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促进美术课程向具体学习任务转换、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文化联系、强化教学与现实生活情境的关系、拓展美术课程的空间、发展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现行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教科书把高中美术教学内容分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块,几乎涵盖了美术学科的所有领域。这说明新时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如此巨大的挑战,广大美术教师应在干一行、爱一行、研究一行的敬业精神引领下,逐渐使自己成为具有全面修养的学习型、专家型美术教师,勇往直前,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把坚持收集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作为突破口,努力做到在收集中提高自己、在利用中服务发展学生,为丰富学校美育课程内容助力。
一、关注最新美术界动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美术鉴赏课水平
(一)聚焦美术热点新闻,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2011年社会关注的重大美术事件是《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首度合璧展出。对此,新闻媒体做了连续性的跟踪报道。
对于这个新闻事件,笔者在欣喜、激动之余,联系美术教学,大胆设想:可否以这个重大新闻事件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一次以被誉为“画中兰亭”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中国山水画的专题鉴赏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为此,笔者临时调整教学内容,做了一次专题讲座。在这次专题鉴赏活动中,笔者先展示了新闻视频资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然后展示《富春山居图》印刷品全貌,分组鉴赏;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艺术特色。整个教学活动思路清晰,学生的参与度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透过美术现象,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文化自信力
多年来,笔者关注美术现象背后的美术导向,组织了系列美术鉴赏活动。例如,由“故宫跑”作为情境导入,引发的相关美术鉴赏活动。“故宫跑”是指观众为观看国宝级绘画,排着长队,苦等几个小时,为先睹为快而奔向展厅的现象。2015年9月,故宫博物院举办“石渠宝笈特展”,观众为目睹《清明上河图》而奔向故宫。2017年9月15日,故宫博物院举办《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观众再次出现“故宫跑”。笔者以这两件事件为契机,进行了“名画中的秘密——《清明上河图》赏析”及“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专题鉴赏活动,以经典名作为范例,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独特的审美趣味。
(三)心系祖国,通过红色题材美术作品的鉴赏,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美术馆和国家博物馆都展出了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对此,笔者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了“每课一画”活动。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在课下共同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在每节美术课前十分钟由学生代表主讲,与大家分享一件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一学期内,学生分享了近20件美术作品,在学生中间形成了一股“讲革命历史故事,品红色美术经典”的美术学习热潮,这提升了学生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充分发挥美术课作为学校美育主渠道的作用。同时,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可以把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二、订阅美术报刊、观看美术网站及电视艺术专题片、收集图文及视频等资料,服务美术教学
(一)不断积累美术知识,助力美术教育教学
多年来,笔者坚持订阅《美术报》《中国美术教育》《中国中小学美术》《美术》《北京教育》等报刊,做剪报十余本,其中既有教学教法等文字内容,又有美术作品的图片内容。
在《美术鉴赏》模块“中国古代雕塑”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有学生提问:“为什么四大石窟雕像中很多精美佛像的头部都没有了?外国各地的博物馆中到底有多少中国文物?”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便把剪报中的准确数据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丰富专业知识,还能对教师如此关注民族文化艺术产生由衷敬佩。由此可见,教师如果平时没有相关知识的积累,就很难做到随时准确提取知识数据,也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
(二)多方提取、运用美术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美术理解力
笔者认为,教师平时应多阅读美术专业书籍、报刊,收集跟美术教学有关的文章、故事,这些资源有时在辅助美术教学中会派上大用场,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取得成功重要的一点是向前辈名家学习,这中间对他影响较大的是明代的徐渭、清代的朱耷和近代的吴昌硕三人。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齐白石学画的师承,加深记忆,就把自己看过的齐白石的一首诗抄写在黑板上。“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徐渭、朱耷和吴昌硕这三位绘画大师是齐白石崇拜的偶像、艺术上追逐的“明星”。这首诗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齐白石学画的师承关系以及风格不斷变化发展的过程,理解他一贯以木匠出身为荣的能者为师,以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
此外,在讲到齐白石作为人民艺术家的民族气节时,笔者为学生讲了齐白石画螃蟹时题“看你横行到几时”来讽刺侵略者的故事。这些内容能够给学生留下十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而在讲到齐白石的巨大贡献和影响时,笔者则把平时读到的关于毕加索评价齐白石的故事讲给学生。现代著名画家张大千曾经去法国拜访毕加索,他惊奇地发现,毕加索用毛笔临摹了很多齐白石的水墨画。当他盛情邀请毕加索来中国访问时,毕加索幽默地说:“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你们中国有个齐白石。中国画真神奇,齐先生画的鱼,没有画水,但可以让我们看到江河。”由于学生都非常熟悉西方现代派艺术大师毕加索,这个故事中连享誉世界的毕加索都如此崇拜齐白石,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为什么齐白石能成为世界文化名人。由此,学生便会更加喜爱中国画,坚定文化自信。
(三)运用影视资源,使美术教学更具直观性、互动性和时代感
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展示与宣传力度逐渐加强,在电视及网络上不断推出文化艺术类的栏目和板块,如中央电视台的《寻宝》栏目、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及北京电视台的《书画里的中国》等节目,从不同的视角,让更多的人关注文物,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人对信息的获取百分之九十以上源于视觉,而美术就是视觉艺术。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美术专题节目或相关美术视频内容。教师既可以把这些作为美术鉴赏课中情境导入的素材,也可将其作为美术鉴赏内容的有益补充。
由此可见,教师平时多做与美术教学相关资料的积累,既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又能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加专业、丰富、生动。
三、利用各种机会,收集、收藏各类美术作品实物,拜访美术名家,为美术教学服务
(一)通过丰富多样的美术品收藏,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仅仅观看美术印刷品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多看美术作品实物、原作,才能为学生将来的美术学习、美术创作与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因此,筆者在外出参观旅游时,一定会事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特别是地方美术特色项目,在旅行过程中随时关注、收集各类美术作品,服务美术教学。
2019年去陕西旅行时,笔者有幸和当地的剪纸大师进行了交流,受益颇多。此外,笔者还收集了陕西关中地区的马勺面具,并利用去江苏无锡参加全国美术教师评优课现场观摩的机会,参观了全国有名的无锡惠山泥人厂,了解了泥人的制作工艺,拜访了厂里有名的工艺美术大师,并特意购买了泥塑名家的泥塑弥勒像和厂里的阿福、三星像、戏剧人物、名人肖像等作品。
在进行中国民间美术鉴赏课教学时,笔者会把平时收集的各地不同特色、形式多样的民间美术作品放到学生面前,并因势利导,通过讲述自己的收藏故事,鼓励学生抓住外出游学的机会,利用零花钱进行小的专项收藏,如收藏版画、藏书票、邮票、门票、产品商标等。随着收藏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笔者经常委托亲戚朋友帮助收集国内外的各类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课堂展示,在美术模块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发挥美术家、非遗传承人等在美术教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陶瓷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古代瓷器价格昂贵,学生很难接触到真品原作。近年在参加首都师范大学组织的教师陶艺培训中,笔者有幸接触到著名的磁州窑艺术。为更深入地研究这门艺术,笔者利用暑假到磁州窑的故乡河北邯郸,先后参观了宋代四大名窑之一的定窑、磁县磁州窑博物馆和著名的磁州窑产地彭城。在那里,笔者拜访了著名的磁州窑陶瓷大师,深入学习了磁州窑制作完整的工艺流程。在相关的美术教学中,笔者便向学生分享了学艺经历,让学生欣赏各地的陶瓷作品。笔者认为,学生需要近距离欣赏精品、原作。而笔者平时对这些美术作品的收集,恰好满足了学生的需求,符合《课程标准》中的“多看原作”的要求。
四、利用身边的人文、自然资源,构建学校美育特色课程
笔者所在学校内有一座古建筑,它就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元圣宫。元圣宫坐北朝南,房屋共四十余间,牌楼后面的一对石狮,据考证为明代遗物。非常难得的是,古建筑中最主要的三种彩画形式——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在殿宇上都有体现。更为珍贵的是,一个大殿内还保留着两块绘有古代故事的精美壁画。在北京郊区,这么高规格的古建筑并不多见。它保存完整,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碑刻书法等于一身,几乎涵盖了美术的所有门类。尤其难得的是,它就在我们校园内,师生可以自由进入,近距离地观赏,这是非常难得、非常具有利用价值的美术课程资源。对此,笔者申请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利用地方古建筑资源,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策略研究”,获批立项开题,现已进入结题阶段。
为充分研究利用这一美术资源,课题组围绕中国主要节气,先后开设了“元圣魅力讲堂”系列课程和活动。已经开发的课程有以端午节做香囊、中秋节画兔爷、重阳节赏菊画菊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课程;以古建元圣宫为依托,进行美术主题创作活动和中华石狮艺术与校园礼品狮的开发与设计课程等。正在设计开发的有建筑瓦当的欣赏与设计课程、碑刻艺术与书法创作等课程。经过不断探索研究,逐渐形成了完整而具有本校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使这座古建筑真正地“活”了起来。
除了古建筑等众多人文资源,笔者所在的地区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北京市流量最大的潮白河从城市中心流过。两岸风光秀美,现有国际鲜花港、水上公园等多个4A级景区,是写生创作的绝佳之地。每年的不同季节,笔者都会带领学生进行采风写生活动,让他们体会到“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乐趣。
以上这些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在丰富学校美育课程内容的同时,使广大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增强了学生传承民族艺术的责任感。
笔者认为,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素养是终身的功课。美术教师只有始终心系教育,在学习工作中多做有心人,热爱生活,关注当代艺术发展方向,具备全新的美术视野,并养成随时收集各种美术资源的习惯,才能更好地为丰富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利用地方古建筑资源,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策略研究”(立项编号:CEDB19373)的阶段性成果。
侯深,男,1971年8月出生于北京顺义牛栏山,先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北京教育学院书法专业,本科学历。近年主持、参与多项美术科研课题,研究课多次获全国及省市一等奖。现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人美社九年义务教材《美术》教参编委、北京市卓越教师工作室成员、顺义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美术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