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文本考查素养
——2022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题例析

2022-04-07 17:20王朝辉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少府愁绪友人

王朝辉

古代诗歌鉴赏,是历年语文高考必不可少的考点。近年来,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组织命制的几套全国卷语文试题,从题型、赋分到命题思路,该考点的考查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趋势。但是,近几年尤其是2022 年,该考点逐渐呈现较为明显的新特点:偏重对诗歌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淡化对诗中表达技巧的鉴赏,强调“问什么答什么”的答题思路而避免答题的模板化、套路化,目的在于回归文学阅读的根本,考查学生的古诗文素养及基本的逻辑思维,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与考查指向的基础上,精准答题,并且有明晰的答题思路。本文拟以2022 年高考全国卷的四道诗歌鉴赏题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一)

(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作品简析]

上片写途中所见所闻。起笔写春色无边,点明时令及春景之盛;但就人之常情而言,尽管到处是春色,人们还是竭力去南山寻春、觅春。“村村”三句,既写人们觅春之欢乐盛景,又写出当地风俗,人们以箫鼓和笛声表达对农事丰收的祈求。下片继写沿途所见或所思场景:老老少少,子子孙孙,长幼有序;行商坐贾,男耕女织,各司其职。这是诗人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其中寄寓着诗人的社会理想。末三句为诗人的感想与议论,也是此词哲理所在:如果人们都懂得做人的道理,那就每天都是人日了。

[答题思路]

15.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感情。A 项,“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分析错误。诗中“人情苦向南山觅”中的“人情”即人之常情,指尽管春色无边,但人们还是会尽力去外面寻春、觅春。“苦”是竭力、尽力之意,而非困难的意思。

1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做人”一般指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从“无边春色”到“来趁元正七”写出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祈盼,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追求幸福的道理。“翁前子后孙扶掖”写“翁”“子”“孙”之间长幼有序,孝顺友爱,其乐融融;“商行贾坐农耕织”写“商”“贾”“农”各安其所,安守本业,自食其力:这两句告诉我们:家庭要重视人伦、亲厚和睦;各行各业要各守本分、自食其力。

[参考答案]

15.A

16.[示例]①珍惜美好,追求幸福。作者对“无边春色”的追寻,人们“祈麦祈蚕”的实践,表明要珍惜美好事物、追求幸福生活的道理。

②重视人伦,亲厚和睦。“翁前子后孙扶掖”,写出家庭中长幼有序、孝顺友爱的情景,表明重视人伦,家庭才能谐乐融洽的道理。

③各安其所,自食其力。“商行贾坐农耕织”,写出社会上的人安守本业、自食其力的情景,表明各行各业的人各司其职,社会方能和谐、人们才能幸福的道理。

(二)

(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别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诗歌简析]

诗题已点明此为送别诗。一、二句,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友人将要前往的地方。一浔阳,一巫山,空间的距离感被拉开、扩展。三、四句,诗人展开想象,以虚写的手法描写南中之美:人们共同传颂之胜地,您到那里也一定会称赞其风景之优美。以风景之美淡化离别之伤感,予人以慰藉。五、六句回到眼前,前一句点明送别之季节,后一句写出秋景之萧瑟。诗人选取秋风中飒飒作响的芦花,烘托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七、八句以景结情,以逐渐消失不见的船帆和日暮时分“空自流”的长江之景,营造孤寂凄冷的意境,衬托离愁别绪的浓重,含蓄蕴藉,余韵悠悠,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思路]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及表达技巧。B 项,“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理解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那里风景优美,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您到了南中一定会称赞其优美。“称”应为称赞之意。诗中并未谈及友人风采。C 项考查表达技巧,与课内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此诗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末两句均是以远去的船帆、空荡荡的长江写离愁,以景写情,显出诗人之惆怅、愁怨。

16.本题侧重考查理解鉴赏诗歌的内容与表达技巧。诗歌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情,因此“如何表现离愁别绪”要从后四句分析;“如何表现”既可从内容的角度分析,也可从语言、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或兼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本题五、六句以秋天之特有景色写离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七、八句则以逐渐消失不见的船帆和日暮时分“空自流”的长江之景写离情,以景结情,含蓄蕴藉。

[参考答案]

15.B

16.[示例]①寓情于景:以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烘托离别之情,强化依依不舍的愁绪。②以景结情:诗歌以逐渐消失不见的船帆和日暮时分“空自流”的悠悠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与绵长。

(三)

(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诗歌简析]

欧诗情景结合、托物言志,借写画眉鸟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或高或低,自由自在,翩翩飞舞,在其衬托下,嫣红姹紫的山花更加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才知道,那些锁在金笼中的画眉鸟的啼声,远远比不上林间自由自在的画眉鸟的啼声那么美妙动听。前后构成对比,突出自由的可贵与对自由的向往。文诗以画眉鸟的啼声带给人的感觉差异,衬托诗人闲散淡泊的情致。诗人闲坐窗边,凉风徐徐,初听其啼声,是从高笼传来;而公务完毕、众人散去后,再听鸟鸣,感觉其自由自在的鸣叫声如同在山林中一样美妙动听。

[答题思路]

1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及思想感情。C 项,“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分析错误。文诗先说诗人于清闲时,初听鸟鸣,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而诗人了却公事、众人散去后,衙署清幽安静,再听鸟鸣,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

15.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形象。欧诗直接描写画眉鸟,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文诗侧面描写画眉鸟,通过自己在公事了却后,感受到“高笼”中的鸟鸣如同山林中的鸟鸣一样悠远空旷,以此衬托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的情致。

[参考答案]

14.C

15.[示例]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怀洒落的人物形象。

(四)

(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诗歌简析]

诗题中的“饯”为“饯行”之意,可知此诗为送别诗。“白下驿”是送别的地点;“唐少府”是作者送别的对象。首联写两人在驿站相逢时,可谓贫贱之交,就像当年韩信寄食南昌亭长处一样,客居他乡,寄人篱下。颔联写两人既然心意相通,何须早早相识呢?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即可依依不舍而成为知交。这两句表明两人相识时间不长,但分别在即,心里仍是那样不舍。颈联借景抒情,借水边的楼阁、傍晚的阳光、无边的风烟等意象,写出两人离别时的场景,营造了迷离感伤的意境,表达牵挂之情。尾联为对友人的道别、安慰之语。末句想象别后情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担忧与宽慰。

[答题思路]

1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及思想感情。A项,“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分析错误。“何用”即不用、不须。“相知何用早?”意思是只要两人相互了解,便能成为知心好友,而并不在于认识得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15.本题考查分析理解与比较鉴赏诗歌的内容。“排遣”即排除、遣去,“排遣离愁的方法”即排解、淡化离别愁绪的方法。古人如何排解、淡化愁绪呢?或以写诗填词、鸿雁传书、饮酒啸歌等方式排解愁绪,或回忆、展望、叙写生活中之美景乐事以缓解愁绪,或想象以后因相隔不远而随时可见、不久之后将长久欢聚等以淡化愁绪,或以历史的眼光、开阔的视野、乐观的心态消解愁绪,等等。本诗中“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体现在末句“长安在日边”,抬头见日,意指想象以后“我”见“日”即如见你;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以开阔的视野、乐观的心态消解愁绪,意为只要双方心意相通,虽然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亲近。

[参考答案]

14.A

15.[示例]在《白下驿饯唐少府》中,诗人借可见之景太阳来遣愁,尾联“长安在日边”,即长安就在太阳边上,如若想念在长安的唐少府,可抬头看看太阳;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借乐观的态度来排遣离愁,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明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只要心意相通、心胸豁达,无需感到离愁。

猜你喜欢
少府愁绪友人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致友人(组诗)
风起了
整齐与错综——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影 子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常按两穴位能助泻心火
少府,心脏急救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