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供图|刘西波 董延国
▲ 人工与机械配合整穴
沂南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林长制为统领,立足当地实际,结合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建立三种机制、突破三个环节,强化督导考核,有效破解国土绿化难题,为加快实现生态价值,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一是建立主体责任机制。沂南县委、县政府制定《荒山绿化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出台《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的意见》,不断壮大林长制工作队伍,全县设立各级林长1001 名(县级林长30 名,乡级林长237 名,村级林长734 名),制作林长公示牌80 个。全面建立健全县、乡镇(街道及国有林场总场)、村(居)三级林长制度体系,各级林长对属地国土绿化负总责。
二是创新工作落实机制。在全省造林绿化空间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无人机等先进信息技术对全县适宜绿化区域进行了“拉网式”飞测,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相融合,确定了“分类施策、分片击破、造一保一”的国土绿化工作方针。其中岸堤镇在雨季造林工作中,结合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建设、片区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等工作,对岸堤镇北部2600 亩荒山实施造林攻坚行动,成效显著。
三是健全资金保障机制。沂南县荒山造林采取因地制宜、分类设计的办法,对生态脆弱区造林难度较大的公益林地,设计造林费用按每亩3000 元的标准落实;对疏林地和立地条件较好的公益林林地,设计造林费用按每亩2000 元的标准落实。严格规范造林资金来源渠道,森林植被恢复费和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专项用于荒山造林,将生态脆弱区造林地块列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项目造林范围,为荒山造林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采取吸纳社会各界资金投入等办法,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创建新型造林模式。
▲ 民间林长于志杰服务队
▲ 人工抚育
▲ 废弃矿坑生态修复
一是突破“重栽轻管”环节。为强化管护措施,提高管护质量,沂南县聚力抓实幼苗管护抚育工作。县乡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查看幼苗管护抚育情况,及时做好扶正、浇灌、补植等管抚指导,各级林长定期、不定期巡护监管。落实专职管护人员,严防各种破坏行为,保证造林成效。沂南县先后出台《封山育林管理办法》,发布《封山育林公告》,将全县7 万多亩生态脆弱区宜林荒山全部纳入封山育林区域。
二是突破“难以连片”环节。沂南县采取由村集体有偿收回生态薄弱区和零散荒草地土地承包权,吸引工商资本下乡或支持有资金能力与技术特长的农户等通过林地流转、整合宜林地资源等措施,实施连片国土绿化工程,构建育林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成为生态共同体。
三是突破“投入单一”环节。近年来,沂南县改变了荒山造林由财政“单向投入”模式,创建了以“沂蒙泉乡田园综合体”等项目为试点,在生态薄弱区开展“多渠道资金投入+多边际效益回报”式的植树造林生态修复活动,为荒山造林赋予了绿色经济和生态观光旅游等新的内涵。
沂南县将国土绿化工作纳入自然资源综合督查检查考核范围,县林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对乡镇、街道、国有林场和县级林长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有关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县政府每年安排100 万元专项资金,对浇水、除草、施肥等幼苗抚育管护成效显著的护林员实施奖励。同时,对一些幼苗管护不力、造成幼树死亡的护林员,依据幼苗死亡数量、程度扣发管护费。
通过创新机制,加大考核力度,沂南县成功攻克生态脆弱区国土绿化难题,荒山造林达到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1.93%,有力推动了全市“绿染沂蒙”生态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