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农民意识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路径选择

2022-04-07 16:53伍晓君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意识农民

伍晓君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 31130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的发展水平对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要想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首先就要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农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农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在长期的农业劳动环境影响下,在农民脑海中形成并作用于农民日常行为活动的认知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它广泛存在于农民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当中。农民意识的发展现状对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着核心和关键的作用。农民作为农村的建设者,其意识能否适应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指出“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我们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这个主张不仅包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包含党的十九大所开启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新时代为农民意识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农民意识发展面临了新的挑战,因此,立足新时代中国农民意识发展的现状,探讨当前农民意识发展存在的问题,寻求新时代中国农民意识发展的路径,是当前乡村全面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1 新时代中国农民意识发展的必要性

1.1 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根本要求

随着农业科技在农村的广泛运用,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技术化和专业化,对农民的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就显得格外重要。现阶段在党和政府的不断努力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农村年轻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农村固定劳动人口多为年纪较大的农民,受传统农业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趋于固化,对农业新技术的应用难以适应,而那些年轻一代又对从事农业带有偏见,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村农业发展面临着农民科学文化意识低下和职业意识淡薄的现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农村的现状,首先就必须转变农民意识,促进农民意识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式相适应,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农业生产和经营观念,实现农民的职业化和现代化。

1.2 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客观要求

“城乡融合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全面融合概念,它包括城乡要素融合、产业融合、居民融合、社会融合和生态融合等方面的内容”[2]。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城市与乡村是一个利益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乡村的振兴也需要城市的推动,两者是互帮互助、协调发展的关系。而当前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居民是城乡融合发展中最核心、最突出短板,因此,要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得从农村农民出发,解决短板问题。农民意识的转变,对于城镇化,对于城乡之间的关系认识,对于“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关系的认知,是影响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建立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推动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更主要的是不断帮助农民树立现代化的公民意识,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使其在思想上、行动上与现代化的公民相符合,为实现城乡之间的深度融合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1.3 是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就得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农村、农业问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艰巨、最复杂、最根本的问题,其中蕴含着强大的潜力和后劲。农民作为农村主要建设者和推动者,其整体素质的高低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农民意识又是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要想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首先就必须推动农民意识的发展,为农民掌握现代化综合素质扫清思想上障碍。在当前乡村振兴建设的背景下,农民的意识高度、文化水平与农村、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意识不够明确;在市场经济中的风险意识、信息意识缺乏;在乡村治理中的民主法治意识还存在不足;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环保意识有待加强等。由此可见,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更主要的是促进农民的思想解放,培养农民的自主意识和主体意识,实现农民的传统观念向现代的思想、思维和意识转变,最终为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长久的内生动力。

2 新时代中国农民意识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的现代市场意识较为缺乏

受传统小农思想影响深厚,农民对市场的认识存在不足,其已有的市场意识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首先,农民的竞争意识较弱。长期以来的小规模经营使农民养成了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敢闯敢干的意识。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农民充满了恐惧,他们不敢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害怕承担失败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制约农户家庭收入增长、农户家庭贫富的农民典型落后思想素质导致农户家庭贫困”[3]。其次,农民的信息意识和风险意识有待加强。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使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但同时也对农民信息筛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农民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有利信息、抓住市场机遇,因此在生产经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存在着滞后性和盲目性的特点。他们看到别人生产什么获利,自己就开始大面积种植,不考虑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性,最后得不偿失。

2.2 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有待提升

马克思曾经指出“物质利益是人民进行劳作的推动力量”[4],近年来,农民的政治参与度不断提高,但在参与的过程中农民往往都存在着功利性和盲目性的特点。他们只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对于全局性的国家政策和大事关心较少。农民的法治意识也有待加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社会关系复杂的国家,在人际交往上注重面子、情分和关系,特别是在农村这个交往范围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大多数农民都还保留着“人情大于法治”思想,农民的法律知识欠缺,他们对于法律知识的认识多是在与他人聊天中得知或者是在电视上偶然了解,缺乏系统化、全面化的认识。近些年来,大部分农村地区或多或少有举办过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活动,但基本上都是流于形式,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都严重降低了农民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3 农民的科学文化意识有待加强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农业科技知识和科学经营管理方式也缺乏了解。农民要增收、农业要增产都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但在农村地区,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运作上依然是以简单的人工劳作为主,农民缺乏操作和运用新科技的知识和能力。其次,农民的精神文化世界较为空虚。虽然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但精神文化水平仍然较低。在日常农闲休息生活中,大多数农民都是以打牌、与朋友聊天喝酒、看电视为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少部分人会利用空闲时间去旅游、看书、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和增长自己的才能,农村居民普遍缺乏较高层次的文娱活动。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民在接受先进文化的主动性也较低,封建迷信思想还较为浓厚。在农村各种封建迷行活动依然盛兴,比如结婚看八字、买房看风水、治病靠求神拜佛等,他们宁可相信神也不愿意相信科学。

2.4 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较为薄弱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民的生态意识也在一点一点的加强,但从整体上来看,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农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环保意识,但缺乏科学的环保知识。首先,农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还处于初步认识阶段,大部分农民对生态问题还停留在人人熟知的全球性生态问题上,如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对于与自身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生态破坏问题却毫无察觉。特别是在农药、化肥的使用上,他们无法科学的掌握用量,不了解过渡使用农药和化肥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如河水的污染、藻类的疯狂生长、土地的再利用率降低等问题。其次,农民的生态责任意识较为薄弱,没有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国人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一种理性绿色消费的社会风气,营造出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5]。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农民是否能正确意识到自己是生态保护的责任主体,能否具有强烈的生态责任意识。但就目前的现实来看,大部分农民都认为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重建和维护工作是政府的事情,可见农民的生态责任意识亟需加强。

3 新时代中国农民意识发展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并随其发展而产生变化。对于新时代的农民来说,要想改革长期存在的与现实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的农民意识,就应通过改变当前农村农业现状,改善和巩固农村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等因素来实现农民意识的发展。

3.1 巩固农民意识发展的经济基础

物质决定意识,只有社会物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意识才能得到发展和进步。因此,要想实现农民意识发展,就必须要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充实农民的“钱袋子”,为农民意识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经济根基。首先,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新兴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通过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不仅可以将优质的资源引入农村地区,也可以通过网络这个传播媒介将当地的特色品牌宣传出去,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为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添砖加瓦。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来发展农村电商企业,根据地方特色发展独具特色的地方产业,打造农村特色品牌。其次,充分发挥农村的特色优势,开展农村特色旅游业,在实现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的同时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业机遇,推动农村经济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保护,加强对农民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形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3.2 打牢农民意识发展的组织根基

农村基层的组织建设,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治理的重要部分,是实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点。只有健全农村的基层民主,保障农民能够有序地参与到基层民主进程中,才能更好的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现代公民意识。第一,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而基层干部又是基层组织的主心骨和带头人,是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领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只有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才能够为农民有序参与基层民主管理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保障,不断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管理意识。第二,健全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健全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是推进基层民主管理、促进基层治理法制化的重要内容。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强化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监督的措施,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对党员干部的纪律要求等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

3.3 完善农民意识发展的教育体系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性活动,对人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农村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要想从根本上推动农民意识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改善目前农村的教育现状,完善农村基础教育设施,为农民接受新知识,学习新科学提供良好的环境。首先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第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和城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教育设备,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还要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这样才能更好的引进优秀的人才,从整体上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改善农村的师资力量。第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素质教育,要在保证学生受到基础教育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其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在我国,留守在农村的基本上都是年纪偏大的老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落后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为使农民顺应时代的发展,形成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意识,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3.4 营造农民意识发展的文化环境

文化能够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人们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有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民也会不自觉的受优秀文化的影响,改变消极落后的传统意识。因而既要通过加强农村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和教育,用主流文化来引导农民,又要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为农民意识的转变奠定物质文化基础。首先,要加强农民思想理论方面的学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来武装头脑,摆脱封建思想的禁锢。“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6],广泛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用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融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方式,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可以将优秀文化以电影、漫画、音乐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走进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的精神世界。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场所。合理规划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规模和数量,丰富地方文化服务中心的种类,包括图书阅览室、科技文化活动室、党员之家活动中心等场馆。再次,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创新农民生态知识教育形式。一方面乡镇领导干部要做好线下宣传工作,广泛的开展环保知识宣讲活动,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使农民对环境保护知识可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便捷、高效的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快手、抖音、微信等群众广泛使用的平台来传递生态知识理论,政府部门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包含生态理论知识学习、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评选美丽乡镇等内容,使农民随时随地的受到生态环保知识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猜你喜欢
现代化意识农民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边疆治理现代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