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后期北部防御演变及社会影响分析

2022-04-07 07:45萍,胡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卫所边防

侯 萍,胡 凡

1.青岛黄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2.黑龙江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由于明朝是推翻蒙古人所建元朝而兴起的朝代,因此明王朝边防政策,从朱元璋时期起就定下了一个总基调,即以防卫北元蒙古为中心任务。这一政策随着时代的进步得到不断完善,并在形式上得到了优化,最终构成了明朝庞大的边防体系[1]。在“九边”形成后,随着时代的演变,针对不同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明王朝对其具体区域,防御模式等进行了逐步完善和修改,以达到边境防御的最佳效果。然而,到了明中后期,明北部边防开始出现重点不突出、卫所之间配合不协调的问题,相较于明初期,明中后期的北部边防从攻到守,逐渐丧失战略主动权。明中后期北部边防的演变也是明朝最终覆灭的原因之一。

明朝中后期在历史上是个群英辈出同时也是灾难不断的时期。一方面出现了如戚继光、李成梁等一批精于边防的能臣名将;另一方面北方蒙古、女真等势力频频袭扰,给明边防带来极大压力[2]。在此背景下,明朝的北部边防进行了一系列的演变。通过探究明朝北部边防的演变,深入分析明朝中后期边防体制带来的影响。

一、明朝中后期北部边防演变基础及过程

(一)演变基础:“九边”的形成及其防御区域

余同元教授早在上世纪研究明代九边时就指出,“九边形成过程是明王朝在北部边地都司、行都司基础上军事化统治进一步加强的过程,也是明代北部边防由积极防御到消极抵抗、由强到弱的演变过程”①。明朝“九边”的设置是逐步形成的,始于洪武时期,完成于嘉靖年间,明初期“九边”的逐渐形成及其防御机制的设立是明中后期北部边防演变的基础[3]。

明代的北部边防即“九边”的区域防御。在土木之变以后,由于朝廷政府政治腐败,边防腐化,北方势力趁机南侵。这段时期国家大力修筑边墙,修筑军镇,九边也是由此形成。“九边”是明代北部的边防重镇,每镇都管辖若干担任边防的卫所,并防守辖区的一段长城。许论《九边图论》以地理位置为基础,按照自东向西的顺序,排列“九边”依次为辽东、蓟州、宣府、大同(三关内附)、榆林、宁夏、甘肃、固原。而实际上固原本是在甘肃以东的,把固原排在甘肃后这就与许论开始的想法即“自东向西”的编撰顺序不同。这是由于当时蒙古势力对西北边关甘肃的威胁更大,相对于固原来说,甘肃更显得重要。这也看出,在刚开始的时候,“九边”体系尚不严谨,还属于初创阶段。魏焕编撰《皇明九边考》最终确定了九边的具体位置,“元人北归……亦称二镇,遂为九边”。“九边”是边防的指挥中心和补给基地,也是长城纵深内的坚固支持点,为后期明朝北部边防的演变打下一定程度的防御基础,九边的演变也是明朝防御由强到弱的具体表现之一。

(二)演变过程:嘉靖到天启崇祯的渐变过程

明代北部边防是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在不同时期,影响边防的因素不同,因而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4]。在明初,明太祖致力于北部边防的建设和巩固,一面派大军驱赶残元势力、扫荡漠北;一面将防线设在明长城以北的辽东、大宁,屯田驻守。蒙古人虽然已经被赶到漠北,元朝覆灭,但是其军事实力依旧存在,被动防御到后期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土木之变”就是血淋淋的教训。而到了弘治时期,蒙古人更能越过黄河,南掠固原、平凉一带,边关危机,此紧急情况下王阳明也提出了“筹边八策”,条陈利弊。到了嘉靖时期,经济繁荣的南方经常遭遇倭寇袭击,此时的北部边防首先在军队的建制上发生改变,由正统年间初设至嘉靖时期成型的九边营兵制也成为明后期北部军营建设制度的范本。此时期设立了三大总督,即陕西三边总督、宣大山西总督和蓟辽总督,这种设立就加强了各镇之间的联系,方便军队统一指挥。

到了万历时期,隆庆议和以后,蒙古诸部的袭扰与嘉靖时期相比少很多,但辽东地区及甘凉一带边患仍然严重。此时北部的边防变化受到的是万历新政的影响。至天启时期,后金军队扣边,并相继攻陷辽东大部,因此修筑边关要塞,沿途设障是当务之急。到了后期,由于魏忠贤的下台,皇帝规定裁剪各处监军太监,并严禁太监擅自出京干涉军务,此做法为北部边境也算稍微减轻了一些压力,但是杯水车薪。崇祯时期,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等农民军反抗,外有清军铁骑进踏中原,因此北部边境形势到了崇祯时期已经变得岌岌可危,北部边防也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进行演变。

二、明朝中后期北部边防演变的主要表现

(一)防御形态的全面改变

防御形态的改变是明中后期北部边防变化的最主要表现。首先,防御形态的改变体现在于边境建立卫所、关隘上。这一现象是由于当时明朝廷对北方蒙古人的态度不明确:一方面明渴望蒙古人“回归”臣服于明王朝的统治,形成“胡汉一家”的局面;另一方面,明王朝虽然有实力再对蒙古进行征伐,但迫于当时国内急需重新建设,加之漠北地带需要长期行军作战损耗国力民力[5]。因此,按照以往军队作战的常规做法,即在重要地带建立卫所和驻守关隘。洪武九年朱元璋说“今朕有天下,封疆之广,四际遐荒,各选能臣,握强兵而守险塞②”。在新的占领区建立卫所,实现点状似的节节防御的效果,这一特点也成为后期明朝防御的主要特点。

其次,在重点军事防御处设立都卫、行都司。都卫的设立是想在边境重要的军事地带构成一个团块状的军事防御体系。从洪武三年开始,明朝先后在沿边地带设立燕山都卫(治北平)、定辽都卫(治辽阳)、大同都司(初治白羊城,二十五年迁往大同)、甘肃都卫(治甘州)、西安行都卫(治河州)[6]。这样做的好处相比于卫所更加具体和系统化,把之前的点状防御模式升级为块状的防御,覆盖面更广,针对性和防御力量也更强,它们的设立标志着沿边特别防御区的初步确立。长城沿线有大量卫所,卫所之后又修建了很多重要工事,要害地区的工事要求多防线、大纵深;对重点防守地区,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因地制宜地以险筑城。然而,由于在明中期以后朝廷就经常更换将领,造成卫所“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情况”,再加之明的世袭制度,很多世袭下的官员前往边境地区担任要职,不懂战机、战事,因此相互之间的配合很不一致,从而导致战争失利。

最后,以省区为单位来构建地方防卫区域。行都督府,都卫、都司的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大省区制、大关隘防御模式。这种模式是典型的边境防御与地方防御相结合,防御基本上以各省区省会城市为中心,设立重要防御工程。从各都督府驻扎的地点也可以看出。这种模式没有采用沿边布放的策略,就说明了明朝中后期的防御的重心仍然在各省会以及边境要地,并没有把沿边防御作为重要体系提升到一个高度。

除了以上几种防御形态的改变外以外,明朝中后期开始,北部边防还有一些新的适时性的安排,比如中央会委派一些公、侯、伯等驻扎在一些要地。到了洪武后期,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们也分封到各战略地区。这就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共同防御,适时性与战略性相结合的防御模式[7]。

(二)九边防御制度的演变

九边分布在万里边防线上,各边所辖的区域面积虽然不平衡,但都十分广大。起初,镇内实行由总兵官负责镇守,由各卫所具体实施的镇区防守。但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蒙古的屡屡突破,这种防御方式渐渐出现弊端,于是明廷开始想办法减轻损失,由此,九边防御制度开始演变[8]。九边防御制度的演变除了进行分区防守体制的建设,并由中央派遣官员指挥外,还开始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一方面,增设将官,分区防守。《明史》所说的守一路者曰参将,指的就是分区防守形式,它一般由参将负责。具体见万历《大明会典》卷一二六记:“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设官统守镇戍……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各因事异职焉。”另一方面,以督抚制加强中央对边地的控制督抚都是都察院的外派,中央常驻地方军政大员[9]。明朝后期出现“三关总制”这样的头衔,节制好几个军镇。嘉靖时期,有设蓟辽、宣大、固原总督,在弘治时期设立陕西总督,总制三边军务。巡抚,本是朝廷特派中央巡视地方军政,原来巡抚有总饬地方税粮、河道、军务的任务,到了明朝中后期逐渐偏重军务。明朝中期以后,设辽东、延绥、宣府、大同、宁夏、甘肃等巡抚,巡抚都加“提督军务”或“赞理军务”衔。督抚的设立说明了中央对地方的统辖权,也说明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中央更加重视边地军事防御。

(三)对外关系下关禁制度的演变

永乐时候,明朝对瓦剌和鞑靼采取军事打击和政治怀柔相结合的策略。永乐后,明朝军事实力削弱,不仅无力战胜瓦剌、鞑靼,而且屡受其军事威胁。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隆庆议和以后。此后不久贡赐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双方互市贸易极为繁荣,从而再一次确立了蒙古各部政权与中央政权的从属关系。在对外关系下,北部边防的关禁制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演变。关禁政策也在朝贡方面做了更严格的规定,如成化时规定“各夷朝贡,俱有年限,今非其时,尔等其谕以朝廷恩威,就彼宴遣回”③。规定了如有违反者,朝廷会记录在案,之后不准其再来朝贡。同时对朝贡的物品按等级划分造册登记。在禁物方面,明孝宗时期就有规定“不许将一应兵器并违禁铜铁等物,敢有违犯的,都拿来处以极刑”。不仅在金属方面,后来禁物扩展到生活方面,如食茶、箭竹、豆料等。在互市贸易方面,明确规定了时间、地点和价格,采取先官后民的做法保证边境安定。在境内人员出入境管理方面变得更加严格,“缘边军民往往潜出境外伐木捕兽,猝遇虏寇多被拘执考问虚实……是宜严立禁防”④。从上可以看出,明朝关禁的内容有所展,但目的仍然是适应边防的需要。隆庆和议以后,北方边境变得和平稳定,关禁管理的重心也转移到市场贸易管理。隆庆五年,宣府、大同、山西三镇互市贸易。但是在禁物方面的管理仍然比较严厉,“硝黄、钢铁皆禁”⑤。后期的关禁防范重心开始转移到辽东。

可见,关禁管理的严厉程度是与边关的紧张程度密切相关的。关禁制度作为边防体系的一部分,目的是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由于明朝的边防政策以守成为主,所以关禁制度对内主要是限制百姓与外界的交流,对外在于限制外藩来朝的人数,明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维方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关禁制度,造成了闭关锁国的不良局面[10]。

三、明朝中后期北部边防演变的社会影响

(一)防线内移,安全系数下降

明太祖制定的边防策略是在边境以外设立卫所,希望能提前发现敌情,并且把战场控制在边境外,这样就能减轻对境内百姓的影响和损失。成祖时,一方面为了削减军费减轻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为了缩短援军的行程节省时间,把境外的卫所大量撤销,在境内设边防重镇。这一做法有他的具体考量,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采取的折中办法,所面对的形式、采取的措施并不适应后来的统治者。成祖时的几次亲征已经基本荡平漠北势力,蒙古人不敢再觊觎中原,同时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扬大明国威。国内大搞政治经济建设,《永乐大典》应运而生,正是成祖的杰出的个人能力才造就了万邦来朝,永乐盛世的局面。所以在边防建设方面,既然不担心蒙古人入侵,自然可以收缩防线,筑墙防守。

但是在成祖之后,随着北方各部势力的此消彼长,加之国内有如王振这样的宦官搅乱政局,造成了明王朝的耻辱“土木之变”[11]。“土木之变”的发生与防线的内移有莫大的关系,自永乐放弃大宁以后,蒙古人趁机占领开平、东胜,步步紧逼内关,这时的京师相当于是边防重镇,境内百姓人人自危。这种筑墙防守,消极抵抗带来的只是被动挨打的局面。大同沦陷后,蒙古人进入关内,大肆劫掠,如入无人之境,北京告急。这就能看出防线内移使得安全系数下降。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就是北京为北方边防要冲,可以防御蒙古势力南下,所以北京城原本就离漠北的势力很近。边防线的内移就意味着京城防御的前移,安全性大大减少。

(二)增设军队,财政负担加重

天启元年四月“支大工银五万两发解山海关修筑城壕⑥”,从《明熹宗实录》可以看出。此时的北方边防形式几乎已到了月月告急的地步,因此明朝廷需要大量拨出经费招兵募员支援边防、修筑城池,还需要大量的制造火器,魏忠贤派遣到各处的监军还在消耗军队战斗力。据《春明梦余录》记载九边军队情况,明初“原额”各镇共计591 415 人,隆庆初年增至856 722 人⑦。可以看出,从明初至隆庆已经增加了近30 万的军队。这些军队需要军饷,需要粮食。而明中期以后,物价上涨,粮食价格被抬高,加之边地屯垦田地由于军官的大肆侵吞导致屯田荒芜。因此粮食要从关内运输,运费也是一大笔支出,这些都需要财政的支持,而实际上财政收入根本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因此,在崇祯年间由于军饷不足而导致了“宁远兵变”。

除了征兵要钱,筑墙也是另一项巨大的支出[12]。现代人们所看到的万里长城,大部分是明朝时修筑的。为了阻止蒙古势力南侵,修长城这项浩大繁琐的工程,自成化年间起,前前后后历经十几任皇帝前赴后继,经久不衰。由于长城是防御工程,所筑长城质量要过关,要坚固,要比以前的更高更厚,而且要有垛口、墩台,这些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巨大的财政支出。本来明政府在军费问题上已经焦头烂额,还要加上长城这一负担,无异于雪上加霜。这其中还不包括一些贪官从中拿好处,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引发明朝的财政危机。而且长城虽修,但却屡屡被蒙古人攻破,重新修复又需要财政拨款,如此往复实在难以为继。

(三)被动防御,丧失战略主动权

对内,由于常年的防御性战争,明朝政府后期的财政早已入不敷出。万历四十六年明朝与后金战事爆发,开征“辽饷”二百万两以来,万历四十七年又加派辽铜四百万两,万历四十八年加派辽铜五百万两,崇祯三年加派辽响六百六十万两。在此基础上,崇祯又加征了“剿饷”“练饷”以支援辽东。正是这一系列不合理的征税,使得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内忧加剧。崇祯时期一方面在“开源”,另一方面为了节流,听取了大臣建议,裁剪了全国驿站,导致李自成失业投军,巧合的是,最终也是因为欠饷,逼他走上了造反道路,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对外,明后期后金势力步步紧逼,外患严重,虽然一直在不停修建防御工事,但北部边防却总是被屡屡攻破,变得不堪一击。期间虽有如袁崇焕这样的能臣抵御过一阵,但其却被崇祯误杀。松锦大战后,崇祯帝的议和梦碎,“攘外必先安内”的措施没有坚决执行,加上吴三桂这样的大将叛变最终导致明朝的覆灭。“海禁”其中包含的仍然是“守备为本”的思想,明后期的北部边防大致都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不仅使明朝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明朝的覆灭,被动防御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也影响了今后中国的发展趋势[13]。

四、结语

边防问题历来是国家军备的重点问题,对待边防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决定着中国历史未来的走向,明代后期的“海禁”政策导致与西方世界的发展脱轨,使中国错失了进步的良机。总的来说,在边疆危机的突出、社会矛盾的激化下,明朝中后期北部边防的演变虽扩大了防御形态、完善了九边制度,但转攻为守的政策以及守备为本的海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良影响,削弱了明朝的边防实力、阻碍了明朝的发展。

注释:

①余同元.明代九边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

②吴晗.朱元璋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③方致远.明宪宗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④方致远.明宪宗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⑤张明林.帝国斜阳:明穆宗隆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2.

⑥张明林.末日乱象: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卫所边防
守卫边防的“帕米尔雄鹰”
金鸡山上守边防
清代卫所裁并概述
走边防
清代东南四省卫所裁撤研究
一线路与四边卫:清初湘黔两省的驿务纠纷
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
小述《秦边纪略》中“小河套”
明代土家族地区羁縻卫所研究
歌颂老边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