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利民
《周易》是古哲先贤“推天道以明人事”“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天人之学,深刻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其成书“人更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世历三古(上古、中古、近古)”,古往今来,上至王朝鼎革礼乐政教,下至升斗小民日用行藏,《周易》的影响无处不在。2022年6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性宗教团体发出《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为加深对宗教界开展崇俭戒奢教育活动意义的理解,本文拟从《周易》的节卦入手,共同探讨中华民族节俭意识的源头。
《周易》的节卦接在涣卦之后,涣卦是离散之义。《周易·序卦》说:“涣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离散不是长久之道,因此需要加以节制。把一件发散、外扩的物事重新聚合,这需要一定的外在力量,它便是“节”。
节卦下兑上坎,坎为水,兑为泽,是为“泽上有水”。泽的容量是固定的,少则聚积,多则流泻。《易经解义》中说:“犹水之在泽,盈则溢,而平则容,节之象也。”水满则溢,水平则容,因此要将水限制在“平”的程度,使之不满溢也不枯竭,无过犹不及,这就是节卦的基本内涵。下面从六爻依次来分析古哲对“节”的认识:
初九,时节未到,慎密不出。从涣散到回归,百废待兴之际,有许多东西都需要重建,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必须谨慎不失。初九爻说:“不出户庭,无咎。”初九位于下卦兑卦之始,兑卦象征少女,深居简出,注重形象。
同时,兑为口,《周易·系辞》中解释此爻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孔子认为,祸从口出,言语是祸乱的源头,君王说话不慎密则失信于臣,臣子说话不慎密则灾殃及身,隐秘的事情若不慎密则难以成功。所以由此爻可以悟到时机未到不妄作,以及谨言慎行的道理。
九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发展到九二爻,时机已经成熟,九二进入互震,震为行,为长男,这跟初九代表的少女不同,需要外出闯荡,建功立业。但此时九二这一长男遇到柔位,为六三所乘,向艰难屈首低头,当进而不进,当出不出,优柔寡断,错失良机,故说“失时极也”。错失了外出谋事创业的时机,会有凶险,故说“九二,不出门庭,凶”。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六三,不节之嗟,咎由自取。六三爻辞为:“不节若,则嗟若,无咎。”六三是下卦兑的上爻,兑为泽,为悦。六三居兑卦之上,有盈满则溢、过度喜悦之意。同时兑又为口,所以说“则磋若”,悲叹的样子。六三以阴爻居刚位,既不当位又不居中,行为失正,不能节制,会出现令人悲叹的后果。但如果明白这一道理,及时防患,就不会有太大过失。
同时,一旦后果已造成,要反省自己,而不能怨天尤人,《象传》说:“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六四,安节守份,思不出位。六四爻说:“安节,亨。”《象传》说:“安节之亨,承上道也。”六四在卦变时未动,卦变之后在互艮(六三、六四、九五)中,艮为止,所以“安节”。六四上承九五,与九五属于亲比关系,下与初九正应,上下关系融洽,又能顺承居中守正的九五,亦即“承上道也”。节者,就是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以使自己适位。六四以阴爻居柔位,当位适位,素位而行,随遇而安,自然亨通。
九五,甘节如饴,中正以通。九五爻是节卦之主。九五在卦变时,由泰卦九三上来,取得泰卦上卦坤的中位。坤为土,依《尚书·洪范》所言,“土爱稼穑”,而“稼(种植谷物,泛指农业劳动)穑(收割谷物)作甘”,所以九五是“甘节”。九五由下卦上来而取得尊位,是“往有尚”。九五以阳爻居君位,即“当位以节”,又居中守正,德位相称,顺乎天而应乎人,九五之节,王道兴矣,故而“中正以通”。
上六,苦节贞凶,物极必反。上六处于上卦坎中,坎为险,为苦难,所以上六之节为“苦节”。孔颖达疏:“节须得中。为节过苦,伤于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复正。故曰‘苦节不可贞也’。”节是一种态度或手段,而不是目的,为节而节,把节当作目的,未免陷于“苦节”。过度的节制难以持久,继续坚持将陷入险境,所以爻辞说“苦节,贞凶”。上六已到全卦终位,穷途末路,所以《象传》说:“苦节贞凶,其道穷也。”
节的本义为竹节,《说文解字》曰:“节,竹约也。”竹节凸起,有缠束之状,因而可以引申为节制、节俭、约束等义。“节”“俭”“约”基本同义。《周易·节卦》彖曰:“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空心竹子长一段会形成一个节,有利于增加竹子的强度,更好地生长;夏天热到了一定程度和时间天气会转凉,冬天也不会无节制地一直冷下去,天地因为节制,寒来暑往,才有井然有序的四季。人类社会生活也一样,当效法自然,建章立制,有所节制,才不会劳民伤财。“节”本是自然界中的现象,通过人们的观察、思考和实践,逐渐变为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道理甚至原则。
知节守节,行有所止。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凡事有度,这缘于深沉的忧患意识。《周易·杂卦》说:“节,止也。”古人说,势不可用尽,福不可享尽,话不可说尽,避免行事过度陷入亢龙有悔、势尽反败的困境。《管子》提出“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否则居家就会难免饥寒,治国就会面临危险。唐代贤相陆贽也强调“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清代的《格言联璧》则认为:“言语知节,则愆尤少。举动知节,则悔吝少。爱慕知节,则营求少。欢乐知节,则祸败少。饮食知节,则疾病少。”言行举止,饮食起居,凡事都要知道有所节制,这些看似寻常小事,细枝末节,微不足道,但其中的学问不可小觑。
“节”不只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生活态度,更是极具远见深识的大智慧。各宗教的教理教义均倡导崇俭戒奢,佛经说“节俭用财物,彼得出欲慧”;《道德经》说“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古兰经》说“你不要挥霍;挥霍者确是恶魔的朋友”;《圣经》说“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的”。在“利”与“义”激烈碰撞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宗教界要时时检视信仰的初衷本怀,不迷失方向,不随波逐流,保持一份独特的清醒,这对于宗教的健康传承,助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建章立制,节以数度。卦象曰:“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程颐对此阐发道:“君子观节之象,以制立数度,凡物之大小轻重高下文质,皆有数度;所以为节也,数多寡,度法制。议德行者,存诸中为德,发于外为行,人之德行,当义则中节。议谓适度求中节也。”说的是“节”需要制度和德行作保障。
东晋的道安大师,从僧团的实际需求和中土汉文化礼仪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规则和集体规范《僧尼规范》和《佛法宪章》,严肃僧团生活、严格戒律持守并规范僧团法事活动。
近年来,中国佛教协会系统修订了《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信规约通则》《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各地佛教界也要结合当地实际,因时因地修订规章制度,不断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同时,制度要有可操作性。
“数度”是指数量和规制要有明确的指标,否则制度难以落实。隋时智者大师为天台教团制订了各种定制立法,其中关于僧人平日的生活用度有明确的规定,如对于食器的规定,“食器听用铁瓦;熏油二器,瓯碗匙筯,悉不得以骨、角、竹、木、瓢、漆、皮、蚌,悉不得上堂”。对食器的材料、颜色、大小等均有定制,其目的是防止有人用了过分华丽名贵的食器,恐自贪着及生他人盗取之念和攀比之心,不利修道。当前各地宗教界也有不少规章制度,但部分条款不够细化具体,需要完善使之更具可操作性。
少欲知足,养成俭德。物质上的节俭,来源于道德上的自守。节卦各爻中不同的后果缘于对节不同的认识和修养。
从《周易·节卦》九二的“失时”、六三的“不节”和上六的“苦节”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把握时机不当,或者放任不知节制,或者节制过度,结果都不好。相反,初九知“时”而节,六四爻的安于节制,到九五爻甘于节制,表明一个人如果知道了节制的道理,并内化为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习惯,知行合一,亨通吉祥。“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易传·否》),说是养成俭德可以避免危难。“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意思是用麻料制作的帽子是古代的礼制,但现在改用黑丝来做,比用麻料节省了,我便跟随大家。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在告诫人们要清心寡欲,有所节制。
率先垂范,引领风气。《周易》强调领导者对节约的主导作用。《周易·节卦》彖曰:“当位以节,中正以通。”领导者秉持中和适度的节约原则,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厉行节约,“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大人君子以身作则,必定能够影响广大民众纷纷效仿,化风成俗。
历史上也不乏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史记·周本纪》说周文王提倡“怀保小民”,征收租税有节制,礼贤下士,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在田间劳作,兢兢业业治理国家,国力日渐强盛。据《逸周书》记载,文王在临终时还嘱咐武王:“作为君主,不要骄傲,不要奢侈,不要沉湎于女色。要住简陋朴素的房子,不要浪费百姓的钱财……兵强胜人,人强胜天,能制其有者,则能制人之有。令行禁止,王始。”一再强调上位者要明白节制的道理并带头践行。正是文、武两代君王的“甘节”之行,才为周朝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商纣王不知节制,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由此可见,“节”关乎国运,执政者不可不慎。
《周易·小过卦》象说“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指出君子要效法“小过”之象,行止要超过一般的恭敬,办丧事时超过一般的悲哀,日常用度超过一般的节俭。“躬自厚而薄责于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君子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在节制这件事上想得更深,做得更过,可以免除人怨,防止祸患,进而可以移风易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危害,提出“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当前佛教界开展崇俭戒奢教育活动,佛教界代表人士有责任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佛祖历代通载》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其为人也,清俭而寡欲,慈惠而爱物”,古往今来,各大宗教的领袖们勤俭节约、少欲知足的嘉言懿行俯拾皆是,让人感佩。新时代的宗教界代表人士当见贤思齐,严于律己,以实际行动带动宗教界形成崇俭戒奢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助推全社会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