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亚宁 肖洪磊 毕东
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2.07.
摘 要:文旅融合是将文化和旅游要素相融合,文旅融合发展已经变成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形势,以文化带旅游、以旅游促文化,对促进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石林地区拥有底蕴深厚的彝族撒尼文化,有喀斯特地貌这一得天独厚的天然景观资源优势,但文旅深度融合的路径仍困扰着当地的干部群众。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石林地区文旅融合所面临的困难与瓶颈,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发展对策。
关键词:文旅融合;以文塑旅;撒尼文化;创新发展;思路对策
本文索引:董亚宁,肖洪磊,毕东.文旅融合背景下石林旅游创新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22(07):-038.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4(a)--04
文旅融合是通过挖掘文化价值,将文化和旅游要素彼此融合、互相渗透,最终促成新业态、新功能、新产品的转型升级[1]。2018年我国文化和旅游部成立,文旅融合这个议题开始正式被学界关注,各级政府针对文旅融合制定了许多相应的法规和相关政策,并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广泛的实地探索。近年来,文化和旅游业在多方面呈现出交叉融合的态势,文旅融合发展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推动了文化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与模式创新、促进两者间的良性发展 [2]。旅游的内容及深度凭借文化来升华,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使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别具匠心。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喀斯特地貌,是极其珍贵的地质遗迹,对世界而言都是精华所在地,石林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并且气候宜人适合全年观光旅游。石林常住人口为26万,少数民族26个,占总人口的35.9%,其中彝族撒尼人占96%[3]。石林县以彝族撒尼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拥有阿诗玛文化、山文化、石文化和毕摩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族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4]。
近年来,石林县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坚持“旅游立县,文化活县”发展战略,建设“世界喀斯特的精华,中国阿诗玛的故乡”,积极探寻石林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道路[5]。石林文旅产业逐渐向融合发展迈进,发展形态多样,产业融合情况提高显著,但还需大力发展。从全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实践来看,依旧存在着门票经济、融合深度不足、招商引资困难和体制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因此,本文从旅游业转型升级、全民价值观的塑造、体制机制健全等角度出发,为推动石林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可行路径。
1 石林文旅融合现状
1.1 石林旅游业发展现状
石林地区因独特的自然景观,其旅游业的发展一直呈上升态势,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旅游产品不断健全,现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非A级景区4个。旅游税收占全县总财政的三分之一以上,旅游业是石林的支柱产业。旅游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率逐年增加,2017年,旅游总收入为63.86亿元,旅游对GDP的贡献率15.03%,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12.2%。201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同比增长35.76%,旅游总收入增加27.14亿元。2020年,即使遭受新冠疫情冲击,旅游业仍为石林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响应国家号召,石林从2016年开始了全域旅游的探索,于2019年被评为国家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石林政府先后编制了一系列旅游发展规划,完善各项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推出了研学游、红色游等旅游产品,塑造出人参果节、血桃节、阿诗玛文化旅游节等节庆品牌,喀斯特地质博物馆、冰雪海洋世界、杏林大观园等项目成效明显,石林智慧旅游平台上线运行,旅游厕所均达A级标准。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打造了彝族第一村、大糯黑村、阿着底村等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
1.2 石林文化现状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事业发展,近年来陆续打造了享誉海内外九个一文化品牌[6,7]。石林县内民族众多,数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使得石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其中以彝族撒尼文化为代表,包含了阿诗玛文化(不屈不挠、不畏强权的民族精神)、山文化(密枝节)、石文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石林的崇敬)、火文化(彝族火把节)、祖灵文化和毕摩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全县非遗名录达到120项,非遗传承人129名,是全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县[8]。建有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艺术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示范学校等,形成了五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石林早在2013年就展开了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提出推动自然石林向文化石林转变,促进旅游产业和彝族文化的深度融合,但石林在将文化产业融入旅游业的过程中缺乏深度与模式创新。
2 石林文旅融合发展的困境
2.1 门票经济对旅游贡献率低
传统观光旅游存在游客驻足时间短,且重游率较低的问题。从数量上来看,石林景区70%~80%的游客都是团队游,对旅行商的依赖程度很高,游客在景区内的观光时间过于短暂,浏览完景区就集合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感受石林的文化内涵,且游客住宿率低。对景区而言,旅行商带来的游客雖然多,但在餐饮上获利较低,反而少量的自驾游旅客支撑起了餐饮业的良性运行。
由于缺乏餐饮和住宿所带来的旅游经济,经营方式单一,门票收入成为实现石林景区经济目标的重要支撑。过度依靠门票收入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不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会造成地方财政对门票收入的过度依赖,这种门票经济具有短期逐利性,对于旅游经济的贡献率较低[9]。针对门票经济的问题,不仅在于旅行商的引导,根源在于产业要素不齐全,在饮食、住宿、购物、游玩等方面缺乏亮点,仅石林景区单一景点突出,其他城建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都不够完善,且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地域特色。
2.2 文旅融合深度不足
石林集自然景观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于一体,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层次低,且重复开发同一类型项目现象突出,项目内文创概念和产品缺乏多样性,文旅精品项目也较少。石林景区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特征,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但石林景区围绕天然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仍然欠缺,而相应的文创产物的开发较为粗糙,精品较少。为将文化融入旅游产品,石林进行了许多实践探索,如在景区里设置文化展示点、开发设计Q小版文创产品等,但游客体验的文化内容相对单一,文旅融合的意义并不是单纯的售卖文创产品,更重要的是理念的渗透。
2.3 大型企业招商引资难
招商引资思路仍停留在招大项目、大企业的层次,对新经济招商不够重视,针对性不强,营商环境有待改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政府管理水平、经济竞争力、市场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社会问题的体现,同时映射出某一区域的竞争力。目前,石林旅游的产业链短,旅游乘数效应低,产业带动作用小。旅游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相互促进和驱动的格局尚未形成,旅游产业结构距离现代产业结构还很遥远[10]。石林县政府近年来着重打造全域旅游,出台了很多针对企业投资的税收优惠,引来不少中小型企业的投资,但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型企业,大型企业招商引资难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场信心不足,没有大量游客的支撑,大型项目运转不畅,而游客又需要大型项目的吸引。
2.4 体制机制欠缺
国有企业在旅游服务业占据核心地位,由于体制性质原因导致竞争力不足,服务水平、旅游地区的档次及产业规模均有待提升。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将旅游业管理与景区管理混为一谈,政府与企业合二为一的问题存在,角色定位不准确,表现出“双重转轨”的特征。
石林“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阻碍了旅游体制的良性发展,制约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动力,使得石林旅游市场缺乏活力。石林5A级景区与文旅局行政级别的冲突也增大了政府的管理难度,管理模式存在政府、企业与事业单位不分的问题,体制机制运行不畅,工作效率欠佳。
2018年文化部与旅游部合并,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人员合并不意味着思想的融合,其中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稀缺等问题仍然存在。且由于各部门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致使文旅部门的人才经常被安排到其他部门开展工作,加剧了人才稀缺的问题。石林阿诗玛艺术团是石林重要的演艺团队,人员编制从36个缩减到20个,近年来阿诗玛艺术团招不到专业人才,演员存在老龄化的问题,已经不适合上台演出,现在已经取消了舞台表演。
3 思路对策
云南省着力打造旅游强省及昆明市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建设,给石林文旅深度融合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为促进石林文旅深度融合,应找准目标定位、坚持规划引领、完善旅游要素、推进文旅融合、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营销模式、加强人才培养。
3.1 旅游业转型升级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最主要的途径,转型升级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旅游业转型升级是一个转变的过程,包括经营思维的转变,旅游档次的转变,总体发展模式的转变,文旅深度融合的转变等[11,12]。推進石林旅游转型升级,关键是破解石林“留客难”的问题,如何让游客在石林驻足带动地方经济已迫在眉睫。文化创意能有效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对旅游业转型升级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彝族撒尼文化是石林地区独具特色的标志,加强景区内文化元素的融入,将阿诗玛文艺演出、火把节演出作为亮点向游客展示,景区可着重打造下午与夜间场次,夜间旅游是一种新的文旅产业发展模式,可将城市旅游的关注点从以前的空间拓展转向时间延展[13],增加游客参与度,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彝族撒尼风情的同时延长了游客驻足石林的时间。利用文化创意去塑造价值,促进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利用文化创意推进融合,促进旅游业的跨界联动,深度挖掘区域文化,对创造优质的旅游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以市场为导向,带动旅游信息技术的渗透和全面推广;用信息技术平台加大营销宣传;推进旅游信息化,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等促使旅游转型升级发展。加强对美团、携程等第三方旅游软件的运用。以石林风景区为例,在第三方软件搜索石林风景区出现的是石林与其他城市的多景点联票,这会缩短游客在石林的驻足时间,石林风景区应该加强自我管理的意识,减少对旅行社的依赖,增加自我套餐及石林县内的多景点联票。如搜索石林风景区应该出现的是石林风景区门票;石林风景区下午场门票(阿诗玛文艺演出);石林风景区夜场票(包含晚餐及所有演艺项目);石林风景区夜场票+石林冰雪海洋世界+彝族第一村乡村游三日游等。加强其他配套设施建设,住宿和餐饮会是游客关注的重点,要培育一批有地域特色的住宿和餐饮,并指导游客去体验。只要石林各个风景区掌握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可以逐渐减少对旅行商的依赖性,较好的配套设施和多景点联动发展也可以调动旅行商的积极性。
3.2 全域旅游+全民文化共同发展
全域旅游指在一定区域内,旅游业作为区域内优势产业,整合和统筹区域内的经济,优势产业为旅游业,对区域内的经济和环境进行整合和统筹,充分利用旅游区域全部的吸引要素,促进各行业踊跃融入,各部门上下联动,为旅游者提供全时空、全过程的体验产品,全方位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实现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14]。石林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目前对文化资源的挖掘程度却远远不够。全域旅游不仅要有深度还应有宽度,从孤立的景点建设到旅游复合型空间的构造,这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和战略。
全域旅游的打造不仅局限于外来游客,更要将当地居民进行充分调动,参与到旅游项目中,让游客全民化。彝族刺绣美而小众,全民刺绣不仅可以帮助当地居民增收致富,还可以增加创意,设计出更多优秀的文创产品,促进大众消费。游客亲身参加摔跤比赛会让其对于彝族摔跤文化有直接的感官刺激,流连忘返。不仅外来游客要充分融入,当地居民若能转变观念,把服务做到热情周到,创造秀美的旅游条件的同时让自己享受其中,这也将带动石林全域旅游氛围。
在未来全域旅游发展中,地方政府除了重视当地居民的责任和义务,还需将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的权利合法化、规范化,树立起全民价值观,切实保障当地居民的权利。
3.3 改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的改变关键在于“聚焦靶心、集中火力、精准招商”,石林地区要招商大型企业改善营商环境,需做好如下几点:科学规划旅游项目、制定周密的招商计划、精细包装旅游招商项目、明确旅游招商项目边界、制定投资优惠政策,带动增收致富。
科学规划可使旅游招商项目具有可操作性,凸显项目的开发投资价值,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统一结合,保障依法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公共资源,充分考虑空间布局和建筑用地及环境保护等因素。石林地区可以构建各级旅游招商项目库,制定清晰的年度招商计划,同时各级政府加大对旅游招商工作的支持,着重解决资金链等实际问题。目前,石林地区的旅游项目部分发展较为成熟,但还有较多未开发或开发不完善的旅游项目,石林旅游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对重点项目进行精细包装策划,对其余项目进行科学指导,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政府部门应制定或出台各项投资优惠政策,以政策来优化环境、做好服务、落实项目,创造良好招商引资环境,吸引大量的投资者。要把招商引资工作和群众增收致富紧密结合起来,确保以好项目、大项目来帮助当地群众科学持续增收致富、共享旅游发展成果。打造出完整的、合理的、科学的旅游招商项目,进而引进大型企业投资。
3.4 进行体制机制改革
为促进石林旅游业向好发展,应借鉴旅游业改革成功案例,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石林旅游业的体制机制,完善发展机制,需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的管理体系与监督机制:明确各部门间的权、责、利三者间的关系,确定在石林旅游业发展中各相关部门间的职能关系,保证各部门间沟通顺畅,信息互通,把政界和企业进行有效分离,明确权责关系,使得管理体系更加规范。
(2)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并整合资源:对现有优质资源进行整合、更改发展战略、重新确定发展定位,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对景区厕所、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升级改造,更好对景区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
(3)建设石林全域旅游示范区:着重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建设石林全域旅游示范区,对精品旅游项目进行系统性营销,带动其他项目共同发展、使得全域旅游规划具有整体性、布局具有合理性的特点。
(4)加强改革工作执行力及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针对石林各景区采用“一景一策”的方法以及立法的方式,将改革工作做到事无巨细,并引进大量相关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强化综合效益,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5)完善收支监控体系: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与财政等部门协调,探索出一条完善的收入与支出监控体系,将收入与支出两者进行分离,逐渐规范两条线管理,使门票定价合理化。
4 结语
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积极推动石林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也可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石林具有四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继承和保护。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导,着力推动石林地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重视文化的精神內涵,使文化更加多元,让文化与旅游业实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把文化内涵融入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从观光型转变成复合型,景区型转变成全域型,进而提高石林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石林景区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特色是石林旅游发展可利用的重要资源,要深挖民族文化,创新旅游产品,改善营商环境以及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实现互补共赢的发展态势。将石林建设成为自然观光独特、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享誉世界的文化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黄永林.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阐释与旅游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16-23.
钟华美.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36(4):421-426.
谢红雨.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之区域教育路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杨晓琴.石林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段芝玲.石林民族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探究[J].经济师,2016 (2):164-165.
吴兴帜,巴胜超,唐婷婷.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化演绎的反思:以彝族撒尼人《阿诗玛》遗产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1):59-64.
姜芹春,马谊妮,方增福.昆明:玉溪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24(12):20-25.
普建勇.石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6(6):9-10.
耿松涛.我国旅游景区门票经济的转型之困与应对策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7):25-26.
赵一勤.浅谈发展石林旅游产业推动石林经济快速发展[J].现代商业,2013(15):197-199.
陈烦,刘丹.旅游升级发展现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1(7): 34-36.
祁苑玲.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政策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19(6):158-163.
戴斌,杨宏浩.夜间旅游引领文化旅游新潮流[J].中国房地产,2019(14):73-75.
左文君,明庆忠,李圆圆.全域旅游特征、发展动力和实现路径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1):91-96+136.
Research 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urism in Shil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01
DONG Yaning XIAO Hongl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01
BI Dong
Abstract: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s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elements.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n innovative form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Promoting tourism through culture and promoting culture through tourism, the integr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Shilin has profound Sani culture of Yi nationality, and it has the karst landform, the unique natural landscape tourism resources advantage. But the path of depth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still troubles local leaders and peopl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and bottlenecks faced by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 Shili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Keywords: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promoting tourism through culture; Sani cultur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thinking and countermeasures
基金項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效率研究(17XTQ006);云南农业大学第十四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金(2021XNKY014)。
作者简介:董亚宁(1997-),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旅融合;
肖洪磊(1979-),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及文旅融合。
通讯作者:毕东(1972-),男,彝族,云南昆明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公共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