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盛文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对个体来说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2018年《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有利于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活力,有利于创造优质供给和扩大有效需求,对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1]。
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是综合性教育,单纯的理论学习很难达到效果,更多的需要实践实训。所谓实践教学,就是通过实验、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2],也是学生项目实施前的重要检测。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在清华大学开始萌芽。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更晚。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3],我国高职院校才全面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随着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各高校也形成了各自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但通过调研发现,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为主,实践较少。同时,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院校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创新创业实践师资不足
实践导师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起到关键作用,建立庞大有效的实践导师队伍是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有力保障。在课题组前期的调研中发现,目前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师资严重不足。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能满足现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需求,师资水平也跟不上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4]。目前高职院校校内导师由于自身基本未从事过创新创业实践,这就造成了实践经验的不足,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以基本理论为主,教学案例也基本以网上搜集为主,很难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需求;校外导师基本以学校自行聘请的企业家、成功创业校友为主,由于这些校外导师没有受到系统化的高等教育教学培养,所以他们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基本以自身创业经验分享为主,很难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需求。
2.创新创业实践教材不完善
教材是创新创业实践的基础,也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基本工具。由于高校教师实践的不足和企业教师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从全国范围看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材相对短缺,而有限教材也存在生搬硬抄、不切实际、内容偏颇、缺乏配套[5]等现象,从而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效开展。
3.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碎片化
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时,往往以开展企业家进校园讲座、创新创业展览活动、创新创业大赛、企业观摩、定岗实习等碎片化教学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而且这种碎片化实践教学没有主题,教师教学随意化,案例故事随心化,教学质量完全取决于授课的师资水平。
目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聚焦:精准匹配、精准指导、精准服务和精准评价的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6];鼓励多学科交叉,让学生从实践学习、体验、行动学习、及时反馈等四个方面体验创新的全过程的赛课合一实践模式[7];以实践育人、搭建平台、激活主体和创新创业为主线,以提高服务能力和社会贡献力为导向,构建创新创业体系资源要素整合共享机制,搭建校园众创实训、科技成果转化、文化创意产业和社会服务项目等多维度创新创业平台[8]等模式,但这些模式均聚焦某一点,存在碎片化问题,体系不完善,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需求。
4.能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基地欠缺
创新创业实践不仅需要实践的老师与课程,更需要实践的基地。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基地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管理服务能力亟待提升;资金严重不足,运营方式僵化;发展定位模糊,特色不明确;配套制度不完善[9]等现象。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高校更应该注重实践应用,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要建设大量的实践基地。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建设了校内、校外实践基地。但是大多数校内的实践基地更多是给学生提供了创业孵化的物理场所,而且孵化的优秀项目和典型企业数量有限,很难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案例,无法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校外实践基地由于企业参与度差,大多数基地挂牌的多,开展教学的少,形同虚设。
5.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方法有待提升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不应应用传统的理论教学,也不应该是单纯的老师讲解、示范,而学生只动手实践。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适应老师教学的需求,主动思考性差、兴趣性低,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思维。
6.创新创业实践评价体系不足
课题组调研了国内、国外部分高职院校,发现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方面,国外也没有形成体系,基本参照传统的学科或者碎片化的评价;国内形成体系的也比较少,创新创业实践的评价基本都是单向的评价,即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基本采用闭卷考试、固定命题作业动手实践等方式开展。这样的评价方式往往让学生以考核评价为中心,所有的实践学习围绕考核评价开展,学生成为背题的机器,不能成为真正有效的评价。
针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存在实践师资不足,实践教材不完善,实践课程不成体系、碎片化,实践的基地欠缺,实践教学方法有待提升,实践评价体系不足等问题,课题组通过多年研究提出高职院校专精特新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路径,即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专业化、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精细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特色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方法新颖化。
师资是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根本,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基本由校内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老师和校外聘请的产业教授、企业导师等组成。校内导师主要讲授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理论课程,校外导师主要讲授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的生产、实践等课程。因此,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专业化要加强校内、校外双师资队伍建设。
1.校内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基本“从一所高校到另一所高校”的现象居多,本身没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由于自身创新创业实践的缺乏,因此只能从事理论教学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学案例缺乏只能靠网上搜集、听其他老师讲座学习等现象,因此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议要聚焦“实践”。补充校内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实践不足的主要方法如下。
(1)实践培养法。即派担任高职院校校内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去企业中进行不同岗位的实践学习。通过这种实践培养来增强高职院校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导师的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需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让校内导师真正从事了创新创业实践,缺点是每个岗位需要实践的时间长,培养老师的周期长。
(2)调研培养法。即让担任高职院校校内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师资根据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去多个企业、不同岗位进行详细的调研。通过调研把别人的实践经验变成自己的实践经验。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校内老师不用去实践,周期短,缺点是调研需要设计好访谈的问题,同时还要调研对象的全面配合,否则就会造成调研的无效性。
2.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基本为学校外聘的企业家、创业者和成功创业的校友组成,这些导师共同的特点是对教育的热情和对高等教育专业的不足,专业的不足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的不足,教学碎片化、体系不完善;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不足,教学针对性差,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等。培养这些导师的主要方法如下。
(1)理论培养法。即培养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师资使之具有高等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让每个从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师资都考取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从而补充这些师资理论的不足,使之适应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需求。
(2)系统训练法。即短期集中对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师资进行高等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学科的系统培训,以能够独立编写人才培养方案为标准,让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师资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系统性工作,从而弥补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师资理论的不足。
课程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课程设计是学生将课堂所习内化成为自身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更有助于提升其创新能力[10]。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精细化的设计也是创新创业实践成功的关键。
1.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
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11],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有自己的独特性、规律性等,因此应该按照创业计划书的主要内容设计课程。即从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商业机会、商业模式、创业团队、企业经营、融资计划等方面设计课程。结合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6],针对学习目的个性化有针对性地设计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
2.融合校企双方共同诉求的课程开发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材相对短缺,而有限教材也存在生搬硬抄、不切实际、内容偏颇、缺乏配套[5]等现象,校企双方形成课题组,融合企业发展的规律和高校教学的规律共同开发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并共同编写相应的教材,以适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需求。
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其中培养目标是方向,只有方向正确了培养才能有效;培养内容是核心,培养内容明确培养的知识与能力;管理制度是保障人才培养顺利开展的措施;评价是监督,根据评价调整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从而更好地服务培养的目标。
1.培养目标一致性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有共性的部分,但是更多的是个性的部分,这就要求校企双方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5],使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需求高度的一致,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内生动力,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2.培养内容系统性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按照创业的规律系统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结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从创业动机、创业需求、创业能力、企业管理等几个不同的角度,选择每个阶段典型的实践基地,循序渐进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而不是片面的、碎片化培养。
3.管理制度特色性
管理制度是双刃剑,既约束被管理者的行为、活动等,又保护被管理者合理的行为、活动不受侵犯。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课题组创新地采用学生互相管理、老师全面配合的制度,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主动性等,同时让管理变成了促进实践教学的工具。
4.评价方式创新性
区别于过去单方向评价学生,课题组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采用了双方向评价体系[12],既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学习,又评价老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在评价学生过程中采用结果导向,用创业成果替代考核成果、用经营业绩代替考试成绩。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也不断创新,互动教学、体验教学等新兴的教学方法也逐渐应用到高职院校的所有教学领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因此,课题组独创了“教”“学”互换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学”“创”融合的实践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1.“教”“学”互换的实践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讲授教学法、互动教学法还是体验教学法,都摆脱不了老师教、学生学。也就是,学生被动适应老师教学的需求,独立思考的空间相对小,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低下以及学生注意力低下,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教”“学”互换的实践教学方法是将学生学和老师教互换,如在做市场调研实践教学时,老师先不进行任何的讲解,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项目需求自行设计调研方案,然后自行去实地调研,调研结束每个组按照调研情况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对照教材查看调研过程中的遗漏与不足,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老师的作用是组织实施。这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充分调度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创”融合的实践教学方法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结果性教育,即教学围绕创业开展。因此,课题组提出了“学”“创”融合的实践教学方法,即一方面学习为了解决创业中的某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创业经营就是学习,经营成功就是创业成功。
高职院校专精特新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专业化、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精细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特色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方法新颖化四个方面全面解决高职院校在实践育人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形成完整的体系,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提供了参考,下一步课题组将继续完善并试点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