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论语》“侍坐”,鉴儒家治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2022-04-07 17:20易小芳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曾皙子路礼乐

易小芳

【学习目标】

借助课内文本及补充材料的阅读,感受文章的生活气息和情趣,了解古代散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读懂曾皙之“志”,感受美的熏陶;探究“立志”的现实意义,传承儒家经典文化。

【学习任务】

1.诵读:还原对话场景,感受人物形象;

2.概括:梳理文章线索,把握话题核心;

3.探究:分析人物性格,领悟文章主旨;

4.写作:读后学以致用,训练思维表达。

【导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1课第2-3 页,以下简称《侍坐》)记载了孔子和弟子一次谈话的场景,它篇幅短小,却富有生活情趣;而在《论语》中,《侍坐》却是篇幅最长的一章。《论语》是儒家经典,它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让我们以《侍坐》为窗口,走近儒家经典文化,去聆听孔子的教诲。

【补充材料】

其一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②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而羽之,镞③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摘自《太平御览》)

注释:①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揉:同“煣”,用火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③镞(zú):箭头。文中作动词用,安上箭头。

其二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其三

闵子侍侧,訚訚(yín)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

(本则译文: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边,样子正直而恭敬;子路是很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他又说:“像仲由这样的,恐怕得不到善终。”)

其四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①”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

注释:①这句话的大意是:仲由(子路的字)弹瑟,为什么在我(孔子以己之名“丘”自称)这里来弹呢?

其五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其六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其七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

其八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学习及写作任务】

写作任务一:

每人从以下三项学习任务中任选一项,于课前完成。

要求:综合文本和补充材料,将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成果结合起来,写成短文回答问题。短文标题自拟,篇幅在200字左右。

1.课文标题对人物的称呼,和课文对话中孔子对他们的称呼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在“言志”环节,孔子为什么最后才问曾皙?孔子又为何“哂由”而“与点”?

3.曾皙的志向是否真的与其他三人不同?说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写作任务二:(每个人均须完成)

研读《论语》,联系曾皙之志,谈谈你对建设美好社会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不少于800字。

【成果交流】

任务一成果展示

(一)称名称字,礼在其中

问题1 涉及的是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称谓知识。古人讲究礼,称名还是称字,是很有讲究的。平辈之间互称,还有称呼长辈,要称字;长辈称晚辈,或者自谦,则称名。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孔子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所以在叙述时就应该对孔子的这些弟子称字。而孔子作为老师,是长辈,所以在对话中称他们的名。

另外,本组同学查找资料后得知,四位弟子的排序是按年龄从长而幼排定的。当时子路51 岁,曾皙39 岁,冉有31 岁,公西华18 岁。这次侍坐学习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途中,孔子当时60 岁。古人讲究长幼尊卑有序,从这里也可见一斑。[高二(3)班第一小组]

(二)课堂奏乐,不算违纪

按第1 题所涉及的常识,曾皙在四个弟子中年龄排在第二,不管是“率尔而对”,还是老师点名,他都不应该最后一个回答问题;可课文的记述就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注意一个细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原来,曾皙一直在鼓瑟,孔子的这堂讨论课需要音乐伴奏。同学们逐一回答问题的时候,曾皙好像没有认真听讲,他在一旁鼓瑟。换到现代课堂,他要算违纪吧?曾皙鼓瑟,要么是孔子安排的,要么是曾皙自己来了兴致,想奏乐。总之,课堂奏乐不算违纪。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特点。孔子喜欢音乐,他的课堂充满了艺术气息。“乐”本就是六艺中的一艺,诗意的学习,令人心向往之。从人物形象分析看,这与曾皙的“言志”是一致的;与孔子的“与点”也是统一的。[高二(3)班第二小组]

(三)“哂由”“与点”,都在礼乐

问题2 的后一问直奔主题:儒家的礼乐治国理念。“哂由”“与点”,都关乎礼乐。

“哂由”的原因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一语破的,子路不肯辞让,这是不合于“礼”的。从补充材料我们也可以看出子路的“鄙”,孔子说他是“野夫”“兼人”,希望他讲礼让、不莽撞。但是孔子作为“礼”的典范,他并没有明说,只是以“哂”的表情委婉地表态。

“与点”的原因也在于要以礼乐治国。曾皙的“志”描绘的是春日的画面:“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多么清新而自由的场景!一个社会能治理成这样,是不是大治?是不是太平盛世?这是施行礼治的必然结果,这种治国理念就是孔子的仁政礼乐的教化。所以孔子“与点”。[高二(3)班第三小组]

(四)足食足兵,礼乐教化

回答问题3 需要探究儒家的治国思想。曾皙说自己的志“异乎三子者之撰”,非也!四子之志,本质上都是政治理想。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冉有的治理理念是基础,因为他侧重“足食”;子路的治国理念是第二步,因为他侧重“足兵”;公西华的治国理念再进一步,因为他重“礼”;曾皙的治国理念是最高境界,因为他以“礼乐”治理天下。这几位弟子的治国思想合起来就是孔子的治国理念思路:庶—富—教。用曾皙的理念,也就是儒家的理念治理天下,人民才有可能得到幸福。[高二(3)班第四小组]

【小结与点评】

儒生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由《侍坐》篇,我们可窥知一二。任务一的三个问题,旨在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进而体悟儒家的治国理念。学生由研读课文到阅读仍以《论语》为主的补充材料,拓宽视野,对儒家以“礼乐”治国的理念有了基本的认识。

写作任务二成果展示

其一

以人为本,和谐共处

南昌市豫章中学高二(3)班 熊媚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中孔子问及弟子的治国志向,曾皙没有直言,而是描述百姓“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安乐之景,因而为孔子大加赞赏。这是因为曾皙描述的图景正符合儒家“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的思想。社会治理应当以人为本,力求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

社会治理应当以人为本。

古时唐太宗把人民比作水,曾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改革惠民政策,广大人民的生活持续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思想无一不是提倡以人为本。社会由人民组成,并属于全体人民,这体现了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核心思想。共产党的任务是为人民谋福祉,而只有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帮助人民谋幸福。假使政府不是以人为本,那么社保、医保等惠民政策便不复存在,则会导致人民不幸、社会动荡的后果。

社会治理应当做到使人民和谐共处。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人民和谐共处是指争斗罕见,作奸犯科之事更是罕见。为达到这个目标,政府应加强对社会的法治管理,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使犯罪分子无处遁逃,社会自然和谐。前些日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唐山打人事件便是法治不到位,法外狂徒戾气过重而导致的悲剧,并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我不赞同孔圣人的无法之治,因为社会的和谐要由强大的法律来保障。孔圣人赞许的曾皙眼中的社会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倘若我们能够完善法律,那么唐山打人事件里的法外狂徒便会不复存在,人民才能和谐共处。

“以人为本,和谐共处”,是社会治理的方针和目标。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暴政之朝必亡,虐待人民必然会招致人民的抗议,所以当今社会一定要谨记“以人为本”的道理。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共处”。以人为本是方针,是必要条件,而无法做到以人为本的社会,即使有再多财富,也必然不会安定。只有以“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八字为方针治理社会,才能拥有曾皙眼中的美好社会!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盛世图景何其美好!而这正是“礼乐”治理的结果。富民知礼,人民物质丰富、精神富足,不正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理念吗?以人为本,才能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

其二

天下安康体现了儒家治国理想

南昌市豫章中学高二(3)班 李喆昊

《论语·侍坐》篇记载了孔子与弟子们关于治国理想的一场讨论,弟子们对治国都有自己的想法,其中曾皙的发言尤其被孔子赞赏。《论语》的儒家思想也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方法,这些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中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因此,儒家之道对于今天的社会治理仍有借鉴作用。

何为儒家之道?治理社会的儒家之道,即以“礼乐”治国。

冉有的理念是经济稳定、百姓幸福生活的基石。

冉有的治理侧重“足食”二字,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没有经济就没有一切。当今世界,贫困人口仍数量巨大,斯里兰卡就是一个代表。斯里兰卡最近宣布国家破产,民不聊生,老百姓连一日三餐都无法保证,更不要说生活安定了。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急剧下降,各种因素导致一个国家发生悲剧性的灾难后果,由此不难看出经济对于实现社会安定的重要性。所以,经济平稳发展是实现社会治理的基础。

子路的理念强调兵力足厚,这也是促成社会安定的又一重要因素。

军队强大是一个独立国家安定的必备力量,子路的说法正体现了这一思想。叙利亚在经历了战争之后,民不聊生。为了逃命,有人甚至强扒飞机,最后坠机身亡。不难看出,国家兵力不强,遭致外族入侵,百姓必定恐慌不安,甚至流离失所。试想一下,如果叙利亚兵力充足、武器充裕,是否就不会有此般结果?所以,强大的国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作用不言而喻。

公西华和曾皙的理念是使人民知礼、社会和谐。

二人的描述都关涉礼治,而曾皙所描绘的画面,更是儒家以“礼”治国的理想社会图景。礼治,要有国富兵强的基础,更须培养人民的道德素养和鉴赏美的能力。一个国家文明进化的程度,是和它的公民的道德和艺术修养紧密相连的。从古代的部落发展到现代的城市社会,人类在从茹毛饮血向文明教化前进的路上不断进步,而社会也随之更加稳定,国家也随之更为富强。所以,治国理念也应加入“礼乐”这个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作为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必须增强自身的本领、提高自身修养,不仅使我们的国家富起来、强起来,更要提升其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程度,那样,我们才能实现古之仁人的理想,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的伟大梦想。

其三

实现曾皙之志,必须综合治理

南昌市豫章中学高二(3)班 朱文豪

《论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中,孔子引导弟子谈了治理社会的志向。子路所言侧重强兵治国,冉有侧重富民足食,公西华侧重礼仪教化,曾皙则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人际美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图景。要让这样的图景成为现实,恰恰需要在经济、军事及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综合发力,所以,它描绘的是实现了社会全面治理之后的理想图景。

曾皙所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段话,何以换来孔子的喟然赞叹,令其直言“吾与点也”呢?因为曾皙的治国理念是“礼乐”治国,是综合治理的最高层面,和子路、冉有、公西华的治理方法共同构成儒家的治国理论体系——我们现在称之为综合治理。

冉有的治理目标是基础。他的治理侧重富民足食。民殷盛、国富强的理念自古有之,民富则国富,而“民以食为天”,所以富民足食十分重要,但它只是基础。子路的治理方略进了一步。他讲究治国须强兵,军事是否强大,决定了国家能否保护自己和人民。公西华的治理方略更进一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侧重礼仪,主张施行礼治。

曾皙的治理则是最高境界,他以“礼乐”治理天下,这正是儒家文化的理念,也是孔子治理国家的思路:“庶—富—教”中的最高档次。实现了这种治理方式才能得到曾皙所描绘的盛世图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美好。所以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回过头来看,为何夫子独钟情于曾皙,而对其他三人的看法不太满意呢?子路单纯强调治国强兵,而孔子从儒家的治理观念来看,治国不能缺少礼;而且子路说话不谦让,没有半点礼仪的风范。再看冉有,他的侧重点在富民足食,可是富起来并不够,人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强大,要知礼才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公西华虽然侧重礼仪,但说的只是祭礼。曾皙的志向不是空中楼阁,他将前几人的志向综合起来,达到了治国理想的最高境界。

再看当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直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话题,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这与曾皙的构想是一致的。从古至今,礼乐教化的治国理念、建设美好世界的愿望从未改变,只不过对于古人来说它有点遥不可及,而今天的中国则离它越来越近了。

其四

谋人民幸福,达理想社会

南昌市豫章中学高二(3)班 龚鑫宇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对理想社会有过无数设想,《论语》便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畅谈治国理念与理想的过程。其中,曾皙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不只是兵强马壮、衣食所安和祭祀宗庙,还有人民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孔子对此表示赞同。确实,前者是治理手段,曾皙所言才是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任何治理手段都应紧紧围绕人民福祉,人民幸福的社会才是最理想的社会。

要治理出理想的社会,让人民幸福,先要让人民居有定所、丰衣足食,保持内部稳定。

老话常说“民以食为天”,吃饱喝足穿暖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劳动力稳定运行的关键。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大多数王朝不得人心、走向灭亡的原因便是王朝的无能使人民无食无居,流离失所,一波又一波的起义彻底动摇了王朝的根基。因此,丰衣足食、居有定所是人民幸福的基础,是治理出理想社会的基石。

要建成理想社会,让人民幸福,还要保证国家安全稳定,抵御外界干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即军事,没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做保障,所谓的内部稳定就如一层薄纸,一捅就破。当国家遭受外敌侵略却无力反抗,人民群众何来幸福可言?近代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面对列强的枪炮时毫无还手之力,国家和人民任人宰割,这样的社会别说是理想,简直是黑暗!所以,富国强兵才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坚实后盾。

要治理出理想的社会,让人民幸福,更要让人民知廉耻、懂礼仪、有所信仰,使得社会人际和睦、自由潇洒。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所谓“信仰”并非求神拜佛那般信仰某种宗教,而是侧重理想志向,这样人们才能朝着所想的方向前行,而不是迷茫彷徨。在我国,全国人民的“信仰”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只要万众一心,朝着“信仰”前进,社会便能欣欣向荣,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理想的社会便在前方。

现如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矛盾错综复杂,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共存的时代,我们唯有沉住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度过这个复兴的关键节点,让曾皙之志不再遥远,甚至就在眼前!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曾皙之志只是一种感性的描绘,还无法达到更高层次的理性概括。人民衣食丰足、安居乐业,国家和谐稳定,亿万人民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眼前,曾皙曾作过朴素描绘的大同社会就不再遥远!

【小结与点评】

本课重点是读懂曾晳之志,即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思想。基于此,学用结合,设计了带有综合性的第二个写作任务,说古论今,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并萌发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四篇习作大致能反馈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同学们懂得了夫子为什么“与点”,儒家原初的理念是否值得当代的社会建设和治理借鉴。从写作角度评价,四篇习作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并能联系社会现实。

习作一开篇简洁,直奔主题;结尾以诗意笔墨引人向往,以此强化论点。可贵的是,作者敢于质疑先圣,指出德治之外还须提倡法治,值得点赞!

习作二、三从文本出发,剖析层层深入,将子路、冉有、公西华之“志”和曾皙之“志”放在一个治理体系中比较。通过对比、假设等分析论证方法来进行论证,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习作四采用设立分论点的结构,条分缕析,把曾皙之“志”、孔子理念、儒家思想和当今社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结合起来思考,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这也是有社会担当的体现。

四篇习作的标题都很用心,简洁整齐,鲜明地体现了观点。当然,在论据使用、论证分析和结构梳理等方面,四篇文章都还有升格空间。但是,一课一得、学有所得,只要有“得”,就值得肯定、赞赏!

猜你喜欢
曾皙子路礼乐
解读《论语》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曾皙,我心目中的诗人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