社会组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