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2022-04-07 00:07朱志勇
关键词:背景防控思政

张 夏,杨 建,朱志勇

(安徽工业大学 冶金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大学生安全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讲话指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1]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头等大事。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并将每年的4月15日定为“国家安全教育日”,揭开了安全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新篇章。

一、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研究背景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突发,带来全社会的应急反应,高校在疫情防控整体战阻击战中提高站位,精细施策,扎实作为。高校学生在疫情防控的现实处境中笃定躬行,充分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青年担当和青春风采。“停课不停学,服务不断线”的网上教学生活模式迅速铺开。“线上学习”和“云端交流”的“新媒体范式”教育教学实践方兴未艾。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强调安全、守住安全成为新媒体范式教育教学的基本共识。传统意义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迫切需要与新媒体范式下的安全教育相结合。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成为一种必要且必需的方式。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显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重要。安全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意义的保证,更是一种精神价值的追求。构筑总体国家安全观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程意义和育人意义不断显现。在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安全知识的掌握的双重维度上,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存在缺乏主体安全意识,心理素质薄弱,安全教育主体责任界定不清,教育形式和教育内涵单一,系统性安全教育力量整合不足,创新安全教育发挥长效作用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二、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一)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宽广,其思想日益复杂多元

新媒体环境下,个性主义与自由主义大行其道,信息碎片化和知识娱乐化野蛮生长。对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主观解读和个体认知,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善于接纳新事物,乐于接受新思想,勇于尝试新行为,这种先天的“群体优势”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成为一种后天的“个体包袱”。大学生对事物本质的判断和洞悉能力较弱、理性辨别分析能力欠佳和社会阅历不足等,如果缺乏对疫情公共危机事件的科学整体分析和客观理性思考,极易受到带有主观煽动性、隐秘错误性舆情观点的诱导和影响[2]。对此,如不能作出及时有效的干预和引导,或将衍生出“疫情次生灾害”。

(二)大学生社会参与及其网络发声意识强烈

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强烈,这既是一种担当精神的体现也是一种主体意识的自觉。社会参与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必须受到法律和道德约束,必须受到理性的指引。社会参与主体意识既要合理保护,更要科学引导。这是因为主体意识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具有相当意义的能动作用。大学生群体以网络作为重要的日常生活工具,这种工具不仅是一种现实发展需要,更是一种精神生活依赖。他们成长在互联网信息化的浪潮之中,习惯于以网络形态进行思想输入和输出,并以这种形式实现社会参与。然而网络言行天生具有主观性、隐匿性、鼓动性、扩散性等特征,与疫情防控的科学性、严肃性、群体性、及时性等特征交融,在纷繁复杂、变化迅疾的防疫形势下,大学生在对疫情下社会现象的关注和讨论过程中,容易被一些主观偏激、别有用心的不良言论所利用,造成虚假信息以讹传讹并在网络空间持续蔓延,容易导致社会面的认知混乱,给社会整体安全与和谐稳定造成危害。

(三)网络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之间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的主渠道

信息技术为科学精准开展疫情防控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疫情防控言论表达、思想统一带来了挑战。各种信息化平台的主观甚至带有明显偏激的言论充斥其中,极易诱导大学生的言行。“00后”大学生在宽松优越的环境成长,个性自我的群体特质,在网络的渲染和加持下,面对疫情防控特定特殊的现实背景,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问题愈发明显。

三、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疫情防控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既要考虑疫情防控本身,更要考虑其给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变量”和“增量”。现实疫情变化与网络舆情变化有深度关联。疫情防控绝不仅是对“病毒”的防范,更应该是思想的把握。由于疫情防控的现实需要,高校校园实行封闭管理,大学生出入校园行动受限,导致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需要更多关怀,抖音、贴吧、论坛甚至官方平台客户端等网络舆情比较活跃。思政工作者的存在意义和现实价值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在大众焦虑浮躁的心态背后,迫切需要进行一场群体的自我反思。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在哪里、层次有多深、境界有多高、诉求有多少,是思政工作最基础的出发点和最本质的落脚点。

检验和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效果,既要在实践维度进行考量,更要在思想领域进行深化。过场式、作秀式、颂歌式、炫酷式等流行新媒体思政模式,逐渐由幕后转向台前,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不断受其滋扰和侵蚀。面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思想的多变性、可塑性、互动性等特征,必须在深刻把握动态变化的时代特征的基本规律之上,时刻了解他们在关注什么、思考什么、实践什么、追求什么。自觉地、有深度地、有针对性地贴近青年大学生实际,进行刚柔并济、润物无声、自由平等的引导教化。同时,要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肯定其主创精神,关照其主观情绪,理解其主观行为。应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宽严结合,坚持系统教育,坚持全员合力,坚持举一反三,坚持实事求是。

面对疫情背景下的舆情考验,提高网络舆情理性引导的能力和处置水平,不仅对高校提出急切挑战,而且对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疫情下舆情的特殊性,如何在政治上加强主流引领,在思想上加强理性引导,在行动上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引导的主动权紧紧把握在手中,是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

四、疫情防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传统安全教育,深化网络思政育人

传统安全教育在内容上更注重强调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更凸显生命和物质的价值。这种安全教育的理念已经在形式认识和行为模式上深入人心。然而在疫情防控和信息化网络新媒体的双重背景下,传统安全教育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好加强和更新。在内容上,必须自觉加入非传统要素,让网络化、信息化、个性化、精神化、主体化等因子高度融入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之中,让网络思政的内蕴力和外化力不断彰显,形成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的行动自觉,充分发挥出网络思政效能。针对疫情,要做好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医学防护教育,更要做好精神教育、纪律教育和爱国教育。要充分运用网络,畅通网络思政渠道,把好网络阵地。重点聚焦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宣传弘扬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及由此凝结而成的抗疫精神,运用身边的鲜活案例,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融于安全教育的内核,不断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由知识传授转向行为自觉。在网络思政育人的模式加持下,传统安全教育进一步得到巩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价值和育人效能将持续加强。

(二)充分发挥大学生安全教育主体价值

大学生既是安全教育的受众,也是其主体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其本质是在疫情背景下做好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与培养。在疫情背景下,遵循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本要求,拓展好传统安全教育的基本内涵,将互联网要素紧密地融于其中,让大学生自己成为安全教育的宣讲者、传播者、实践者、体验者和受益者,让安全教育在大学生之间相互认同,朋辈促进,届次传承。

(三)聚集安全教育内在合力,形成安全教育与效果反馈的良性循环

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不仅仅是一项“活动”,而是高校大学生健康学习生活和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兜底性工程。大学生的安全既需要教育来引导实现,也需要合力来保障。单纯依靠辅导员、班主任、后勤及学工系统工作人员是肯定不够的。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网络思政育人的现实语境下,在疫情防控和网络安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在“三全育人”理念的贯彻落实下,形成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在合力,真正实现人人关心大学生安全教育,人人投身大学生安全教育,人人思考大学生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安全教育既有量化的显性的执行标准,又有客观的效果反馈和评价体系,同时还有隐性潜在的沟通完善机制,真正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良性循环。

五、结语

守住“安全底线”,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第一共识,确保“安全稳定”成为国家社会家庭的第一关切。明晰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实困境,找准其改进路径,完善其对策措施,让大学生安全教育切实发挥出作用。

猜你喜欢
背景防控思政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