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2022-04-08 16:19张德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学类答题考查

张德平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5.011

在新高考背景下,现代文大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它可作为一把尺子检验一个人的阅读、感悟、分析、表达等语文能力。与现代文小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考查逻辑思路有所不同,这类大阅读的考查,侧重考查思想情感,事理人性、审美情趣等,更需丰富的人物内涵积淀,需要通文本、通事理、通情感,既要读通文章,又要读通作者,更要贯通时代。如果说小阅读是对文章“表义”的考查,那么大阅读则是对文章“深义”的挖掘,文学类文本要想取得高分,考生必须调动所有的语文素养和阅历积累,打通百脉方能全盘通解。

然而在现实中,这一类型的题目恰好是广大师生最感到头痛的地方,其他各个知识点的训练还有规律可循,唯独这一块似乎在茫茫黑夜中摸索前进。它投入大,收效微,以致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抱着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听其自然。

如何进行科学的训练,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是每一位师生感到困惑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为何形成如此局面,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仔细思考分析一下,大致有如下原因。

一、观念不对

不少教师认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練是高三的事,与高一、高二无太大关系,我只需按要求把课文教好即可,到高三再专门训练也为时不晚。在此思想指导下,教学中不是有意识地主动地把课文教学与阅读训练结合起来,导致二者的脱节。仔细想想,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在学习课文,就在进行阅读训练,读了十几年的书,训练了十几年,阅读水平还是如此低下,岂不是极大的嘲讽?

二、方法不妥

在训练中,每位教师都强调要紧扣原文答题,在上下文中找答案,这本无可非议。但如果没弄清原文的整体意思,在上下文中找答案就很可能断章取义,加之有些题目本身就须结合全文理解才能准确把握,因此,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意思就很难正确作答。过去我们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这个道理。

三、题型不明

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的有四种基本题型:筛选题、概括题、阐释题、评价题。

筛选题。即根据题干要求,在原文直接提取有关信息。或在某一段中筛选,或在全文中提取。

概括题。既要筛选信息,又要用自己的话概括。这类题需要对全文进行把握。

阐释题。即结合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阐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这个问题可以是某个词语,也可以是某句话。此类题既要从局部着眼,又要纵观全文,最能体现一个人分析、理解能力。

评价题。实际上是对文章进行鉴赏。鉴赏的内容很多,或内容,或主旨,或写作特点;或比较优劣,或指出好处,不一而足。

若明确题型,就能根据题型的不同特点进行思考;如果不明确题型,就会心中无数,只能被动答题,不能全面、准确地作答。

四、答题不准

学生中常见这两种现象,一是没有看清题干要求就匆忙作答,结果答非所问;二是见到题目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不知从何下手,待教师评讲完毕,感叹地说:这些我都想到了,就是不知道应该这样答。由于审题不清,答题角度不准造成的丢分现象不在少数,十分可惜,如果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就会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五、表达不当

有些学生在作答时,要么语言不通顺,疙疙瘩瘩;要么不简洁,啰里啰唆;要么说了一大堆,细究起来,只谈了一个要点,只能得一个要点的分数。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学生丢分也很普遍,需要引起重视。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端正认识,着眼教材的训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语文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只寄希望于高三的专项训练,应该从新生一入学就加以重视。每篇课文就是一篇极好的阅读训练材料,要变学教材为用教材。模仿阅读训练的形式,结合课文内容提一些具体实在的问题。

例如分析传统课文《拿来主义》的思路和特点,就可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1.为什么采取拿来主义?(“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不可取)

2.怎样采取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3.采取拿来主义有什么意义?(“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4.本文在说理时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比喻论证)

真正着眼于教材的训练,是提高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的根本。相信只要长期、持久地坚持下去不放松,就无须在高三备考时花专门时间训练了。

(二)讲究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意思,可以避免断章取义、曲解原文,避免考虑不周、要点不全,避免以偏概全、答题不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清思路。

2.找关键词,并概括中心。

3.分析主要特点。

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卞之琳《石门阵》)第9题:“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1)指现实中真实具体的门,即文中的 “木头门”,如“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木头门挡不住日本侵略者。(2)指石头门,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大门”,“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是指众志成城把侵略者挡在国门外。(3)代指没有门,“处处夜不闭户时代”,是老百姓对和平社会、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望。

分析文章标题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如主旨义、情感义、作用义、结构义、内容指向等。此题考查小说中“门”的含义,需要梳理文本,由浅入深地思考。

首先在文中找出写门的几处地方:“石门阵摆退鬼子兵。”“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接着进行分类梳理,文中的“门”有三类:木门、石头门、没有门夜不闭户。最后再结合小说的主旨,分别写出这三类门的作用或深层意味。

又如《谈阔》,作者先叙述了一个装阔的笑话,引出话题“谈阔”。接下来分析两种现象:暴富的人拼命摆阔,陡穷的人拼命装阔。最后指出这两种人“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很奇怪的穷人心理”。全文围绕一个“阔”字,列举了两种现象(摆阔、装阔)加以批评,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语言风趣幽默,事例丰富。

文后的题目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富人摆阔,穷人装阔,这种现象为什么说反映了一种很奇怪的穷人心理?”如果不把全文联系起来看,就很难做出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摆阔和装阔两个方面作答。摆阔的人“由于早先穷过”,又由于“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品德素质,精神面貌,并不会随着财富的迅速增加,而马上发生变化”,还处在“穷人”的阶段,所以说反映了穷人的心理;而装阔的人“比摆阔还要痛苦”,因为“摆阔是有的可摆,装阔却是无的可摆”,因此更是一种穷人心理。

可能有人会说,以上三点实质上就是划分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这是过去老一套的做法,现在谁还这样做?笔者认为正是这种“老一套”的做法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读过一篇文章,如果连作者要表明什么态度都不能准确把握,何谈鉴赏?这是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能力。

(三)明确题型,根据特点答题

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四种体裁。一直以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即现代文阅读Ⅱ大都集中在散文和小说的考查上。散文和小说虽同为文学类文本阅读,但二者所需要的知识支撑却不尽相同。

小说阅读,主要考查以理清脉絡为思维主线,全取情节题;以了解环境手法为前提,把控环境题;以感受品格为核心目标,完胜形象题;以理解欣赏为切入角度,深析语言题;以体会意图为突破方向,把握主旨、标题题等常见题型。考生在“主观题”上失分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答不对方向,二是答不到点上,三是表达欠规范。

一般而言,人物、环境和情节是小说三要素,针对这三个要素命题是小说阅读考查的传统项目,但近几年命制的试题常出现不直接针对三要素的“非常规型”题。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8题:“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考查的是小说的讲述方法。2019年全国Ⅰ卷第9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著名篇章,高考题设置,请从‘故事’与‘新篇’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考查的是小说的文体意义。再如2018年全国Ⅰ卷第6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考查的是小说的叙述方式。”

解答“非常规型”题,要善于将问题进行分解,将那些比较复杂或宏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简单的问题,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对此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多层次回答,即围绕问题,从几个维度展开作答;二是分步骤回答,即把问题切分成几个环节,依次有序作答。

首先,多层次回答,例如2017年山东卷《七岔犄角的公鹿》:“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位置。题干已经很明确的提出“开篇”,是考查开头情节的作用。第二步,确定角度,找出对应。注意检索开头情节中两人言行的关键词,从内容和结构两大角度分析。

综上,我们不难拟出要点化的答案:1.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2.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3.交代“我”的孤儿的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4.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其次,分步骤回答,如2018年全国Ⅲ卷第6题:“结合文本,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本题先明确“科学”“幻想”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再分析它们的关系。科学方面的体现:从全文整体的情节构思看,地球因灾难而毁灭,又重生,符合宇宙发展的历程,体现出科学性;从局部细节看,文本中的地球灾难、星际飞船、光速、虚拟游戏、视频眼镜、文明重生等都是已知或人类推想的“科学”。幻想方面的体现,则突出表现在“宏纪元”“微纪元”的塑造上。再分析二者的关系:科学侧重于事实,事实是基础;幻想侧重于对未来的想象,想象提升主旨,为主旨服务,本文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因此,总结出答案为:(1)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案,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2)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四)组织语言,注重表达效果

如何用最恰当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是许多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由于表达不当而丢分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因此必须重视语言的表达。我以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通顺

这是对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语言通顺,首先必须头脑中对所要回答的问题想清楚、想透彻,如果认识不清,其表达必定不知所云。

2.简洁

阅读题的表达不同于作文,不需要层层铺垫,只需要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三言两语,切中肯綮。在句式选择上,多采用短句子,可避免因成分复杂而出现病句现象。还有的题,本身就有字数的限制,更应严格遵守。

3.全面

这里的“全面”是指答题要点要全。这既涉及思考的问题,也涉及语言简洁问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答题要点往往不止一个,如果一个要点说得太多,那么即使再详细、再透彻也只能得一个要点的分数,并且还占了其他要点表达的空间,使之没有地方可写了。因此在作答时要尽可能考虑全面、周到,多想一些要点,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精选阅读材料,以写代练提高备考效能

从以下表格分析可知,近十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经典、关注人性、文化内涵深刻、时代背景鲜明、越来越注重文本内容解读的特点。而反观一些地方的模拟试题,文本材料的选取质量不高、删减整合不科学、出题过于注重外在的“模形”、套路明显等,这严重影响了命题的科学性,训练的有效性。因此,阅读材料典范化、范文化是高效复习备考的前提。语文备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选文科学规范是题中应有之义。

鉴于此,我们建议,精选阅读训练材料,首先应该重视那些文学性强,文化味浓,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经典作品。特别是像鲁迅、老舍、汪曾祺、迟子建、季羡林、周国平、贾平凹、莫泊桑、朱光潜等现当代大家的典范之作,理应成为命题的首选素材。这样的作品经典,人文内涵丰富,材料价值高,本着“以读启思,视野开阔;以读促写,读后即写;以写带读,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文章鲜活”的原则,将阅读与写作打通,有机整合起来,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训练效能的最大化。其次,以写作为抓手,通过动笔展开鉴赏。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做批注、补写、仿写、续写、改写等,通过课前三分钟,办主题板报,开办读书交流会,举行主题征文,让学生用动笔的方式记下阅读经典作品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可以巩固阅读成果,极大提高阅读的质量。除此之外,还通过微专题、片段写作、优秀段落摘抄等方式让更多优秀、规范的作品进入学生的视野,充分灵活地利用写作手段和方式,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国文、李仁甫《谈阔》,《中学语文》2003年第2期。

[2] 李欣荣《基于情景的测评:千呼万唤,犹抱琵琶——对2021年语文高考几道题的探讨》,《语文建设》2021年第7期。

[3] 曹永军《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例谈》,《中学语文教学》2019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文学类答题考查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邀你来答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文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