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与实践

2022-04-07 10:00:04张玉莲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思政课程

张玉莲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国古代文学”课是一门有人文关怀、有特色内涵、有文化底蕴的课程。走进它,不仅能够欣赏古代文人墨客的清词丽句,从中获得精神食粮带来的表层愉悦;还能感受古圣先贤辉耀千古的人格魅力,从中获得感发人心的内在力量;亦能从底蕴深厚的文学作品中,学习古人的处世智慧,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当怀着温情与敬意引领学生走进中国古代文学,在与古人超越时空的对话中,感受古代文学绵绵不绝的深厚魅力。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的育人理念,此理念要求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故而,古代文学与课程思政在内容和精神上高度契合。相应地,将古代文学的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合不仅可行,而且必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P6)“中国古代文学”课虽非思政课,但在教学中同样需要思考这个根本问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P13)高校所有课程的设置,都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进行。“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主要基于“立德”的考虑。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就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而言,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首先,围绕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古代文学中的思政内容。其次,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分析,凝练升华。最后,将思政精髓“隐性介入”专业教学,借助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思政教育。

一、 围绕课程目标,挖掘思政内容

课程思政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是,高校学生必修的思政课在我国已经开设几十年,但部分学校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些学生上课纯粹是为了完成学分任务,这导致思政课上经常出现教师台上卖力宣讲,学生台下倒头大睡的尴尬局面。近年来,教育部及其他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思政课,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提高思政课教学效率和宣讲效果,在实践中也的确取得了可喜成效。

但高校的思政教育单靠开设思政课明显不够,还需在其他课程中进行,在更广阔的学科背景下开展,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爱党爱国情怀得到激发。因此,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必要且重要。2020年6月5日,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政建设的关系:“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指出高校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

同时,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教师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明德引领风尚”,给学生乃至社会作出表率。习总书记说:

希望大家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社会影响力大,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1)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共产党员网:https://www.12371.cn/2021/04/07/VIDE1617799321537809.shtml,2021年4月8日。

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中的一份子,高校教师理应以身作则,修养德行,以“明德”亦即美德引领风尚,并思考如何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这一使命。

如何进行课程思政?首先,围绕课程目标,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内容。任何专业课程的教学,都要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根据专业性质和课程内容设置相应教学活动。就“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而言,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教学目标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设置。宏观上,在对古代文学史的纵向梳理中,使学生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和嬗变规律;微观上,使学生熟悉各时代作家作品并能背诵重要作品,掌握解读古代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能力,培养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涵养美好品德,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要而言之,通过上述课程目标的设置,旨在培养具有古代文学鉴赏能力、勤于思考的“德志才兼备”之人,其中,“德志兼备”便是古代文学思政建设的主要教学目标。

上述目标,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已经明确提出。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4](P137)此言为学既要有追求道的高远志向,又要以德为言行之根据,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还要有精熟的技艺。我国当下确立的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正是对孔子这句话的凝练表达。其中,对课程思政建设最具理论指导意义的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在此理论下发掘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思政内容,可从作家作品入手,重点关注作家生平、言行和作品人物事迹中富含道德感染力和成长启发性的内容,把最能彰显人物人格魅力、生存智慧、处世之道及价值取向等内容提取出来。兹以先秦文学为例,举其大略如下。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萌芽阶段,先秦文学涵盖神话、散文、诗歌等文体类型,每种文体的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上古神话作为古代文学的发端,其间的思政元素主要通过神话人物事迹展示出来。盘古神话蕴含着为世界为人类而不惜献出生命的牺牲精神,《大禹治水》体现出大禹不计个人恩怨的大局意识和为国家民族谋福利的奉献精神,《精卫填海》蕴含着精卫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后羿射日》彰显羿不畏权贵、为民除害的大无畏精神,等等。

先秦诸子散文作为先秦诸子思想的结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分裂的背景之下,其间蕴含着诸多可供后人学习借鉴的处世智慧和价值判断,如:《论语》中,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为实现天下大同而周游列国推行其道的执着,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困境中还能被众弟子不离不弃追随所彰显出来的人格魅力,在不同语境中其对“孝”“仁”“礼”的阐释蕴含的道德行为准则;《孟子》中,“仁政”之说所体现的知识分子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社会责任感,“大丈夫”之说对涵养理想人格的理论价值;“舍生取义”之说反映的价值取向;《墨子》中,墨家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兼爱”情怀,扶危济困、“止楚攻宋”的义气豪情。

先秦叙事散文中同样有值得深入阐发的思政内容,如:《春秋》之“春秋笔法”蕴含的道德评判,《左传》对“礼”和“民本”思想的尊崇,对“三不朽”永恒价值的追求,对“大义灭亲”之举的肯定。《战国策》中有各种纵横策士不同的价值观,如苏秦、张仪对个人功名富贵的热衷,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正义、“辞让者三”的高洁。还有:《诗经》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及诗人对社会、政治、民生的高度关注;楚辞作家屈原以身殉国的爱国情怀,忠君报国的理想,“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天悯人,等等。

循着上述思路,不难发现后世古代文学中同样可以发掘出很多给学生以引导、启示或激励的思政内容,如:司马迁之坚韧“苟活”,陶渊明之洁身归隐,杜甫之忧国忧民,韩愈之刚直“迂腐”,范仲淹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之豁达乐观,文天祥之“丹心”不朽、顾炎武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些知识分子的经历和创作,或激励人以坚忍不拔之心面对坎坷人生,或激发人热血沸腾生发爱国爱民情怀,或启迪人思考存在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 整合文学素材,凝练思政精髓

挖掘出古代文学中的思政元素后,需整合文学素材,凝练思政精髓。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思政实践中,既要从理论上让学生聆听古人的声音、学习古人的智慧,亦要从作家故事的讲述中使学生获得精神力量,还要从作品中体会其人文精神并发掘其文化意蕴。但古代文学体裁多样、素材丰富,其间的思政元素有同有异,需对其整合分析,凝炼升华。而不能不加取舍,重复教学,亦不能喧宾夺主,以思政宣讲代替专业传授。

如何整合凝练文学素材?把与思政相关的文学素材分类考量、分析取舍,进而确定各堂课融入专业教学的思政元素。就内容而言,可将相关文学素材大致分为三类:价值目标类、人格心性类及传统优秀文化类。

首先是价值目标类。“活着的意义,存在的价值”大概是史前人类就在思考的问题,至于有文字记载的史后时代,不论是殷商甲骨文,还是西周铜器铭文,都有关于人类生产生活的记录,如对战争伤亡的担忧,对个人功德的颂赞等。这些内容,其实就与人类的价值追求息息相关。后世文学中,不乏关于“永恒价值”的明确阐释,典型者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叔孙豹所言“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5](P4297)自此,“立德、立功、立言”就成为中国人追求个体永恒的三种基本方式。

整合古代文学中“价值目标”类素材时,可以“三不朽”为理论根基,将相关言论和故事聚拢梳理、分析取舍、凝练升华。兹举数例以资说明。一是对生死的态度。《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6](P461)这是面对“生”与“义”的抉择时孟子给出的答案,可侧重讲述“义”的价值。《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7](P2732)这是司马迁对“死”的价值差异的经典陈说,可侧重探讨如何让生命的终结更有意义,死不是纯粹的生命体特征的消失。对屈原“以身殉国”的感人事迹,则需结合当下国情,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爱国,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二是价值追求。《战国策》全面展示了战国纵横之士的各种价值观,对这些价值观,可在对比中呈现,进行正向引导。19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称:“如果人生的目标只是世俗的物质满足,文明就是一种致命的错误。”[8](P46)因此,引导学生确立人生目标时,应使其明白,有意义的人生不止于实现个人物质上的满足,更要思考如何“治国平天下”,为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乃至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其次是人格心性类。叶嘉莹先生在一次访谈中说她从小读《论语》,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就知道中国古人讲的人格心性的修养,是你内心的一种坚强和自足。这是叶先生从《论语》中得到的人生体悟,对高校学生亦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坚强”强调个体在复杂环境或艰难处境中仍能坚韧挺立的一种姿态,“自足”侧重精神追求上的一种满足。关于人格心性的修养智慧,不能不提《周易》中的精辟之语:

(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9](P24)。

(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9](P32)。

君子处事,当如天的运行,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君子为人,当如地的宽厚,涵养美德、容载万物。

古代文学中,这类启发人思考、净化人心灵的言论和事例不胜枚举,在教学中当重点关注,兹略举数例简要分析。孔子一生执着于推行其“道”,为实现这一目标,纵使已过“知天命”之年,依然周游列国,颠沛流离,最终失望归国。晚年通过“作《春秋》”的方式,使其思想和智慧得以表达和传承。这种“道不行”而能坚忍不拔的精神,可穿插在《论语》教学中启发学生。司马迁饱受屈辱,依然“隐忍苟活”,最终实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书写意图,使其借“立言”以不朽的人生目标得以达成。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可融入《史记》的讲授中以激励学生。韩愈两次以同内容作同题文章《不迁怒不贰过》应试的“固执”,可在品读其散文《伯夷颂》中融入,引导学生坚守本心、维护正义,为“义”而能“不顾人之是非”,敢于“特立独行”。“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或许是苏轼人格魅力最通俗凝练的表达。苏轼面对三次贬谪且“越贬越远”的残酷现实,仍能乐观豁达面对人生苦难,可在讲述苏轼诗词文中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其以之为榜样,用超然心态面对人生的风霜雨雪。

静下来。我们当老师的,有时也要像一首歌唱的那样:“感觉累了,就放空自己……”当消极情绪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时,不妨借一小段时间,什么都不要去想,闭上自己的双眼,放空自己的心灵,就那样静静地坐着,让自己烦恼的心静下来。这样,不难发现,你所气恼的事情即使发生了,又能怎么样?你还是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再多的伤感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不如忽略那些来自外界的干扰,忘掉它们的存在。

最后是传统优秀文化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之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文化”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这里所言,主要就其狭义而言。狭义的文化,“指与特定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以语言为符号传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10](P13)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标识,蕴含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传统和习惯,早已渗透进国人的血液中、骨髓里,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华夏民族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繁衍生息,激发着国人维护国家统一、助推国家昌盛的爱国热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的独特优势。”[11](P316)高校教学中,需要整合凝练各学科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能在继承中发扬光大,真正实现文化自信。就古代文学而言,其间蕴含的文化因素随处可见,兹举数种如下。“民本思想”在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在讲解中根据不同内容各有侧重,《左传·曹刿论战》 中可重点讲述统治者“体察民情”之本分,《孟子·离娄上》中可集中探讨统治者“得民心”之策略,《荀子·王制篇》中可侧重分析“如舟与水”的君民关系及“国之石民”的重要性。“农耕文化”亦可在教学中予以必要关照。作为农业民族为主的国家,中国积淀了深厚辉煌的农耕文化,这种文化会以文学作品为重要载体进入古代文学。教学中可在文学解读的同时,进行文化分析,如《诗经·采葛》中可关注传统采集文化,《诗经·七月》中可介绍西周早期农业生产情况。对陶渊明的诗,可阐释作为农民的诗人与纯粹的文人创作的田园诗的差异,进而引导学生热爱农业劳动、关爱农民、关心民生疾苦。再者,安土重迁、抵御外辱、渴望统一、追求和平的民族性格同样是文化,这种文化影响到中华民族对待域外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可在教学中阐发引导,如《论语》中“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所反映的农耕文化与民族性格之关系,《史记》中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汉书·陈汤传》中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爱国名言表现出抵御外辱的决心。李白《子夜秋歌》之“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表现出国人热爱和平的文化心理。这些文化因素在教学中可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及当下国际关系加以阐发,从而激发学生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

三、隐性介入教学,灵活多样呈现

如何推进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习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八个统一”,其中之一是“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2)2019年3月8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新华社,2019-03-18,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一方面,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办好社会主义特色教育,让思政课以掷地有声的气势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其在思政理论学习和聆听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将之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浸润感染。

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通过讲故事、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网络视频、文学创作等方式,把思政内容巧妙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启发。兹以笔者的几个教学案例说明该门课程的思政建设实践。

“价值目标类”思政内容的融入,应围绕当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整体规划展开。“就现阶段来说,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当中,就是每一个中华儿女能够获得的最天然的意义。”(3)《太上有立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共产党员网:https://www.12371.cn/2021/04/07/VIDE1617799321537809.shtml,2021年4月8日。如何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融入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在不同章节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介入。比如“屈原与楚辞”这一章的教学中,可借问题“导入”:

1953年,屈原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请思考:屈原为何能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

该问题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屈原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之高和影响之广,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屈原为何能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带着疑问走进屈原的生平经历及楚辞创作,学生对屈原的认识和理解无疑会加深。在讲授中,可重点围绕屈原的经历和三篇楚辞展开,即《天问》《离骚》《哀郢》。在《哀郢》的品读中,突出屈原怀疑神话的理性精神和探索宇宙奥秘、人类历史的求真意识;在《离骚》和《哀郢》的解析中,关注屈原的美政理想、贬谪经历及其“以身殉国”的时代背景。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导向。讨论的问题可设置如下:

屈原振兴楚国的理想破灭后,“以身殉国”表达其深沉的爱国情怀。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何贡献?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气氛热烈,在个人分享中见解独到。他们结合自身专业和人生目标,各抒己见。综合其观点,既回答了开篇的问题,即屈原被评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原因,亦落实到学生自身专业及人生规划,表达了各自的价值追求和爱国情怀,最后还关照到“珍惜生命,理性爱国”这个关乎生命本体与价值表达的爱国方式。

至于其他章节的相关内容,可在关联篇目或相关言论中呈现。如,鲁仲连视功名富贵如浮云的高洁,可在李白的诗《古风》(其十)中穿插,如此既彰显出鲁仲连的深远影响,亦涉及李白的价值追求,进而自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至于被梁启超誉为“情圣”的杜甫,其忧国忧民、忠君爱物的博大胸襟,除了对其诗文中的直接吟咏,还可借苏轼“一饭未尝忘君”之评价,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等辅助说明。这种超越时空超越阶层的一致赞誉,说明在功业上并未取得显赫成就的杜甫,因其诗歌表达爱国爱民的赤诚获得了永恒。杜甫这种“不朽”的方式,可能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人格心性类”思政内容的融入,可在相关故事的讲述中实现。以《论语》的教学为例,思政教学重点是,从孔子的经历和言行中获得精神力量和处世智慧。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其道时,前途未卜,但弟子竟为了追随他而辞官。孔子为何有这样的人格魅力?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分享各自的看法,教师再结合《论语》《孔子家语》等讲述孔子的故事,讲述其富于智慧的处世原则、对“大道”的执着追求、对“周礼”的固守等等。还可借助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用鲜活清晰的人物影像,展示孔子最重要的经历和最能体现其人格魅力的细节。如此,既加深学生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了解,亦使学生从孔子身上学到在困境中仍然坚守其道的坚毅及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在“苏轼及其文学家族”的教学中,最值得关注的思政元素是苏轼“越贬越远”仍笑对人生的坚强乐观。如林语堂所言:“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亲切敬佩的微笑。”[12](P2)在对苏轼诗文词的教学中,不仅可结合苏轼在贬地的诗词文讲述其故事,还可将苏轼与郁郁而终的贾谊、归隐田园的陶渊明进行对比,探讨三者不同的生活态度和道路选择,进而从苏轼虽历经磨难仍怀揣梦想的坚毅、几经贬谪仍心系百姓的责任感中获得坚强乐观的精神力量。此外,还可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如面临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考研压力等),写关于苏轼诗词文的读后感或进行相关创作,思考面对坎坷挫折时如何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中获得奋勇前行的动力。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阐发和弘扬,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文化是凝聚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重要力量,德国学者扬·阿斯曼认为:

每个文化体系中都存在着一种“凝聚性结构”……这种凝聚性结构是一个文化体系中最基本的结构之一,其意义在于使所有成员对此文化体系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定义自己和这个集体[13](P352)。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灿烂文化,其中不少文化辐射至周边国家,深刻影响了其生产生活,国人理当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有高度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1](P316)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熟悉并弘扬这些文化,使之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并实现其伟大复兴的重要助力。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阐发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也是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在需要。北大的常森教授指出:“文学尽管不就是文化,却是文化的表现符号之一;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不能将一般的文学解读提升为文化解读,就不能真正地理解文本。”[14](P119)因此,很多文学作品的文学解读需要辅以文化解读,才能理解透彻。如《诗经·采葛》的教学中,可通过一个问题实现对相关文化的发掘:

诗中表达思念之情的是男性还是女性?

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很多学生“凭感觉”认为,吟唱“一日不见,如三月/秋/岁兮”的是女性;部分学生回答是男性,但说不出依据。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结合春秋时的性别分工及采集文化来思考这个问题。最终得出结论:表达思念之情的是男性。

又,作为祭歌的楚辞作品《九歌》蕴含着典型的楚文化因素,在《九歌》的讲解中,可借助《少司命》的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楚文化,如巫文化、祭祀仪式、生殖崇拜观念等。为此,可在“导入”部分设置问题如下:

世界范围内的司子嗣之神有哪些?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学生多数想到的是来自印度的观音,或希腊的赫拉……几乎无人提及中国的少司命,甚至不知道中国有司子嗣之神。因此,以这个问题导入教学,既引出了中国的司子嗣之神少司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信心,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对本国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在之后的讲解中,可通过小组讨论《少司命》的演唱角色来了解楚人的巫文化及祭祀仪式,并辅以相关网络课程或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

以上所举,仅是笔者教学实践之一部分,更多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可以此为参照,兹不再述。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有广阔空间。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驱动下,围绕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目标,该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搜集相关文学素材,整合凝练其中的思政内容,将之隐性介入专业教学。思政元素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当然存在,只要用心发掘,精心设计,可能会在课程思政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但目前教育界对这门课程的思政建设尚不成熟,如何更有效地推进该门课程的思政改革与创新,需作更深入的理论探究与实践验证,如路德所言:“光辉的顶点尚未到达,细致入微的改进还在继续。”[8](P125)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思政课程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艺术启蒙(2022年11期)2022-12-06 09:34:04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