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校园环境设计为例

2022-04-07 21:14孙之博高家骥
湖南包装 2022年5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校园文化

孙之博 高家骥

(1.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2.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北京 100000)

《晏子使楚》中有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1]”《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2]”荀况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环境包括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内涵,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循序渐进的。目前从大学校园的建设情况来看,高校校园普遍存在空间环境稀缺、校园空间环境不符合教学、生活需求、无法满足环境育人要求、环境布局相似且缺乏个性的问题。审美性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属性,是校园文化实现深刻而全面的育人功能的关键所在[3]。优美的校园环境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丰富感官刺激,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化共识,加深母校印象。校园环境对于校园文化的展示和对师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此,研究将学校文化美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根据高校环境设计基本原则,结合分析优秀高校环境设计案例,从高校校园环境设计入手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1 高校校园环境设计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中国建筑业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中国出现了大量的“批量化”建筑,呈现出“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负面现象。当代高校校园环境设计受其影响也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4]。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高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绿化设计缺乏个性体现,没有突出高校校园特有的校园文化[5]。在中国大学的新校区建设中,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融合有所欠缺。高校的校园环境设计主要围绕着高校主体建筑和主干道路展开,景观设计以小范围区域的植物绿化作为高校校园环境设计的主体。从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规划来看,只重景观(点),有点无线,有线无面。点无法连成线,线无法构成面,面无法形成校园整体性规划设计[6]。零散分布的高校校园绿化使各个景观区域联系较弱,考虑的文化因素较少,高校文化无法充分体现。此类高校校园环境设计多存在于边办学边建设的高校校园扩建项目,为追求建设的速度对于整体性把握更为困难。此外,高校校园环境设计存在投入与产出失衡的问题。校园环境设计投入使用后,高校普遍重视使用维护,缺失作为育人资源、教育课程、进入课堂等实践性操作。环境教育和课程教学联系性较差,环境育人作用部分缺失。高校校园合理的环境空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实现自我发展。高校校园空间环境设计应从全局性整体规划设计入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各种高校资源,将学校中的各种物质形态通过科学设计、合理配置、整体规划的方式形成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设计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历史趋势的冲击,高校校园环境设计也迎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7]。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大学校园的规划和设计的新趋势是创造有人文意味的空间环境。

2 高校空间环境设计基本要素

构建环境基本要素是空间环境设计的首要前提。高校空间环境基本要素由高校校园环境的构建者、高校校园环境的受影响者和高校校园环境中的环境因素3部分构成。高校校园环境构建者主要由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群体和教学辅导人员群体组成,这些长期站在一线的高校教育者对本校的学校沿革、发展历程、专业学科特色有充分的了解,是校园环境建设不可取代的角色[8]。学生作为高校环境中的主要受影响者,其受环境的影响大于教师群体,在校生的生活学习需求、审美需求以及毕业生的母校记忆都需要得到满足。

目前国内高校规划设计方案普遍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传统模式,师生作为高校环境的受影响者,在高校设计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并不高,这与欧美高校“自下而上”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9]。中国在学生培养上一直秉承严谨求实的精神,注重教学结果。管理理念上,受儒家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影响,重视学生学习行为的规范性。因此中国学生并不会像西方国家的学生一样直接参加到高校的管理之中。

高校空间环境设计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包括园林绿化设计师、环境设计师以及校园环境建设中不可取代的师生。当前高校空间环境设计需要提高高校师生的话语权和参与度,让其参与学校环境设计,汲取他们好的高校建设需求和建议。中国拥有上下5 000年灿烂的历史文化,众多历史悠久的高校应该承担起传承中华文脉的责任和育人责任。

3 高校校园环境设计中的校园文化设计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受历史、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价值体系。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3部分,三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为学校建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环境设计属于物质文化建设范畴。校园文化是一首无声的歌、无言的诗,无论是校园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还是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绿化设计等相关物质设计,如果能体现高校的文化精神和个性,就能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全力以赴、力争上游的激励,那么高校校园环境将会成为一位沉默寡言但却风流蕴藉的老师,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3.1 景观的文化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校园自然景观设计,另一类是校园人文景观设计。校园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校园的具体情况,可以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设计。在保证原有代表性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增加新的景观设计。这样一来,既保留原有的校园文化精神面貌,又实现了与时代接轨,同时将新旧文化设施科学融合,使校园文化艺术不断传承和升华,也避免了校园环境设计脱节现象。北京化工大学是新中国为高级化工人才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2018年学院以建校60周年为契机对校园景观进行了改造设计。化工大学东校区作为需要改造的老校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塑造属于化工大学的景观符号。改造后,图书馆与主楼间的雕塑“母校之光”作为化工大学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被保留,并挪到铺设草坪的更加开放的空间之中供毕业季留念。景观小品“智慧亭”的颜色采用酸碱度试剂色红紫蓝三色。南入口广场景观设计则选用化学元素“U管”提升入口辨识度。校训条石坐凳提取了校徽中的“化工蓝”,以符号的方式融入景观中,巧妙地诠释了校园文化。高校是崇尚科学、传播科学知识的地方,同样校园景观设计也应在传承的基础上顺应科技时代发展潮流将科技融入景观之中,让学生们在环境中感知科学、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校园景观作为整体形象,设计时需要统筹协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凸显校园审美文化、明确景观功能,体现人性化并注重运用科技进行规划设计[10]。设计时要将多样与统一、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使人心情愉悦并且充满视觉美的景观环境。校园景观除了要赋予视觉景观,还要体现出校园文化内涵,不同地域的高校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风情,将校园文化通过景观设计进行诠释既是校园景观设计的难点,也是设计的重要一环。校园景观设计要明确其功能性,空间布局要科学合理。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创建不同的功能空间环境,明确教学、休憩、生活、娱乐等各活动区域的清晰界定。此外规划中应注重空间层次,建立一个具有归宿感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适合学习生活工作的校园环境。

3.2 建筑风格的文化设计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中国高校校园建筑成为当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建筑类型[11]。高校建筑作为校园空间的主体物承担着为教学和科研提供空间的重要任务,校园其他设计都是围绕着校园主体建筑展开。在高校育人中校园建筑虽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如果将建筑赋予特定的文化设计内涵,它将成为环境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当前社会强调人文关怀,校园建筑设计应该从环境认知的整体适应性设计理论出发。目前校园传统的建筑存在以下3种问题:从建筑外部情况来看,中国高校建筑历史上普遍沿袭着1949年之后的苏联校园轴线对称手法与院落式建筑群体布局规划模式。这种规划方式虽然分区明确但校园各个功能区被生硬割裂开,使功能区之间联系减弱,校园公共生活的质量降低,无法满足师生们日常的交流活动。从建筑内部来看,高校校园建筑空间内部形式单一,布局分散。此外,高校建筑缺乏特色和风格。部分高校建筑单纯模仿欧美的建筑风格,既无法充分彰显地域特色,也无法继承历史文化与办学理念。在中国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拥有粗犷而厚重的黄土文化。在这片革命圣地,延安大学新校区的建筑将极具延安特色的退台窑洞融入了校园。新校区建筑整体呈现排列有序层次分明的窑洞景象。建筑外墙采用当地特有的夯土砖石垒砌,窑洞之间的拱廊为师生校园穿行提供了舒适的半开放空间。建筑内部空间开阔,建筑布局与主导风向垂直,增加了对流,提供更加清新的空气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绝佳的休憩交流场所。整体建筑呈现简洁大气的风格且与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环境相呼应。延安大学新校区的建筑设计在现代化建设的大环境下保持着本土文化,强化着地域元素,激励着学子不忘初心传承历史文脉,展现着独特的高校校园文化风格。

在高校建筑功能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建筑内外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布局来扩展功能。同时,注重高校的地域性和高校特有的文化属性并将其与建筑融合,设计形成高校特色建筑,提升高校校园环境育人的能力。校园文化的延续是对于历史文化、场所精神的深度挖掘,继承发展升华从而达到历史与现实的完美契合。忽略历史和现实因素单一地模仿外国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只会让历史感和文化感缺失。

3.3 标识导向系统的文化设计

校园标识导向系统代表着校园文化,是校园文明的象征,是一种重要的展示符号,也是信息和文化有力的传递者和宣传者。作为高校校园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标识导向系统需要承担起宣传校园的环境地理以及人文历史的重担[12]。目前中国高校标识导向系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标识导向系统混乱。标识系统的摆放位置没有具体考虑环境等相关因素,标识与环境的协调性较差,损害校园环境的美观。二是缺乏整体系统的设计和规划,使校园标识导向系统出现校园标识识别度不高或出现不统一的现象。标识导向系统混乱会扰乱来访者对校园环境的了解,易形成错误判断。三是标识导向系统缺乏文化特色和个性设计。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信息充斥着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人们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对于环境标识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园标识导向系统需要易识别、个性化、美观化。标识导向系统缺乏细节和审美。部分高校在标识导向设计时缺乏细节和审美,使其标识导向系统不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常出现颜色运用不规范、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标志错误、材料和制作粗制滥造等问题。标识导向系统是校园文化的缩影,好的标识设计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冲击力。辽宁师范大学作为辽宁的高等师范院校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学校的环境设计中处处体现“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8字校训。辽宁师范大学将“书香校园”的设计理念融入校园环境导向系统设计中,将“书籍”形态语言符号通过艺术加工和概括的方式在造型、色彩、信息交互等内容方面进行整合设计,充分体现辽宁师范大学的师范属性,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在导向系统颜色设计方面,辽宁师范大学导向系统整体设计采用校徽红,热情、吉祥的红色既是辽宁师范大学校徽的颜色,又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红色的警示作用从功能上看也符合导向系统的要求。

校园标识导视系统需要做到统一中彰显个性和文化,注重细节,标识风格和环境风格相统一。此外,导视系统还需按照校园的具体环境制作,要注意导视系统和校园整体体积关系和谐。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对标识导向系统进行提炼,最终形成一个简单清晰、艺术化的标识导向系统,以提升校园品质。

3.4 校园绿化的文化设计

高校校园绿化是校园环境的载体,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以更加充沛的精神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中国古代教育是由私学的书院和官学的大学两个体系构成。中国部分历史悠久的高校是由古代书院演变而来,这些以提升修养为教育目标的书院选址一般是在风景优美的城郊地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些高校传承了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武汉大学作为公认的“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秀丽的山水风光,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武汉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形成以珞珈山半自然山林为中心绿地和五大园区景点为特色的绿化体系。校园绿化应该本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以植物造景为主,根据学校自身历史文化、地域环境的特点,发挥优势。在植物的配置上要尊重植物的自然特点、了解植物生长习惯,处理好同类与不同类植物间的搭配,增加环境的季节变化性和识别性。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多选用本土植物凸显地方特色和文化,在降低养护成本和经济成本的同时,避免造成植物成活率低的经济损失。武汉大学在20世纪初校园建筑规划时就对绿化的树种和树型有严格要求,随后武汉大学在保护原有植被的同时在国内外各地引进各种类型且适合种植的植物,因地制宜按照植物生长习性种植。现如今,武汉大学的绿化面积达150余hm2,占校园面积的42%。从植物多样性的角度看,武汉大学拥有珍贵的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等,总计近900种。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将植物赋予各种意象,学生在花草树木的熏陶下,可以投入到自我修养之中。武汉大学有由特色花卉和绿色植物命名的樱园、桂园、梅园,本科宿舍社区与留学生生活区的枫园各具特色,植物的四季更替创造出武汉大学美轮美奂的园林景色。植物与建筑完美地融为一体,体现武汉大学自然风景和人文底蕴的完美结合。

绿化设计是高校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设计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需要跟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相关设计相结合。在空间布局上,应该结合校园固有建筑,按照垂直法、水平法、点线面法等植物类型搭配,营造出一定规则韵律的美感,与周围环境形成和谐一体的校园绿化。同时在设计中应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高校自身的文化符号或因素,要以人为本唤起学生对文化的认知。

4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下的高校环境设计策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众多高校的前身是由书院、官学发展而来。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高校应该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校园文化融入环境设计中,是高校校园文化从意象表达到具象表现的过程。校园环境需要向人们传达其独特的校园精神,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充分融合,以此实现美育及德育的功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在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环境设计表达方式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表现手法相对单一,环境设计仅停留在简单的形式美上。

4.1 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环境设计需要遵循个性、地域性、文化性的基本原则。地域文化是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13]。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高校是城市的缩影。地域文化蕴藏着该城市精神文明的积累,有着极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建设高校校园空间环境时要充分考虑高校的地域性,要因地制宜、顺应地方文脉、反映地方特色。此外,高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同样也是挖掘校园文化的重要方面。将高校地域文化和校园历史文化、人文精神融入校园环境设计中,以小见大通过对校园各个节点、区域的个性设计展示其文化特点、地域特点以及时代特点。中国一些著名高校的发展历史中对校园环境的营造表现尤为突出,建筑设计、绿化设计、景观设计、标识导向设计共同组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高校环境与周围整体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14]。无论是老校区的小规模改造或是城郊新校区的建设都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

4.2 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表现方式

高校校园环境设计需要遵循多样性、象征性原则。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设计,既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需求空间,又能满足对个人空间的环境需求。校园文化环境设计可以从材质、颜色、造型等方面入手将高校形象元素符号融入校园景观小品设计、建筑风格设计、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绿化设计之中。此外,还可以针对校园标志性建筑、景观小品等进行重塑,在保留原有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与校园时代新文化结合。具有象征性、教育性、多样性的高校校园环境能够突出表现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达到强化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能够发挥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

4.3 构建整体性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设计体系

随着中国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新校区建设时校园环境设计的整体性常常被忽略。教学楼、图书馆这类主体建筑首先被优先考虑摆放位置,其次才会考虑景观设计、标识导向系统设计,最后绿化设计通常被作为“点缀”松散地分布在主体建筑周围。在高校环境设计当中无论哪种设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并没有主次之分,校园文化也不是通过单一设计来表现的。高校校园环境设计需要在高校建立之初树立整体性环境设计建设理念,梳理校园整体地形地貌等相关环境情况,依据地域文化和校园历史文化对校园整体空间进行丰富合理科学的区域和功能划分[15]。在规划的过程中还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校园环境设计,为未来的校园环境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整体性思想可以指导高校在日后校园环境设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有层次、有重点地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秩序化、健康化发展。

5 结论与讨论

中国校园环境设计起步较晚,近代高校环境设计主要受到欧美和苏联的影响,较少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中国高等教育在1978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工作,由于追求建设速度,高校建设时文化传承工作仍然有所欠缺。中华文化、地域文化、校园文化影响着高校环境设计,高校环境也起到育人的作用。高校校园环境是高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与大学生最息息相关的一种特殊环境,它对大学生的影响相比其他环境而言是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高校校园环境设计应该以解决师生活动需求和欣赏需求为主要目的,以高校校园所属地域和具体实际情况为基础,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创新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表现方式,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构建整体性可持续发展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设计体系。将校园文化通过高校景观小品设计、建筑风格设计、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绿化设计充分合理地融入高校校园环境设计中,使高校校园环境充满文化色彩,将优秀校园精神薪火相传,“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讲话”,以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校园文化
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 建设平安清朗校园环境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