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让孩子去寻找一块糖的甘甜

2022-04-09 16:14徐鸿飞
格言 2022年3期
关键词:公鹅高阶习惯

徐鸿飞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20世纪教育经典之作,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著。读完这本书,我深深认识到自己教学方式的落后和教法的单一。我们从事教育工作,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这些答案都是对的,但要想让孩子们成为这些答案,那漫漫教育之路,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多了。

教育就要培養孩子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主观力量,恩格斯把他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下面我想结合这本书谈谈对“如何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这一问题的认识。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源泉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就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让他们想学、愿学、乐学。而在教学中我们理解的兴趣更多是转化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活跃的课堂氛围。就我们的语文课堂而言,我曾执着于精彩的课件设计、动听的激励语言、形式多样的课堂游戏、竞争激励等,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激发兴趣,当然这样的做法并没有错,但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言,这些都是表面功夫,距离所谓的真兴趣相差太远了。在文中作者指出:如果你只能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课程的兴趣,那就永远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兴趣点的首要源泉包含在教师课堂讲解的材料、对被分析的事实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中,还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解释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孩子去运用,让呆板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在运用中让孩子有成就感、骄傲感,这才是兴趣的根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语文的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准备,将精读中的经验运用到略读中去;略读才是应用,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运用。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分别有四篇文章,丰子恺的《白鹅》、德国作家的《白公鹅》、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在这一单元的中语文要素是:(1)认真读一读,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2)试着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在这四篇文章中《白鹅》和《猫》是精读课文,《白公鹅》和《母鸡》是略读课文。就《白公鹅》一课,统领全文的一句是“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如何展现高傲,从三方面进行了描写:叫声、步态和吃相。那作者又是怎么写的呢?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引领孩子抓住动作、神态描写,例如:厉声叫嚣、引吭大叫、从容、大模大样、三板一眼、一丝不苟、架子十足等等。带领孩子抓住这些关键词,来理解文章所要突出的中心。略读课文《白公鹅》则和《白鹅》写作风格不同。但异曲同工,我们在《白鹅》中学到的这些文章,注重关键点的方法,运用到《白公鹅》一课,在这里的白公鹅是海军上将的做派。它的走路,它的整片河湾里的自由自在,还有争领地。学生通过白鹅一课的学习,能够迅速抓住白公鹅一课的学习重点。同样的例子也适用于《猫》和《母鸡》一课,在猫这课中突出猫的性格古怪和可爱。哪里可以看出性格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凶猛。满月的小猫更是可爱。同时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充实这些特点。这种写法又很利于学生的写作。在学习了《猫》以后,再看《母鸡》一课,大部分学生就能用一根线迅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这就是一个由学到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把方法学到手,他们可以任意使用,教学的最高技巧在于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要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才是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随笔集》中说:“人自幼就应透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习惯的培养,就是从自己向自己提出目标,集中智慧的努力,思考和理解以及进行自我监督开始的。习惯与意志有密切联系,特别是在纠正旧习惯和形成新习惯的过程中,始终要有意志的作用。他还指出:在培养学生习惯的过程中,要在努力纠正不良习惯的同时,提醒学生做自己习惯的主人。他给出3大建议:(1)无论如何不要让学生感到一切都轻而易举,不知道什么叫困难;(2)要注意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以消除疲劳,课堂气氛不要过于紧张,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3)就高年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提出了15条建议。

那针对小学低年级而言我们该如何去做呢?首先,就课堂而言,一年级学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可能上课的前10分钟还能聚精会神学习,时间越往后,他的自控能力就越差。这就要老师来发挥能动性,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声调的变化、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果学生感觉这节课过得真快啊,不知不觉就下课了,那这一定是一节精彩的课,学生的课堂效率一定非常高。反之,学生熬不到下课,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对于他成了负担。其次,对于家庭作业,一定要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在长时间的重复中,让孩子形成习惯。这个时间必须是写作业的,做作业时必须一项一项地完成,每一项都要认真,不能应付。对于老师来说,尽量让孩子的作业丰富多彩一些。在基础知识得到较好掌握的同时,通过作业,让孩子热爱生活,比如让孩子们写观察日记、看种子发芽、观察大自然的景物等等,这都有助于孩子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应和家长做好沟通,在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中,要及时提醒、树立榜样、建立评价机制。在这些好习惯的基础上,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想一定会事半功倍。

让学生爱上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爱上阅读我认为这和老师的关系是最大的。在学校里,我非常佩服一位老师,她是一个非常热爱读书的老师,她把这种习惯有意识、有目的传递给孩子,和孩子一起阅读,身体力行带着孩子遨游在书籍中。然而,我们的很多老师都仅仅停留在将推荐书目推荐给孩子,其实,和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教育。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远离了阅读的老师,他一定经常重弹旧调,学生从他的话中感受到的是思想的停滞、僵化的状态,最重要的是,学生也会和老师一样不热爱思考。学生应该有丰富的智力生活,遨游在课外阅读中。再者教师自觉阅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修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教师的熏陶下爱上读书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培养孩子的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这个概念最先由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他在1956年进行教育目标分类的时候,把以认知为主导的学习目标从低级到高级分成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前三类(识记、理解、应用)属于低阶思维,而后三类(分析、综合、评价)被称为高阶思维。目前,我们的课堂还是停留在低阶思维的教学中。要想培养孩子的高阶思维,那我们课堂的教学目标是最重要的。目标先行,教学目标就是我们的灯塔,指引我们的方向。达成目标的策略会有很多,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有确定了教什么,让孩子学会什么,才能去谈孩子的收获了什么,语文能力得到了哪些提升。

在王崧舟老师的《两小儿辩日》中,王老师在最后提出:同学们,如果两小儿请教的不是孔子,而是你呢?你会怎么说?这是一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学生需要整合课文和已知的经验知识进行作答,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既能考查学生对文章表面意思的理解,又能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思维价值的含量高。

目前我们的课堂中,课堂教学很少涉及高阶思维的问题:最适合发展高阶思维的教学,是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的设计。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包括口头和书面问题,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最有效手段。开放性的、挑战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需要学生收集查詢资料才能有结论的、需要学生运用他们的思维深度思考才能够回答的问题,才是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的好问题。

走进学生内心,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学生的内心是脆弱的,他们小,但他们的自尊心强烈,他们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在乎周围人对他们的评价。一个高情商的孩子他的思维潜能,更容易激发。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怕心灵的孤独,如同思想怕周围无人一样。一颗播在童年时代早期心灵中的小种子,在成年时会成为一棵大树。一切都取决的播下的是什么种子和播在什么土壤之中。用温柔、善良的语言滋润孩子的心灵,让孩子被爱包围同时又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和他们一起去看世界,作为老师,不应只把目光锁定在课堂、作业、试卷中。学校的花坛的月季花、教室门前的柳树,校图书馆的角落,我们关心的这些事情,都能使儿童的心灵高尚起来。同时让孩子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他为别人提供服务而感受到快乐。

一位同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能定义为一个我们理解意义上的优秀的孩子,因为他的成绩并不优异,还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但他是一个非常热心的孩子,教室里的卫生抢着干,当得到同学们的夸赞,他的脸上是快乐和自豪。在通过与他的交流发现,他是情感很细腻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他收到更多的是批评,这些并没有让他在学业上有所起色。再随后的日子里,我时常关注他,不仅仅是学习,也会聊聊生活,他的自信心得到极大鼓舞。在临近毕业时,他成绩突飞猛进,毕业考试成绩80多分,非常出乎意料,让我感触颇多。润物细无声往往是最有力的教育。

轻柔的风吹拂在脸上。春天来了,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样子。我们把小院的花草整饬一下,给它们浇了充足的水。没几天,春风暖阳唤醒了一切:月季和蔷薇花首先开始抽嫩芽了,杏树和苹果树也在枝头长出一个个花苞来,“冬眠”了一个冬天的花草都开始“萌动”起来。一天一个样,它们在悄滋暗长。唤醒自然长比催着长更好一些。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太多还是催着学,还没有唤醒他们“沉睡的灵魂”,现在的孩子们物质充裕,缺少迫切想知识改变命运的动力,缺少“一块糖的甘甜”。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成功、成才的基础,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让孩子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一块糖的甘甜……

猜你喜欢
公鹅高阶习惯
和鹅打架
高阶时频变换理论与应用
习惯
鹅,鹅,公鹅
上课好习惯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三个高阶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
好习惯
高阶非线性惯性波模型的精确孤立波和周期波解
大公鹅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