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惠茹 张金勇 信永恒 李闺臣 张雪妍 田慧敏 陈 立
(1.吉林大学护理学院,长春 130021;2.吉林大学软件学院,长春 130012)
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国近10年来规模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影响到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据抽样调查显示,武汉994名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中,63%的人出现抑郁症状,其中6.2%的人出现严重抑郁症状[1]。目前,虽然我国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工作已经趋于稳定,但抗疫工作带来的消极情绪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恢复仍然是一项极大的挑战。积极的体验与品质是抵御心理疾病的最好武器[2],积极的心理品质与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呈负相关[3],可以帮助医务人员积极应对激增的工作压力,快速恢复心理状态并成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护医务人员不受消极情绪的影响。
积极心理品质诞生于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是积极心理学建立与发展的基础。1999年心理学家Hillson和Made首次提出“积极品质”的概念。2000年心理学家Seligman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使人们把焦点放在建立正面、积极的品质上[4]。2002年Seligman将积极心理品质概括为“积极品质”,并提出积极品质的关键在于美德与力量。在此基础上,积极心理学家进一步总结了包括智慧与知识、勇气、爱与人性、正义等在内的六大美德以及相对应的24项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关于个体“积极品质”的研究成果,促进了人对自身积极面的了解[5]。
积极心理品质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建设性和潜在性的特点[4]。首先,积极心理品质必须是普遍存在的,是被世界上大多数文化认可的个人或集体优秀品质的分析与总结;其次,积极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个体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所呈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个体的智慧、观念和创造力等;再次,积极心理品质具有建设性,主要体现为个体的不断学习、成长与发展。最后,积极心理品质具有潜在性,可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加以挖掘和培养,激发内在潜质。
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工作的重要储备力量,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责任,救死扶伤、无私奉献是他们的职业使命。医学生的心理品质决定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工作表现和职业形象。在临床工作及医疗实践中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保障医疗工作质量和效率[6]。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借助后天的培养获得[7],医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可有效提升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积极应对未来工作环境并有效解决复杂临床问题,对于提升医务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职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首先要明确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积极心理品质是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8]。积极心理是一种有价值的主观经验,在个人层面表现为爱、奉献、勇气、毅力和宽恕等,在团体层面则表现为美德和道德规范,如责任、无私、文明、宽容和职业道德等[9]。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应充分考虑医学生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中国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发展特点,以“提高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素质,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核心,结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医学教育背景,着重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职业情感。
医学生积极自我认知主要表现为明确的职业目标、强烈的职业责任感,独立的自我调节和评价能力。认知的主要目标在于立足于现实,对自身的各项特征进行全面、客观地了解,形成明确的自我概念[10]。积极的自我认知是自我调控的重要基础,包括积极的自我觉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应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对自身、他人以及环境进行正向地觉察、分析与评估,了解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坦然接受和面对自身的不足,积极的追求自己热爱和擅长的事物,避免情绪的大幅起落。积极的自我认知对于医学生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医学生如果对自身、他人与周围环境缺乏正确的认知,会导致角色定位不明确,自我调适能力不足,难以应对未来高强度的医疗卫生工作。
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幸福感、满足感、爱与希望,是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医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是指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自身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情绪,可以有效促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情绪的情绪体验可以拓展医学生瞬间思维的活动序列,帮助医学生积累积极的心理资源,如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等,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和不良情绪的能力。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还有效促进医学生的创造力。当个体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时,可以激活存储于自身长时记忆系统中的有利信息,使之与创造性材料中的信息积极联结,提高认知加工效果[11],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12]。
医学生积极的职业情感主要表现为医者仁心、无私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感。医学生的职业情感是医学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心理体验、行为表现和情绪实践。积极的职业情感是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动力源泉,是医疗卫生工作职业精神的重要组成,对于学生未来的医疗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价值认同决定了职业情感的走向和强度。医学生认同自己的职业,热爱医学工作,对医学工作倾注的情感表现强烈,就会形成积极的职业情感;不认同未来的职业,甚至讨厌自己未来要从事的工作,就会产生消极的职业情感,也很难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后疫情时代,培养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13],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个人4个方面着手,促进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生的重要基地,对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医学院校应以积极心理教育为媒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整体人格发展。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育优势,在医学理论、实践教学环节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心理学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调动主观意识和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乐观、自尊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从个体、人际和群体3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个体层面,医学院校要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发展完善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技能和技巧,并付诸实践;在人际层面,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普及和宣传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开设积极心理健康课程、及时预防与干预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养成;在群体层面,医学院校要培养学生的积极亲社会行为,即引导医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要帮助、合作和分享,培养学生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
家庭教育是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人才培养的起点和最终归宿。积极的家庭教育理念、亲密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帮助学生舒缓来自学业、就业和人际关系的压力,增进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利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对于促进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往往导致学生缺乏社会支持,性格偏执,难以面对压力、挫折或失败,心理韧性、心理自助能力和自我效能常常偏离正常水平。后疫情时代,家长要明确家庭对于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责任,增强自身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和良好的氛围,重视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工作。与医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了解其内心真实感受与想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来自家庭的温暖与呵护,培养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优秀护士储备人才。
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与形成离不开积极的社会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人创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影响人。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供重要的环境支撑。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有助于培育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优雅、整洁、积极、向上的校园和生活环境可以为医学生提供视觉上的美感,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高雅的社会文化活动可以为医学生提供精神上的饕餮盛宴,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健康的社会舆论有助于发展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社会舆论对医学上的思想、行为以及心理等方面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宣传抗疫期间医护人员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医学生的职业情感,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品质和职业认同的积极性,进而培育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人际关系的好与坏影响着医学生的行为模式和情绪体验,影响医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完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医学生的重要社会资源,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能够有效地增强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当学生彼此之间建立友好、团结、尊重、互助的人际关系时,就会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社会环境,有利于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医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能力和情感等特征,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坚毅的品质包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秉持富有厚重意义的生活目标、不轻言放弃的强烈自信心以及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等[14],医学生可通过建立内在动机和加强情绪管理提高积极心理品质的自我塑造能力。内在动机对于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自我塑造行为的发动与持续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当医学生有发展积极心理品质、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意愿和需要,在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萌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需要,这是医学生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强大内在动力。情绪管理关注个体的自我认知、主观体验和自我控制[15],医学生通过增强对自我和他人情绪的感知能力、养成适当的情绪表达和发泄方式,并在校内外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稳定的情绪调节和管理方式,提升积极心理品质的自我塑造能力。
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内涵丰富,受其学习经历、主观体验、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培养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所有内外部力量,激发医学生内在动机,引导医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并主动进行实践体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培养、塑造、提升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尹惠茹、信永恒:提出论文构思,撰写论文;张金勇、李闺臣:获取、提供与分析文献;张雪妍、田慧敏:审订论文;陈立:总体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