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颖
(合肥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1]。伴随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2023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58 万人,加上后疫情时代社会岗位需求因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急速变化,应用型人才面临复杂严峻的就业环境。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高校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2]劳动教育作为打通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重要渠道,面向新时代,应用型高校要以劳动教育为就业困境的突破点,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大学生真正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在劳动实践中树立正确择业就业观念,丰富就业知识,提升就业技能,激发创新创造能力,更好地适应市场新业态产生的人才新需求。
近年来,从党中央到地方政府、社会、高校,都将毕业生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作任务,通过出台稳就业政策文件、线上线下拓就业渠道、访企拓岗促就业帮扶等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然而,不少毕业生仍存在“慢就业”“懒就业”“缓就业”等消极就业观念,与其未树立正确就业观、就业技能掌握不足和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旗帜鲜明强化劳动教育在应用型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地位已经刻不 容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干兴邦”“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要在学生中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局限在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发挥劳动的独特育人功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一方面,使学生领悟劳动对个人的意义,在参与直接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的正向情感和深层次的认同,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树立以辛勤和诚实劳动为导向的价值观,为其成长成才和就业择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领悟劳动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好青年,勇于扛起时代责任,主动立足国家需求、服务社会发展,激发学生到基层一线发光发热、奉献青春的决心[3],以此修正个人片面追求高薪、工作体面等不良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劳动教育是联结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桥梁,而就业的本质是劳动,通过社会劳动实践使毕业生与社会产生深层次联系。劳动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域开展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实践,走出人工智能带来的“幻象”,面对“实事”去“求是”[4],提高动手能力。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为毕业求职、独立生活奠定基础;生产劳动实践通过专业实习等方式,使学生在投身一线生产劳动过程中直面感受市场行业新业态、新变化,学习专业知识、丰富知识储备,了解自身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差距,丰富职业技能,提高岗位胜任力,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服务性劳动实践通过志愿活动等,激发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同时满足社会价值的需求,为日后实现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
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是劳动教育的高阶目标。创新性劳动能力是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的关键要素。学生将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创造精神融入具体劳动实践过程中,从而在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同时,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不少高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有机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积极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赴科技公司开展生产实践、参与新技术研发等机会,激发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积极性,在复合型、创造性劳动过程中培养创新性思维,形成科学态度,充实专业技能,从而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助力学生创造有价值的物化成果。
不少应用型高校没有注重发挥劳动教育的多元价值,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片面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开展劳动教育评价只注重结果的考核,轻视过程的开展。如多数实践类课程考核以学生上交的纸质总结材料为依据,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付出的辛苦劳动考虑较少。[5]另一方面,片面将劳动教育和体力劳作画上等号,以组织打扫教学和生活场所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使得劳动教育趋于形式化、边缘化,不利于形成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甚至滋生出逃避劳动的负面情绪,从而促使其养成不想承担繁重工作、不愿在平凡岗位工作的错误就业观念。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关键所在。当前,多数应用型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内容较为陈旧,形式趋于单一,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未真正将劳动教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作用发挥不明显,造成了劳动教育与实践本身脱离、人才培养成果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背离,难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究其原因在于劳动教育如何引领就业创业教育发展,未被纳入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或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但还不够细致,可操作性不强,加上保障机制也未健全,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引领就业创业教育的实际成效。
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脱节的通病,主要原因在于劳动教育实践场域拓展的力度还不够大,一方面,校内科研实验室、产学研实践基地并未对全体学生开放,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实验场域的机会较少;另一方面,未充分利用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相关校外资源[6],使得学生开展复合型、创造性劳动次数不多,不利于提高劳动技能、激发创造兴趣、提升就业创业创造能力。
专业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多数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师资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数量严重不足,课程多由本校辅导员或校内其他教师暂时兼任,授课教师普遍缺乏丰富的创业经验,出现“教”与“学”之间的断层现象。尽管部分高校会聘请成功企业家等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但校外兼职教师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流失人才等问题,无法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
鼓励大学生参与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是高校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应用型高校要坚持以弘扬劳动精神为核心,以聚焦劳动新业态为重点,以丰富劳动实践为根本,促进学生端正就业观念、丰富就业技能、激发创造活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创新性的新型劳动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身力量。
应用型高校开展就业工作首先要摒弃唯就业去向落实率、考研率等指标的观念桎梏,坚持弘扬劳动精神,明确就业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一是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以持续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围绕新时代劳动精神,促进各学科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注重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以深入宣传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论述为纲领,加大宣传力度,根植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的观念,深化大学生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深层次认同。二是丰富劳动精神宣传方式,牢固树立处处皆是教育场所的理念,大力建设“数字化校园”,鼓励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通过“两微一端”、抖音等新型传播载体,与时俱进地组织开展专题宣传教育,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宣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7]三是凝练劳动精神内涵价值,着重挖掘体现新时代劳动精神的鲜活劳模、大国工匠,既要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也要加强对教师、专职辅导员、管理人员等群体宣传新时代劳动育人观,共同营造全校上下创先争优、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全球新经济新业态的涌现和社会岗位需求的变化,应用型高校必须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将劳动新业态对标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努力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角色转变,更好地贴近市场需求。一方面,要根据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围绕行业变革、对标产业变量,动态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大力扶持顺应科技时代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专业,如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专业,及时调整或取消部分不适应市场变化、就业质量不佳的专业,同时注重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勇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专业,鼓励实施渗透式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8]另一方面,要强化“专职化”教师建设、选聘“社会型”兼职教师、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9],培育打造一支兼具劳动教育和就业教育双重经验的优秀教学团队,积极鼓励教师赴国外(境外)、社会、大型企业开展联合培训、挂职锻炼、校企合作等,加大对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力度,使教师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深刻感知劳动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新变化,从而将累积的多元化劳动经验转化为日常教育教学的鲜活内容,使学生在“接地气”的劳动课堂中接受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教 育[10],汲取社会经验,早日成长为市场新业态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不论是劳动教育还是就业教育,应用型高校都要突出实践性这一根本属性。以美国深泉学院为例,该校自建校以来始终坚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学习和生活场所,广泛实施融合教育、分工开展真实劳动,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11]一是充分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设置等特点,加强专业实践的普适性和经常性,如多形式组织开展专业实验实训、工学结合、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检验专业知识、运用专业能力的同时,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职业指向性和社会适应度,更好地认识职业分工,树立职业意识,孵育创业品质,实现学生与专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从而规避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等问题的产生。二是坚持开门办劳动教育的理念,加大与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力度,利用校外企业的实践基地和平台资源,将教学实践场所拓展至校外,并成立劳动教育联盟,发挥政府、学校、社会多方协同的育人合力,主动立足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学生体验新科技的劳动实践新形态创造更多机会,从而提高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坚持以“做”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注重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12],通过建立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创业园区、创业示范基地以及开放共享校内科研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项目等,让学生在创造性劳动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创造思维,提高实践成果的转化能力,更能吸引部分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研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