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2022-04-07 17:33马鑫一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精准

马鑫一 , 陈 莉

(1.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2.陕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四史”学习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40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2]540。高校大学生“四史”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从而使其能够从历史之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保证以史育人的作用与成效。2020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大学阶段应“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的基本遵循,这对于青年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理应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四史”教育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4]。从精准思政的视角出发,开展“四史”教育需要思政课发挥其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教师要抓住课程教学重点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保证教育效果入脑入心。精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行为习惯,组织好高校“四史”学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促进学生个体内在认知发展的同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的效果,最终实现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思想政治稳定的目标。

一、 大学生“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

大学生“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本质属性和教育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统一性,在内容上互为补充,具有连贯性。“四史”教育丰富了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思政课促进了“四史”教育的落地实施,并且提升了“四史”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应将高校思政课作为主渠道,落实“四史”教育的学习要求,不断为高校思政课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保障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常态化与长效化。

(一)大学生“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一致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都是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主渠道,两者都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大学生“四史”教育区别于传统的历史教育,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本质上是以历史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四史”教育学习能够使大学生坚定认同党的领导和“四个自信”,坚定个人的政治立场,从而自觉维护党中央的领导,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承载着保障政治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使命。简言之,大学生“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具有一致的政治性,即都是通过加强教育领域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使青年学生领悟并切实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与正确性,从而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最终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二)大学生“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目标一致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根本目标都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育目标。“四史”教育通过对四个历史阶段中重大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解读,使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四史”彼此之间不是割裂独立的历史阶段,而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性。通过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开展,引导青年大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历史发展以及民族复兴的主线,使其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内容。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主渠道,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法治观,从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换言之,大学生“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都以实现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目标。

(三)大学生“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内容贯通

“四史”之间在时间上有重叠的部分,在具体的内容上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共同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大学生“四史”教育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立足大思政课建设,围绕“为什么要开展、开展什么、怎样开展”的逻辑,以大历史观的视野,创新发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现实路径,以大学生的认知与思维方式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核心载体,以价值观教育为导向,以“四史”的真实素材为内容支撑,增强了“四史”教育的育人成效。通过丰富的史实内容的学习,引导大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的本质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从而提升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调动其投身党和国家事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知识载体,其基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旨在解决大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思想认识与理想信念的问题。大学生“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一致性,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去实施教育内容。

二、 大学生“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们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5]。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可以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对于大学生在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明理:在把握历史规律中回答“三个为什么”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6]13“四史”是一部见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这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就是要使青年做到学史明理,将“四史”学习融入思政课当中,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丰富的历史现象中所蕴含的历史发展本质与规律,通过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的系统学习,提升大学生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在高校思政课中贯穿“四史”教育内容,有利于在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深化大学生对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的理解与认同,深化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使大学生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准确洞悉社情、国情、世情,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从而坚定地将个人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

(二)增信:在确立正确历史观中增强“四个认同”

历史观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四史”教育从大历史观的视角出发,从而更好地坚定其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分别从不同的历史角度出发,汇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使得高校思政课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提升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可信度与吸引力。促进了大学生在大历史观的整体视野下,理解“四个认同”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性。“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使大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清晰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树立个人正确的历史思维和意识,在深入学习认识中不断筑牢信仰根基,弘扬中国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清醒剂,厘清“四史”的主题、主线、本质都需要正确的历史观作为支撑。唯有坚持唯物史观,才能够深刻把握“四史”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够在如今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强化大学生对“四个认同”的理解,有效地将“四史”学习中汲取的精神力量不断转化成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营养与动力,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不动摇。

(三)崇德:在赓续历史血脉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切实把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7]16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凝练出的最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价值元素,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理解与践行是不能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精神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等内容脱离的。历史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四史”教育展示出党在百年奋斗中的伟大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承载着培育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重要任务,是塑造国民灵魂的重要工程。大学生“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理解,明确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与精神气质。通过“四史”教育激励大学生在新时代赓续党的历史血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而在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自身道德自律,真正做到学史崇德。

(四)力行:在担当历史使命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8]21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勇于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寄予了厚望。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要求,要与伟大的“四史”精神相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无数有志气、骨气、底气的青年人身体力行地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接续奋斗。“四史”的发展脉络彰显了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与所取得的非凡历史成就,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历史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的幸福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品质,不断地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青年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发展,更关乎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命运。“四史”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四史”教育是把青年大学生置于宏大的历史视野之中,使其能够将“四史”教育中所涉及的精神内化为个人的精神品格,外化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坚定理想信念、参与其中的实际行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大学生深刻认识自身承担的历史使命,不断提升个体的大局意识以及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在实际学习工作中的实践能力。

三、 精准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当前对于“精准思政”的内涵,有学者认为是指要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特征,精准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选择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精准评估思想政治工作效果[9]。还有学者认为是指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介入,在精准思维和理念的引导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育人活动[10]。综合已有研究,我们认为“精准思政”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要求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所谓精准思政,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推动现实的生命个体成长为目标,以具体问题为着力点,系统性、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精准思政是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出发,要具有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价值诉求,牵动和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精准到人”的发展;在问题意识导向的要求下,基于精准目标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落实到对“事”的精准把握与应对。加之,对大学生“四史”教育的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精准思政提供了现实基础。精准思政视域下的大学生“四史”教育打破了原有传统思政课的单向思维,不断地从整体上把控教育主体的需求,在合适的教育时机开展精准的教育内容,并通过全面的教学反馈与评价,使得大学生“四史”教育形成有效的闭环,实现精准育人的目标。

(一)群体特征分析精准化: 把握“四史”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

精准把握教育对象是进行精准思政的前提基础,高校需要在凸显青年个体价值发展的同时,寻求到创造性地开展符合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与行为习惯的“四史”教育的路径,使“四史”真正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以达到价值共识。由于高校大学生仍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西方各种不同的思想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因而,准确把握“0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是进行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关键环节。一是精准分析学生的群体性特征。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进行精准分析,“00后”大学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整体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理性的处世态度等特点。精准分析学生群体性学情,是进行大学生“四史”教育的首要环节。通过建立思政网络教育学习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数据信息进行挖掘整理,系统地掌握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与认知能力等特点。二是精准分析学生个性化特点。因人施教是精准思政的关键所在,由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心理需求、行为习惯等特点,需要借助现代化技术,运用大数据信息平台分析研判大学生的个性化认知结构与接受能力,实时追踪各项数据的动态变化,创建不同的学生画像标签,从而全方位地展现学生数字画像,进而为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

(二)教育内容类分精准化: 提升“四史”教育内容的亲和力

精准思政视域下的大学生“四史”教育,是要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强对“四史”教育内容的精准分类与供给,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由于当前的思政课内容仍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精准“四史”教育内容是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关键因素。一是需要以精准的学生数字画像为基础,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关注青年大学生的所思与所为,创造性地设计和挖掘出“四史”教育与专业特色相融合的内容,提升思政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结合大学生群体特征,根据其具体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提高“四史”教育的精准传递与有效接受。在满足大学生动态需求的基础上,达到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整体目标。二是做好“四史”教育与思政课融合的内容类分精准化,需要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遵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逻辑主线、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导向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四史”的教育素材,例如,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故事、中国共产党人物故事、建党精神故事等,从而丰富“四史”教育的内容。通过融入生动的历史故事,提升教育内容的亲和力。大学生“四史”教育需要在把握历史故事原貌的基础之上,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学理与道理。通过史论结合,深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性认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三是“四史”在具体与思政课的内容融入上,需要明晰课程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切入“四史”教育内容。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对应社会主义发展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对应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应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则凸显了“四史”教育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引领与法治教育。

(三)育人方法改革精准化: 创新“四史”教育的方式方法

思政课教学要从教师与学生层面共同出发,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四史”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当前,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仍存在“大水漫灌”的现象,而精准“四史”教育方法能够有效地做到思政教育的“精准滴灌”。“四史”教育需要创新符合00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精准育人方法,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效地结合,达到思政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9这句话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目的是要将理论内容转化为实践力量,转化出更大的物质价值,需要在“方法上探索创新。运用精准的科学育人方法,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一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引导学生学会辩证思维方法,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在精准第一课堂理论升级的同时,优化创新理论教学方法,不断拓宽第一课堂的学习广度。设置多元的“四史”学习路径,通过案例式教学、问题链教学、体验研究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二是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使学生能够将辩证思维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打造以“四史”为载体的思政实践课,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实践育人法通过大学生亲身的感受与互动,获得对于“四史”内容的实际体验。借助数字技术、新媒体平台、思政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实践教学方式,搭建“四史”实践学习新载体,丰富和创新“四史”教育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四)评价与反馈机制建构精准化: 构建“四史”教育的长效机制

精准评估新时代大学生“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效果是精准思政的要旨,要实现教育效果的精准化,必须要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这是精准思政的目标环节。加快落实高校“四史”融入思政课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全面、科学、高效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要在整体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方面做到精准提升,使大学生“四史”教育形成有效的闭环。一是建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以抓好大学生“四史”教育质量为根本,形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全流程“动静”结合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二是制定教学考核机制。制定“四史”融入思政课的考核实施细则,明确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标准与要求,制定多元动态的考核评价模式。三是构建数据动态反馈机制。依托大数据教学平台,组建教学数据分析小组,形成动态、开放的评估反馈系统。针对大学生“四史”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精准的数据分析,实时掌握教育教学动态,并且进行实时反馈。通过科学的数据反馈,精准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进而提高“四史”教育的针对性并着力提升教育者专业水准,从而确保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感召力与长效力。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课精准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