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舒,张帧帧,郑改焕,赵瑞秋,杨 勇,许红梅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重庆 400013)
我院小儿传染病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儿科系专业课程,其开设历史悠久,是中国最早的四大儿科专业之一,具有优秀的教学传统、雄厚的教学师资力量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但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该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已逐渐凸显,无法适应创新性、前沿性、科学性、交互性等一流课程建设的要求。既往单一的线下传统授课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课时数少,教学内容多,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参与度低,学习兴趣难以维持;理论知识学习相对枯燥,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迁移以及对临床问题的主动思考[1]。基于以上问题,本教学团队打破传统教学思路,尝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力求突破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并通过BOPPPS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入,实现真正“以学为中心”,完成对课程高阶性、创新性的挑战。
BOPPPS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强调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体验,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反馈,灵活调整教学进程,做到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主导,而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2-3]。该教学模式由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教学(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6 个环节构成[4],形成以参与式学习为核心的闭环式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5-6]。
以“水痘”这一章节为例,探讨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BOPPPS课程设计的应用。该课程单元的设计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定、课程内容及手段设计、教学评价设计4个步骤。
小儿传染病学是针对五年制儿科本科生在第四学年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在我院为双语教学课程。此阶段学生已进入感官系统整合课程的学习,总体上具备较好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在面对临床知识的学习时,一方面学生充满好奇,学习兴趣浓厚,但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还较欠缺。学生具备一定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但英语应用能力,如听、说以及英文文献检索能力不强,需要通过课堂面授及线上提供英语视频资料、参考文献培养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学生普遍反映该学期逐渐向临床过渡,课程增多,学业繁重,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差异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投入不尽相同。
针对以上学情,对于“水痘”章节,制订的教学目标包括:(1)知识目标:能准确辨认水痘不同形态的皮疹,并能说明其特点;能区分水痘皮疹与其他皮疹,能列举其与手足口皮疹的鉴别要点;能分析具体临床病例,做出合理分析、诊断。(2)能力目标:通过归纳水痘皮疹的特点以及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点培养临床思维能力;通过科普短文撰写,学会用所学知识进行健康宣教,培养解决临床问题能力;掌握英语关键词汇,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通过参考资料、网络资源进行延伸学习,增强自学能力;通过拓展阅读参考文献,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3)素养目标:通过对水痘流行特点的学习,培养防控传染病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医学人文关怀教育,培养对患儿的同理心,学做一名“有温度”的儿科医生。
该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其中病原学、流行病学将通过提前网上发布两段教学视频及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线自学,课堂讲授主要针对难点(发病机制)以及重点(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部分进行精讲、细讲。课后进行后测及教学评价、反馈。具体教学内容及手段设计见表1。
表1 “水痘”教学内容及手段设计
(1)课前设计。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课前预习和学习目标。提前2周发布教学视频,引导学生在线自学水痘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点。从学生角度出发,在线上发布本单元学习目标。同时由于该章节为双语教学,在鼓励学生应用专业英语交流、学习的同时又要保证教学质量。基于以上考虑,教师提前两周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发布英语教学动画以及专业英语词汇列表,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2)课堂设计。课堂上为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采用BOPPPS教学模式,以学生分享亲身患病经历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前测评估学生课前自学效果,承上启下。结合微视频、典型病例图片、临床案例以及随堂测试完成参与式教学,也就是对重、难点内容的讲授。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巩固课堂讲授的内容。具体6个模块的设计如下。
导入:通过设问,邀请学生主动分享“水痘”患病经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首先从病人角度出发思考疾病的诊治流程是否合理。
目标:课堂上利用板书书写单元学习目标,清晰明确,让学生明白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前测:依托雨课堂教学平台在线上向学生发布随堂测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答题。教师通过前测了解学生课前自学效果,即对水痘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点的掌握情况。
参与式教学:通过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保持学生学习兴趣,避免注意力分散,利用板书、提问、微视频播放、临床病例引入、随堂测试等手段完成主要模块的参与式教学。首先通过视频动画再结合板书,与学生一起厘清水痘发病机制并抓住重点———第二次病毒血症。再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推理间歇性病毒血症的临床意义,最终能够阐述皮疹分批分期出现的特点。临床表现部分,利用多媒体幻灯结合影音资料、大量典型病例图片、临床案例帮助学生构建临床思维。对重点“皮疹动态演变过程”和“归纳总结水痘皮疹的临床特点”,针对性进行随堂小测试,做到及时互动与有效反馈,加强学生对水痘典型临床表现的记忆。诊断及鉴别诊断部分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通过3个病例的导入,让学生学会从症状入手,抓住几种出疹性疾病的共性与鉴别要点,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后测:该环节在课后线上完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发布5道在线测试题,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第二部分为通过组内讨论,录制水痘健康宣教微视频或撰写科普短文完成知识拓展,同时激发学生对传染病防控的社会责任感,知晓传染病重在预防。
总结: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归纳总结本堂课重点,回顾及梳理重要知识点,加强记忆,巩固学习效果,评估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3)课后设计。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单元测试、调查问卷,定期与学生进行课后讨论、答疑,从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课程的评价3个维度进行学习评价与教学反馈。
2.4.1 课程考核评价 本课程结合教学目标,采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通过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避免了单一期末考试无法全面覆盖学生综合能力评估的弊端。课程改革之后成效显著,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闭卷测试中,在试题总体难度略有增加的情况下,高分段(>85分)学生人数占比由前一学期的8.2%上升至20.8%。
2.4.2 课程设计评价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平台反馈、学校教评反馈3个方面进行评价。在课程结束后发放208份问卷,收回196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94%。问卷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对基于混合式教学的BOPPPS课程设计接受度高,对课程整体满意度为94%,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为92%(见表2)。
表2 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评价占比(%)
平台反馈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上增加师生互动使大课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增加线上学习资源非常人性化,有利于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其中有18名学生还强烈建议在其他课程中也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及加强形成性评价。有6名学生认为后测部分尤其综述、读书报告的撰写类题目难度偏大,耗时较多,增加了学习负担。团队教师在学校教评中平均得分92.38分,高于学院平均水平(90.91分)。
教育部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7]。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常态化迫使医学教师不断思考与探索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如何提升自身教学能力。通过对小儿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总结了结合该课程特点的实践经验。
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出生于互联网时代,他们乐于接受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本课程借助雨课堂、超星学习通发挥互联网教学平台优势,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课前让学生利用弹性化在线自学,激发其主动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线下课堂,课后又可以利用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进行知识拓展,通过讨论、答疑、完成线上课后作业等形式进行拓展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方面得到更多锻炼与提升。
以目标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新儿科人才,该教学理念的贯彻加速推动了本课程内容及课程设计的更新。为了达到一流课程建设对“两性一度”的要求,课程中需要拓展更多前沿新知、丰富临床实践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对课程学习目标、各单元学习目标修订的同时,也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明显感到仅通过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实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线上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空间、形式的局限性,让教师有更多发挥的空间。
传统教学模式的突出问题在于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师生互动少。本课程线下授课部分采用BOPPPS的闭环式教学设计,其显著的优势在于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目标更易达成、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显著提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尝试逐渐将课堂交由学生主导,教师作为引导者,及时、有效反馈,让宝贵的课堂时间充分利用,完成知识点的内化与迁移。
(1)加强混合式教学的师资培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教师需要灵活应用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MOOC等网络教学资源来完成线上教学。其次,线上教学活动增多,教师需要与学生及时反馈、答疑,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间明显增多,因此教研室亟待培养一批年轻、优秀、对教学充满激情的教师及助教,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及设计,优化教学模式。(2)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师应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不断积累病例图片、案例资料,不断丰富、更新教学资源库。(3)优化形成性评价系统。目前该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使用方法欠灵活,尤其线上教学的过程性评价部分往往以学生的线上签到、测试题的完成作为统一评价标准,缺乏个性化、自主性及多样性。因此合理设计课程评价方式,每个课程单元应根据教学目标制订形成性评价指标,提前线上发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