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系统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4-08 02:32杜立钧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标志物食管内镜

杜立钧

523000东莞市人民医院红楼院区消化内科,广东东莞

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主要由食管癌、直肠癌及结直肠癌组成,消化道肿瘤初始部位为黏膜层,并逐渐由黏膜层向外突破生长[1],最终对浆膜层产生浸润效果,同时穿透浆膜层不断生长,发生局部转移,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肿瘤细胞会在黏膜下层及黏膜层产生浸润现象[2],若及早采取治疗措施,患者5年内的生存率可超过90%,所以必须尽早诊断,并规范治疗[3],以促进患者预后情况的优化,使生活质量提升。本文对消化系统早癌及癌前病变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12月将临床确诊为消化系统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219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平行信封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109 例)与试验组(110 例)。对照组男56例,女53例;年龄34~79岁,平均(61.52±6.79)岁;其中食管部位病变38 例,结直肠病变41例,胃部病变30例。试验组男56例,女54例;年龄32~80 岁,平均(61.25±6.11)岁;其中食管部位病变36 例,结直肠病变42 例,胃部病变3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年龄18~80 岁;②均经影像学联合病理检查确诊为消化系统早癌及癌前病变;③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4]:①排除严重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患者;②排除精神障碍、思维异常、配合依从性差者;③排除凝血功能异常患者;④排除常服用抗生素类药物者。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各项临床检查,手术前8 h 禁食、禁水,若患者为下消化道系统病变,则在手术前6 h 内给予患者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以对肠道进行清洁。对照组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进行全身麻醉,麻醉完成后依据病变位置进行手术切口的选取,切除病灶组织,并进行止血,对手术切口进行关闭[5]。试验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给予丙泊酚进行麻醉,同时采用染色剂在影像学检查辅助下进行肿瘤边界位置的标记,于边界外侧距离肿瘤5 mm 位置行标记干预,混合生理盐水、果糖、肾上腺素(1 mL)、玻璃酸钠(100 mL)及靛胭脂5 mL 药物后,在黏膜下进行标注点注射,待肿瘤抬举完成后,采用剪状刀对皮肤行环形切开处理,对标记位置切开后,于黏膜下进行药物注射,剪状刀相互配合,对黏膜进行反复分离和注射,直至病灶完全切除,采用电凝方式对切口位置进行止血,并取病变组织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及时送检,分析病变组织的分化程度,对淋巴管侵犯状况,严密评估和观察患者病情[6]。手术完成后,患者常规禁食,禁食时间以12 h为宜,并及时采用抑酸及补液方法治疗,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应用时间以2 d 为宜,对患者腹部体征与大、小便进行严密观察,告知患者定期复查[7]。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进行观察记录。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包括术后发生出血、胃食管反流及食管狭窄。观察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包括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

统计学处理:将数据录入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n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h)对照组109152.17±23.97211.69±25.7911.87±2.22试验组11087.15±12.6374.26±8.167.31±0.63 t 25.14553.26420.718 P 0.0000.0000.000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试验组术后发生出血、胃食管反流及食管狭窄的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EA、CA199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但两组治疗后CEA、CA19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s)

组别nCEA(ng/mL)CA199(KU/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1098.39±1.164.22±0.7150.06±7.0231.02±5.31试验组1108.63±1.124.15±0.6350.11±6.9830.36±5.25 t 1.5580.7720.0530.925 P 0.1210.4410.9580.356

讨论

消化系统癌前病变及早癌发生后,肿瘤细胞局部浸润黏膜下层及黏膜层,消化道早癌主要包括早期结直肠癌、早期胃癌及早期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较多从黏膜层开始生长,进而由内逐渐向外突破,进入浆膜层的最外层并穿过浆膜层,可在局部区域继续生长,发生转移。且若疾病发现较晚,则肿瘤将会向黏膜下层、肌层位置转移,可通过淋巴和血液向其余器官转移,若侵犯淋巴结、脑部、骨骼、肺部或者肝、肾部位,则进入晚期阶段。在早期,可采取有效措施对疾病进行治疗,患者可见胃息肉、胃溃疡及萎缩性胃炎等症状,发病后,消化系统会产生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表现。若疾病为胃癌早期,则常见食欲下降、腹胀、腹部疼痛等临床表现,常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超声内镜及染色内镜等方法进行检查,可极大程度提升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而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消化系统早癌及癌前病变进行治疗时,可对病变组织进行整块切除,有利于保留完整的肿瘤组织,以便于开展病理诊断,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术后恢复速度较快,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降低患者手术痛苦,减少手术治疗时间,优化手术临床指标,治愈率较高。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系统早癌及癌前病变,术后可稳定患者状态,尽可能避免病灶复发,且这一手术方式可同时开展多个部位的多次治疗,若为面积较大或者缺少规则形态的肿瘤、合并溃疡或者瘢痕的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有效率也较高,术后应定期复查,可提升患者的预后质量[8-9]。

我国是消化系统肿瘤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且在世界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所占比例高达42%以上,我国肿瘤发病率中,食管癌、结直肠癌及胃癌所占比例非常高,极易导致患者死亡,消化道早癌患者若尽早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其5年内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10]。所以对消化系统早癌及癌前病变应尽早诊断,并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生存率提升,改善生存质量。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消化系统早癌及癌前病变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手术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肿瘤标志物水平。

综上所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系统早癌及癌前病变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标志物食管内镜
眼内镜的噱头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MR-proANP:一种新型心力衰竭诊断标志物
胃结石伴食管嵌顿1例报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