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控方法

2022-04-07 11:45
乡村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杀性病死猪败血症

陈 磊

(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唐家湾镇)农业服务中心,广东 珠海 519085)

0 引言

近年来,生猪养殖效益良好,规模化养殖场数量增多,进而增加了各种疫病发生的风险。部分养殖户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养殖资源,猪饲养密度过大且饲养管理不到位,导致疫病高发。其中,猪出血性败血症发病急、病死率高,在急性发作时能给予诊断、治疗的时间较短,如果养殖户防控或治疗不及时,易使该病大面积传播扩散,最终导致地方性流行,对地方生猪养殖业会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生猪养殖户需要提高对出血性败血症的重视程度,学习研究该病的流行特征、传播特点,熟知其临床表现,具备鉴别诊断该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该病的发生风险。

1 猪出血性败血症流行病学

1.1 病原菌

猪出血性败血症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属于呼吸道类疾病,偶尔地方性流行。多杀性巴氏杆菌为细小球杆状或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荚膜为重要的毒力因子,在我国猪群中流行的主要为A型菌株、D型菌株等。A型菌株寄生在猪呼吸道,D型菌株寄生在猪呼吸道和扁桃体上。其中,A型菌株会诱发猪肺炎支原体感染,增加肺部病变面积,在猪群中的发病率为40%,致死率约为5%。

1.2 易感猪群

出血性败血症在猪群中无群体性特征,不分品种、月龄及性别,母猪、小猪、中猪感染概率较高,成年猪发病率相对较低。该病潜伏期在5 d以内,常为散发。

1.3 传染源

猪出血性败血症通常为外源感染,健康猪接触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后成为宿主,感染发病或者未发病的猪变为带菌猪,成为出血性败血症的传染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寄生在猪的呼吸道、扁桃体,通过病猪或带菌猪的口鼻分泌物、排泄物传播,并且病死猪的尸体也携带多杀性巴氏杆菌[1]。如果病死猪尸体处理不当,多杀性巴氏杆菌将污染生猪养殖环境。多杀性巴氏杆菌通过病猪或带菌猪的活动污染饲料、饮水、养殖设施及工具,并进行传播。此外,吸血昆虫也可成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传播媒介。

1.4 流行特点

出血性败血症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温度、天气变化等会影响该病的发病率。例如,春冬季节气温较低,适宜多杀性巴氏杆菌生存,且猪受到低温影响,机体抵抗力降低易诱发出血性败血症;饲养条件较差、饲养管理不当、长途运输、生存环境不良等均会引发该病。

2 猪出血性败血症临床表现

猪出血性败血症根据病程的长短分为3种类型。最急性型出血性败血症的病程只有1~5 d,发病急,致死率高;急性型出血性败血症的病程在5~10 d,病情程度要好于最急性型;慢性型出血性败血症的病程可长达30 d,死亡率较低。由于猪出血性败血症发病类型不同,导致病猪在临床上的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猪出血性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具体如下。

2.1 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出血性败血症发病速度快、病程短,病情进展迅速,整个病程为1~5 d,有的病猪会在1 d内突然死亡。病程超过1 d的病猪败血症明显,养殖人员触诊其咽喉部和颈部会发现有红肿、发热现象。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耳部与胸前也会有以上症状,其体温骤升至40~42 ℃,皮肤出现明显的紫红色斑点。病猪的呼吸方式为腹式呼吸,其头颈伸长,出现犬坐、打冷战现象[2]。最急性型常发生于出血性败血症流行初期,留给工作人员治疗反应的时间过短,治愈的概率极低。

2.2 急性型

急性型出血性败血症发生概率较高,初期病猪有干咳表现,其食欲逐渐减退,体温升至41 ℃,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部分病猪的鼻腔黏液中带血,腿部、臀部、耳根等部位出现紫红色斑块。猪出血性败血症经两三天的发展,病猪呼吸困难加剧,干咳发展为有痰湿咳,按压病猪胸部有疼痛表现。养殖人员听诊可发现有摩擦音,触诊发现病猪咽喉肿大、发硬、发热,可观察到病猪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趋重且日渐消瘦。急性型出血性败血症虽然危害不如最急性型,但也存在较高致死率,病猪最终因咽喉肿大阻塞呼吸道而死亡,或者是因食欲废绝、营养不良导致器官衰竭而死亡。即使病猪未死亡,出血性败血症也可能转为慢性型,病猪痊愈后生长迟滞,健康水平较差。

2.3 慢性型

慢性型出血性败血症病程时间长,病情发展缓慢,危害相对于最急性型与急性型较小,病程在14~30 d,病猪有慢性肺炎的临床表现。猪患慢性型出血性败血症的症状有腹式呼吸、咳嗽,病猪鼻部分泌脓性黏稠物,关节肿大,皮肤上出现痂样湿疹。受到该病发作的影响,病猪精神较差,不喜运动,食欲下降,逐渐消瘦,部分病猪会有腹泻表现。猪患慢性型出血性败血症后可痊愈,也有可能因重度营养不良而死亡[3]。

3 猪出血性败血症的鉴别诊断

3.1 剖检诊断

剖检患最急性型出血性败血症的病死猪,可发现其皮下组织、可视黏膜存在出血点,咽喉部位败血症明显,咽喉黏膜与喉头出血性水肿。切开病死猪咽喉部皮肤后,可观察到其黏膜肿胀严重,声门狭窄,淋巴结肿大(切片为红色)。剖检病死猪可见,心脏肥大,血液暗红色、酱油状,凝固较差;胃肠有出血性炎症,黏膜出血明显;脾脏与肝脏充血,腹腔与心包存在积液。鉴别诊断患急性型出血性败血症的病死猪,剖检可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肺间质纤维化,肺部气肿、水肿、血肿明显,胸膜与肺粘连,切面呈大理石状,胸腔有浑浊积液,肾脏、胃肠黏膜、膀胱黏膜出血,肝脏充血肿大,淋巴结肿大并出血,口腔和鼻腔存在泡沫黏液。部检鉴别诊断为患慢性型出血性败血症的病死猪可发现,猪体消瘦明显,胸膜增厚,肺部病灶较大,有的形成包囊,有的形成空洞。

3.2 实验室诊断

3.2.1 涂片镜检。为将猪出血性败血症与猪瘟、猪沙门氏菌病、猪丹毒等引起的败血性症状进行区分,检测人员可对病死猪的病样进行涂片镜检以鉴别诊断。对于疑似患最急性型猪出血性败血症的病死猪,检测人员需要从其内脏病变位置取样;对于疑似急性型,应从体腔渗出物取样;对于疑似慢性型,从病死猪呼吸道分泌物中取样。检测人员需要根据猪出血性败血症不同类型的典型病变部位进行取样,以提高涂片镜检的准确度。检测人员取样后将病样制作成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当在病样中发现微小、粗短、卵圆形、无鞭毛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时,可以做出猪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

3.2.2 病原菌培养检测。多杀性巴氏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状况较差,而在血清琼脂上的生长状况良好。这是因为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适合在加有血液、血清等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生长。因此,在病原菌培养检测中,检测人员可分别使用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培养结果进行病原菌的判断。检测人员将病样接种在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放置在37 ℃的恒温箱中,24 h后取出观察培养基发生的变化,会发现菌落为露珠样,表面光滑,灰色,生长良好,无溶血[4]。检测人员将病样接种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不会有菌落形成。此外,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多杀性巴氏杆菌较长一段时间后,液体中会有黏性沉淀物且出现轻度浑浊现象,摇晃培养基会发现液体中有小辫样盘旋现象。检测人员完成多杀性巴氏杆菌培养后,取样镜检观察可确诊猪出血性败血症。

3.2.3 动物接种试验。检测人员从病死猪内脏病变位置取样,研磨后加入生理盐水制成悬浮液,然后对悬浮液进行离心处理,用注射器取上清液,按照0.2 mL的用量对单只小白鼠进行皮下接种。如果病死猪感染的是最急性型猪出血性败血症,小白鼠从接种至死亡的时间在1~5 d,有最急性型的典型临床表现;若接种的是急性型,小白鼠初期干咳,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咽喉肿大且发硬,初步诊断为出血性败血症;如果是慢性型,则小白鼠病程时间长,有明显的慢性型表现。在小白鼠发病后,检测人员取其肝脏为病样,分别采用涂片染色镜检法与培养基培养法进行病原菌观察,确定病原菌是否为多杀性巴氏杆菌,以明确小白鼠的死因,从而做出正确诊断。

4 猪出血性败血症防控方法

4.1 改善生产条件,加大消杀力度

4.1.1 做好日常饲养管理。猪舍日常管理不到位,会为致病菌的生存繁殖创造条件。因此,养殖户在防控猪出血性败血症时,需要切实做好生产环境卫生管理,并加大对猪舍环境的消杀力度,不给致病菌生存与繁殖的机会,以达到阻断猪出血性败血症病原菌传播的目的。为此,养殖户需要做到以下3点。一是每天早中晚各清理1次猪舍,清理出的排泄物与垃圾等要集中处理;二是对于猪舍内部的饲养设施、墙面、门窗等,应注意日常清洁,尽量减少环境中病原体的留存数量;三是注意猪舍日常的通风换气,保持猪舍内部空气新鲜,注意夏季防暑降温、冬季防寒保暖,避免温度过高、过低或是猪舍内部过于潮湿引发猪出血性败血症。此外,养殖户应加强对蛇、虫、鼠等有害生物的治理,避免其传播病菌。

4.1.2 建立并实行严格的消毒程序。具备一定规模的养猪场应建立进出消毒制度,隔离外部传染源,避免饲养人员、外部人员、车辆等携带病原菌进入猪舍。小型养殖场应禁止外部人员及车辆进入。多杀性巴氏杆菌对消毒剂敏感。为了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养殖户应选择多种常用消毒药剂交替使用,尽量7 d消毒1次。对于包括猪舍在内的所有设施及猪舍周边环境,养殖户可使用生石灰定期消毒;对于生产工具,可使用漂白粉进行消毒;对于生猪已全部出栏的猪舍,可使用甲醛熏蒸不少于6 h,注意关闭门窗,1 d后开窗通风。养殖户需要增加产房的消毒频次,在母猪生产前进行消毒;如果生产母猪较多,应在繁殖高峰期增加消毒次数。病猪隔离结束后,养殖户应对隔离猪舍彻底消毒,全面喷洒4%氢氧化钠溶液。

4.1.3 提高饲喂营养水平。提升生猪健康水平是防控该病的有效手段,养殖户应科学合理地搭配日粮,保证生猪生长过程中营养全面均衡。一方面是日常饲料必须保证品质。养殖户不可对猪群饲喂过期、霉变或被污染的饲料,防止病从口入。另一方面要根据猪的健康情况与营养状况,有针对性地添加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也可直接饲喂优质全价饲料,提高猪群整体的健康水平,防止猪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生。

4.2 严格执行免疫程序,建立猪机体免疫屏障

养殖户需要提高对猪出血性败血症免疫的重视程度,严格遵循疫病免疫要求,针对出血性败血症在春秋季对猪各接种1次疫苗。例如,接种猪巴氏杆菌病活疫苗(C20菌株),根据疫苗用量要求,将疫苗与少量饲料混合,直接饲喂生猪。养殖户也可对猪只肌内注射1 mL接种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活疫苗,小猪接种60 d后再注射1次,14 d后产生免疫力,可维持6个月[5]。在接种疫苗时,养殖户需要注意多杀性巴氏杆菌有多个菌株类型,应根据当地常见的菌株类型选择接种的疫苗,以保证猪机体免疫屏障建立的效果。

4.3 加快防治反应速度,及时切断传播链

养殖户如果发现猪群中存在感染猪后,应立即将感染猪隔离治疗,对猪舍及生产设施每天消毒1次。对病猪采用青霉素肌内注射治疗,每日2次,持续给药7 d。病死猪及被病原菌污染的垃圾等要进行深埋处理,防止病原菌留存于环境中。针对健康猪,养殖户应立即注射抗生素进行预防,停药后立即对其接种疫苗,建立紧急免疫机制,以及在饲料中连续添加7 d的氟苯尼考粉。该药具有抑制革兰氏阴性菌活性的作用,并且对多杀性巴氏杆菌高度敏感,预防出血性败血症效果明显,用量为猪每千克体质量0.3 g,每天2次,连用 5 d。

5 结语

猪出血性败血症对生猪养殖危害较大,但多为散发,地方性流行较少,并且致病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在寄主外部环境中生存能力差,对抗生素类药物敏感。在该病诊断、治疗与防控工作中,养殖户应深入分析该病的流行特点,了解其临床表现,及时准确地鉴别该病,以提高该病治疗与防控的效果,切实阻断致病菌传播,杜绝该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杀性病死猪败血症
生物标志物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以败血症为主症禽病的鉴别诊断
湿垃圾与病死猪混合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研究
肉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
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筛选
南安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现状与建议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病死猪堆肥高效油脂降解菌的筛选及堆肥效果研究
一株猪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因子及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