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融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2022-04-08 02:55杨留才陈根林常欣峰周文超罗友根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医风医德医学生

杨留才 ,陈根林 ,常欣峰 ,周文超 ,罗友根 *,张 虎

(1.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基础医学部,江苏 盐城 224005;2.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医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医学生是医学事业的接班人,其业务能力直接决定了医疗质量和医患关系,而医学生高尚医德的培养,关系着未来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根据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挖掘党史中的医德医风元素,加强党史与课程思政的真正契合,促进党史中的医德元素融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医疗卫生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医疗卫生事业长期发展的历史性任务。本文研究党史中的医德医风元素融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德培养。

1 传统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学生职业道德观扭曲

部分医学生职业认同度低,并不把医学视为神圣的事业,而是谋生的手段,一面贪恋医生的社会认同度高,一面对其薪资、地位等抱怨不已,从而职业道德观扭曲。表现为踏入工作岗位后个别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缺失、医术不精、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存在为医不廉、收受好处现象,存有不平衡和消极抱怨心理,甚至把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作为最高准则,对患者及其家属不能一视同仁,严重影响了医患关系。

1.2 重业务学习轻医德医风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医学院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要进入岗位工作,必须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提高考试通过率,学校和学生都极其重视专业知识和业务学习,而对医德医风教育重视不足。实际上,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除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操作技能外,更要有敬畏生命之心,心存人民。医学院校重业务学习而轻医德医风教育,将严重影响医学院校甚至国家医药事业的长远发展,也导致实际医疗工作中出现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研究发现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医生的服务态度和医德医风有问题,因此加强广大医学生医德医风培养和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建设刻不容缓。

1.3 品德人文教育少

临床医学专业教育通常为在校进行3年(专科为1年半)公共基础及基础医学知识学习,随后2年(专科为一年半)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学习。据统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总数有56门之多,专科也多达38门,相关品德和人文类课程均安排在入校第一年,课时量偏少。后续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忽视了思政教育,即使有教师将思想教育、医学伦理和人文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但未联系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未将课程思政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这是学生医德医风缺失的重要因素。

1.4 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意识

目前,部分医学院校教师缺乏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片面认为学生的思政教育应由思政课教师来完成,医学教育与思政教育关联不大,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依然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将医学生知识和技能教育作为主要任务,从而导致医学生道德素质不高。德离不开行,只有行动起来,挖掘党史中的医德医风元素,将其整合并融入课程教学中,将医德医风培养贯穿于医学专业教育全过程,把救死扶伤、德艺双馨的要求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做到“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1.5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少

调查发现,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教师会挖掘西方文化元素,将西方的习俗、人文礼仪和节日等融入教学,导致学生淡忘了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医学院校必须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养分,特别是要挖掘中国共产党党史中蕴含的优秀医德医风元素,将其深植于医学生内心,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综合性、包容性、天下情怀等。综合性是指它产生于辽阔的中华大地,综合了水利农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商业文明等多种文化因素和特质,是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且常新的文明。包容性是指它具有博大的包容精神和包容能力,善于吸纳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并进行融合创新发展。天下情怀是指以“天下”论人论事论理,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爱、和谐、正义、刚健、大同等价值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1.6 爱国主义教育缺失

科技成果能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疾病防治也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所以在医学生教学、科研过程中,将科学精神培养贯穿全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相关教育相对较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要通过制度要求、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的有机衔接,将爱国主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考核评价之中,有效载入形势与政策要闻、先进事迹、爱国主义故事、战疫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鲜活素材,构建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机制,形成一体贯穿的育人共同体,培养医学生的爱国情感。因此,我们不但要充分发掘党史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还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自然而然地融入医学生专业教育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 挖掘党史中的思政元素,服务临床医学课程

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史上,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激励着广大人民打败了强大的敌人,赢得了反围剿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铁人”“两弹一星”“高炉卫士”“雷锋”和“时传祥”等精神,激励着老一辈医学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带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预防和医疗体系,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后,“蓝领专家孔祥瑞”“新时期铁人”“新时代雷锋”“白衣圣人”以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最美逆行者”等形象,正激励着新一代医学生锐意进取,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此外,党史中也蕴含着许多与医学相关的思政教育元素,充分挖掘并恰当融入课程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育人效果。

2.1 以人民为中心、无私奉献的大公无私精神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案例。(1)苏维埃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持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己任,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共二次大会通过的党的纲领就明确提出了保证劳动者健康及福利的要求。(2)南昌起义后:围绕解决部队战斗伤病和群众疾病卫生两大现实问题,开始了医疗卫生实践。中华苏维埃一次大会制定的宪法性文件开始涉及医疗卫生,在艰苦环境下建立卫生制度,实行卫生防疫制度,开展卫生防疫运动。(3)红军时期:强调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以“一切为了伤病员”为目标,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组织挖药堆活动,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预防为主、讲究实效,以全局和中心工作为服务目标”的卫生工作路线。(4)延安和解放战争时期:除积极争取各种援助外,普遍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消除迷信,普及科学。边区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在支援战争、发展生产的运动普遍开展后,卫生运动就成为文化运动的第一等任务。在革命战争时期,卫生工作者发愤图强,创建了我国自有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人民的健康放在突出位置,延续了红军和抗战时期各级领导对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群防群治、运动+学习的卫生政策,因地制宜发展了赤脚医生制度。在几乎白手起家的情况下,建立了多个医疗重点项目,为摆脱传染病的危害、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延长人均寿命做了许多努力。

2.2 以苦为乐、攻坚克难的艰苦奋斗精神

早期条件艰苦,特别是红军长征时期及“抗大”时期,医学教育是“现场取材找药械”“因陋就简搞教学”,以石洞为教室、石板为黑板、膝盖为课桌、树枝为笔、大地为本。在如此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仍然建立了红色军医学校,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这种精神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以苦为乐、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3 以胜利为目标、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一部团结的史诗,也是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展现。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正因为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一致、众心所向,才有“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和“具有生物活性的RNA”的集体研究成果,才有“两弹一星”,取得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伟大成就,也只有“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医学工作更是团结协作的产物,每项治疗、每次手术都是团结的成果。所以医学生要更加注重团结精神的培养,团结协作不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一种道德品质,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养。只有懂得团结协作的人才能明白团结协作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团队的意义,才会把团结协作当成自己的责任。

2.4 以理想为中心、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理想信念是国家、民族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也是胜利之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品质。正因为有理想信念支撑,才有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从江竹筠到董存瑞、从张思德到雷锋、从邓稼先到林俊德……正因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才有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才能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建立红色军医学校和前线医院,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战地医务人员。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医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以及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理想信念受到了冲击,导致部分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否定奋斗的价值,认可不劳而获等错误思想,或能深刻理解奋斗精神,但不能脚踏实地地努力拼搏。

3 党史融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3.1 着眼于制度化,优化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第一,校党委指引党史融入方向。高校思政工作的方向和基本要求要与国家的目标一致,要落实这一理念就要发挥校党委的领导作用。通过成立“党史融入”党委领导小组,由专门人员负责,从而深入探讨党史融入的基本要求,探索党史融入的内在规律,制订出符合党史融入工作规律的有效措施,为党史融入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性指引。

第二,宣传部门引领意识形态。高校宣传部门的职责之一是开展意识形态引领工作,以思想指引、文化氛围营造、舆论引导等方式,通过学校网站、校报等载体,营造党史融入课程思政的氛围。这能使教师明确党中央对高校党史融入工作的要求,掌握高校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强教师对党史融入的理解和认识,认可党史融入教育理念,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自觉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提高学生对党史融入的认知,从而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教务处落实具体措施和方案。教务处制定《关于深入推进党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文件,通过课题引领、示范课程建设、微课教学比赛、教学改革等措施,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和教案。充分运用专题培训、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外出进修等手段,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教研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发挥团队合力,凝聚集体智慧。鼓励广大教师充分利用线下和线上课堂,把思想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道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3.2 挖掘现实题材,提升育人实效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医学院校在做好防护的同时,抓住抗击疫情的契机,深入挖掘疫情防控过程的思政教育元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提升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以讲故事、案例讨论、视频导入等多种方式引入疫情防控相关话题,讲述医护人员在疫情防控中的突出贡献,增强学生对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荣誉感;通过宣传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等的英勇事迹,鼓励学生做未来“最可爱的人”,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教师讲述了国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做出的伟大贡献,让学生较好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在抗疫斗争中,校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志愿者和一线医护工作者,他们听到抗疫的号角声,毅然决然地奔赴一线,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到防疫的斗争中去,书写着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为广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3.3 落实于主渠道,强化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各教研室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等方式,将党史中的医德医风元素融入教学目标及专业课程教学中,并编著《基础医学党史医德案例百例》教材,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除发挥主渠道作用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和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如入学的医学新生宣誓、党史医德宣讲等活动,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之情;每年清明节的遗体捐献纪念活动、局解开课前向“大体老师”三鞠躬仪式、每年4月24日“世界实验动物日”在动物慰灵碑前举行“实验动物祭”活动等,教导学生尊重和敬畏生命,用心关爱患者。授课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除对行动不便的患者或老年患者提供帮助外,检查操作动作还要尽量轻柔,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树立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意识。

3.4 紧扣责任使命,构建课程体系

紧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和使命,构建临床医学专业“一体三翼”课程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协同政、校、行、企,借助三方共建平台,建立了附属医院、临床学院、教学医院和社区医院,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医教融合、一体三翼”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即建立以医学主干课程为主体,医学人文课程、医学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为“三翼”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学校与医院及临床教师紧密合作,除把控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教育质量外,还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微信公众号等将党史中的医德医风元素融入教学,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医德医风。组织学生针对临床实际案例充分展开讨论、分析和讲解,可利用翻转课堂、PBL教学法、头脑风暴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正确辨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拓宽学生与患者沟通的途径,帮助学生快速适应职业角色,增进对临床工作的了解,增强责任感,坚定从医信念。

图1 临床医学专业“医教融合、一体三翼”人才培养模式

3.5 转变教师观念,唤醒党史思政意识

党史融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关键在于转变教师的观念,提升教师的能力。高等医学院校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重教学轻思政现象,将自己的教育教学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完全剥离,认为这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这种现象的产生除政策导向原因外,也是长期将教学与思政工作分离的结果。唤醒基础医学与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首先要通过刚性规则要求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党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规范和措施,对做得好的教师进行褒奖,并将其与教师评教、职称评审及课程思政评价等挂钩。让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广大党员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以党风政风带动课程思政的开展,并积极融入党史,这是推动国家和民族稳步前行的文化动力。此外,通过柔性管理引导教师参与党史融入课程思政的建设活动,明确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形成教书与育人二元统一的基本认知,自觉增强课程思政意识。

猜你喜欢
医风医德医学生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县级医院医德医风档案管理工作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浅谈医院医德医风档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如何做好医院医德医风档案管理工作
新时期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的探讨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