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华
(佛山竣工测绘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300)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三调”)是国家在深入改革时期进行的一次国土资源“摸家底”的重大项目,是在国土“二调”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现有各种技术如互联网、测绘、遥感等进行各类地物分布与利用现状的调查工作。“三调”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地类、面积以及权属等,在调查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相关信息的整合,最终构建集合影像、面积、属性等多种国土资源信息的管理系统[1]。国土“三调”的实施与成果,对于落实土地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三调”工作开展以来,国务院“三调”办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各类文件中强调“三调”的基本原则为“以现状认定地类”。国家自然资源部相关领导在进行国土“三调”调研与工作指导时也多次强调“实事求是”是国土“三调”的生命线,需根据生产作业规范对现有国土利用状况进行真实、准确地调查。因此,在“三调”项目准备、实施中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障“三调”成果的准确性、真实性。为了保证国土“三调”项目实施过程及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针对国土“三调”的全过程与成果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本文以徐闻县“三调”项目为例,全面分析与介绍了工作中常见的影响成果质量的关键因素,并且对各类质量问题提出针对性质量控制方法。
国土“三调”的主要任务是综合利用测绘、互联网、遥感等技术以及现有各类专题资料,根据国家针对国土“三调”制定的统一工作标准开展国土资源调查与成果整理[2]。其中包括了三项调查、一项建设与一项汇总;三项调查是指针对土地利用、土地权属与专项用地的调查;一项建设是指开展城乡一体化的国土调查数据库建设;一项汇总是成果汇总以及图件制作。
根据国土“二调”的调查成果以及土地利用现状,《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对于地物分类标准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其中一级类增加了1个,二级类增加了16个,对新兴产业用地的类型进行了明确与细化[3]。
国土“三调”通过对3S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讯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完善与丰富了调查技术手段。为了准确获取图斑信息并进行实时输入,外业举证阶段使用带有方向传感器且安装有统一举证软件的平板或手机进行信息录入。
为了建设城乡一体化数据库,以县为单位,根据统一建库标准进行专项数据库建设,对权属调查成果以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等进行综合管理,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调查成果数据库[4]。
使用城乡一体化调查模式进行“三调”,农村地区的上图比例尺为1∶5 000,城镇地区的上图比例尺为1∶2 000[5]。相比于国土“二调”,不同地类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均有所降低。针对一些具有特殊管理需求的地区,为了提高地类精度与区域管理水平,同样要降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
国土“三调”项目自从实施与开展后,为了保障项目的正常有序推进与成果质量,国务院“三调”办多次组织人员前往作业单位进行考察,对项目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整理调研。针对各地项目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为了明确与细化调查成果,国务院“三调”办先后下发多了技术指导文件进行技术问答与标准明确,这就需要不同作业单位仔细学习并根据指导文件进行自查自纠。根据在国土“三调”工作中的经验,本文对“三调”中各阶段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
原有资料收集时会出现原有资料利用不足与利用过度两个问题。
(1)原有资料利用不足。在进行国土“三调”开始前,需要对现有各类专题资料进行统筹整理,以便更好地为国土“三调”工作提供多源信息,减少工作量。在进行原有资料统筹整理时,部分调查人员工作不认真,仅通过影像认定地物,存在误将由于工程填挖形成的推土区误认为空闲地的情况。而“三调”中规定该种情况需要按照原地类调查。
(2)原有资料利用过度。对于交通不便的区域,部分调查人员没有实地进行调查举证,仅仅以原有资料进行地类判别,造成地类认定错误。尤其是针对林地的判别,林业部分与“三调”项目对林地的认定标准存在不一致,如果直接利用林业部门资料将导致地类认定错误。
国土“三调”中通过本年度影像数据叠加调查变更数据库数据进行图斑地类认定,对于无法直接通过影像认定地类与用途的图斑需要进行标记并进行实地调查。图斑采集是国土“三调”工作的第一步,图斑采集时要保证边界绘制正确与图斑地类认定正确。图斑采集阶段主要存在漏绘图斑、图斑边界精度超限、图斑地类判别错误、图斑标注属性错误的质量问题。
(1)漏绘图斑。国土“三调”在国土“二调”的基础上降低了最小上图面积,因此,在进行“三调”图斑绘制时,由于作业习惯问题将最小上图面积图斑忽略造成图斑漏绘。此外,国土“二调”中对于宽度小于20 m的河流、道路使用线要素表达,“三调”中对于满足所有上图面积的河流、道路使用图斑进行表示。因此,由于作业习惯而忽略使用图斑表示河流、道路等地物,造成图斑漏绘。
(2)图斑边界精度超限。由于各地在进行国土“三调”作业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的航空影像数据作为绘制图斑的参考,然而没有经过精度检核的航空影像存在精度不满足要求的情况,基于航空影像采集图斑与国家下发影像不套合,造成图斑成果精度超限。
(3)图斑地类认定错误。相比于国土“二调”,国土“三调”在一级类、二级类的分类标准上都有所增加,因此在内业进行图斑地类认定时,需要准确了解分类标准的变化,由于个别调查人员没有及时掌握分类标准变化或者由于作业习惯的问题,造成图斑地类认定错误。
(4)图斑标注错误。对于原变更调查数据库中为耕地的地类,国土“三调”中调查为园地、草地的地类标注为可恢复属性。实际作业中可能存在属性标注错误的情况,如将原本为耕地,国土“三调”中调查为园地、草地的图斑漏标属性,或者将非耕地图斑标注为可恢复属性。
国土“三调”的外业调查举证使用的信息录入工具是具有方向传感器的平板或者手机,但是在举证过程中由于调查人员业务能力欠缺或者工作不认真,存在拍摄照片质量不合格、提取图斑不完整等问题。
(1)举证照片拍摄不合格。在进行举证照片拍摄时,要求拍摄完整的远景、近景以及内部照片。然而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由于调查人员业务能力高低有别,会出现缺少远景照片、照片方向单一的问题,造成图斑土地利用特征无法通过照片进行反映。因此,对于图斑面积大、类型复杂的地类,须照片全覆盖。
(2)举证图斑提取不完整。“三调”作业规范中对于举证图斑提取的要求是“应举尽举”,将实地举证的所有图斑都上传至举证平台。然而实际作业中,部分调查人员对于作业规范的掌握不够透彻,常常没有对可以通过影像进行判读的图斑进行举证,在新增农用地、新增建设用地的图斑中常常出现此问题。
国土“三调”成果入库需要提交数据包括DOM数据、矢量数据等。为了保证数据入库的顺利完成以及对成果质量的最终把控,需要对提交数据的接边、属性、拓扑进行最终检查,其中检查出的错误主要包括属性漏错填、邻斑同码、拓扑错误等,通过数据质检软件可实现上述错误的自动筛查,根据筛查结果进行相应的修改。
通过对“三调”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梳理,可以开展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与实施,保证调查成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本文通过过程质量控制以及最终成果质量控制两个方面对“三调”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1)制定质量控制方案与人员培训。在“三调”项目开始前,根据项目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案,并在资料收集验证、人员配置、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好准备。只有按照质量控制方案与项目设计对所有调查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才能提高整体业务水平,从根源上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
(2)检查收集资料的质量。在进行原有资料统筹整理时,需要首先检查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国土“三调”中需要收集的资料数据包括地籍数据、影像数据等40多项。对收集各类专题数据的正确性、真实性进行全面检查。
(3)加强项目对接沟通协调。“三调”的开展与成果涉及国家宏观决策,因此在作业过程中,需加强与政府沟通,保证项目有序开展。由于国土“三调”处于国家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改革时期,各项技术标准与规范不断补充与修改,作业单位需要及时明确作业规范并传达至每一位调查人员。
(4)建立质量管控制度。为了对“三调”过程中的成果质量进行全面把控,成立领导牵头的质量管控领导小组,同时成立技术骨干、质检专家等组成的检查督查组。检查督察组不定期进行生产规范性检查、举证资料完整性与准确性检查。成立质量问题协调小组,用于终止责任心不强、不按生产要求作业的调查人员工作资格。对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生产质量负责人需要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分析讨论并与上级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对于重要技术质量问题要及时汇报。
作业单位对本单位生产的国土“三调”成果按照检查规范进行三级检查后,需要申请县级“三调”办组织开展进一步成果质量检查,确保成果的规范性与真实性。其中县级“三调”办针对“三调”成果的检查项包括成果的拓扑关系、图斑地类与属性正确性、图斑边界的准确性等。针对成果质量问题进行相应修改并编写整改报告报上级检查。
“三调”成果数据可利用的检查软件较多,不仅有国家统一下发的检查软件,还有各省市“三调”办研发的质检工具等,要充分利用不同质检软件并及时跟进软件版本更新。
国土“三调”作为我国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在改革时期开展的一项重大国土资源调查工程,对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土“三调”的成果可为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提供重要的技术与数据支持,因此国土“三调”成果的质量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本文以徐闻县国土“三调”为例,对项目作业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总结规划介绍,并通过过程质量控制、成果质量控制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可以给同类调查项目质量管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