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小 侠
(渭南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 陕西 渭南 714099)
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也是编辑出版家,是中国出版事业的先驱。叶圣陶从1912年开始担任教师、1923年初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起,一生从事编辑教育工作达76载,近乎亲历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各个时代和文化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出版工作也是教育工作”是叶圣陶出版教育观的核心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出版的教育功能的透彻理解[1]。叶圣陶在其一生的教育改革、编辑出版的探索实践中,无论是写作、教书或作编辑,都表现出中国读书人所特有的朴实、耿直、坦率、细心、忍耐、负责的气质与性格[2]119。他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顺应中国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要求,其以深厚的国学根底、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教育理念,深思慎取,凝练和积淀出珍贵的编辑出版教育思想[3]1。叶圣陶出版教育观的主要思想,深受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亲历了维新变法的失败后,不少人开始了教育救国的探索,张元济明确提出“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高梦旦、蒋维乔等人投身出版事业,开始了更切实的探索,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为后来出版教育观的形成做了铺垫,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标志着中国教育和出版的一种自觉结合[4]。20世纪20年代投身出版的叶圣陶,一生所奉行“出版工作也是教育工作”的出版教育思想,正是对近代出版先哲“出版和教育相结合”的出版教育观的一种赓续和发展[5]。本文对叶圣陶出版教育观的思想内涵进行系统梳理与探究,以期对现代编辑出版者以启迪与借鉴,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于叶圣陶出版教育观的研究,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彭加瑾在《叶圣陶与编辑工作》一文中对叶圣陶的出版教育活动进行了概括。他认为叶圣陶对“为人作嫁”的岗位有着一种十分深厚的感情和深沉的爱,他自甘默默,任劳任怨,把出版工作看作一项严肃的事业,并倾注了毕生心血,他那颗 “为人生” 的真诚的心在鼓舞着人们[6]。20世纪90年代初,赵从旻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叶圣陶的编辑思想。认为叶圣陶一生的工作“第一是编辑”,在编辑出版工作中,视读者如朋友,有所为有所不为,择优采稿,敬业求实,这些使他无论面对历史还是朝向未来,都真正做到了俯仰两无愧[7]。徐登明通过对叶圣陶一生的出版工作进行分析,认为叶圣陶把以编辑出版和文学创作来救国救民的思想化作反帝反封建的行动,也是他一生从事编辑出版活动的动力和源泉[8]。张志公以三种身份和叶圣陶先生接触多年,归纳出叶圣陶有两个特点:一是主张把爱护、帮助学生和谆谆教诲学生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二是主张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9]。进入21世纪后,相关研究不断增多。李静、常忠伟在《叶圣陶与邹韬奋编辑思想比较》一文中,指出两位的独特之处:叶圣陶把编辑工作当作教育工作,邹韬奋站在大众立场,反映大众生活,是两位的共同点,即真挚热忱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竭诚为读者服务的思想的具体表现[10]。郭璨从叶圣陶教育出版思想的研究中受到启示,认为出版工作不是简单的编辑工作,而是要将教育工作融入出版事业中,这样才能真正融汇教育的思想,体现出版的价值与作用[11]。
纵观40多年来关于叶圣陶出版教育观的研究,虽然在价值意义、教育功能、时代影响等方面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叶圣陶出版教育观的思想研究得不够系统、不够全面,研究的内容多有重复,提出的观点陈旧等。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圣陶出版教育观的史料作进一步梳理,对其丰富的出版教育思想内涵作进一步挖掘,用更开阔的视野和更灵活的研究方法,对其出版教育观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究,以期对现代编辑出版者以智慧的滋养与启迪。
叶圣陶(1894—1988),1894年10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悬桥巷的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名绍钧,原字秉臣,笔名有秉丞、翰先等。还在学生时代他深受辛亥革命的影响,逐渐接受了“富国强民、救亡制夷”“爱吾国兮如身,爱吾群兮如亲”等爱国救民思想[12]8,从此有了浓郁的爱国情怀。叶圣陶从1912年开始担任教师,到1923年应邀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部编辑,再到20世纪80年代,一直都与编辑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其出版教育经历有70多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6—1922)。叶圣陶1906年春考入苏州第一所公立小学 ,这期间每逢星期天,他常与同学一起谈论苏州的人物地理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崇拜的英雄人物是爱国思想家顾亭林。1907年考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后,开始注意从读书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1908年曾与王伯祥等同学组织成立诗社,取名“放社”。1909年与顾颉刚等同学组织国学研究会,创办油印《学艺日刊》,编辑印刷《艺兰要诀》等。1912年春,叶圣陶因家贫无力升学,就任小学教师并开始文学创作,同时他已经开始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参与创办《直声》文艺周刊,与刘延陵等创办《诗》月刊。1921年6月,叶圣陶开始在中国公学教中学语文,11月又到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直到1922年为止。期间,他既教书写作,又办刊育人,依然积极主动地将教育、出版与救国联系在一起,与人合作撰写《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在《新潮》创刊号发表[13]14-15。这一时期为叶圣陶出版教育观的形成以及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13]10-17。这期间,叶圣陶一直都在致力于开启民智、启蒙国民的工作。他改革教育,还希望通过办刊、文学创作来达到自己“救人之心”“服务社会,唤醒民众”的目的[12]11。这是叶圣陶把编辑出版与教育融为一体的思想渊源。
第二阶段(1923—1930)。1923年春,叶圣陶应邀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部编辑,开始了他的正式编辑生涯。主编《小说月报》《公理日报》等杂志[4],也是他在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的主要工作。同时,他还编辑出版了《学艺日刊》《课余》《甪声》《文学旬刊》《诗》等刊物[12]5;与顾颉刚合编新学制初中《国语》教科书6册;选注《荀子》《礼记》《传习录》《苏辛词》,均编入学生国学丛书[13]18,22-25。在商务印书馆从事8年的编辑出版工作,叶圣陶在思想上和编辑出版业务上都逐渐成熟。思想上,叶圣陶带着满腔的救国救民热情,迈着坚实的步伐,紧跟着时代前进,在现实斗争中成长为一名激进的民主革命战士。《公理日报》具有鲜明的反帝爱国立场,它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叶圣陶在“五卅运动”中的反帝爱国斗争。业务上,他通过《小说月报》《公理日报》《苏州评论》《光明》《一般》等刊物及《国语》教材等书籍的编辑实践,更加增强了编辑工作的责任感,掌握了编辑出版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2]16,25。1930年底,他辞去商务印书馆职务,开始担任开明书店编辑。
第三阶段(1931—1948)。叶圣陶在开明书店任编辑,先后参加《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开明国语课本》(共8册)《开明文学辞典》《月报》等多种刊物、课本及报纸的编辑工作,还任《中学生》《中国作家》等刊物的主编[13]29-57。他在开明书店工作了18年,直到1949年1月北上。他是出色的编辑出版家,也是文学家,他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给“开明”人作出了好的榜样[14]。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伟大时代。在国难当头、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背景下,叶圣陶选择了“教育救国”“文化救国”的道路。1930年底,他辞去在学术界威望颇高的商务印书馆工作,承担起以青少年、中学生为读者对象的《中学生》等刊物的编辑任务,将编辑出版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以无限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在开明书店这一出版阵地,团结文化教育界进步人士,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旷日持久的斗争,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斗争精神[12]35-36。
第四阶段(1949—198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叶圣陶怀着精忠报国的赤诚之心,投入到社会主义编辑出版事业的建设之中。1949年5月,《进步青年》在北京创刊,叶圣陶、茅盾等担任编辑;《人民教育》《中国语文》创刊,叶圣陶任编辑委员;叶圣陶还为教材《汉语》《中国历史》审稿,同时参加议订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62年3月,叶圣陶兼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这期间,叶圣陶曾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4],全国文联委员和全国作协顾问、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务[13]8,62-75。另外,他参与组建了全国性出版机构,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编辑出版体系。古籍整理、人才培养、刊物管理、审读书稿等一系列具体工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成为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奠基人[12]61-62。
“办刊物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表明自己的态度。”[5]叶圣陶在主编《中学生》等刊物时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抗战时期,国民党宣传部部长潘公展曾告诫叶圣陶,《中学生》要多普及知识,少讲抗日言论,但《中学生》仍将办刊的重点放在宣传抗日斗争、鼓舞士气、提高民族气节上[5]。1944年2月,叶圣陶在《中学生》著文评论“一二·三〇”事件(1941年12月30日东北沦陷区内1000多名学生,被敌伪逮捕遭严刑的“一二·三〇”事件);6月,他又在《中学生》著文抗议敌伪逮捕夏丏尊、章锡琛。就这样,叶圣陶通过《中学生》杂志,敢于亮剑,敢于发声,敢于担责,将编辑出版的教育功能、斗争功能落到了实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使读者深刻地、长期地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13]45。
编辑要有爱国爱民,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叶圣陶的一生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紧密相连,“救国救民”是其一生从事编辑出版的动力和源泉。如,1937年9月,当时国内形势是“落红已看成泥泞,陌上依然风力劲”,叶圣陶听到前方伤员英勇作战的事迹后,十分感动,写了两首《卜算子》,赞扬了受伤战士“心急回前线”的抗战精神。抗战时期,他与范洗人等将自己的一切置于脑后,冒着生命危险,毅然挑起了把开明书店内迁到汉口的担子[13]148-149。叶圣陶在《中学生》设立文章纠错栏目,将《江苏省立中等学校校长劝告全省中等学校学生复课书》《中国国民党第四届第一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宣言》等作为“患者”批评解剖。又如,叶圣陶在《中学生》撰文《谈利用》,痛斥反动派散布的“莫要被人利用”的谬论,支持上海人民的抗暴行动[13]31,56。这些都是叶圣陶从事编辑工作,同时对民族国家命运勇于担当,拥有强烈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这种品质需要当代出版者继续坚守、笃行不怠。
叶圣陶在其一生的出版工作中始终强调,出版工作“是一种有力的宣传教育工具”“出版工作也是教育工作”[15]。叶圣陶总在思考如何利用出版物为国家、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让读者在阅读领悟中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练习和自我成长,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出版教育观。他十分重视编辑出版的社会教育功能,叶圣陶认为“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对于国家、社会、人民有用的人。编辑要把策划、选稿、审稿、加工、校对、出版过程集中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的总目标上[4]。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商金林在叶圣陶教育出版思想学术研讨会上,阐述了叶圣陶出版事业就是教育事业,是将学术要素与传播要素完美结合于一起的教育工具;编辑和教师一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引导着受众的阅读取向的观点[16]。研讨会代表一致认为,叶圣陶先生的许多出版教育思想是穿越时空的“珍品”和“精品”,能够给当代出版从业者以智慧的滋养,为未来编辑历史的建构留下可资借鉴的思想、经验启迪[16]。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教授对出版事业的认识与叶圣陶也是一样的,是一脉相承的。他强调从事出版活动的出版人,是人类文明、精华的珍爱者与传承者,身负学术产品收集和质量管控双职,劳作于出版产业过程中,是出版活动的践行者[17]1。可以看出,编辑出版工作起着对人类文化继承、创造、传播、交流、引领的作用,因而出版编辑应该有迫切的时代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出版物是教育工具,也是培养园地,要将教育贯彻在整个出版事业、出版物中,从而实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的教育目的[15]。在叶圣陶心目中,出版事业、出版物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播人类的文化财富,而是要通过它达到开启民智、改良社会的教育目的。彦火等曾说,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写出了自“五四”运动起,迄1927年止的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变化的面貌,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侧面[18]134,即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埋头教育改革到参加群众运动的艰难历程,歌颂了进步力量。他的童话作品大都收录在《稻草人》中,小孩爱听、爱看,社会的黑暗、劳动人民的聪明容易分辨,爱憎分明[13]4-5。他的散文集收录在《脚步集》《剑鞘》中,其最大的特征要么爱憎分明,要么亲切自然、沁人心脾。余立在《叶圣陶》中说,“就觉得叶先生文章的深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19]112。其实,叶圣陶大半生都是在利用编辑出版这个“有效的教育工具”助益社会进步、教育改革的。
在编辑出版教育中,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编辑出版工作是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编辑应像老师一样,始终关注如何把读者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5]。即使是幼儿、少儿读物,也应该给予其教育意义,小故事,大道理,寓教于乐,就像1949年叶圣陶编撰的4册《幼童国语课本》一样。叶圣陶特别关心出版物给少年儿童成长带来的滋养、榜样与引导作用。1978年9月初,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在庐山召开,叶圣陶刚做过胆石割除手术,他躺在病床上嘱其长子叶志善笔录他的祝词送去,希望大家郑重其事地为孩子们出版读物[18]131-132。陈原先生说,《中学生》可能成为每一个人的恳切而善良的教师、朋友和同志。中国编辑学会会员邵益文深以为然,认为编辑出版工作是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观念作为自己基本目的的精神生产活动,因而编辑工作就是教育工作[20]。这正是叶圣陶在一贯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思想体现。可见,叶圣陶充分意识到编辑出版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载体,编辑工作与教育工作的功能相同,都有强大的社会教育作用。
叶圣陶在编辑工作中,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积极发现并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的实践活动,促进了编辑出版教育功能的进一步发挥[4]。编辑出版的教育作用关键在于尽力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读者之“思”不误入歧路,进而导向事物的本源与发展规律。出版刊物对读者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引导作用,因而编辑要重视政治方向的把握,注重学术道德与规范的培育。从叶圣陶出版教育观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叶圣陶对选稿、审核、校对、出版的每一环节都特别严谨细致,他是将编辑的步骤、环节、过程集中在“育人”的总目标上的[5]。
叶圣陶强调人才的成长发展,要顺其自然,顺应事物的本源与发展规律,启迪作者、读者自我成长。如1918年,叶圣陶与王伯祥合写《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主张以“顺自然之趋势,而适应学生之地位”为小学作文教学的主旨[13]14。1923年,他写《如果我是个作者》,从自己作为作者的亲身体会、经验及调查研究出发,编辑要根据作者意愿,满足作者诉求,尊重其成长环境、身心发展规律等,提倡“体贴的疏解”和“直抒所感”[13]19。对一切工作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同样,编辑的教育活动应从受教育者年龄特征、体质特征、身心发展等实际出发,使外在的文化知识、技能等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选择、认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本领,并付诸行动。
在编辑过程中,还要注重学术道德与规范的培育。编辑应当在充分了解、掌握读者阅读诉求的基础上,发挥其支持、引导作用,将指导性寓于服务性之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从无数稿件中选出最优秀的作品推荐给读者。叶圣陶早年就猛烈抨击“《礼拜六》派”把文艺作为纯消遣品,一味迎合读者低级趣味,极力倡导文艺作品应该反映时代向好的一面[5]。
叶圣陶在其出版教育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在刊物上为学术新人提供发表的园地。一是举办各类征文、竞赛活动,从其中发现人才,不错过任何一篇有希望的作品,不错过任何一位有希望的作者。如举办“征文竞赛”和“绘画竞赛”等活动。 二是开辟习作园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编《中学生》期间,特辟“青年论坛”“青年文艺”等栏目,欢迎、引导青年人阅读、欣赏并投稿[13]29,77。像他这样直接从读者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风范是值得现代编辑出版人不断学习与实践的。
第二,参与并亲自举办编辑学讲座。在开明书店后期,他常到“明社”为员工举办各类培训班去讲演,从“店史店风”讲到“国文习字”,并在开明书店内刊《明社消息》上发表文章,指导员工的业务学习,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编辑人才[12]77-78,展现出了出版人作为文化传播者应有的开阔胸怀。
第三,不遗余力地对年轻作家扶掖和支持。鲁迅发现了大批文学青年,叶圣陶以独特的眼力发现了大批作家。当代著名女作家丁玲,就是在叶圣陶的鼓励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丁玲的第一篇小说《梦珂》当时就是投给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而被录用的[18]133。又如,在《小说月报》刊发巴金的处女作《灭亡》,当时年仅24岁的巴金,在叶圣陶的支持关心下开始走上文坛[13]27]。还有像施蛰存、戴望舒等人的处女作,都是叶圣陶任《小说月报》主编期间亲自发现的。可见,叶圣陶对年轻作家的扶掖和支持,是不遗余力的。
叶圣陶始终坚持编研合一的理论品质。他的一生,是勤奋学习、锐意进取的一生。他无论做什么事,慢却认真,勤恳踏实,追求极致之美,在平凡岗位上践行生命的意义,这对自己、对读者,都有莫大的好处。
第一,作为编辑的同时始终笔耕不辍。20世纪40年代中叶,叶圣陶审阅田世英撰编的《开明新编本国地理》,50多万字,他从文字到标点,逐字逐句加以推敲,修改后还向年轻编辑不厌其烦地说明为什么要这样修改。他这种对待图书出版勤劳操作的做法令人发自内心钦佩[12]80。 又如,他自己创作小说很慢,每一个短篇断断续续地写,要写上一个多星期,才能完成,总是在字里行间耐心地探寻知识的奥秘。从这就可以看出,他作为作者做事一点也不苟且[21]114。他“一个人常深入生活的底里,懂得好恶,辨别是非,坚持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践者如何尽职”[22]118。
第二,坚持编研合一的理论品质。以1938年为例,叶圣陶与茅盾等一同主编《少年先锋》半月刊创刊。同时应邀到复旦大学教国文,每2周教课6节,又到乐山武汉大学任教,每周8课时;还连续为儿童节撰文,论述抗战时期少年的任务;还与夏丏尊合著《文章讲话》《阅读与写作》,均被编入开明青年丛书;他还创作《题伯祥书巢》《会见》《策杖》等诗;与矛盾等合著《给战时少年》[13]38-39。就在这一年内,叶圣陶既当编辑,又当老师,还自己创作。不仅是这一年,其实他的一生始终坚持编研合一的理论品质。
第三,大胆创新,不断进取。他早年在乡下教书时,思想就很敏锐,常常提出新的建议和大家讨论,学校老师也深受他的影响,促使学校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如造农场、办商店、搭建戏台、设立博物馆,有几门课不用书本,用语体文教授[23]102。在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叶圣陶一直紧跟当时的时势。具体表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他率先将白话文引入他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之中,参与编写的《开明国文课本》《开明文言读本》是把白话文和文言文分开编写;另一个改革是着重选取实用性文章,减少文学名著的比例[5]。新中国成立以后,叶圣陶非常关注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将文学汉语教材分编并建立了完整的教材体系;综合性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更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课文量多,文质兼美,为以后语文教材改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5]。叶圣陶就是这样一个开拓进取、孜孜以求、不断迸发出创新理念的编辑出版家。
出版物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世界、道德品格和文明智慧,编辑就是这一出版活动的践行者。而读者作为编辑的服务对象,是编辑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读者的存在和需求体现了文化产品存在的社会价值。叶圣陶认为,编辑必须自始至终都要想着读者,竭诚为读者服务[10]。他的见解与党的出版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是一致的[20]。他是这么倡议的,也是这么践行的。如他曾带领家人、朋友在为《十三经索引》的编辑出版而忙碌着。假如没有一心一意为读者服务的理念,他们就不会在炎热的夏天,不分昼夜地连续作战,这种书也是编不出来的[22]117。
一切为了读者,以读者的需求为第一宗旨。叶圣陶极力主张编辑心中、眼中一定要有读者,即编辑的内容质量、出版印制质量要尽量适应各类读者。要把为读者服务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正如教师眼中首先要有学生一样。永远忠于每一本书最终的决策者:读者;永远要把读者摆在最重要的位置[24]289。叶圣陶不管是编《中学生》,还是《进步青年》,没有一次不是将读者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并且用尽全力来编辑的。投稿人写信给他,他尽量亲自写信回复。赵景深说,你总是可以在叶圣陶的脸上读出他用十二分的诚恳来对待每一位读者、受众[22]117。
心胸开阔,宽容待人。朱自清在《我所见的叶圣陶》中说:他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到他的怒色。有一次,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晨报》副张,让朱自清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发现这事的时候,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因为他作文是不留底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还有一次,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沉默着。总之,叶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他自己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但他能了解别人,谅解别人,宽容待人[25]105-107。表现出编辑作为文化记载传承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
叶圣陶的出版教育观与其积极的实践活动,给了我们编辑工作者以丰富的启示。
时代在发展,新时代编辑在复杂的环境下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掌握时代脉搏,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严把意识形态关,保证出版物的质量。作为当代编辑,就应当学习叶圣陶的精神,做一个爱国爱民、乐于奉献、勇于担责、忠诚为人民服务的编辑。策划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担负起时代使命的选题,选好、编辑好每一篇文章,尽心竭力地出版好每一期刊物,让读者和受众明确前进的方向,增强爱国爱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作为新时期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播的主体,要努力让自己观念新颖、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目光敏锐、与时俱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开拓性、创造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6],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传承优秀文化,赓续前行,关注时代发展趋势。要积极推动文化的转化、创新、发展和教育功能,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更加坚固坚韧。
高等学校的学报编辑部在办刊的过程中,始终要围绕高等学校的育人宗旨。高度重视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塑造,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编辑要以高远的站位、开阔的视野既要当好业务精湛、本领过硬的工匠,更要当好潜心办刊、善于塑造人的“园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感染、熏陶的育人功能。要将办刊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精心打造高水平学术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培育新时代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栋梁之才。
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形成、人格养成的育人理念,发现、培养新人新作。如在刊物上为读者提供发表的栏目,有目的地举办一些编辑学讲座,用严格的态度评析新人作品,不错过任何一篇有希望的作品,不错过任何一个有希望的作者,为学术新人的挖掘、培养搭桥助力[13]。像叶圣陶一样,要抓住机遇,从作品中发现人才,从读者中培养新人。
现代编辑也应像叶圣陶一样,致力于编辑出版这一教育事业,有着对国家深沉的热爱和对青年无微不至的关怀,使编辑的育人功能得以彰显。编辑出版者要关心青年健康成长,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培养能够担负起民族振兴、具有全球眼光、能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人才。同时,作为编辑,在关键环节一定要坚决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筑起防火墙,把好质量关;提高著作权保护意识,杜绝剽窃、抄袭、盗版等侵犯著作权的行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为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诉求提供“发声”或“言说”的机会。
总之,现代编辑出版人需要以学习意识、创新理念、服务精神、高远境界来认真践行叶圣陶出版教育观的思想,以肩负促进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助力立德树人、服务创新发展的根本使命,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叶圣陶的勤奋、踔厉与创新启发我们编辑出版人应在以下几方面不断加强和提高:
第一,不断学习新事物,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有效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形成了很多新的成果,编辑应不断地学习领悟内化,并付诸行动。编辑应时常学习新思想、新观点,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将叶圣陶编辑出版的教育思想在新时代语境下进行调适践行,并将学习研究成果与编辑的服务工作有效联系起来,像叶圣陶那样,真正做到一切为了读者。
第二,对新技术和新的传播手段的发展和应用,如数字出版、新媒体等要有足够的接受与学习能力。学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推进高校期刊管理过程、内容生产、产品形态的数字化和传播途径网格化,推动从单一产品形态向多媒体、组合出版产品形态的转型升级,实现办刊理念、技术手段与推介方式的跨越式创新升级,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时代对编辑工作的新要求,提高办刊效率,努力做到竭诚为读者服务。
第三,坚持开展科学研究,展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作为新时代的期刊编辑,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积极关注并参与有前瞻性的研究课题,应把全部精力和智慧聚集到提高期刊的办刊水平和质量上来,推进期刊的国际化进程。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读者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服务的技术与水平,且为之笃行不怠。如舒斯特所说,编辑要“培养耐性——有同情心的耐性、有创造性的耐性”[27]30。踔厉奋发,全身心、多方位地践行编辑应是专家、杂家的理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于出版工作者而言,要将叶圣陶编辑出版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并引导读者自觉地、持之以恒地领悟、启迪和践行。提升编辑人员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认真践行“出版工作也是教育工作”理念,与读者、作者同进步共成长,奋楫争先,促进中国的出版事业不断繁荣发展,并服务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