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彩杰,伍志燕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宣言》篇幅不长,但所居的价值地位却不容小觑,它解释和改变了世界,激活并跨越了时代,其中蕴含的唯物史观使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变成了现实,因此被誉为“经典之经典”当之无愧。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庆贺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其中明确强调所有中共党员皆须:“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1]该讲话“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全面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的方针原则和实践要求。”[2]于理论逻辑层面,它们基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于历史逻辑层面,它们源于对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把握;于现实逻辑层面,它们是新的起点上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因此,“七一讲话”自始至终皆贯穿着《宣言》中唯物史观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堪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版的《宣言》。“七一讲话”对《宣言》中蕴含的唯物史观作出了颇具深度的论述以及全面系统的评价,进一步彰显出该思想具有百折不挠的历史和现实层面上的生命力,为无产阶级人士能够清晰地了解世界特别是科学地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引,可谓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通过仔细阅读《宣言》正文以及七篇序言,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蕴含的唯物史观至今仍持续散发着真理的光芒,对于有力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恩格斯在对《共产主义原理》的撰写中就对阶级斗争思想作出过少量的阐述和论证,但在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合力执笔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创作的《宣言》中才称得上是首次对阶级斗争思想作出了唯物史观的系统、全面和彻底的阐释。他们用极其简洁却又最为深刻的言语表述了无产阶级许多年来颇受资产阶级的深度剥削、压迫与歧视,并阐明了资本主义本身的固有矛盾,下意识地把无产阶级革命与唯物史观联系起来,目的是唤醒全世界无产阶级者携手同行、致力于反抗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意识,最终形成共产主义社会。
正如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所说的,“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385。首先,它不但对阶级斗争史进行了经验式阐述,论述了阶级斗争存在的不可避免性,还完全基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从阶级斗争史的角度出发来考察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之内在性涵义。迄至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社会时代,就存在着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后期,资产阶级社会萌芽于封建社会的消亡中,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大发展和其自身再也无法掩盖的弊病,资产阶级的鲜明对立者——无产阶级便由此产生。其次,被压迫被剥削阶级反对压迫剥削阶级的每一场阶级斗争的结局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都不一样,但无论呈现出哪番结局,其都会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或多或少地推动着社会发生转变。《宣言》研究阶级斗争思想的历史作用,是建立在深刻剖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的,离不开对历史生产发展的细致研究。最后,阶级斗争思想伴随着社会形态的各类变化,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存在不同的展现形式和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就阶级矛盾逐渐扩大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独特的观点,他们认为,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不可能被消灭,相反,那些过时的、阻碍社会进步发展的阶级、压迫条件和斗争形式早已经被崭新的、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阶级、压迫条件和斗争形式所取代。紧接着他们研究了处于当时社会之中的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敌对与抗争,这呈现出整个社会结构愈发简明化的阶级对立特征。据此可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阶级斗争思想,对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其“功”与“过”作出进一步的阐述和分析。首先,每一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都与生产力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生和发展紧密连接。资产阶级虽然是于封建社会而言的一个新阶级,然而它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崛起于封建社会的崩溃中,并历经从简单的合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大规模的机器工业这三个时期。其中在工厂手工业时期,基于资本原始积攒以及地理大发现二者的共同助推,“故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4]即资产阶级得以快速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发展随着经济方面的发展亦持续了从封建社会末期的被压迫者到反对封建贵族的工场手工业者、再到大规模的机器工业建立后的夺取政权这三个时期。诚然,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之下转变成了统治阶级,还制定了符合资产阶级全部利益的资本主义制度。其次,资产阶级给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创造了难以磨灭的奇迹。它在反对封建统治,消除封建等级关系和道德观念时,使人们从传统的宗法关系对自身的束缚中挣脱开来,进而推动人类发展迈进一个更高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是基于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才得以持续存在并发展的,因此资产阶级可谓创造了极其多的社会生产力。然与此同时,资产阶级在生产力维度方面企图打开世界市场,以求获得更大利润,便于全世界肆意抢占原材料和外销商品,一改过去各民族的封闭情况,这是它用比较残酷的手段间接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最后,《宣言》清楚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论证了这种矛盾是导致资产阶级“过”的本质缘由。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资本家企图通过最大程度上剥削工人以增加生产,后面引发生产过剩的结果可想而知,社会也逃脱不开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摧残和折磨,这证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渐进发展。此时,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是不可避免的,唯有从根源上消灭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能在更深程度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而人类社会才可以进入发展得更美好的时期。
基于对资产阶级“功”与“过”的客观看待,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详细阐述了无产阶级产生于何处,并对其持续发展壮大之缘故进行了深入探索。一方面,资产阶级在产生之后,由于工业革命的猛烈爆发而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因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自己的对手无产阶级便随之而产生。在自身需要生存、发展的要求下,资产阶级在早期曾和无产阶级有过联合,直接目的是战斗双方共同面对的敌人———君主专制剩余分子、封建的土地所有制、非工业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实际上,以上敌人主要是资产阶级所面临的各类敌对势力,他们于无产阶级而言则是敌人的敌人。然而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又主要由资产阶级所掌控,是故,资产阶级便极力号召整个无产阶级一起斗争来实现自己在政治方面的诉求,无产阶级自此被迫参加到这场政治运动当中,资产阶级由此成为获胜的一方。紧接着,资产阶级便不再掩盖自身自私贪婪、残酷冷血的本质,持续加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剥削力度。而周期性商业危机的爆发在给他们带来巨多苦难的同时,甚至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堪称毁灭性的打击。事实显示,要想消除这些循环往复的灾难,就需要由一个积极的、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社会组织制定出一套新的足以根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诟病的社会制度,以彻底取代资产阶级,这个希望只能寄托在无产阶级身上。此刻,无产阶级开始迈入历史舞台。另一方面,伴随着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较深程度上得到激化,然而无产阶级在同其一并进展中已逐渐萌发出阶级意识,并开始自觉地同资产阶级作斗争。因此,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5]。由于机器的普及和生产的细化分工,劳动便逐渐没有任何差别可言,工人们沦落为劳动的工具,他们得到的工资基本都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便开始自觉走向联合。在遭受大工业的压迫下,原先从根本上不同于无产阶级的中间等级的下层者——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等,亦渐渐同无产阶级呈现出一种积极联合的大趋势。原本隶属于资产阶级内部的一些知识分子因不满资产阶级统治,也归附到无产阶级队伍里。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生产力越发展,剥削、压迫力度越大,投入无产阶级队伍的人就愈多,再加上便捷化交通的促进,无产阶级力量就会日益壮大。据此,自较为分散的小区域性的斗争到阶级斗争,已不再是因为捍卫自身特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自发斗争,而是致力于彻底打倒资产阶级统治、维护好广大无产阶级的本质利益而兴起的自觉斗争,属于政治斗争。无产阶级在这个要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陈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政权的过程中,力量不断得以提升,思想亦逐渐趋向成熟,由阶级觉悟不高的自在阶级发展成为阶级觉悟较高的自为阶级。此处必须作出明确讲述的是,唯物史观虽然“肯定阶级斗争的作用,不过认为它只是帮助新制度诞生的‘产婆’。”[6]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于物质生产的全部阶段“考察社会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上层建筑的性质、构成以及它们与经济基础的关系”[7]。马克思和恩格斯亦于《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里着重强调:“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3]380由此可得,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特定的规律以供其遵循,即生产关系不仅受生产力的决定,还作为经济基础对所有上层建筑进行支配、制约,亦是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的决定。这两大社会基本矛盾被视为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其共同作用是为社会持续前进带来不竭的动力。
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中世纪的城关居民里初步有资产阶级分子现身。在简单协作阶段,一些不愿长期忍受剥削的农奴通过多种途径成为合法自由民,其中的一些人演变成早期的城市居民。其后,城市封建行会的权力随着金钱在市场上的逐步流通而被慢慢削减,对于商人和行会而言,他们中的一小部分持有生产资料者成为资产阶级分子,剩下一大部分无生产资料者便成为雇工。此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处于萌芽时期。到了工厂手工业阶段,在资本原始积累得以实现和贫富差距愈加显著化的共同推动下,资本家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得到提高,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步与发展。发展到工业革命阶段,能产生满足社会发展所需要生产力的机器大工业便替换掉了落后的工厂手工业。基于经济方面,资产阶级已处在统治地位,这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根本条件。资本主义初步确立好的生产关系较大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让世界甚是密切地关联在一起。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现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完全忽视掉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由先进变为落后,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迹象正一步步显现于世,生产力在劳动关系中的浪费现象也越发明显。由于资本家永无止境地贪婪地榨取剩余价值,引发了无限化增加的生产和人们一定量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频繁性的经济危机。然而,资产阶级却利用开拓世界市场、倾销剩余产品至国外这一非理性手段应对经济危机,以至于激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再加上本该归全社会所共有的生产工具和劳动产品却被极少一部分资本家私人占据并支配,这便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还形成了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这些都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私有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会变成其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当这种适应值到达界限值时,意味着资本主义将发生质的改变,并完全可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时期,工人阶级身为新生产方式的代表,为了努力捍卫本阶级的利益,便开启了反抗资产阶级专政的阶级斗争,进而确保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构,据此可知,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民心所向,这是由其本身的经济规律所引发的结局,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致使的必然结果。最后,也正是基于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和规律的科学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得出这一科学预言:资产阶级一定灭亡,无产阶级必将胜利!
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详细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发展和其政治成就所存在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必然促使其上层建筑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在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逐步得以增强的同时,其政治力量亦会持续强大,意识形态得以不断增强。与此同时,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不同阶段内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发展形成对照,表现为三个逐渐上升的时期:一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只是简单地位于萌芽的行会手工业时期,此时资产阶级分子饱受封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二是工厂手工业慢慢取代了行会手工业,资产阶级也逐步从被欺凌的社会地位上升到足以与封建贵族政权竞争的较高地位;三是发展到以大机器生产为主的现代大工业时期,生产力进展飞速,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严重,导致经济方面常出现大规模集中生产的现象,这便形成了资本主义的政治集权,建立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国家。由此可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方面具备绝对有利条件的资本主义将推动其政治地位大幅度提高,并占据统治地位。是以,资产阶级的国家权力是服务于资产阶级的。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又进一步论证了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资产阶级充分运用自身在政治方面的主导地位这一优势,实施相应对策来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进而反过来助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大生产中,封建关系被使资本视作唯一衡量价值尺度的交易关系所换掉。具体表现有三:其一,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本来存在的某些关联被极为低俗的利益关系所替换。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们可谓毫无情感共鸣与智力交谈,这些人无任何差异,都被当成“商品”对待,以待恰当的价格被售卖。其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家迫使工人们进入到他们提前安排好的地点,并利用工人获取到最大利益。对他们而言,工人们除了可以帮忙产生剩余价值,便再无其他一般化的生理属性和社会意义。其三,资本异化了劳动者所具备不同社会属性的职业。作为教师、医生或律师等此类劳动者,他们的职业原本被赋予受人敬重的道德和社会价值,然而资本家却用资本的单一标准严重削弱了他们的职业属性。资本家的终极目标是获取最大利润,某些职业或人若给资本家生产更多的利润,那么他们被给予资本家的支持力度就越大,这些职业本身的社会属性慢慢落后成资本属性。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为了给强化资本主义再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便巧妙运用它的统治地位以物化社会关系,进而为资本主义国家夯实一定根基。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必然”(亦称“两个不可避免”)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以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敌对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他们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推导出“两个必然”的科学论证。这一思想从唯物史观的一般原理出发,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并且长期取代资本主义的这一历史规律,究其根本其实是“一个必然”。它是唯物史观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必定要遵循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好比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展开的猛烈斗争可谓社会的主要矛盾。一方面,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生于封建主义而言是历史进步的显著表现,由于要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创造了巨大生产力,逐渐开辟世界市场,促进世界历史进程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然而,此刻资本主义自身也存在其难以解决的固有矛盾。资本主义为实现自己对巨额钱财占有的贪欲,便持续加大生产力度,并提高对工人们的压榨程度,使剩余价值实现最大化。此时,贫富差距空前强化,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屡屡爆发,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尽管目前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已经通过采取一定措施来改善工人阶级的工作待遇,以便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资本的社会化程度,此等解决方法于某个程度上舒缓了两大阶级间的紧张关系,但究其根源,资本主义采用的所有措施皆是基于对其自身私有制的保护及巩固,并没有超出阶级局限来致力于矛盾的真正解决。这些新措施既无反对“两个必然”的意味,也没能彻底改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仅仅使“两个必然”的成真稍微有些延期。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强调,无产阶级在备受资产阶级欺辱、奴役的社会里是革命新生力量的代表,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不断增强,阶级队伍持续扩大,渐渐主动联合起来进行反抗与革命,他们仅凭自身的双手辛勤付出以掌握生产资料,这进一步加快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灭亡进程。除此之外,工人们通过利用完全属于他们的公共生产资料来生产社会全部产品,进而使资本主义现存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被彻底消灭掉,使巨大的贫富差距得以解决,加速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诚然,这是社会主义于初衷方面不同于别的社会之处,堪称其较为鲜明的优点。由此可见,资本主义注定被赶下历史舞台、进而由社会主义来取代是历史所趋。
一方面,“两个必然”对资本主义社会后期的发展结局给出了一个具有科学性的预测,即资本主义最后注定会灭亡。资本主义初步产生于生产力缓慢发展的封建时代,然而当封建时代位于其生产关系已逐渐束缚生产力前进的此种情况时,社会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封建主义日渐由资本主义所替换。同类情况下,资本主义必定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另一方面,“两个必然”并没有确切地说资本主义现在会马上消失,而是根据科学理论的实践内涵表明它的灭亡将呈现出一个动态化长期发展的过程。诚然,“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8]回顾人类社会历史,可知其形成发展绝不可能是瞬间完成或者一帆风顺的,每一个社会形态必然都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消亡的漫长的历史进程,然而不管如何,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定是遵循持续前进的大方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绝不会在一夜之间上升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或共产主义阶段,它必须历经一段漫长且必要的发展阶段才能达到。当下,在对社会主义中的一部分有利因子加以汲取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潜能并未消失殆尽,资本主义仍有不容世人忽视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延缓其灭亡进程。因此,现在存在一大部分起初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均较退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们唯有基于长期的向前发展才得以追赶上更甚于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而才能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和科学性。
“在科学揭示这一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宣言》也提出了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那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和建设共产主义。”[9]《宣言》中作为理解与改造世界的强有力武器——唯物史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该历史使命的最终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细致化阐明了促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终极价值诉求,并确定出了达成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具体的现实途径,即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致力于探索自由,他曾明确指出,若想研究哲学,则应始于研究自由精神。马克思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人的自由发展理论和唯物史观相融合,并且于《宣言》中清楚地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终极旨意。一方面,万事万物皆遵循资本自我增值的逻辑大幅度被应用于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劳动分工中。在资本主义大生产期间,资本家只让能支撑工人们达到价值增值目标的基本操作能力表现出来,而完全掩盖掉工人们的其他一切生理及社会等方面的属性,目的是最大化地满足他们掠夺剩余价值的贪欲。如此不具备人性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致使处于该时期的工人们本身所固有的个性和独立性被彻底剥夺,并被有悖常规地强加到了资本身上。此时的工人们也彻底受到了异己的资本力量的恐吓和控制,这导致他们不能尽兴展示各自的个性和自由,最终他们被迫异化了。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出于对唯物史观的考虑,批判资本主义凭借剥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无耻至极的手段来助推其资本增值目标达成的这种行为,且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坚决表明了反对态度。批判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相互统一的。批判所蕴含的意味不单单是对消极的反对,其中对积极的建设更是至关重要。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深层次地确立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终极价值诉求,即建立一个足以最大化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422的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清楚表明,无产阶级如若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需要两大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即全世界间的常态化往来与生产力的飞快前进。一方面,他们在《宣言》中以更加坚定的态度论述,唯有把暴力革命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作为现实道路的全世界无产阶级确立起统一战线,才得以实现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的宏大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因对物质利益持截然相反的态度,他们之间发生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客观情况。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兴起的反抗性斗争具有从自发性逐渐转变成高度自觉性的性质,也慢慢朝着由个人与区域性的统一形式向国际联合的形式发展。紧接着,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使用暴力方式挣脱掉束缚自身的枷锁,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来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并武装夺取政权,进而开启无产阶级专政之路,基于此,无产阶级才能更圆满地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无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期间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三大阶段进行了详细的阐明。其一,无产阶级在政治运动的推动下,其政治地位发生了向统治阶级的转变,并确定了较为民主化的政治统治,此可称作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大阶段。其二,在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的有利性基础上,无产阶级应最大化使所有阻碍生产力有序渐进发展的根源被切断,并尽量将生产资料掌控在自己手中,竭尽所能提高整个社会的全部生产力,如此来推动社会各个方面产生显著的变化,更进一步促进人类早日解放,此可称作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大阶段。其三,阶级统治在国际无产阶级掌握所有生产的同时便一步步衰落起来,最后,社会发展成为联合体的形式是大势所趋,此可称作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三大阶段。
一言以蔽之,基于以上四大部分对《宣言》中的唯物史观进行的深入阐释,可知该思想的基本内涵意蕴博大精深,主要体现为实践观、生产观、整体观、群众观、阶级观、历史观等这几大观点,深层次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人类早日解放的最终价值目标。此外,作为一部经典性著作,《宣言》将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二者结合起来加以阐述,为人们对唯物史观的深度分析夯实了较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三者巧妙而又极具科学性地融会贯通,堪称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日趋成熟化的显著标志。
我们伟大的党自始至终坚持皆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引导,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方法论持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境况紧密相连,产生了一系列赋有建设性的指导理论,实现了一个接一个的令世人惊叹的宏伟跨越,充分彰显了我国于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饱满自信心。与此同时,我国立足社会现实,对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基本原理进行了睿智合理化地应用,集中呈现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当中,如: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砥砺进展期间,要秉持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二者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务必“始终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10];关于对历史人物的评议,理应贯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一贯秉持联系那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用整体、一分为二、客观以及发展的眼光对他们作出正确性判断和评价,清晰指明备受世人尊敬的历史人物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推动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关于对人民群众关键性的掌握,必须一贯秉持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到全身心皆服务于广大人民,并生动地道明“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1];等等。
综上所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鲜明印迹被深刻地留存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方面面,这有利于我们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引领之下,对中国的过去、现今以及明天作出一个理性科学的认知和把握。《宣言》全篇所蕴含的唯物史观的真理性光辉至今仍璀璨夺目,且自始至终都不会过时。如今人们应携手同行,致力于促成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新时代中伟大理论的碰撞、交锋与融合,使这些处于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的基本原理持续得到延承、革新、进步、飞跃,继而彰显出其浓厚的时代价值,并以其无穷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建设和制度的持续改善进步奠定了足够充分的理论依据以及详细的实践指引,更有助于进一步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的幸福理想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