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翠娟
(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建设“数字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大庆市积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跻身数字经济二线城市。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数字经济基础的限制,目前,大庆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数字经济一线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应结合自身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大庆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蓝皮书(2021)》 (中国信通院和紫光集团发布),大庆市已跻身数字经济二线城市,2020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923亿元,在全国242个城市中排名第100位,列东北地区第5位,黑龙江省第2位,数字经济指数列全国第89位[1]。大庆市数字经济在发展中呈现出以下突出特点:
1.数字经济政策比较完善。大庆市政府十分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积极出台引导鼓励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数字经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编制了《数字大庆建设总体规划(2021—2025年)》《数字大庆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3年)》《推动“数字大庆”建设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大庆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三个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4)》 《大庆市数字经济发展专项工作机制》《大庆市数字经济发展2022年重点任务》等系列文件[2],对数字经济发展进行总体规划,确定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搭建起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推动数字经济规范有序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快。大庆市目前已建设4G基站3300余个,5G基站4719个,市区及县城主城区基本实现5G信号连续覆盖,移动用户的总数超过376万户。市域高速宽带网络完善,实现光纤到企入户,重点区域WiFi和行政村4G网络全覆盖,市网络带宽达到1720Gbps,完成国家“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试点任务[2]。目前,已建成大庆云计算中心,为智慧油田建设以及电子政务提供云服务,有序推动政府网络数据中心的云化,并带动大庆市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数字产业化初具规模。大庆市的数字经济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根据工信局的统计数据,目前大庆市共有数字经济市场主体1014家,涵盖5个领域29个类别。按照经营领域划分,包括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161户、数字产品服务业企业174户、数字技术应用业企业266户、数字要素驱动业企业301户、数字化效率提升业企业112户。按照产业划分,包括农业企业4户、工业企业171户、服务业企业577户,其他企业262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21户。已建设“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72个,拥有B2B、B2C等知名平台19家,电商产业园区10个[2]。然而,目前尚未形成有特色的数字化产业集群和数字化产业生态链。
4.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大庆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着手数字化转型升级。例如,大庆油田大力推进智能油田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升工程建设、勘探开发、施工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化控制水平。沃尔沃大庆工厂获评黑龙江省首个智能工厂,实现企业的智能化管理,有效带动大庆市汽车工业信息化水平提升。多维时空自由制造工业中心通过了黑龙江省数字化车间评选,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传统产业围绕智能制造、智慧应用进行产业数字化转型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大庆市正处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仍然面临着经济增速缓慢、第二产业比重较大、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同时,与数字经济发展领先城市相比,大庆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尚有不足,发展数字经济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经济高质量发展压力较大。作为一个典型的油气资源型城市,大庆市转型振兴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紧迫性。近5年来,大庆市经济增速缓慢提高,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来看,2016年比上年增长1.3%(按不变价格计算,下同),2017年为2.7%,2018年为3.4%,2019为4%,2020年受疫情影响为0.7%。2016—2019年年均增速2.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可喜的是,2021年大庆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2%,GDP增速在黑龙江省领先,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差距。大庆市的产业结构须进一步优化,202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6:57.6:37.8,第二产业比重仍然较高。人口减少和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2020年年末户籍人口270.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605人(数据来源于大庆市统计年鉴和大庆市政府网站发布的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庆市仍需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零售新业态,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2.数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根据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蓝皮书(2021)》,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为5个层次: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1]。大庆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被列入数字经济二线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初见成效,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为30%以上,相对于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具有较大的差距,后者在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具有突破,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相对于数字经济一线城市差距更大,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全面领先,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0%以上。大庆市的数字经济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十四五”期间,发展数字经济是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路径。大庆市应依托本地经济结构、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特征,明晰数字经济发展定位,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之路,使其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1.坚持融合应用发展路径。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过去的工业经济发展基础。大庆市有6大特色产业:稳油增气、油头化尾、食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庆市应依托自身产业和经济优势,在这些特色产业率先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向智能制造、工业强基转型,同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在这些带动能力强的领域超前布局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以财税政策激发优势产业中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推动建立数字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数字技术领域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数字技术攻关,以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
2.加快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产业园区是聚集创新资源、形成产业集聚、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大庆市目前有9个开发区和几十个产业园区,其中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各级产业园区在大庆市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加快产业园区的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化智慧园区,全面实施数字化改造提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园区深度融合。一方面,以整合园区物业管理为基础,打造全产业链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云平台,为园区租户、企业及业主提供更优质贴心服务;另一方面,打造园区产业互联平台,以数字技术应用推动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产能提升、管理提升、经营提升。此外,还要加快建立具有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形成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产业生态链。
3.激发数字领域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大众创业是数字经济释放高质量发展红利的重要机制[3]。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网络化的加速,数字经济驱动下产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了大量机会[4]。大庆市应加快培育数字经济领域新型就业创业机会,激发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热情,使数字经济领域成为推动创新创业的重要渠道。通过举办直播电商技能培训、互联网+经济讲座、数字经济知识讲座等提升创业者的数字经济素养,帮助创业者提高创新创业技能;举办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大赛等为创业者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搭建互动对接平台,实现技术与资本的良好对接;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机构,为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提供服务;通过财税政策激励以及项目经费资助,支持和助推数字经济领域创业企业成长壮大。
4.培养数字人才提高数字素养。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数字技术人才支撑,目前我国数字经济人才严重缺乏,数字经济发达地区尚且如此,大庆市的数字经济人才更是不足以支撑数字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加强数字人才教育,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高校数字领域新兴专业,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合作开展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具有数字经济技术和数字经济思维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数字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教育、专业培训、技能开发等加大大数据分析、软件编程、工业软件、数据安全等数字技能培训规模,提升劳动者熟练进行数字资源收集整理和熟练使用硬件设备和工业软件的能力。同时,通过加强宣传和免费的培训指导,提高公众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并习惯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拉动数字经济市场需求。
5.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建设智慧城市能有效提升城市数字化应用水平。大庆市应准确定位、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水平和信息化建设水平等,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的建设和发展模式,做好长短期规划,制定合理目标,如,优先从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慧生活、智慧交通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入手,提升数字化惠民服务水平。基于自身的数字化水平循序渐进、有序推进,实现从“数字城市建设”到“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大力宣传,提升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了解和参与数字城市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多种互动手段,让市民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可度,提高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