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云
提升初中学生审美能力有利于塑造他们的人格,培养健康的价值观。在传统美术课堂中,专业指导、艺术鉴赏的占比较大,对审美教育的关注度不足。为促进学生审美的发展,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审美教育重视起来,明确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探究有利于学生审美发展的有效教学措施。
初中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
审美能力一般指在面对一些事物时,学生具备的和审美相关的思维感受。在初中,教师做好审美教育有利于打好学生的审美评价基础。这样学生可以在往后学习中,对自身审美思维、审美感受进行调动,全面提高审美创造的能力。此外,在审美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能够释放个性和天性,也有利于他们形成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促进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最后,在审美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也能改变生活学习的想法态度,在生活中找到更多乐趣,对万事万物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逐步往积极的方向发展。
初中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阻碍
教学条件阻碍
在一些学校中,美术教学的相关设备比较欠缺。美术教学更多时候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及多媒体展示,而这会使美术教学被局限在学校、教室中,学生会丧失和外界事物接触、对审美进行培养的机会,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有效性。
教学意识阻碍
在初中,很多学生不够重视美术学习,部分教师也对美术教育没有深刻认识。在课上,很多教师使用传统、单一的授课方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效率较低。美术并非中考中的科目,若教学没有有效性、针对性,则教学活动会很难开展,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积极性也难以提升。
教学能力阻碍
在初中,很多美术教师在参加工作后,少了很多艺术创作的时间和机会,这让教师的专业能力会停滞不前,甚至保持在刚毕业水平。同时,在年轻教师群体中,他们缺少教学的实践经验,使用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改进完善。
教学评价阻碍
在美术教学中,一般以学生的美术作品反映教学成果。部分教师在教学评价时,会被分数和等级思维所限制,成果评价显得较为草率,主要会评价学生作品的色彩、构图等,对作品优缺点、如何改进等方面分析较少。此外,美术教学也缺少反馈的机制,使得教师不能科学评价学生学习的状况,最后很多学生会长期积累美术学习的问题并难以解决,这影响了学生审美及兴趣发展。
初中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在审美培养中加强引导
在初中,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艺术素养,而教师应该将表率作用发挥出来,利用个人专业素养,不断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将个人的引导作用充分重视起来,将艺术形式教学加强,做好色彩、线条等方面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形成对艺术的基本感知力,形成其审美意识。而针对于课堂条件有限这一问题,教师要带领学生利用临摹、白描等形式,提升其对于形式美的个人认知。在平常时,教师也应该做好美术造型表达方面教学,如怎么保障作品的动感均衡、怎么利用图案对艺术之美进行表现等等。而在学生掌握艺术审美的基本形式后,他们自然能够提高审美的能力。
构建生本课堂培养审美
不同学生,对美的理解不同。教师要避免将审美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要打造生本型的课堂,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生活的各种美,不断锻炼其审美能力。
比如,在《熟悉的物品》一课,要求学生在欣赏静物画后,理解静物画的创作方式,并能运用生活中的熟悉物品,合作摆出一组静物,分析其构图的组合方法,以各种工具,从不同角度去对物品进行表现。因此,在课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组学习,利用上网搜索或其他形式,对静物组合的常见形式进行归纳,分析静物画的画面特点,并鼓励学生在班级中对小组内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分析静物绘画的美。因为学生对美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一些学生可能认为静物中有不同质感的美,一些学生可能认为静物中有不同造型的美,但无论学生如何表达,教师均要以对学生进行鼓励为主,避免对其过多干预,总而言之,只要学生对艺术有正向认知时,则教师便要鼓励他们对个人意见主动发表。
促使学生树立审美理想
在优秀的各种艺术作品中,往往能弘扬某种文化,可以对真善美进行传播,可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在美术课上,教师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精选,引导学生可以对美丑进行分辨,形成正确、健康价值观。
比如,在《人类的朋友》一课,要求学生对动物的习性、外形特征进行了解,掌握描绘动物的实际方法。在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动物主题的作品进行欣赏,从造型、艺术形象等方面分析作品,发掘作品中蕴含的真善美内涵,促使学生在培养个人审美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明确动物和人类的关系,培养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以专业知识来培养审美
在美术教学中,绘画教育属于核心教育,它有利于训练及考核各个学生掌握课程的水平和能力。此外,绘画教育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教师需要对绘画教育的专业知识灵活利用,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在素描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三大面、五大调的知识,指导学生排线的握笔手法,或者带领学生了解光线如何影响素描的黑白灰关系等等。在临摹教学时,教师也应该带领学生,分析临摹的优秀作品,使学生意识到作品中色彩、造型等方面的特点。在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讲解下,学生能对作品加强理解,最终提升艺术审美的能力。此外,在时代发展下,教师在教学时,也不能将教学局限在常规模式中,需要对数字化资源的优势进行发挥,打破教学的时空、时间等方面限制,构建给学生更为具象、专业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接受美的熏陶。
比如,在《花的变化》一课中,要求学生对自然花卉的形态特征、生長结构进行了解,并学习图案变化的手法,了解纹样构成的过程,体会到在花卉图案中蕴含的艺术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牡丹、荷花等花卉的图片,带领学生对它们的形态特点进行分析,如牡丹有繁多、交错、有纹路的花瓣,荷花有相对光滑、椭圆形的花瓣等等。在对花卉的特点进行分析后,教师可以根据总结出的花卉特点,以线条简化表现不同花卉的特点,完成花卉图案的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告知学生,对图案的设计并非对花卉形态的完全复刻,而是需要抓住花卉的特点进行自由发挥。而通过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讲解,学生对花卉图案的设计也能有更为专业的看法,提高花卉图案设计方面的审美能力。
初中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反思
革新审美培养的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促进学生学习、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当作根本,提升个人艺术素养。年轻教师一般教学经验比较匮乏,所以需要向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学习,以此掌握更多授课的技巧,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老教师应该将艺术素养丰富起来,锻炼审美,保障教学可以与时俱进。总而言之,教师需要对美术专业的最新知识不断学习,将其在美术教学内积极运用,以此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而学校也需要对美术教学的环境建设提高重视,视教学的需要,配备合理的教学设备,并建设美术教学专用教室等等,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审美锻炼营造良好环境。
对课堂反馈提高重视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课堂反馈提高重视,特别需要对学生作品认真评价,对其作品的创新、表现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得美术教学的效果不断提升。在美术教学中,因为教学有着较高的开放性,所以,教师需要对师生沟通更为关注,在课上营造开放、平等的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而教师需要利用师生交流,听取更多学生给出的反馈,对教学不足积极弥补,以此促进审美教育的完善。
加强审美教育的学习
在美术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师重技巧、重理论的训练讲解,很少专门开展审美教育,因此,美术教师往往欠缺审美教育的丰富经验,不了解在审美教育中一般会遇见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所以,教师应该联合其他教师,加强对审美教育的学习,并利用互联网的途径,获取更多审美教育的优质案例资料,结合实际,在自身教学中应用从优质案例中汲取的经验。
重视教学形式的丰富
在教学中,应该保障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教师应该了解、模仿学生实际的思维模式,以此对教学形式进行丰富,促使学生能有对美术學习的充分兴趣。教师需要对美术的多样化课堂进行打造,在长期授课中,将教学形式不断丰富起来,在改良自身教学外,还应该运用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等模式,加强学生的学习和审美锻炼。
在初中教育中,做好审美教育,不仅对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而言非常重要,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也非常关键。在美术课堂中,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对教学的良好氛围进行营造,在造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全面提高艺术素养,锻炼审美。美术教学是发展学生审美的关键方式,教师应该提升教学认识,积极建设全面、高效的美术课,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审美需求,对教学方案不断改进,实现审美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