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晶
生在江苏泰兴的新街镇,小时候我对镇上的“梯青路”印象格外深刻。在一次祭扫烈士陵园时,得知这是以时任泰兴县委书记叶梯青的名字命名的。这位牺牲时年仅33岁的共产党员,从浙江来到泰兴,在1947年发生的姚家垡战斗中把最后一滴鲜血洒在了泰兴的土地上。新街镇还建有杨村庙烈士纪念馆,那里矗立着300多座烈士墓碑,1300多名烈士长眠于此。
成家后,我成了根思乡的媳妇。根思乡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故乡。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杨根思义无反顾、壮烈牺牲,实现了他“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精神在这里生根开花。
并不止这些。泰州地区第一位共产党员沈毅、中共最杰出的秘密情报员之一沈安娜等一批革命英雄,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泰兴战斗过;著名的黄桥战役、苏中七战七捷的重要战斗,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看一下泰兴“红色地图”,就会被深深震撼,这里的革命纪念地共有20多处,可谓是红色富矿。
走过多处革命纪念地,因为身在其中,我有了更多收获,更能体会到如今的幸福安定来之不易。行走间,我发现红色文化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份红色精神的传递也就不言而喻了。
杨根思烈士陵园内有杨根思烈士碑,碑文为陈毅元帅手书,碑后为杨根思烈士塑像。后面的陈列室正中竖立石碑,镌刻彭德怀元帅手迹“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杨根思烈士永垂不朽”。
有点特别的地方在于,距离陵园只有几百米的地方,是成立于1956年的根思小学,建校时名为“杨根思小学”。
一次,在根思乡拍摄“乡村振兴”的短视频,走到了根思小学门口。我发现正对着校门的一面墙上,不是普通的墙画,而是一幅幅杨根思参军的故事。朴实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我忍不住把整面墙的图画都一一看了一遍。想来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能看到这些图画,家长接送孩子等待的时候,也能看一看。而每天可以看到生机勃勃的孩子们,对于我们的烈士而言,算是最好的告慰吧。
有次配合来自上海的记者采集泰兴黄桥镇上的美食,带他们走进了黄桥古镇。说到黄桥,不得不说黄桥烧饼。“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桥烧饼慰劳忙……”一首《黄桥烧饼歌》在古镇的巷子里响起,支前老百姓想尽一切办法要把烧饼送到阵地上的景象跃然眼前。
黄桥战役支前委员会旧址(何氏宗祠)就位于黄桥镇珠巷,它旁边是一家烧饼铺子,老板正在忙碌着。上海记者拍摄了老板忙碌的过程,品尝烧饼时,我俩坐在石板上,一手端着泰兴“咖啡”粯子粥,一手拿着切好的烧饼,就在黄桥战役支前委员会旧址旁这么坐着,看人来人往。除了游客,更多的是住在巷子里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我感觉到了人间烟火的幸福,红色记忆与岁月静好交融,仿佛革命先烈就在这边看着,不曾远去。
周末,来到修葺一新的泰兴公园。在公园的各处,有小孩在放风筝,有大人在搭帐篷,有小伙子在打球,我边走边看,不知不觉走到了位于公园里的中安轮烈士纪念碑边。高达18.8米的雄伟竖碑伫立在公园里,安静肃穆。
1945年10月15日夜,新四军苏浙军区部分指战员支援苏北解放区,部分地方干部和民工北撤,渡江乘坐的中安轮不幸沉没,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委韦一平等800余人遇难。在英烈们牺牲40年后,江苏省政府决定为烈士们修墓迁葬,立碑建馆,整个建馆工程由泰兴承办,于是便有了这处特别的纪念馆。
后来有了泰兴公园,人们来公园时,总要在这里驻足良久,看一看,想一想,表达对烈士的缅怀之情。纪念碑和纪念馆让这座公园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这些红色资源就这样围绕在我们周围,在潜移默化中,红色基因渗透进我们的血脉深处。
我对“三个不相信”精神感受最深,新时代的“三个不相信”丰盈的是奋斗之魂。“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遇到阻碍,想方设法解决,坚信自己能保质保量不折不扣完成。“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困难只是一时的,咬咬牙,也就克服过去了。“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我深知,如今的“敌人”以能迷惑你判断的方式存在于网络之上,存在于舆论的字里行间,披着伪装,有时难以分清,其实,擦亮眼睛,调动血液骨髓之中的红色基因,让心灵变得澄澈,就能战胜它。作为一名新媒体负责人,当初将政务新媒体工作挑在肩上时,我几乎是从零开始,但我没有退缩,一点点积累、一次次突破。当带着一种使命感看待工作,我便不仅仅是一个新媒体策划者、创作者、发布者,更是一个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践行者。线上线下联动,引导网民向上向善,不是口号,是宣言,是承诺,是落到一个个具体案事例中的行动。
不仅我一个,看看周围的人,小伙伴们都以红色精神为激励,不断自我磨砺,不断自我提升,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发光发热。我不禁心生感慨,这片红色沃土上的“精神富矿”“力量源泉”,正在相融中不断壮大,接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