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庆红
摘 要:该文介绍了潜山市水稻“一种两收”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进筛选主导品种、温控大棚育秧、优化温光资源利用、创新栽培方式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潜山市水稻“一种两收”技术发展,促进稻农增产增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一种两收”;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6-0050-03
水稻“一种两收”即种1茬、收2季,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的腋芽,经过必要的肥水管理,促使休眠腋芽出苗,进而抽穗成熟,再收获一季稻谷。早在17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开始利用这一原理作为水稻灾后补救措施。近年来,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加大科研力度,提升了技术内涵,重点在于“收”,促进稻谷多收、稻农增收。
潜山市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腹地,长江北岸,与桐城、怀宁、太湖、岳西、舒城等县(市)交界。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4℃,降雨量1380mm,无霜期242d。境内地形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区、丘陵、圩畈并存。耕地2.9万hm2,6个山区乡镇0.6万hm2,以单季稻种植为主;8个丘陵、圩畈区乡镇2.3万hm2,属于双季稻北缘种植区,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随着耕地流转,种粮大户承包,规模扩大,受季节、劳动力缺乏、用工难、用工贵、粮价偏低等因素综合影响,水稻生产基本都是一熟制。近年来,潜山市为了稳产保供,全面完成粮食生产3.6万hm2、产量23万t的目标任务,大力推广水稻“一种两收”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发展现状
1.1 试验示范阶段 潜山市黄泥镇、黄铺镇从2014年开始试种再生稻,面积约为30hm2,到2019年全市水稻“一种两收”面积一直徘徊在100hm2。主要品种为准两优608,头季稻平均产量8250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3000kg/hm2,全年平均产量11250kg/hm2,较单季稻增产2250kg/hm2,提高效益6000元/hm2。准两优608作“一种两收”栽培,能够稳产高产,但米质较差,不受粮食加工企业欢迎,出现了卖粮难的问题,只能等国库收购。
1.2 大面积推广阶段 2020年3月,潜山市出台农业促进政策,水稻“一种两收”等同于双季稻栽培,给予两季稻谷补贴。另外对种子、育秧和机插等环节再补贴1500元/hm2。在利好政策引领下,水稻“一种两收”面积达到1400hm2,但是品种杂乱,均为农民自主选购。由于受天气影响,头季稻平均产量8700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1800kg/hm2,全年平均产量10500kg/hm2,稻米品质有所提升,较单季稻增产1500kg/hm2,提高效益2250元/hm2。2021年,潜山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每hm2补贴再提高50元,水稻“一种两收”面积达到2000hm2,主要品种有Y两优911、荃优822、深两优136、徽两优丝苗,全市头季稻平均产量达到9150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3300kg/hm2,全年平均产量12450kg/hm2,稻米品质进一步提升,较单季稻增产3000kg/hm2,提高效益9000元/hm2。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潜山市山区丘陵地区梯田多,水源紧张,畈区地势低洼,易涝。田块面积小,不规则,沟渠不连,排灌不畅,致使水稻“一种两收”头季稻机收时压桩严重,损失50%以上。“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高标农田不足0.7万hm2,集中在少数乡镇、少数村组、少数大户手里,制约了水稻“一种两收”高质量发展。
2.2 天气多变异常 潜山市种植单季稻,光热资源充裕,但种植双季稻,光热资源稍显不足。3、4月份播种可能遭遇“倒春寒”,8月份收割头季稻时可能出现持续阴雨、寡照天气,2020年就是例证。另外,降雨也不均衡。天气异常年份影响了水稻“一种两收”正常生产。
2.3 无专用品种,用种量不足 当前,水稻“一种两收”缺乏专用品种,潜山市还没有系统开展当家品种品比试验和筛选工作。稻农购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主要由种子供应商和经销商宣传推荐。因3月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较低,播种育秧易出现烂种、烂芽和死苗,成苗率低,许多农户用种22.5kg/hm2,用种量严重不足。
2.4 育插秧环节机械化程度低 水稻秧苗栽培方式多样化,50%手工移栽,30%机插,20%直播及零星抛秧。大面积的手工移栽造成密度较低,亩穴数少,基本苗严重不足;直播田一般要到4月10日左右才能播种,不仅除草难度大,还推迟头季稻收获期,再生季不能安全齐穗,产量不高。
2.5 留桩合适高度缺乏研究 不同的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有明显的影响。目前,潜山市通常的做法是头季稻收割留桩30~40cm,8月20日之前收割,留桩稍矮一点,利用倒2、倒3叶节休眠芽成穗,通过培育大穗途径实现高产;8月20日之后收割,留桩稍高一点,以倒1、倒2叶节休眠芽成穗,通过增加有效穗数途径获得高产。但同一水稻品种在同一时间段收割,不同的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大小没有具体试验数据,不同的水稻品种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也没有具体的试验数据。
2.6 关键技术到位率不高
2.6.1 肥水管理不當 主要表现为施肥量、氮磷钾营养元素配方、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等不合理,导致出现旺长或早衰现象,特别对头季稻穗肥、再生季催芽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头季稻烤田不及时、不彻底,无效分蘖增多,恶化田间生态环境;再生稻穗期一直灌深水,严重影响根系活力。
2.6.2 病虫害防治不力 由于稻农没有把握防治适期,没有选准对路农药,致使二化螟、灰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等内源性病虫害严重发生,直接影响了稻米产量和品质。
2.6.3 茬口安排不准 部分农户习惯在3月底至4月上旬开始播种,8月下旬至9月初收割第一季,再生季产量很低或绝收,平均产量在1800kg/hm2以下。
2.7 产业化水平较低 潜山市年产再生稻2000t,但品种杂乱,面积分散。除少数农户自发加工销售外,至今还没有粮食企业专门收购、贮存、加工、销售,开展品牌化经营。再生稻用肥少,不打药,口味佳,属于优质的绿色农产品,但优质不优价,一、二、三产业融合不畅。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潜山市加快高标准农田和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进度,从2020年开始在粮食大县奖励资金、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等强农惠农资金中切块,支持稻农发展水稻“一种两收”。2020年补贴标准为1500元/hm2,2021年增加到2250元/hm2,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建议将补贴标准提高到3000元/hm2,年前制定激励政策,年初出台文件,注重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样更有利于农民早准备、早安排,因地制宜,选择交通便利、排灌顺畅的平整大田,规模化发展水稻“一种两收”生产。
3.2 引进筛选主导品种 市、乡镇2级要建立试验田示范片,按照品种优选原则:头季稻稳产高产,品质好,地上部低节位密集,再生能力强,生育期135d左右,抗逆(头季稻苗期低温、穗期高温,再生季结实期低温)、抗病(纹枯病、稻瘟病)性强,引进一批优良品种,通过品比试验每年筛选3~5个主导品种。
3.3 采用温控大棚育秧 头季稻育秧因低温影响,烂种、烂芽极其严重。要鼓励有条件的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温控大棚育秧,彻底解决水稻“一种两收”季节紧张的难题。
3.4 优化温光资源利用 从潜山市多年实践看,水稻“一种两收”栽培要掌握4个“20”时间节点,即头季稻3月20日前播种,4月20日前栽插,8月20日前收割,确保再生季9月20日前安全齐穗,10月底之前收割完毕。
3.5 创新栽培方式 大力推广应用旱育秧、工厂化基质育秧、大棚温室育苗以及机插、抛秧技术,从根本上解决手工移栽造成大田密度稀、基本苗严重不足的问题。
3.6 强化技术指导和应用
3.6.1 落实工作责任制 以“包村联户”为抓手,在关键农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解决稻农在水稻“一种两收”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实行专家联系大户制度,保证每个规模种植主体都有专人负责。
3.6.2 科学运筹肥水 水稻“一种两收”在田约200d,科学运筹肥水是获得优质高产的基础。头季稻健康栽培模式下要实现9000kg/hm2的目标产量,中等肥力田块推荐施肥用量为:适当增施有机肥情况下,施氮肥(纯N)195~225kg/hm2,50%作基肥,20%作分蘖肥,30%作穗肥;磷肥(P2O5)60~75kg/hm2,全部作基肥;钾肥(K2O)195~225kg/hm2,40%作基肥,30%作分蘖肥,30%作穗肥。正确把握施用穗肥时机,进入圆秆后,主茎穗幼穗分化2期追施穗肥,施尿素、氯化钾各112.5kg/hm2,促进形成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头季稻齐穗后15d(收割前15d),施尿素150kg/hm2,促进水稻潜伏腋芽萌发;在头季稻机收后3d内结合灌水撒施尿素、氯化钾各150kg/hm2,争取每根稻桩腋芽萌发成穗2个以上。水浆管理要推广好气灌溉技术。当头季稻分蘖期茎蘖数接近270万/hm2时,一定要排水烤田,以田面开细裂缝为度。机收前10d排水晒田,以土壤硬实但不出现裂缝为宜。头季稻机收后当天或第2天傍晚灌“跑马水”,到次日上午自然落干,晴热天气防止“高温煮芽”;再生稻齐苗后,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其他阶段进行干湿交替灌溉,以湿润为主,直到成熟。
3.6.3 综合防治病虫害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选用抗虫、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头季稻重点做好纹枯病、稻瘟病、灰飞虱、稻蓟马、二化螟等内源性病虫害防治,同时做好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等两迁害虫防治;再生稻重点做好褐飞虱等病虫害防治,保护好叶鞘、叶片、茎秆不受病虫危害。防治纹枯病可以选用噻呋酰胺、肟菌·戊唑醇、苯甲·嘧菌酯、氟环唑、己唑醇等药剂;绿色防控区可以在春季栽插前,整田时打涝菌核,消灭菌源;也可以选用井·蜡芽、申嗪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防治稻瘟病可以选用三环唑、吡唑醚菌酯、稻瘟灵(富士一号)、肟菌·戊唑醇等药剂;绿色防控区可以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井·蜡芽、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等生物药剂。防治灰飞虱、褐飞虱和稻蓟马可以选用烯啶虫胺、吡蚜酮、啶虫脒、吡虫啉等高效药剂;绿色防控区要在每年3月份喷药消灭麦田及田边杂草上的虫源,有效降低灰飞虱等虫源基数;也可以选用苦参碱、球孢白僵菌等生物药剂。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可以选用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或四氯虫酰胺)+杀虫单(或甲维盐、BT)等复合剂;二化螟重发年份及防治不力田块,一定要立即选用毒死蜱、马拉硫磷、喹硫磷等速杀药剂补治,田间保持浅水层2~3d;绿色防控区可以采用冬翻灌深水灭蛹、种植香根草等措施,栽培避螟;也可以选用苏云金杆菌(BT)、甘蓝夜蛾核多角体病毒(NPV)、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多杀霉素、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
3.6.4 加强再生季穗期管理 再生稻根系活动能力较弱,吸收水分、养分较慢,容易出现早衰现象,抽穗不整齐,结实率较低,籽粒不饱满。针对这一特点,加强再生稻穗期管理尤为重要。再生稻破口开始抽穗7d左右,用0.2%磷酸二氢钾加30g/hm2“九二〇”叶面喷施,促进被压倒倒桩再生稻穗早抽早熟,提高整齐度和结实率,增加粒重,把好再生稻增产最后一个环节。
3.7 加强适宜留桩高度的研究 为明晰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必须加强开展头季稻收割不同留桩高度试验,从腋芽萌发、成穗率、有效穗数、穗粒结构、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品质、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2018年桐城市青草镇开展了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荃优丝苗头季8月10日收割,再生季10月25日收割。留桩高度越高,腋芽萌发时间越早,芽高峰期越早;茎蘖苗和有效穗随着留桩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每穗粒数以留桩高度25cm为最高,结实率以留桩高度45cm这最高,千粒重差异较小,都小于26g;留桩高度45cm产量最高,为3705kg/hm2;留桩高度25cm居中,为3465kg/hm2,留桩高度35cm最低,为2958kg/hm2;留桩高度45cm 2季产量为13267.5kg/hm2,经济效益最高,留桩高度25cm 2季产量13027.5kg/hm2,留桩高度35cm 2季产量12520.5kg/hm2,经济效益最低。说明荃优丝苗在8月上中旬收割,留桩高度45cm时,再生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最好。因此,潜山市目前通常做法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改进;不同的水稻品种特征特性不一样,分蘖能力、株高有差异,作再生稻栽培时,头季稻收割留桩合适高度也需加强研究。
3.8 加大再生稻米开发利用力度 再生稻生产省种、省工、省肥、省药、节水,投资少。再生稻米品质优,质量安全,食味性佳,顺应了我国农业供給侧结构调整和绿色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把水稻“一种两收”纳入专用品牌粮食发展项目,大力支持粮食加工企业按照“公司+农业经营主体”模式,发展订单生产,创建品牌,开拓市场,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提升再生稻米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文雄,陈鸿飞,张志兴,等.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与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4):392-401.
[2]张焰明,丁金海.水稻“一种两收”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7(24):26-27.
[3]陈基旺,帅泽宇,屠乃美.湖南再生稻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稻米,2018(5):68-72.
[4]江龙林.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9(06):34-35.
(责编:徐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