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全过程

2022-04-07 07:53:49阳作林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育人政治

阳作林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1]“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新发展理念是为了突破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难题和突出矛盾,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3]“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也是在新时代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一、以创新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

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4]要把创新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充分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活力、释放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潜力。

1.理论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导向,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一方面既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探索,加强对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创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应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由政治报告和学术论文转变为思想杂文和方便大众阅读的思想品文,将政治用语和学术用语转变为温暖百姓思想的话语。”[5]另一方面既要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因来源;又要在中国共产党引领的革命文化和建设文化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内容和生动素材。

2.实践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点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就要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追寻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适应双一流发展的要求,把创新理念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不断追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机遇、新方法、新技术、新渠道、新途径。高校既要构建与大学生专业相关、与社会服务相关、与创新创业相关、与企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平台;又要创新实践教育教学内容、方法、载体,丰富和完善实践形式,拓宽实践渠道,努力满足大学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的实践需求;还要将大学生的生活话语作为创新实践话语的主要来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课话语权。

3.制度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保障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政府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大胆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破除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难题,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政府部门构建大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既要明确政府、高校、社会、企业、家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责和关系;又要明确高校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及党政工团等部门工作人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责和使命;还要明确高校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教师和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关系,更要建立统一与开放、竞争与合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与结果互补。同时通过法律保障体系,以政策法规的形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文化、社会治理能力。

二、以协调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合力

协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没有协调就难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推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主渠道与主阵地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度不够、紧密度不强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中要始终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力促主渠道与主阵地同步、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同行,构建大思政新格局。

1.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同步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协调发展理念,就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同步的根源和问题,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张皮难题。特别要加强主渠道与主阵地在方向和目标的一致,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具体内容、具体方式的协同推进,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真正实现“教学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6]特别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管理、服务、科研方面的整体协同,破解二者各自为政、互不理解和沟通的困境。通过整合和发挥两支队伍的各自优势,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和科研优势,帮助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解决理论困惑和实践困惑。通过构建主渠道主阵地协同育人的“软环境”,制订科学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协同工作机制、整体运行机制,增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力,破解主渠道主阵地之间的“脱节”难题。

2.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协调发展理念,就要处理好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要破解“重规模轻内涵、重智育轻德育、重理科轻人文发展”的问题。就要确保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发展。一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外衔接。其他专业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耕种,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二是促进智育与德育的协同融合。要通过构建校本教材,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与内容,促进二者的协调,将以德育人和以德立身结合起来。三是要构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机制。构建轮岗与交流机制,增强辅导员队伍与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岗位流动、学术与工作交流,构建“四位一体”[8]协同模式。四是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通过专业课知识来辅佐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要能确保其他专业课研究和传播的向度和准确度,既促进二者在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和无缝对接。

3.推进线上和线下教育同行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协调发展理念,就要补足线上教育发展的短板,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不合时宜、供给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线下“满堂灌”、线上“无人守”;线下“一言堂”、线上“无人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不足。协调线上与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质量,达到供给与需求平衡。一是通过在线上和线下调查大学生的实际精神文化需求,研究大学生存在的理论和现实困惑,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多样的教育产品和服务提供依据,是打造线上和线下教育共同体的基础。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创新、丰富线下和线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教师合理设置议题,引导大学生开展线上线下讨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凝聚力。三是通过新媒体技术,增加慕课、微课数量,提升供给质量。开通在线授课、在线答疑渠道,同时将大学生自编自演的具有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移到线上。促进线上与线下同行,促进面对面、键对键、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减少无效供给,扩大优质供给,增加精准供给。

三、以绿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品质

绿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绿色就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无法体现人类的文明与进步。[9]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必须遵循规律,以教育的绿色、绿色的教育净化校园、社会、网络空间,建设美丽校园。围绕绿色理念、绿色内容、绿色生态,创新育人模式、滋养育人效果,优化育人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品质。

1.树立绿色理念,创新育人模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绿色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将党性和人民性结合起来,创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模式。一要创新全程育人模式。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大学生从进校到离校乃至终身受益的精神文化供给体系,制定科学的育人策略,创新育人内容、方法、手段和载体。二是创新全方位育人模式。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创新360度的育人体系,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均衡发展,摈弃功利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杜绝片面和单向度育人;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显性与隐性教育,搭建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家校合作的全方位的育人平台。三是创新全员育人模式。要强化全员育人的理念,重视全员育人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形成以高校党委为核心,以高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主,以专业课教师、教学工作人员、后勤工作人员、生活园区和宿舍园区的服务人员、优秀学生干部为辅的全面覆盖的育人模式。增强高校教师队伍育人职责、提升高校教师队伍育人素质、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合力。

2.嵌入绿色内容,滋养育人效果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嵌入绿色内容,坚持供给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准则的内容,嵌入绿色发展观念、绿色的思维方式、绿色的道德准则。一是嵌入绿色发展观念。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观、生态观,将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遵循发展规律,摈弃浮躁、功利、短视的发展观,养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二是嵌入绿色思维方式。教会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进行比较、分析、鉴别,自觉抵制错误社会思潮,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是嵌入绿色的道德准则。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养成国家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3.营造绿色生态,优化育人环境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营造绿色生态,就要遵循和谐、清新的原则,着力打造优美、清朗的育人环境。一方面要打通绿色通道。以绿色推动教育健康发展,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打通学校、家庭、社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道,打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通道。另一方面做好对通道的清理和维护。高校党委要把方向、做部署,派专人随时关注校园三大课堂的环境情况,尤其是第三课堂——网络课堂,对于出现的“杂音、噪音”,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 。同时加强校园网络内容建设,做优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善向上、吸引力强的网络文化,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人心、温润校园,为大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四、以开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

开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没有开放就无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活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坚持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必须遵循“请进来、走出去”“一元指导与多元并存”的原则,以开放的视野、开放的内容、开放的空间,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具有开放的视野,担当大国责任

只有具有开放的视野,才能看清世界发展形势和发展趋势,才能增强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的教育责任。在与国际进行交流交融交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开放的理念。一要具有开放的思路。遵循“引进来、走出去”的基本原则,始终具有全球意识。马克思主义已经从德国引进中国,且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取得了令世界人民瞩目的成就,中国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传播给世界,要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成果展示给世界人民,担当起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大国责任。二要具有开放的思维。社会主义高校要在与世界其他高校进行文化和教育交流中,取长补短,吸取人类文明优秀的教育成果。通过人才的交流学习、孔子学院的建立,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人文思想。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的思想才更容易走出去。三要具有开放的心态。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中国特有,只是各国在称谓、方式上有所不同。[10]虽然世界其他国家有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国情,有他们特有的思想教育内容,但是在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在保持政治定力,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与其他国家的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先进的方法,尤其是隐性教育的方法。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具有民族性的特点下,才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

2.拥有开放的内容,树立国际话语权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开放的理念,拥有开放的内容,在历时上有对古代内容的继承、发扬与创新,在共时上有对外来思想的吸收与借鉴。一方面要在对待古代与现代的内容中,坚持继承和发扬同步进行,将优秀的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话语,将红色的基因传承下去,运用现代的形式传播开来;同时摒弃落后、腐朽、封建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内容,达到激扬浊清,继往开来,提升内容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在与西方内容交流交融交锋中,在确保中国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吸收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容;改造和引领不利于整体人类发展,但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内容;坚决抵制和消除完全不利于人类发展的狭隘内容,做到“一元主导、兼容并包”。进而提升内容的开放性和世界性,增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国际话语权。

3.畅通开放的空间,共筑教育共同体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开放的理念,就要开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虚拟的空间,共筑教育共同体。一要开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空间。要秉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主体的教育空间,摈弃教育者是灌输者、控制者、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者的思维。要构建新型的、开放的、互动的空间。教育者要在课堂内与课堂外、线上与线下、始终保持开放接纳的心态和思维,与受教育者就社会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探讨,并引导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二要开放传统的教育空间。运用现代技术和理念将传统的空间向受教育者开放,进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宽度、广度和吸引度。要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教育者,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三要开放现实和虚拟的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技术网络化、社会信息化的形势,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与虚拟空间的无障碍转换,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无限发展。

五、以共享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民受益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没有共享就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促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体参与人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筑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人人参与,共筑共享机制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共享的理念,就要社会各界全体参与构建共享机制。一是需要构建和落实责任制度。要明确社会、企业、家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和工作边界,整合社会各行业的力量,挖掘更深、更广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构建反馈机制和评估机制,以确保人人参与。二是健全系统化育人机制。高校党委要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合力构建教学、管理、科研、实践、服务、文化、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11]三是突出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潜力,激发大学生朋辈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力量。依靠学生干部、学生组织,构建“众创众筹众评”工作机制。[12]让教育回归自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彻底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被动局面。

2.人人尽力,构建共享教育平台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共享的理念,就要人人尽力,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共同奋斗。一方面共同搭建育人立交平台。既要以高校为主要组织者,与企业、社会、家庭共同构建教育实践平台、网络教育平台、文化育人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家校合作增强人人参与的意愿,落实人人参与的任务;又要整合各部门的资源优势,激发各部门的潜力,做到精准施策,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平衡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平台。尤其是培养学生干部和优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狠抓学生干部和典型人物的带头辐射作用,以身边人和身边事、以学生组织的座谈会以及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影响带动其他大学生。

3.人人享有,共享发展成果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共享的理念,就要促进公平公正发展,让人人都享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成果。一是要通过加大地区之间、校级之间的资源流通和共享,共同享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二是加强高校人力资源合理和科学流动,促进师资良性循环。三是关注所有大学生。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3]要让人人都能享有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就要对所有大学生、进行全面和全方位的关注和关心,尤其是关注在经济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生理上有缺陷、思想上有抛锚的大学生。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与大学生互动互享,解决大学生的痛点、激发大学生的兴奋点,与大学生同频共振,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增强大学生的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进而提升全民族精神获得感。

猜你喜欢
五大发展理念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现代法学(2016年6期)2016-12-08 16:55:27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6:09:01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从“五大发展理念”看习近平的创新思维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