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琳
(景德镇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0)
陶瓷绘画是陶瓷装饰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历史悠久,种类众多,其中景德镇陶瓷绘画是我国陶瓷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陶瓷绘画起源于元代,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至今不衰。1978年以后,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景德镇陶瓷绘画也迎来了空前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新时期背景下,景德镇陶瓷绘画取得了全面进步与发展。对新时期景德镇陶瓷绘画的价值与发展走向进行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对景德镇陶瓷绘画的未来发展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与把握。
中国陶瓷绘画早在原始社会彩陶中即已萌芽,此后,唐代长沙窑、宋代磁州窑等均以陶瓷绘画而闻名,但景德镇陶瓷绘画的起步较晚,直至元代时期才出现了陶瓷绘画。不过,虽然景德镇陶瓷绘画出现比较晚,发展却非常迅速,历经了辉煌而灿烂的数百年发展历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陶瓷艺术精华部分之一。
景德镇的陶瓷业兴起于晚唐五代时期,以青瓷和白瓷为主。宋代时,景德镇以青白瓷生产为主。晚唐至宋代的景德镇陶瓷,在装饰技法上均以雕刻为主,主要是刻花、划花、印花装饰,缺失陶瓷绘画。直至元代时,景德镇陶瓷绘画才得以兴起。
元代时期,官府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景德镇陶瓷装饰种类发生了巨大转变,陶瓷绘画开始大规模兴起。元代景德镇的陶瓷绘画以青花瓷最为著名。景德镇元青花采用从中东地区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绘制,是一种釉下陶瓷绘画类型,色彩鲜艳蔚蓝,装饰手法以及造型均具有非常鲜明的中东伊斯兰文化风格。景德镇元青花的题材内容主要为花鸟题材和人物故事题材,其中以人物故事题材最为经典,取材于戏曲版画,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景德镇元青花在构图上主要采取“层带式”构图,是在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下而形成的构图形式。
除了元青花以外,元代景德镇陶瓷绘画还包括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红绿彩等陶瓷绘画品种。釉里红是一种独特的陶瓷绘画类型,是以氧化铜作为着色剂的高温陶瓷绘画。由于釉里红颜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可挥发性,使得釉里红陶瓷绘画具有显著的写意性特点。元代工匠们还将釉里红与青花综合运用,形成了青花釉里红陶瓷绘画类型,蓝色与红色相映成趣、效果独特。红绿彩是宋金时期在北方形成的一种釉上彩陶瓷绘画类型,主要采用釉上红彩、绿彩描绘,所以称为红绿彩。元代时期,受到由北方南下景德镇的红绿彩工匠的影响,景德镇也出现了红绿彩陶瓷绘画。元代景德镇红绿彩陶瓷绘画继承了北方红绿彩陶瓷绘画的艺术风格,大红大绿,热烈奔放,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
进入明代时,青花瓷已经成为景德镇陶瓷绘画乃至中国陶瓷绘画的主流产品。明代早期的永乐、宣德时期仍然采用苏麻离青绘制,向来被誉为青花瓷的巅峰。明早期的景德镇青花陶瓷绘画仍然受到中东伊斯兰文化的深刻影响,引入了许多中东地区的器物造型。在明代中期时,由于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已经用尽,只好改用国产的平等青制作。平等青由于发色浅淡,用平等青描绘的青花陶瓷绘画风格清新淡雅,具有显著的文人气息。晚明时期,景德镇青花陶瓷绘画进入到高度繁荣时期,青花瓷除嘉靖时期采用进口回青以外,其他时期主要采用国产青料。晚明嘉靖、万历时期青花瓷产量巨大,不仅满足国内市场,还大量外销亚洲、欧洲各国,并出现了专门的外销青花瓷。明代末年的天启、崇祯时期,民窑进入大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具有鲜明写意特点并富有生活气息的青花陶瓷绘画作品。
除青花以外,明代陶瓷绘画中还包括“大明五彩”。“大明五彩”是在元代红绿彩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仍然保持着大红大绿的特色,但是由于未发明蓝彩,常与青花结合运用而形成青花五彩。在明代成化时期,还创烧了一种被称为“斗彩”的新的陶瓷绘画类型。斗彩也是青花与五彩相结合的形式,明成化斗彩风格清新、富有文人韵味,以鸡缸杯等名品而闻名。
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陶瓷绘画得到进一步发展。青花和五彩技艺均发展至历史高峰。分水技法是传统青花的主要技法之一,是一种以浓淡不同的青花料晕染层次的技法。清康熙时期的青花分水技艺达到炉火纯青,能够获得如同中国水墨画“墨分五色”的效果,层次非常丰富。从分水技法的角度来说,清康熙青花达到了空间绝后的巅峰水平。
“大明五彩”发展至清康熙时期也达到了历史发展的巅峰。清康熙时期,由于釉上蓝彩以及纯正黑彩的发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釉上五彩。清康熙五彩色彩丰富、线条刚劲,成为五彩陶瓷绘画发展的最高峰。此外,康熙晚期时,在康熙帝的亲自主持下,效仿西方的铜胎画珐琅,在宫廷中发明了瓷胎画珐琅,也即珐琅彩瓷,成为一种新的釉上彩陶瓷绘画类型。景德镇御窑厂则在珐琅彩瓷与五彩瓷共同的基础上发明了粉彩瓷。
清雍正时期,粉彩瓷成为景德镇釉上彩陶瓷绘画的主流,色彩清丽、构图疏朗。清乾隆时期,景德镇粉彩瓷发展至极盛,构图繁密、色彩华美,与雍正粉彩审美大不相同。清末时,粉彩瓷有所衰退,兴起了另一种新型的釉上彩陶瓷绘画类型——浅绛彩瓷。浅绛彩陶瓷绘画色泽浅淡,意境悠远,具有显著的文人气息。
民国时期,浅绛彩瓷衰败,粉彩瓷得到复兴,继承了浅绛彩瓷的文人画特色,使作品审美品位得到很大提升,被称为新粉彩,以“珠山八友”的作品最具代表性。此外,青花瓷也开始效仿文人画表现,以“青花大王”王步的作品最为著名。另外,清末时期由西方引入的新彩也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景德镇陶瓷绘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传统陶瓷绘画的发展受到抑制,代之而起的是富有特殊时代气息的陶瓷绘画作品。1978年,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景德镇陶瓷绘画逐渐进入到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新阶段。几十年来,在新时期背景下,景德镇陶瓷绘画的创新变革步伐明显加快,并在进入21世纪以后达到发展高峰,在传统景德镇陶瓷绘画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新的气息与面貌。
1978年以后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的新时期。在新时期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景德镇陶瓷绘画逐渐进入到空前繁荣的发展新阶段,在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形成了新的气象,对于推动与促进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绘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景德镇传统陶瓷绘画在工艺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精湛的水平。在新时期背景下,景德镇陶瓷绘画创作者在继承传统景德镇陶瓷绘画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挖掘传统材料与技法应用的新潜力,并不断开发新的材料与技术,从而使景德镇陶瓷绘画形成了全新的工艺面貌。
一方面,新时期景德镇陶瓷绘画创作者继承和拓展了景德镇传统陶瓷绘画工艺,推动其综合化、多样化发展。景德镇传统陶瓷绘画工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工艺技法上达到了中国传统陶瓷绘画所能达到的顶峰,非常值得当代陶瓷艺术家进行传承。新时期的景德镇陶瓷绘画创作者对传统景德镇陶瓷绘画进行了非常好的保护与传承,绝大多数传统景德镇陶瓷绘画都得到了延续,并拥有大批与传统景德镇陶瓷绘画相关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此同时,新时期景德镇陶瓷绘画创作者在传承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求新思变,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实现了景德镇陶瓷绘画工艺的综合化、多样化发展。在工艺综合化上,新时期景德镇陶瓷绘画创作者积极地将各种传统陶瓷绘画技艺以及装饰材料综合运用,如将青花、粉彩、古彩、高温颜色釉等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获得更为丰富且具有创新性的工艺表现形式。在工艺多样化方面,新时期景德镇陶瓷绘画创作者在运用工艺技法上,有意识地采取个性化的方式,在作品中构建具有鲜明个性符号的工艺技法语言,从而使新时期景德镇陶瓷绘画在工艺上呈现出空前多样化的特点。
另一方面,新时期景德镇陶瓷绘画创作者日益注重工艺材料本体特性的发挥,促进了景德镇陶瓷绘画构建独立的工艺体系,提升了在中国绘画界的地位。传统景德镇陶瓷绘画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不断掩盖自身材料特性的倾向,使陶瓷绘画变得与中国画、油画等非常相似,从而造成本体工艺语言表现上的日益薄弱。有鉴于此,新时期景德镇陶瓷绘画创作者日益注重工艺材料的本体性,努力在作品中彰显出陶瓷绘画材料自身特有的材质、肌理,从而区别于中国画和油画,有助于构建起独立的陶瓷绘画工艺语言新体系。
新时期背景下,景德镇陶瓷绘画在艺术面貌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其他艺术元素和时代元素,全方位地推动着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绘画在艺术上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一方面,新时期背景下景德镇陶瓷绘画在艺术方面的创新发展,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景德镇陶瓷绘画体系,改变了人们对景德镇陶瓷绘画守旧的习惯思维。传统景德镇陶瓷绘画具有显著的程式化特点,许多传统画面代代相传,并在构图、色彩、立意等方面非常相似,极易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新时期背景下,景德镇陶瓷绘画创作者在艺术领域大胆革新创造,建立起崭新的陶瓷绘画艺术新体系。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时期景德镇陶瓷绘画使人们眼前一亮,从而有助于改变人们对景德镇陶瓷绘画的偏见与轻视,有助于使美术界、学术界重新认知景德镇陶瓷绘画。
另一方面,新时期背景下景德镇陶瓷绘画在艺术方面的创新发展,倡导了艺术的创造精神,使景德镇陶瓷绘画摆脱了工艺美术品的束缚而逐步进入到纯艺术殿堂。过去,由于景德镇陶瓷绘画缺乏创新精神,大量复制生产导致其只能归属于工艺品领域而难以登上艺术殿堂。而在新时期,景德镇陶瓷绘画日益弘扬创新创造精神,作品具有越来越强的艺术原创性,从而摆脱了程式化的束缚而逐渐地进入到纯艺术领域当中。
景德镇陶瓷绘画自古以来即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极为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新时期背景下,景德镇陶瓷绘画不仅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也通过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而成为现代文化的承载体,在文化方面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方面,新时期背景下,景德镇陶瓷绘画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美学、哲学、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新时期背景下的景德镇陶瓷绘画尽管逐渐以创新变革为主旋律,但是并没有舍弃传统文化,而是更加深入地开拓与挖掘,并赋予其更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新时期背景下的景德镇陶瓷绘画也承载着丰富的现代文化内容,既包括由西方发达国家借鉴吸收而来的艺术元素,也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元素。新时期景德镇陶瓷绘画创作者对西方国家的现代艺术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大量现代文化营养。与此同时,大力弘扬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题材的陶瓷绘画创作日益兴盛,并不断举办主题性展览活动。此外,新时期景德镇陶瓷绘画也属于“景德镇学”的研究范畴,传承与拓展着景德镇地域文化内容,成为“景德镇学”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新时期背景下,景德镇陶瓷绘画数十年来不断发展,形成了创作规模和创作水平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并在工艺、艺术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发展特点。
在新时期背景下,景德镇陶瓷绘画持续发展,拥有着庞大的创作群体。景德镇陶瓷绘画创作群体几十年来不断壮大,影响力也不断扩大。近些年来,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等当地高校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为景德镇陶瓷绘画行业提供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2016年,原景德镇陶瓷学院成功升级为景德镇陶瓷大学,此后,景德镇陶瓷大学在争创“双一流”高校中继续扩大办学规模。除景德镇陶瓷大学以外,景德镇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则在近两年搬迁了新校区,办学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另外,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也开始招生办学,计划招生规模达到上万名。景德镇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增强和扩大,推动与促进了景德镇学院派陶瓷绘画力量更为茁壮地成长。
与此同时,随着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深入开展,景德镇具有了更强的包容能力和创作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景漂”入驻,成为景德镇陶瓷绘画创作队伍不断壮大的重要来源。由于景德镇陶瓷绘画的现代性不断增强,在当代中国艺术市场中的表现也日益抢眼,在艺术品市场中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艺术家前来景德镇交流创作,不断壮大着“景漂”陶瓷绘画队伍。
几十年来,景德镇陶瓷绘画的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独立而完善的现代景德镇陶瓷绘画新体系正在快速构建与完善之中。
新时期背景下,景德镇陶瓷绘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采用新材料与新技术,推动着工艺与艺术持续创新。但必须承认的是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还不够积极与活跃,许多陶瓷科技新成果都得不到及时利用。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有力推动下,陶瓷领域新的科技成果加快了转化,更为广泛地在陶瓷绘画艺术创作实践中得到应用,成为景德镇陶瓷绘画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景德镇陶瓷绘画在艺术性上持续增强,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逐步得到有效克服,代之而起的是更加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品质。
从目前来看,景德镇陶瓷绘画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总体是比较活跃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出现了不少与景德镇陶瓷绘画相关的学术论著,从不同角度和门类对景德镇陶瓷绘画进行系统介绍与阐述。在各类学术期刊中,以景德镇陶瓷绘画为对象开展的相关学术研究也比较普遍,其中不少发表于国家级核心期刊上。
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景德镇陶瓷绘画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也存在着比较散乱的特点,研究者各执己见,许多概念、观点得不到统一与认可,也缺少必要的学术争鸣。许多学术论文具有显著的宣传特点,参与其中的重量级专家学者也不多,尤其尚未引起美术理论界主流的广泛关注。
景德镇陶瓷绘画自元代兴起,历经明代、清代、民国时期,并绵延至今,已有数百年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后,景德镇陶瓷绘画在新时期背景下持续高速发展,并在工艺、艺术以及学术研究等各方面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并产生重要价值。循着当前良好的发展轨迹和趋势,景德镇陶瓷绘画在未来将继续攀登新的高峰,在各方面继续取得新的成果与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