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羽雯,马小琴,郭 冉,颜新凌,黄瑞盈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使患者的活动能力严重受限,增加患者家庭经济负担,降低医疗资源使用率[1]。随着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艾灸在压力性损伤治疗方面也有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目前,研究已证实了艾灸对压力性损伤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且有长期治疗的意义[2,3]。压力性损伤属于艾灸疗法的优势病种之一,艾灸可以促进压力性损伤面组织愈合[4,5]。CiteSpace 软件由美国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开发,目前主要用于文献数据计量分析,能够展现当下科学发展情况,描绘未来科学发展趋势[6],已在中医信息学方面有广泛应用[7,8]。本研究基于CiteSpace 软件对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并绘制分析其发文量年度分布图、核心作者图、主要机构合作图、关键词聚类图与时区图等,旨在为未来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1.1 数据来源 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2月31 日。以“SU=(艾灸+灸法+直接灸+隔姜灸+隔盐灸+附属子饼灸+温针灸+灯火灸+天灸+雀啄灸+温和灸)*(褥疮+席疮+压伤+压疮+压力性溃疡+压力性损伤)”为检索公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按公式检索得到的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排除标准:①重复发表的文献;②会议通知、会议论文和外文文献;③针灸、针刺等侵入性操作。
1.3 数据筛选与处理 检索可得相关文献215 条,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3 轮手动筛选,最终纳入文献150 篇。利用Excel 软件统计发文量年度分布后绘制折线图,并将纳入文献从知网以Refworks 格式导入CiteSpace 软件中进行转换处理,时间分区设置为1年,处理后可得到作者合作共现图、发文机构共现图、关键词共现图与关键词时区图。
2.1 文献发表概况 对该领域文献发表情况根据年度分布进行统计分析见图1。关于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的中文研究首次出现于1988年,发文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间有震荡波动。发文量变化趋势大致经历了如下3 个阶段:1988-2008年为前驱期,增长较为缓慢,此时间段发文量少,年均发文量为2.3 篇;2009-2013年为快速增长期,发文量增长较快,发文量占比32%,这一时期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研究热度高,年均发文量为9.6 篇;2014-2020年为减慢期,年发文量逐渐下降,但仍有一定数量的文献发表,出现了部分高质量研究,年均发文量为7.7 篇。发文量于2009年首次超过50 篇,于2014年超过100 篇。
图1 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CNKI 中文文献发文量年度分布
2.2 发文作者分析 使用CiteSpace 软件,设置节点为作者,阈值为2,得到作者合作共现图谱,见图2。目前国内有23 位学者发文量超过2 篇,其中范玉珍、陆静波两位学者发文量最多,各发表了3 篇文献。国内学者苏成珍、何英莲、覃文华、刘妮已经形成以韦素琼为中心的研究群体。该领域学者的主要合作形式以小型团队合作为主,学者之间已经形成了小型科研网络,但是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广泛连接的完整大型网络,学者之间合作有待加强。其中张翠容等[9]指出,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对压力性损伤患者疗效显著。该文献下载量为431 次,被引33 次。
图2 作者合作共现图谱
2.3 发文机构合作分析 使用CiteSpace 软件,设置节点为机构,阈值为2,得到机构共聚图,见图3。可以得到在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这一研究领域中不同研究机构的影响力大小的状况。由共聚图谱结合统计结果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国内相关研究发文量超过2 篇的机构共计18 所,其中发文量排名第1的机构为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公开发表文献4 篇,其余还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两所机构的发文量均为3 篇。总体发文机构以中医院和综合医院为主体,以医学类本科院校为辅,以社区医院、专科医院与老年护理院等机构为补充。机构间未见明显连线,说明机构间合作网络尚未形成。
图3 发文机构共现图谱
2.4 关键词共现分析 运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分析,将节点种类改为关键词,设定阈值为2。字体和节点越大说明该关键词重复率越高。图4 共纳入22个关键词,10 条连线,可知在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这一领域的关键词以“艾灸”为核心,出现频率为75次,以“压力性损伤”“护理”“褥疮”等关键词进性发散,形成的次热点关键词为“艾条”。这些关键词可以大致描绘出从1988-2020年在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各研究热点之间的关联程度高低。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2.5 研究前沿分析 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共现关键词进行分析,使用软件中Layout 选项下的Timezone View 功能,以关键词为节点,以1年为分界线,形成关键词时区图。根据图5 可以大致分析得到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相关研究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脉络,其中中医护理,临床疗效观察、辨证施护等为近5年的研究热点。
图5 关键词时区图
3.1 艾灸在压力性损伤治疗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艾灸是中医护理技术中临床最为常用的护理技术之一,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改善疮面情况,对压力性损伤的防治有积极意义。目前艾灸对压力性损伤的治疗已表现出强大的优势,但目前相关研究还存在两大的局限性:总体发文量少;发文作者间与研究机构间合作少。大多数作者呈孤立研究状态,且发文量仅为1 篇,研究停留在表层。发文超过2篇的学者仅23 位,未形成高质量的作者合作网络,相关研究团队少,未形成高产高影响力的研究团队。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的研究平均所需时间较长,且为获取一定数量的样本,研究者通常需要超过半年甚至长达3~5年的持续观察记录,需要相互合作的研究者们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紧密联系确实存在一定困难,故主要以医院内研究者合作为主。若要形成较大合作网络,需要相关部门对中医临床研究的重视与支持。发文机构以中医院和综合医院为主体,以医学类本科院校为辅,以社区医院、专科医院与老年护理院等机构为补充;各机构之间合作以医学院校与其附属医院和中医院间合作为主,其余机构间合作较少。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需鼓励机构间、作者间的合作,推动中医护理技术发展。
3.2 艾灸治疗压疮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 对关键词共现图与关键词时区图进行分析可得该领域研究热点与其演变脉络。1999年前公开发表文献数量有限,未形成聚类,自1999年至今可依据研究热点的演变过程分为以下3 个阶段。
3.2.1 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的初步探索 1999-2002年为初步探索阶段,从图5 可以得出,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的早期研究关注于可分期压力性损伤的一般常规清疮后再配合各种灸法治疗,研究发现艾灸能使各个不同分期甚至长期无法自愈的压力性损伤在短期内取得理想疗效。艾灸因其气味芳香,活力温和,能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消肿止痛而对压力性损伤有治疗作用,且疮面愈合快慢与体质强弱、气血状况、疮面深浅有关[10]。郭克翔治疗压力性损伤患者共82 例,使用艾灸治疗后治愈率达100%[11]。白秀勤等[12]进行了压力性损伤艾灸疗法与西医治疗对比实验,发现灸法治疗较西医治疗恢复更快。“艾灸”与“褥疮”“护理”3 个关键词之间出现的相对单纯的关联,为后续研究内容的丰富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助于研究方向的多元化与研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此阶段的研究虽然发现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较传统西医治疗方法疗效好且更方便安全,但仍存在部分病例疮口愈合状况欠佳、出现过敏甚至烫伤等副作用的情况,为未来治疗方法的改进提供了思路。
3.2.2 中西医结合疗法与联合治疗的兴起与发展2003-2013年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为“中西医结合”与“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联合用药治疗在提高疗效与治愈率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单独使用清疮后配合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时存在的缺陷。这一时期涌现了种类繁多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与艾灸联合药物疗法。艾灸伍用大黄、轻粉、黄连、大蒜等中药材使用能够清热解毒,去腐生肌;艾灸配合紫花烧伤软膏、云南白药、生肌散、九华膏、清凉膏等外用中成药使用能够消肿定痛,化瘢抗炎;艾灸配合德莫林、聚维酮碘乳膏、氯霉素等西药使用能够抑制疮口细菌生长,促进伤口快速愈合。艾灸可以配合如莫匹罗星软膏这类外用抗生素治疗压力性损伤,具有疗程短、见效快、治愈率高的特点,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压力性损伤的新型方案[13]。艾灸还可以配合TDP 灯等物理疗法,并结合实际情况使用中药或西药进行局部药物治疗,具有成本低廉、疗效突出、方法简便的优势[14]。中西医结合疗法与联合治疗的兴起为临床压力性损伤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3.2.3 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在中医护理中的发展2013-2020年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现代医学模式更加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中医药符合医学模式的新趋势和新需求。“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医药战略地位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疗效并强调辨证施护。徐伟娥等[15]将压力性损伤患者常见证候分为气滞血瘀证、蕴毒腐溃证和气血两虚证3 种,根据证候不同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案,临床普适性较好。钱泽霞等[16]分阶段干预了压疮的愈合,使艾灸在压疮的治疗与预防中的疗效更加确切稳定。艾灸亦可配合营养护理或联合局部按摩确保局部组织微循环血液供应充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7,18]。此外,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使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19],为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或将持续关注中医护理方向。
现代艾灸法治疗压力性损伤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但仍缺乏核心作者群和机构研究合作网络,可从加大该领域研究经费投入、重视中医护理人才培养[20]等方面入手,为研究者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