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斌
(安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推动乡村文化产业振兴,让乡村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丰富起来,进而为乡村振兴持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到“全面推进”,我国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发好、利用好、发展好乡村文化产业,是推动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经。乡村文化产业厚植于悠久的农耕文明,有其独特的魅力与发展优势。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发展不仅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更有利于乡村经济的转型发展,进而提高乡村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水平。
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促进乡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宝贵因素。同时,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又激发了传统文化活力[2]。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根植于乡村土壤中,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基因沉淀在众多乡村地区,累积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资源。独具特色的家乡村落,满是乡土味的节日活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大家心里抹不去的乡愁,形成了全国各地与众不同的乡村文化。通过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发展乡村手工艺品、乡村文创产品、独具特色的古镇等,不仅唤醒了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赋予当代文化新鲜活力,也实现了传统元素与当代文化的融合,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加充斥着活力、能量和影响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激活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激发了群众自觉性,增强了村民的自信心;通过汇聚大量的优秀人才,激发对家乡的热爱,让高品质的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产业振兴。
农村由之前的传统农业、养殖业等转变为文化旅游、民间手工艺生产加工、民俗风情展等新型产业,这种产业链因其独特性避开了与大工业生产之间的竞争[3],农村文化产业市场前景极大,有益于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例,使得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与此同时,能够在农村地域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劳动力带来更多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压力,使村民的收入变得稳定和长效。农村民俗、古代建筑、乡村美景、特色民俗的精彩呈现,促进了农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赋能产业,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有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具备很高的创造力和融合性以及吸纳就业和推动再就业的潜力空间,其经济收益能够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水平,缩小地域贫富差距。深入发掘融合本地特色乡土文化资源,通过自主创新赋予特色乡村农业产品新的内涵,以提高地方特色农业产品的文化品位,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型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网络信息的冲击,众多村民越来越了解世界的发展,他们的需求不再停留在文化表面,而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已不再局限于方式上缺乏创意、内容枯燥乏味的生活,而是开始向更多元化、内容更丰富的生活迈进。加速建设乡村传统文化产业,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是全方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可以持续改变村庄的精神风貌和村民的精神状态,能够满足众多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农村农民高尚的道德品性,增强了村民的道德素养,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经过全国各地乡村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很多现实困难。
一直以来,农村经济工作被摆在首位,使得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的农村文化建设意识薄弱,认为只有经济工作发展才是硬指标,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情况[3]。“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使农村物质生活和精神风貌得到了很大改变,但农村的文化建设仍停留在固定模式上。近些年,尽管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一些村民依然保持传统的观念,缺乏接纳新观念能力,对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缺乏精神共鸣。一些村干部对农村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认识不到位,对农村产业发展的认知存在一些错误观念。而且文化产业并未实现相对高度的产业化,农村民众对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缺乏深刻认知。总的来说,村民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认为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机械加工行业可以带来显著的收益,文化产业带来的收入很不稳定。群众观念固化,始终坚守传统的生存性观念,缺乏消费意识,导致文化产业很难发展,缺少内动力。
一方面,随着国家城乡区域一体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城乡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多数地区的村民逐渐向发达城市转型谋求新发展,大多数专业优秀的技术人才也不再愿意回到农村,导致当代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文化主体队伍缺失,也直接加剧了乡村社会整体的空心化的局面[4]。另一方面,乡村留守的大多都是妇幼、老弱群体,因为接受教育程度、价值观念、年龄阅历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其难以担当起中国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及乡村长远发展大任。再者,在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中,资金不足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直接影响文化产业的规模,文化产业很难发展。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农村本土的文化内涵,壮大自己的固有优势,让乡村的文化产业项目被社会和市场接纳,这样就会形成较好的“造血机能”。近些年来,基层组织筹建和改建有本土乡情的特色小镇,基本都是对地面开展整修、园林绿化、栽种,在路面两侧墙上勾勒民俗文化。这些举措虽然优化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但并没有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如“复制粘贴式”的展览会,必然会造成游客热情的褪去,更开启不了农副食品的营销渠道。一些项目片面强调经济收益,不重视社会效益,丧失了乡村的文化内涵,变成了简单赚钱工具。此外,一些项目因为没有群众参加,因而无法得到实质上的权益,也就不能激发村民参加的主动性,经过一段时间,这种项目就会逐渐销声匿迹。
乡村振兴必须文化振兴先行,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振兴发展。针对目前存在的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缺少内动力、人才队伍建设薄弱、缺少资金支持、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要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探索和优化行之有效的路径十分必要。
历史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乡村文化振兴要广泛依靠村民、教育引导村民、组织带动村民、培育新型农民,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用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发展理论指导农村人民群众,以农村产业链发展趋势为突破口,精准施策,激发群众自主能动性和创造力,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身于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大力开展书法艺术、舞蹈、传统武术等形式多样的农村主题活动,用多姿多彩的农村主题活动激发农村居民对本地文化的浓厚兴趣,增强农村居民对农村文化发展的自信心。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政府部门应以激发居民的乡土情怀为突破口,以乡村实际情况为导向,融合乡村特性,持续发掘适合自己乡村的文化资源,加大乡村宣传引导,不断增强农户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使广大农村居民自觉成为文化产业建设中的主人公,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自信。
民间艺人和农村文化经纪人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乡村文化资源的重要补充,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高能助力。突破“人才瓶颈”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政府不断地发掘和吸纳不同岗位的人才建设和壮大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文化的人才囊括范围极广,例如乡村教师、传承乡村文化志愿者、热爱乡村文化的大学生、乡村非遗文化传承者等。只要秉承着对乡村文化热爱、能够为乡村文化做出贡献的,都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并给他们充分的支持与鼓励,由内而外激发他们对乡村文化的热爱,从而积极发扬与继承优秀文化。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碰撞中,乡村始终扮演着文化摇篮的角色,全国各地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乡村文化,成就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为整个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留下了很多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别具特色的村落、古建筑等。民俗文化是许多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文化资源,是蕴涵在乡村传统文化里的精华。我们要以中华传统美德为指引,统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农村里有哪些文化,还有什么特色要深入发掘,都是需要关注的,这些特色将是农村全产业链腾飞的关键资源[6]。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链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差异很大,各有各的特色,但一些农村产业链同质化状况严重。因此,推动文化产业振兴,要深刻理解农村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乡村文化的乡土乡情,机械地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和复制城市模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农民生产活动紧密联系,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一个村都要利用自身与众不同的资源,深入推进各类特色产业链,要因地制宜,立足本村独特优势建设特色农村。一定要避免同质化的产业发展规划,构建有特色、有潜力、充满活力的农村特色产业链。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一定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合乎中华传统美德和新时期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文化产业才能更持续性发展。
乡村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一个健全的制度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解作用,不断提升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扶持能力,制定高效的政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激发市场主体主动性,以重点产业项目为依托,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以产业“活水”变输血为造血。要进一步拓宽市场主体,支持培养和引入龙头企业,支持农村中小型企业、小作坊和个人创业者,激励企业及民间资本以多样化项目投资农村产业。推广“企业+农民”运营模式,激励各类农业合作社、产业同盟在统筹规划、拓宽渠道层面发挥重要作用功效。“变网络资源为资产、变资产为公司股东、变农民为公司股东”,让农民共享文化产业增值收益。政府部门应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充分发挥宣传策划、组织协调和引导支持功能。要深入推进高效的农村生产制造经营方式、多方面利益联结机制、多方面人才汇聚能量的高效体制建设,提升城镇乡村互促,吸引文化产业人才和资金项目,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迁移流动,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让农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的重大发展目标,离不开稳定可靠的组织,而基层党组织就是最关键的组织形式。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要以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切入点,厚植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保证党在农村工作上自始至终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和能力作风都过硬的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干部队伍。注重对干部队伍的培养教育,教育他们以优良的工作作风扎实推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工作。时时刻刻以最真诚的态度,切实深入群众,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成为村民们最信赖、最爱戴的村干部,带领村民有效推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各项工作。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塑了乡村的物理空间、自然空间和精神空间,实现乡村文化资源与乡村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振兴要大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追求正确的价值取向,充分兼顾社会效益,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重视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资金的投入。乡村文化产业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更需要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赋能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