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析

2022-04-07 10:38:48胡益新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上犹县稻飞虱虫害

胡益新,明 朋

(1.上犹县平富乡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江西 上犹 341208;2.上犹县平富乡人民政府,江西 上犹 341208)

江西省上犹县是农业大县,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当前水稻种植已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近年来上犹县水稻病虫害呈现高发趋势,对水稻安全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水稻病虫害传统防治技术容易造成农药残留及农业污染,影响稻米品质。在此情形下,积极推广应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水稻病虫害流行特点及防控现状分析

1.1 流行特点

1.1.1 虫害发生率明显高于病害

调查发现,近年来上犹县水稻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受害面积不断扩大。相比较而言,虫害发生率明显高于病害,尤其是蚜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虫害的大面积水稻发生,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

1.1.2 稻瘟病、稻曲病发病率升高

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上犹县水稻稻瘟病和稻曲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受到上犹丘陵山区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春夏季多雨潮湿,秋季白天炎热干燥、晚上气温低、雾气重等,为病原菌的传播、流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导致稻曲病和稻瘟病发病率升高,影响水稻产量。

1.1.3 水稻螟虫波及范围越来越广

螟虫是上犹县水稻生产主要虫害之一,受到滥用化学药剂等因素的影响,螟虫等害虫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导致水稻螟虫时有发生,尤其是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其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成为上犹县水稻生产棘手问题之一。

1.1.4 稻飞虱仍然是影响着水稻的重要因素

稻飞虱的迁入性较强,在春季和秋季逐渐迁入我国各地区。以上犹县为例,每年稻飞虱约有5次迁入3次回迁,且虫卵可越冬存活,次年发育为成虫继续危害水稻生长,导致稻飞虱成为长期性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

1.2 防控现状

1.2.1 忽视前期防治工作

上犹县部分农户在水稻栽培时,尚未意识到病虫害对水稻生产的危害性,没有认真对待病虫害防治工作,使防治工作流于形式,弱化了防治效果。同时,大部分农户是在水稻病虫害发生后期才开始防治,忽视前期预防工作,并不愿意提前投入过多的成本,是增加病虫害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1.2.2 农药依赖问题严重

上犹县大部分农户在防治水稻病虫害时所应用的防治手段单一化,过于依赖化学农药,认为化学农药是解决处理水稻病虫害的快捷方法,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化学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并且存在超剂量使用农药的现象,出现了害虫耐药性增强现象,不利于后期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1.2.3 农药选用缺乏科学性

目前,上犹县青壮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大部分水稻种植户文化水平不高,在选用农药时无法很好地鉴别农药真伪及效果,仅凭主观经验选择农药。部分农户为节省成本,选用一些价格低廉的农药,未曾购买植保部门推荐的农药,极易购买到劣质、假冒的农药,并且在使用农药时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影响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同时引发严重的空气、土壤、水源污染问题,违背了新时期农业生态化发展要求[1]。

1.2.4 病害和虫害防治失衡

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应统筹、协调做好病害和虫害的防治工作。但在实际防治过程中,部分种植户不参照植保部门发布的病虫情报,而是根据自身经验用药,导致病害和虫害防治失衡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病虫害初发时特征不明显,因此农户极易忽视,而虫害发生后,随着害虫数量的增多,虫龄增大,农户才发现并喷药防治,防治成本高,效果差。病害和虫害防治工作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水稻病虫害整体防治效果,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

2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点探讨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背景下,要树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和理念,认真做好水稻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掌握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及时发布水稻病虫害警情,引导农户因地制宜的应用农业技术、物理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落实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降低病虫害对水稻生产造成的影响,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

2.1 农业防治技术

2.1.1 选择优良品种

水稻种植前,要重视选种工作,选用经过农业农村部门审定的水稻品种,同时要综合考虑当地水稻病虫害流行规律特点、环境水文状况、实际用途等方面的因素合理选种。以上犹县为例,早稻可选择陆两优98、株两优4024、欣荣优5号、五优463、万象优337;中稻可选择钢两优18、晶两优343、乾两优馥香占、Y两优3399;晚稻可选用恒丰优华占、五丰优T025、万象优982、五优华占等。上述水稻品种具有节水抗旱、优质稳产、抗倒伏、抗病虫性强等特征和优势,有利于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

2.1.2 做好种子处理

在科学选种的基础上,需做好种子处理工作。首先,筛选种子,将其中的瘪粒、病虫粒、残缺粒等清理掉,避免影响出芽率;其次,要重点做好药剂浸种、拌种工作,结合当地病虫害流行特点及规律,选用适宜的药剂浸种、拌种,有效降低各类病虫害发病率。如:用咪鲜胺、氰烯菌酯等药剂浸种,可防治水稻恶苗病、稻瘟病,或用咪鲜胺浸种后再用吡虫啉拌种,可防治稻飞虱、稻蓟马以及稻瘟病。

2.1.3 清除菌源及虫源

针对移栽的水稻,在移栽前需适当泡田。此时农户可用收集网将稻田内漂浮的菌核等打捞清理干净,然后将其统一销毁,减少稻田内菌源数量,防治菌核病等病害的发生。与此同时,还应控制稻田内的虫源基数。在稻田整理时,及时将田间的杂草、稻茬等清理干净,可将稻草集中堆沤处理或自然发酵,并通过灌水的方式杀灭越冬的虫卵,有效减少稻田内二化螟、三化螟等越冬幼虫基数,降低后期水稻虫害发生率。

2.1.4 加强栽培管理

水稻栽培时,要结合稻田土肥情况、品种特性等方面的因素选用合理的栽培方法,包括:直播法、育苗移栽法等。要结合栽培方法控制好栽培密度,以育苗移栽法为例,建议插秧深度2 cm,插秧规格25 cm×10 cm,杂交稻每穴1株,常规稻每穴2株,每0.067 hm2稻田基本苗控制在1.8×104~2×104株,密度过大会影响稻田光照及通风条件,导致病原菌和害虫快速繁殖,增加水稻病虫害发生率。同时,要及时清理稻田内的杂草,破坏害虫的栖息、繁殖环境,减少稻田内害虫数量[2]。

2.1.5 加强水肥管理

提升水肥管理意识,推荐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法,通过测量稻田土壤氮磷钾含量,制定针对性的施肥方案,做到缺啥补啥,控制氮磷钾比例,增施磷钾肥、微量元素肥、腐熟有机肥,少施氮肥,保证施肥的合理性。与此同时,要做好灌溉工作,推荐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结合水稻不同生长时期对水的需求量进行灌溉作业,控制灌水量,禁止大水漫灌,禁止用污水灌溉稻田,禁止长期深灌。分蘖末期至拔节期应适当晒田,如降雨导致积水过多,则要及时排水,营造适宜的环境,提升水稻综合抗性,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2.2 生物防治技术

2.2.1 保护利用天敌

水稻病虫害防治时,要重视对害虫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控制稻田内害虫数量,维护田间生物多样性,避免爆发大规模、严重的病虫害。常见的害虫天敌包括:赤眼蜂、寄生蝇、蜘蛛、瓢虫等。如:可在稻田内释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每0.067 hm2释放1×104~1.2×104头,每代连续放蜂2次,每次放蜂间隔1周,可实现对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等虫害的防治。需注意,在释放益虫时,要减少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使用,避免其产生毒害影响病虫害防治效果[3]。

2.2.2 发展稻田养殖业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治背景下,要大力发展稻田养殖业,如:稻田内养鱼、稻田内养鸭、稻田内养蟹等。不仅能够降低病虫害发生率,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加种植户经济收入,达到共赢的目的。以稻田内养鸭为例,农户可在稻田内放养15日龄左右的幼鸭,不可放大鸭,避免破坏水稻。要控制好放鸭时间和数量,一般在水稻抛秧15 d,移栽12 d后放鸭为宜,每0.067 hm2稻田放鸭10~15只,每天定时收鸭,鸭子每日采食杂草,破坏稻飞虱等害虫的栖息场所,减少稻飞虱等虫害的发生。鸭子生长时排出粪便,可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提升水稻产量,减少成本投入。一般水稻全生育周期,可放鸭55 d,孕穗抽穗期需收鸭。研究表明,采用稻鸭共育模式,不仅能降低病虫草害发生率,且每0.067 hm2稻田水稻还可增产150~200 kg。

2.2.3 应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具有安全、绿色、环保、无污染的优势,因此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要积极推广应用。目前市面上的生物农药种类繁多,如:苏云金杆菌、苦参碱、印楝素、绿僵菌等。不同生物农药的作用不同,农户应明确各类生物农药的具体作用,并结合水稻病虫害类型正确选用生物农药展开防治工作,保证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如: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时,可使用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印楝素;防治稻飞虱时,可使用鱼藤酮、苦参碱、白僵菌;防治纹枯病时,可使用井·蜡芽菌、井冈霉素;防治稻瘟病时,可使用春雷霉素、枯草芽孢杆菌[4]。

2.3 物理防治技术

2.3.1 灯光诱杀

大部分害虫有趋光性,可在田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黑光灯等杀灭成虫。一般每2 hm2稻田设置1盏杀虫灯,杀虫灯需离地1.5 m,每天21时开灯,次日清晨4时关灯,每天清晨需清理害虫尸体。对二化螟、稻飞虱等害虫有显著的灭杀效果。

2.3.2 草把诱杀

将糖、醋、酒、水分别按照1∶4∶1∶16的比例配置成糖醋液,加入适量的敌百虫溶液、黏合剂,将草把涂抹上糖醋液并插入稻田内,每0.067 hm2插6个草把,高度应高于水稻0.5 m,每天及时清理害虫尸体,定期涂抹糖醋液,对鞘翅目害虫、鳞翅目蛾类可起到不错的诱杀效果。

2.3.3 性诱剂诱杀

性诱剂常被用于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防治。利用性诱剂诱杀水稻害虫时,要控制好诱捕器的放置时间。一般在害虫羽化初期放置为宜,每0.067 hm2稻田放置1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内设置1个诱芯,诱捕器应高于水稻10 cm。诱捕器需设置在上风口位置,每个月更换1次诱芯,后期随水稻高度灵活调整诱捕器高度,实现对害虫的有效诱杀,保证水稻安全生产[5]。

2.3.4 粘虫板诱杀

害虫具有趋色性,将黄色、蓝色粘虫板悬挂在稻田内,可有效诱杀稻飞虱等害虫。要控制好粘虫板数量及高度,一般每0.067 hm2稻田悬挂粘虫板20~30张粘虫板,其高度应高于水稻10 cm。

2.4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技术防治水稻病虫害,具有见效快、效果好等优势,但易造成农药残留、耐药性增强以及农业污染,所以要指导农户科学、规范使用化学农药,从正规途径购买农药,检查农药保质期,避免购买劣质、过期的农药。要结合水稻病虫害类型,选用适宜的农药,优选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严格按照说明书配置农药,保证浓度适宜。要结合病虫害发生情况,控制好用药时间,尽可能减少用药次数,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保证水稻品质。禁止使用菊酯类、氟虫腈等高毒农药,避免产生毒害。要选择在晴朗、无风、无雨天气用药,雨天、大风天气禁止喷药,避免影响用药效果。夏季喷药时应避开中午高温时间段,避免药液挥发[6]。如:纹枯病,应在破口期防治,每0.067 hm2稻田用10%井冈霉素·丙环唑微乳剂40 mL或25%嘧菌酯悬浮剂20 mL兑水喷雾;稻瘟病应在破口期、齐穗期防治,每0.067 hm2稻田用40%稻瘟灵乳油80 mL或2%春雷霉素水剂100 mL兑水喷雾;稻曲病应在破口期、齐穗期防治,每0.067 hm2稻田用45%咪鲜胺水乳剂50 mL兑水喷雾;稻飞虱防治时,可每0.067 hm2稻田用25%吡蚜酮悬浮剂20 mL或20%烯啶虫胺水剂25 mL兑水喷雾;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防治时,可每0.067 hm2稻田用15%甲维·茚虫威悬浮剂10 mL或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40 mL或5%甲维盐微乳剂20 mL或45%毒死蜱乳油80 mL兑水喷雾。喷施化学药剂时,一般需结合病虫害发生情况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上犹县水稻病虫害高发背景下,要充分意识到水稻病虫害的危害性及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水稻病虫害流行特点,完善防控措施,创新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掌握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点,提升水稻病虫害防控效果,减少药物残留,减轻农业污染,提高稻米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保证粮食安全稳定,促进上犹县水稻产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上犹县稻飞虱虫害
萌虎来拜年
分析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
桃树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河北果树(2020年4期)2020-11-26 06:05:04
江西省上犹县通联站
宝藏(2020年10期)2020-11-19 01:48:00
江西玩石人的乐园
——上犹赏石文化城
宝藏(2020年7期)2020-10-16 16:57:24
几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分析
乡村科技(2020年15期)2020-07-30 08:23:22
上犹县早稻主要病虫害防治与不防治对比试验总结
不用农药也能治虫害
今日农业(2019年13期)2019-08-12 07:58:56
浅析白三叶的虫害防治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02
行道树香橼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