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乐
(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00)
急性肝衰竭是指肝细胞大量坏死、肝脏的合成、解毒、排泄、生物转化等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一种疾病[1]。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腹水等,其死亡率较高。急性中毒性肝衰竭主要是由化学物(如工业毒物、甲基多巴、硫异烟肼、对乙酰氨基酚、吡嗪酰胺、非固醇类抗炎药物等)中毒所致。研究发现,急性中毒性肝衰竭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发生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等[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0 例急性中毒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分析影响急性中毒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因素。
将我院2018 年2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60例急性中毒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急性中毒性肝衰竭的诊断标准[3],且经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其排除标准是:患有由遗传代谢性肝脏疾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导致的肝衰竭;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脏肿瘤、原发性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这些患者的年龄为29 ~73 岁,平均年龄(53.2±2.6)岁;其中有男性34 例,女性26 例;其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5.3±3.6)。根据这些患者入院后90 d 内是否死亡将其分为存活组(n=32)和死亡组(n=28)。存活组患者中有男性17 例,女性15 例;其平均体质量指数(25.4±3.6)。死亡组患者中有男性17 例,女性11 例;其平均体质量指数(25.3±3.7)。两组患者的平均体质量指数、性别构成比相比,P>0.05。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年龄、白细胞计数、血钠、血氨、血肌酐、血清甲胎蛋白、总胆红素的水平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导致其出现不同预后的原因。
对本文中的数据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存活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血钠、血肌酐、血氨的平均水平分别为(34.3±5.2)岁、(5.7±0.6)×109/L、(289.4±60.5)μmol/L、(38.2±9.6)ng/mL、(120.7±6.6)mmol/L、(99.3±10.7)μmol/L、(40.4±7.2)μmol/L,死亡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血钠、血肌酐、血氨的平均水平分别为(57.2±6.8)岁、(7.6±1.3)×109/L、(523.5±77.5)μmol/L、(12.1±4.7)ng/mL、(137.6±7.8)mmol/L、(146.2±31.6)μmol/L、(78.7±9.3)μmol/L。存活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血钠、血肌酐、血氨的平均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存活组患者与死亡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 s )
表1 存活组患者与死亡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 s )
存活组(n=32)死亡组(n=28)临床指标t 值P 值年龄(岁)34.3±5.257.2±6.814.75<0.01血清总胆红素(μmol/L)289.4±60.5523.5±77.513.12<0.01白细胞计数(×109/L)5.7±0.67.6±1.37.42<0.01血钠(mmol/L)120.7±6.6137.6±7.89.09<0.01血肌酐(μmol/L)99.3±10.7146.2±31.67.90<0.01血氨(μmol/L)40.4±7.278.7±9.317.95<0.01血清甲胎蛋白(ng/mL)38.2±9.612.1±4.713.07<0.01
存活组患者并发症(包括电解质紊乱、重度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存活组患者与死亡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例(%)]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存活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血钠、血肌酐、血氨的平均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姚运海等[4]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在发病早期,急性中毒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黄疸、腹痛、呕吐、恶心等)缺乏特异性。发生肝性脑病的急性中毒性肝衰竭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5-6]。随着病情的进展,急性中毒性肝衰竭患者可并发感染、肺水肿、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循环功能障碍和肾功能损害。肝脏具有排泄、代谢、摄取胆红素的功能,肝细胞一旦出现病变,肝脏功能会出现障碍,从而可导致血清胆红素的水平急剧增高[7]。研究发现,急性中毒性肝衰竭患者血氨的水平越高,其预后就越差,其病死率就越高[8]。刘娟[9]的研究表明,重度急性中毒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患者血氨的水平显著高于无肝性脑病的重度急性中毒性肝衰竭患者,重度急性中毒性肝衰竭患者血氨的水平会随着其肝细胞受损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高,血氨水平增高是预测肝性脑病发生的敏感性指标。肝肾综合征是重度急性中毒性肝衰竭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何纲等[10]在研究中指出,血肌酐水平增高是预测肝肾综合征发生的敏感性指标。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导致急性中毒性肝衰竭患者出现多组织器官衰竭的重要因素[11-12]。有研究指出,血肌酐、血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升高是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3]。急性中毒性肝衰竭患者易并发低钠血症。而并发低钠血症可导致其病情加重,严重时可导致其死亡[14]。有研究发现,急性中毒性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与其年龄呈正相关。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生理机能、免疫功能会逐渐下降。甲胎蛋白是一种单分子的糖蛋白,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有研究指出,血清甲胎蛋白水平降低是导致急性中毒性肝衰竭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15-16]。
综上所述,年龄、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血钠、血肌酐、血氨的水平、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为影响急性中毒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