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王 磊,王 胜,邱瑛琦,贺艳杰,涂三芳,李玉华
(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282)
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施以及民众对健康保障和医生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需要我们培养出既有专业造诣,又有人文情怀的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医生。如何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先进文化体系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培育精湛医术、坚守理想、担当使命、仁心博爱的医者是当前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大纲中,血液病学是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医学基础知识框架和思维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临床内科的重要分支,血液科主要收治病种为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多种血液良恶性疾病。据统计,2015年,全国新增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163 500人,新增白血病和淋巴瘤死亡人数105 500人,且新发和死亡病例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血液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治愈率低及需终身治疗等特征,给民众健康造成巨大威胁[2]。血液科医生需具备扎实的全科医学知识和血液科专科知识,能全面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诊治。基于这种情况,培养出德艺双馨的新时代医学人才是我们医学教学的总目标。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并指出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将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要求。
在目前的医学生培养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以思政课程的方式开设于大一和大二两学年。在授课内容上以思政教材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主体,授课方式上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主导,因内容抽象晦涩且以理论灌输为主,导致学生在吸纳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这种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往往不能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医学专业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属于思政专业教师或辅导员的职责,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往往出现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国内许多高校积极探索将医学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方式,努力实现思政教育从“干巴巴的说教”到“热乎乎的教学”的转变,如胡阳教学团队以及徐胜团队,通过将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的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在医学生的思政教育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的医学思政研究在基础医学领域较为丰富,在临床医学尤其是血液病学课程思政方面尚缺乏科学的研究以及可供参考的思政教学路径[3-4]。
高等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本科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得专业能力的关键时期,更是培育学生良好品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黄金时期[5]。高校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第一步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要有机融合,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培养出既有精湛医术,又有高尚品格的医学人才。
3.2.1 打造师资团队 临床医学属于生命科学领域的金字塔学科,其专业知识繁多,且临床医生医疗和科研工作压力大,在有限的工作和教学时间内,临床教师往往注重于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而易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首先需要通过教师培训、讲座等形式,让临床教师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并认识到其重要性,使其改变教学理念,重视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并且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技巧。其次要优化奖惩机制,把思政教育工作与临床医生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等结合,对临床教师做出综合评价。
3.2.2 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方向和方针政策教育、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教育、专业伦理和道德法治教育、科学精神和职业发展教育、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教育、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教育、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教育等[6]。在思政教学方式上实现多元化,如通过实践模拟,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邀请造血干细胞无偿捐献者举办课堂讲座,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做好课程思政教育。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本课题组经过反复推敲和挖掘思政元素,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制定了血液病学课程思政可供参考的指南,具体见表1。
表1 血液病学课程思政融入指南(部分章节)
3.3.1 优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要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画好课程思政同心圆。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出现期末考试“一纸定终身”的现象[7],在这一评价体系下,高校教师侧重于传授专业知识和应试技巧,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8]。因此,需要改进原有单一片面的教师教学评价标准。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教学督导评价3方面对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分,并将思政教学指标如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和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纳入评价体系,做到思政教学评价细化、量化和规范化,并形成“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再反馈—再改进”的闭环。
3.3.2 完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青年强,则国强。在如今的社会竞争较大的压力下,部分学生专注于专业技能的提升,以期在未来的职业上获得“成功”,而忽视了自身德育修养。高校教师引领学生在专业上成才、精神上成人的过程中,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学生考核标准是一条重要途径。对学生期末总成绩的评定不应只是单纯一张试卷的分数,本团队通过理论考试、实践能力、课堂表现、专业课思政教育主观题考核、演讲与个人能力展示、临床教师和患者对学生的评价等多个维度,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给每位学生一个综合性评分,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多方面的验证[9]。
人才,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核心动力,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医学人才培养,更是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千家万户。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以公立医院医护团队为主体的抗疫力量,不畏生死、逆行而上,勇当人民健康的“保护伞”。疫情的考验,更是体现了培育既有专业造诣,又有使命担当的医学人才的重要性。本研究团队在医学本科生血液病学教学中通过一个中心:立德树人;两个基本点:师资团队、课程体系;双元评价标准:教师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果,尝试回答了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课题组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创新性地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血液病学专业知识教育协同发展的新教学路径,并将思政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做到具体化、细分化,为培育具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医者精神的新时代祖国医学人才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