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艳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号)指出:“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在研究生培养体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教案、培养方式等方面加强创新研究……”2020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为新时代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21世纪教育目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的认知能力,而是培养对知识的处理与创造能力。尤其是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更需要变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式思辨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需求。
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革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理论层面的探究动力与实践领域的应用能力。在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结合社会实际,实现理论课程的良好教学效果,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更需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使用典型的实时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开展讨论或争论,实现互动交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案例教学是得到普遍认同的有效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拓展课程内容,延伸课程范围,整合课程资源;有利于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改革,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在“体育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践行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研究生创新性地运用经济学等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体育产业运营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完善课程教学改革,教学互动中实现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达到理论启发和思维启迪的目的,在讨论和分析之后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应用能力。
案例教学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主要教材,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案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2]“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领域的市场经济活动以及与体育市场相关的经济活动。“体育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正是因为这门课程的应用经济学性质,更要求在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重视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分析体育市场经济现象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对经济学理论的再创造过程。同时,鉴于体育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服务经济活动,要求师生运用普适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对体育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时,实现从物质生产理论向劳务服务经济的分析,再从对一般劳务经济的分析转向对体育特色服务经济的分析。
实现对基本经济理论向体育服务经济理论的跨越是一个较为艰难的教学过程。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发现在讲授“体育经济学”的过程中,大部分研究生同学常常因为在本科阶段没有经济学、管理学等学习背景与前期积累,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掌握较为困难,尤其是经济学原理涉及诸多专业术语,以及大量图形、表格、数学模型等,导致学生难以掌握主要思想和知识点。在这样的前提下,实现对基本理论的运用和思维跨越就显得更加困难。这是因为,实现从一般经济理论到体育特色理论的思维不仅需要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还需要分析体育经济的特色,若要求在此基础上实现创造性地运用经济学理论解决体育经济领域的问题则是难上加难。案例教学能较好地实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等教学目标,取得显著教学效果。
如前所述,“体育经济学”的学习,不仅需要深刻理解经济学这一母学科的基本理论,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基本理论或特征规律在体育领域的共同点与特殊之处。如在学习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时,讲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消费物品时,每一单位物品对消费者的效用呈递减关系。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学生个体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在体育商品消费中是否一定为边际效用递减趋势,有没有可能存在效用先递增再递减的情况。如参与体育健身消费,可能效用最大的情况出现在锻炼一段时间后,而不是在最初时刻;又如一些运动项目的参与性消费,由于身体唤醒、准备活动的自然过程需要,消费者对产品价值感知的最大效用也往往处于中间时刻,这就呈现出一个边际效用先增加后递减的倒U型图示与规律。经过启发与引导,学生对经济学的理解和认知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图表,而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体育经济的特殊性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而且,学生也认识到在“体育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以及未来从业实践中,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理论的内涵,又要具体分析体育领域的特殊情况,还需要创造性地思考如何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增加消费者对体育服务产品的价值感知,提高产品的价值溢价,提高消费粘性。
“体育经济学”案例教学中,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新闻、背景资料、典型案例等,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通过采用分组讨论、辩论、模拟场景实践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明确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如健身俱乐部如何吸引消费者,体育赛事怎样实现高关注度与参与性等方面的案例,进一步提高发学生运用相关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探索的同时,更能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按照经济学基本原理,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体育商品在本质上是一个服务过程,同时这个服务过程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例如体育赛事产品,由于其提供服务的供给主体不是普通的劳动者,所以商品价值不能按照一般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运动员、教练员薪资的案例分析能够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员、教练员的商品价值具有怎样的特殊性,包括哪些方面,应怎样确定这类体育商品的价值等一系列问题。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与创新思考,在讨论与思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如,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中商品的供给要受需求的制约。[3]因此,经济学视野中的市场就是分析如何使供给适应需求的关系。而在体育市场,有些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并不是这样的关系。如体育竞赛市场中的职业联赛,由于体育赛事本身的特点及体育市场的经济特点,当赛制确定的情况下,这类赛事产品的供给表现为完全不受需求变化影响的供给刚性,不会因需求旺盛就增加供给,也不会因需求匮乏就减少赛事产品的供给,这又体现出体育经济的特殊性。采用案例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体育产品特殊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对赛事产品供需市场分析的创新思考,从而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需要不断引导学生采用母学科的学术范式进行思考与分析,以实现对经济学理论的规范应用。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时,引导学生对体育产品的劳务服务特征进行深刻理解,以实际案例阐述实现教学中对传统物质生产理论向劳务服务经济的分析,再通过剖析案例中体育服务产品,尤其是体育超级明星运动员等稀缺资源,转向对体育特色服务经济的分析。案例教学有助于实现从一般经济学共性分析向体育经济学特性解析的跃进,由此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同实验室是自然科学的阵地,社会是经济学的实验室。对“体育经济学”而言,社会为经济理论的运用提供了无限广大的舞台,也成为解决体育领域实际问题的资源库。案例教学的方法,尤其是在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讲解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对案例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的内在含义,在此基础上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
从理论体系的建构来看,无论是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是在对物质生产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方面,其理论涉及面非常广泛。[4]而在体育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其研究范畴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活动中涉及体育活动尤其是非物质生产活动的领域。这就需要将基本的理论知识与体育活动的实际与实践活动进行深入分析,阐述其共性与个性特征。这个过程中,很难将一般经济学的理论运用到具体的问题中来,需要在对理论知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体育领域的特殊性。如一般经济领域,企业追求一家独大的目标,以追求垄断利润;而在体育运动组织联盟中,则追求竞争性均衡下各俱乐部或球队的相对均衡,以实现赛事产品的不可预测性,从而实现各个俱乐部或球队的利益最大化。这也是体育经济活动的特殊性所在,要求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从一般经济理论出发,探索体育经济活动的特殊性,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从现象中丰富理论思考,开拓创新思维。2020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生与防控常态化,传统体育活动参与受限,赛事举办以及室内场馆锻炼等体育消费受到诸多限制。而如飞盘、腰旗橄榄球、陆冲等户外活动接连“破圈”,骑行、露营火热“出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成因与发展趋势。首先,分析这些运动项目受限小、组织易、门槛低等特点,且具有较高的市场经济价值;其次,阐述收入水平提高带来消费升级与需求多元化是这些项目火爆的根本原因;最后,引导学生从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出发,提出在媒体助推、科技助力、需求助长、资本助热等因素作用下,创新性地思考如何培育新的体育消费增长点。由此,提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结合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内在地要求个体的身体力行与本体感受,尤其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个体必须通过身心参与才能获取知识。在理论学习中,体育教学同样需要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重视知识传授的职业培训性与学术研究性。事实上,案例教学在课堂教育中的引入,也是欧美国家在MPA教育中逐渐摸索中不断完善成熟的,被认为是职业化学位教育的一大创新。这也说明,对于研究生未来就业中的职业化教育,案例教学可以实现象牙塔校园与丰富多彩现实的有效对接。
已有研究与实践表明,体育综合人才的匮乏是延缓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高校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理应在人才培养中重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在产业发展实践中,要求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体育的综合性人才。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体育领域的经济管理规律与方法特性,具备适应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社区团体等不同部门的职责要求,应做到:能主动搜寻体育行业的动态信息,并进行预判和策划;能对运动项目进行信息收集、策略分析、广告策划、财务预算等;能利用新媒体进行产品或活动的推广;等等。在知识讲授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搭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桥梁,通过典型、现实、可视的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20年在对体育与经济关系的案例教学中,及时进行疫情期间体育产业发展“危”与“机”的分析,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头脑风暴引导学生提出应对策略并进行SWOT分析,对实践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育。
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应重视拓展体育理论教学的学术研究性,对基本理论的讲授应严谨、系统,增强学生对理论架构的认知,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与规范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应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实践指导,通过案例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解决方案,增强实践操作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为即将步入工作领域奠定基础。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实际发生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带领学生深入实地调研访谈,研讨案例的解决方案,这样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理论教学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技能运用,内化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职业技能。
教育的目标在于“点燃”,即点燃学习动力与激情,启发思考,培育创新思维。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论课程的学习相对于技术课较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也难以得到学生的重视,这是诸多体育理论教师的共识。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发现,理论课教学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组织教学环节,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不沦为“贝多芬”(背多分)式的课程。案例教学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对案例的分析首先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较好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分析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并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组织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应按照理论知识的难易程度、教学目标、学生基础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处理好理论讲授与案例探讨的时机与比重。有些内容只需要学生提前预习加教师的总结梳理即可完成,这样的章节可以采用教师主讲与学生案例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教学。如针对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这一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并对消费偏好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深入讲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影响不同人群进行体育消费的因素。而对于供给需求分析等基本内容的讲授,需要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较为细致的讲解,在其中贯穿案例效果较好。对于体育赛事的经济效应等又可引导学生对国内外案例的搜索,辨析其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可以采用对既定案例以辩论的形式展开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发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组织形式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在案例教学中,应注意案例引入的时机与时效。作为一门课程,其理论和知识体系严谨,结构完整,又包含较多的知识点,而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在不同的章节各有区别。[5-6]更为重要的是,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并非要求任何知识点或者每次课都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而是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适时地引入相应的案例进行学习,将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有机结合。这是因为,有些知识点的讲授需要进行系统的讲授以保证理论体系的完备性与严谨性,如果采用案例教学,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而言,难以在案例学习中理解知识点,更谈不上对理论知识的拓展与运用,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案例教学使用的时机应正确,案例组织教学的过程应适宜,案例内容的切入应适恰。
此外,案例的选取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现实性[7-8],需要在经典案例与实时案例中进行权衡,在国外案例与本土案例中进行取舍,这就对案例的选取提出非常高的要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经典案例固然具有较强的参照性,但很多案例由于时代变迁、内外部环境变化等,其经验的借鉴性与时效性略显不足。这就要求在案例教学中,适时补充和提供鲜活的现实情境与前沿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所学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的指导性。在案例讨论中,应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讨论,有些问题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展开集体探讨,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通过辩论明晰问题的本质。总之,案例教学应实现主动参与和充分讨论。
在现实中,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与创新性,如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引发对全球经济社会多领域全方位的影响,体育产业毫不例外地受到影响。为避免大量人员集聚,包括奥运会在内的所有赛事被“停摆”,健身行业暂停营业,体育场馆设施被关停,这对于体育产业来说是极大的打击。在课程讲授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讨消费者偏好尤其是体育偏好对于体育消费的特殊性。因为在体育市场中,大部分消费者都是将体育作为一种休闲和社交方式,体育商品是一种可消费也可以不消费、可多消费也可以少消费的商品,体育偏好对体育消费具有基础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而疫情的发生,虽然减少了体育消费,却使更多人意识到身体健康和运动锻炼的重要性,可能因此产生运动动机而进行体育消费,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培养体育偏好拉动疫情后的体育消费,这样的案例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性。
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体现出的精神面貌和本质特征,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泉,是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毅力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集合。[9]在教育中,不仅应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应注重学生创新人格的培育。在教学中将求真、求善的钻研精神以润物无声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关注前沿动态的意识,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挑战权威,勇于理性批判,不能固守理论,而应有善于创新的意识和突破精神。
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中,笔者始终引导学生用严谨的经济学思维分析现实问题,关注层出不穷的现实问题,要有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引导学生拓展国际视野,通过阅读文献、浏览网站信息,对国外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时刻关注,并进行理性吸收与借鉴,用创新的理念和思维展开对我国体育经济领域实践问题的分析;同时,在课程考核中,改变以往固定的考试和考核方式,而在综合考察中,加入对案例的分析、对既有经济理论的适用性探讨、对权威教材观点的商榷等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人格;力争通过教学改革与不断探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目标,顺应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