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病程与年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影像学差异性研究

2022-04-08 01:32陆雪松
健康之友 2022年7期
关键词:根型曲度椎间盘

陆雪松 蒋 霞

(1 北京中医医院平谷医院推拿科 北京 101200 2 北京中医医院平谷医院内分泌科 北京 101200)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约为5-10%,生活方式的改变加速了颈椎的退变,呈现出高发病率和年轻化的趋势[1]。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主要分型,是指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神经根,并出现相应节段的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临床表现者[2]。在各种发病的原因中,颈椎退变最为常见[3]。影像检查是衡量颈椎病理结构变化、评估疗效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希望从发病年龄和病程等方面研究其是否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特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22人,男45例,女77例,比例1:1.71。病程1天-数年不等,年龄21-60岁,平均(41.21±9.945)岁;1.2 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4];1.3 纳入标准:年龄18-60岁;1.4排除标准:严重外伤、并发症及椎体破坏的患者。

1.5 观察指标:

1.5.1分组指标:①总体频数;②病程间分组比较:分为小于1周、1周-1月、1-3月、3-6月、6-12月、1-5年、5年以上;③年龄分组比较:分别为20、30、40、50以上组。

1.5.2比较项目[5](是/否):颈椎棘突偏歪、颈椎曲度改变、椎体失稳、韧带钙化、椎体骨赘、钩椎关节增生、椎体间隙狭窄、颈椎间盘突出。

1.6 观察方法:①颈椎开口侧+屈伸位X线片,颈椎间盘CT/MRI;均由我院放射科出具报告。②记录患者各指标频数分布从而比较差异。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影像指标发生率分别为:颈椎曲度改变(95.1%)、颈椎棘突偏歪(82.8%)、椎体间隙狭窄(71.3%)、颈椎间盘突出(63.1%)、钩椎关节增生(60.7%)、椎体骨赘(37.7%)、项韧带钙化(35.2%)、椎体失稳(30.3%)。

2.2 不同病程的影像指标发生频数见表1:

表1 病程、年龄分组下的性别、影像学表现频数差异(例)

2.3 各年龄段组间比较显示:30岁以后颈椎病的人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明显增加。不同年龄组的影像差异表现,详见下表2:

表2 各年龄段组间影像指标差异比较

2.4 年龄节点前后影像比较:详见下表3

表3 年龄节点前后组间影像指标差异比较

3 讨 论

3.1 男女性别比例比较

查阅文献记载颈椎病发病率男高于女[9],临床也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的流调报告[10]。有报告中学阶段颈椎病相关症状的发生率女生明显高于男生。本次研究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例1:1.71。除了样本量和研究对象来源的差异外,造成男女比率差异的原因可能有①女性更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②女性承担更多超过自身能力的工作,更容易出现劳损;③女性力量较差对于姿势的不良观念更容易出现关节结构位置的异常;④生理期激素水平原因。

3.2 影像表现整体频数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颈椎关节位置不良、椎体退变、间盘突出可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状态。可以看出病程1-5年时间段的患者在各项指标的频数方面都高于其他组。可能表明病程持续足够长时间,患者将面临更为严重的结构失稳和病理改变。不能片面强调间盘突出在症状贡献方面起到的作用。资料显示X线在评估脊椎序列形态、椎体间高度、感染、脊椎关节强硬和脊椎滑脱方面具有优势,有助于诊断颈椎间盘疾病,但在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中指示性不强。CT的优势在于显示脊髓受压和椎管狭窄的范围,将骨质结构与软组织形成的压迫区分开。MRI的优势在于可以显示相关的脊髓病变和颈椎间盘病变的范围。而且间盘病变在健康个体中存在高发病率也较高。有文献指出称21-40岁的健康个体中1/3以上存在腰椎间盘退变,有研究对98例无症状腰椎MRI检查中,几乎2/3均有一定程度的异常,通常认为CT和MRI并不能可靠地区分偶然阳性征象(不引起症状)和引起症状的征象。因此将X线与CT或者MRI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评估患者疾病程度,任何单一的检查都不足以反映颈椎病的发病特点和严重程度。

3.3 病程分层结果显示:

①不同病程的患者出现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可能由于相同的致病因素;②患者发病时间并不能完全反映患者颈椎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发病时间长短判断疾病程度,或者判断治疗效果都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即是初次诊断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也可能面临手术的风险,常年出现颈肩症状的患者也不一定就面临必须手术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早期患者完善检查的临床意义。对于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也提出了基本诊断意义上的要求。由于病程较长的患者也在其发病初期进行过相关治疗,但是这样的影像变化仍然可能是造成目前临床症状的致病因素,那么也能佐证一旦颈椎出现结构异常和退变情况,这种作用的影响可能很难完全消除。通过对致病因素的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理变化对于个体的影响,可能对于退变的治疗方式可以采用手术治疗,但是对于结构的调整就可能是手法、牵引等治疗的优势。

3.4 年龄分层结果显示:

患者颈椎的增生退变以及间盘突出情况大致随年龄增长呈现递增趋势。这与众多文献报道相一致。颈椎病的病例数,30岁以后明显增加。颈椎棘突偏歪、曲度异常出现时间较早,总体发病率较高,不呈现随年龄增长的趋势,表明关节结构的异常仍然可能是低龄颈椎病患者症状的主要致病因素,而这种因素并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有研究认为青少年颈痛主要表现为颈椎力学失衡,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是青年颈椎病的主要征象特点,对早期诊治具有一定意义。研究提示我们关注治疗方式,调整颈椎结构是治疗的短期目标,令颈部长时间保持关节、肌肉、筋膜等内环境的稳定才是患者长期疗效得以实现的基础。因此,对于青少年不良姿势的纠正、健身功法的指导、相关肌肉的强化、减轻局部劳损都有助于减少相关症状的发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也符合中医“治未病”的观念。

3.5 年龄节点的数据结果:

结果表明:40岁后的颈椎退变程度开始变化明显。50岁以后的颈椎结构问题仍然不能忽略。低龄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的重点应该放在调整颈椎功能结构等平衡上,而对于相对高龄的患者需要增加能改善局部退变治疗措施。比如可以通过降低颈部肌肉张力来降低颈椎间盘压力,缓解间盘退变;通过颈肩背肌肉的强化来提高肌肉运动能力和耐受性,减缓关节退变;通过局部热敷、刮痧、理筋手法来通调上肢三阳经经络气血,达到活血化瘀,缓急止痛的作用。众多研究显示,可以通过调整颈椎关节紊乱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如何调衡颈椎、稳定颈部结构、延缓颈椎退变也成为中医中药治疗颈椎病的技术重点和难点,这也对颈椎病的预防和康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6 对于影像表现的思考。

对于失稳的定义和评估方法还有待统一。失稳的概念应该包含整个运动轨迹过程的异常,而不单是静态的功能位点的影像表现。有些患者日常体位下颈椎的曲度发生异常,包括颈椎前倾,不能直立,但是被动提醒后颈椎可能挺直,同时表现在屈伸功能位曲度是正常情况,表明纠正不良姿势可以缓解一部分颈椎曲度异常,这种状态的颈椎曲度变直是较容易缓解的。由于负重位颈椎间盘CT与颈椎MRI应用不普及,检查结果不一定能反映患者日常的真实状态。间盘的突出、膨出、压迫的位置、椎体相对位置谁更好地反应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得出的研究结果能多大程度上符合真实的情况?这些疑问都需要大量的研究予以客观的回答。疾病的预后不光是观察指标是否异常,还与病变发生的程度相关,本次研究初步探索了影像改变的年龄、病程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起到参考作用,希望后续的研究中能将相关因素进行程度分级,得出更符合年龄、病程的颈椎病流行病学研究数据。

猜你喜欢
根型曲度椎间盘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
找回消失的“颈椎曲度”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比较*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运用效果观察
青壮年X线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对诊断颈椎不稳的价值分析
X 线腰椎生理曲度变直对腰椎病的诊断意义
快速阅读理解专练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