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凤玲
(莒南县十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山东 临沂 276600)
检验科是医院的重要职能科室,通过对患者的生化样本(血液样本、鼻咽拭子样本、二便样本)进行指标检验,反馈患者机体生理状态,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调整提供依据。但在样本采集、运输及检验环节,由于需要直接接触患者及其血液和其他分泌物,如果操作不规范或防护措施不到位则很容易诱发感染事件。加之检验科窗口的人员流动性较大,一旦发生感染则可能很快在医院内部蔓延开来导致患者和医护人员出现交叉感染,引发医源性感染。特别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及烈性传染病暴发期,检验科医护人员一旦出现医源性感染不仅对其自身健康不利,同时也对公共卫生安全产生巨大威胁。检验科医源性感染与其职业暴露性有着直接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逐渐完善,各级医疗机构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良好的预后效果、和谐的医患关系及安全的治疗环境都是人们就医时考虑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随着医疗保健、法制维权等相关知识的获取渠道逐渐增多,人们对医疗机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旦出现医源性感染事件不仅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对医院的社会评价造成恶劣影响,阻碍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进步。
生化检验结果集生物科学与化学研究于一体,在医学防疫与临床治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目前我国的医疗事业发展情况来看,关于医院检验科的建设及发展规划多偏重诊断而轻视预防,这就为院内医护交叉感染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很好的解释了近年来各地医疗机构检验科人员出现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原因。如非典暴发期间,香港、台湾、北京、安徽等地医学实验室感染SARS病毒事件。因此,现代医疗机构应改变固有思维模式,充分重视检验科在医院感染中的特殊地位,从源头上切断感染源,防止生物危害,加强检验科感染管理,提高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效能,减少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为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和治疗环境。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我院检验科2018年度和2019年度发生的交叉感染事件探讨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管理措施。
以我院检验科为例,选取研究时段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检验科在编人员均为11人,包括5名男性和6名女性。科室人员职能架构基本无变化。2018年度,我院检验科年检样量为6537人次,其中男性患者3276例,女性患者3261例,最小的3个月,最大79岁之间,平均(32.74±2.86)岁;其中血液样本2657份、尿液样本1872份、大便样本1157份、鼻咽拭子样本851份;2019年度,我院检验科年检验量为6348人次,其中男性患者3218例,女性患者3130例,最小的5个月,最大的81岁,平均(32.59±3.05)岁,其中血液样本2589份、尿液样本1796份、大便样本1096份、鼻咽拭子样本867份。2018年度及2019年度我院检验科在人员架构、年检总量、各样本种类的检验量等资料对比中无显著差距,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018 年度,我院检验科执行一般工作流程,即根据科室管理制度对前来化验的患者进行规范采样、检验、出具报告等操作,针对在院治疗的患者的检验结果以日常报告的形式呈递给临床诊治医生。
2019 年开始,基于检验科具有较高的职业暴露性,为了避免出现交叉感染,我院针对检验科制定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制度实施如下:(1)在检验科所有在编人员中挑选一位资历较长,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医护人员担任监督管理员,负责对各项预防感染措施进行落实并对各个检验环节的规范性进行监督。(2)由监督管理员发起,组织医院各科室主治医生定期开展医源性感染专题讲座,增强检验科工作人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使其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自我防护。(3)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检验步骤。
要求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要带好防护用具,如医用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严谨杜绝穿着污染的工作服进入休息间,检验结束后对医疗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3)加大经费投入,购置预防感染的设备材料。检验样本多样化,检验空间密闭都会增加检验人员感染风险,故在2019年度,我院对检验科的消毒系统、排气系统以及医疗废物处理系统进行了升级,同时,购置了充足的防护设备,如隔离衣、防护眼镜等。(4)合理规划作业平面。检验科日检量大、检验样本繁杂,检验空间的局限性会增加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故为了减少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和检验准确性,从检验样本、检验高峰时段等因素考虑,对检验科的作业平面进行了全新的规划,促使整个检验流程流畅顺利。(5)检验科环境管理。每日定时采用微波、紫外线照射及化学熏蒸等多种方式进行环境消毒,选派专人对检验后的试剂废液、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消毒处理,检验报告单的打印区设置在清洁区内,并选派一名工作人员值守,采取远程传输技术打印报告单。(6)鉴于检验科在医院中感染中的特殊性,要求每位在岗医护人员必须接种免疫疫苗。(7)检验过程中医护人员常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如检验样本泼洒、检验仪器刺伤皮肤、检验样本与皮肤直接接触等。应加强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应急处理能力,将伤害值及感染风险降至最低。
对比2018年度和2019年度我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及受检患者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情况;医院行政主管部门采用医院自拟“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管理措施实施情况调查表”,对2018年度及2019年度检验科日常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内容涉及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检验操作的规范性、无菌制度执行、检验值准确性及检验科环境卫生等5个维度,每项1-5分,分值越高说明检验科的行政管理水平越高。
2018 年度,检验科医护人员及受检人员中共有83人发生医源性感染,发生率为1.27%,其中衣原体感染31例(0.47%)、支原体感染24例(0.37)、沙门氏菌感染19例(0.29)、其他9例(0.14);2019年度,检验科医护热源机受检人员共有22人发生医源性感染,发生率为0.35%,其中衣原体感染10例(0.16%)、支原体感染7例(0.11%)、沙门氏菌感染4例(0.06%)、其他1例(0.02%)。2019年度我院检验科医源性感染事件发生率下降幅度超72%,统计学意义凸显(P<0.05),见表1。
表1 对比2018、2019检验科医护人员与受检人员医源性感染发生率(n/%)
2018 年度,医院行政主管部门对检验科日常管理工作进行评分普遍不高,其中以检验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检验科环境欠佳最为明显;在2019年度,通过预防医源性感染目标对检验科实施管理措施后,科室整体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其行政管理评分在检验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流程规范性操作、无菌操作、检验结果精确度及检验科环境等各项均有了显著的提升,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详见表2。
表2 2018年度和2019年度检验科行政评分情况对比分)
在手术、治疗、诊断、预防等临床技术实施阶段所发生的疾病感染称之为医源性感染。据相关文献资料报道,每年我国住院死亡患者中约有1/4与医源性感染有关。检验化验是现代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医院建立和发展检验科,为临床治疗提供可以反馈患者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的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故其与医院的各个科室均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可以说,检验科是医院中传染源最为集中的地方,这也直接导致了检验科医源性感染事件的高发生率情况的出现。此外,检验科是医院中各种疾病检验样本的集中地,样本种类复杂、检验仪器多、检验工作繁忙,这也使得相比于其他科室,检验科出现医源性感染的几率更高。此外,医护人员防护意识不强、操作流程不规范、消毒、通风系统不完善等均会提高检验科的医源性感染率升高。故为了有效降低检验科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对检验科实施预防性管理措施就显得极其重要。
本次研究以我院检验科为例,2018年度,检验科包括医护人员和受检人员在内的6548名的人员出现医源性感染的83人,发生率为1.27%;2019年度我院就预防检验科医源性感染对人员、设备、环境、作业、操作流程等均进行了预防感染管理措施,在检验科医护人员与受检人员总量6359人中出现医源性感染的共有22人,发生率仅为0.35%,较上年同期相比降低了72.44%,说明,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管理措施的实施对保障医疗环境安全,减少院内感染具有积极影响。此外,行政管理评分数据表明,预防医源性感染管理措施的实施对提升检验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检验流程、提高检验准确性、塑造整洁安全的检验环境都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