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实践中的“混合父职”建构:爸爸博主的在线自我呈现

2022-04-06 10:37吴璟薇张雅迪
妇女研究论丛 2022年2期
关键词:博主育儿气质

吴璟薇 张雅迪

(1.2.清华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4)

随着“老爸测评”等知名博主因其所宣传的婴儿护肤品含有激素而造成“大头娃娃”事件的不断发酵,从父亲角度来分享育儿内容的“爸爸博主”开始为公众关注。爸爸博主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带娃日常、交流育儿经验、记录为父心情与测评儿童用品等方式记录育儿体验,以数字化实践的方式建构父职。这种细致、温情、具有良好性别平等意识的父亲形象,与传统的权威、理性、“硬汉”式的父亲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一种“新父职”在社交媒体上呈现。那么,通过数字实践,爸爸博主呈现出何种父亲形象?构建出何种父职话语?这种父职是否区别于传统父职?作为“育儿的半边天”,爸爸博主建构出的新父职是否改变了男性与女性在育儿劳动中的关系与地位?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父职及其当下演变

父职(fatherhood)是社会文化建构出来的关于如何做父亲的实践和理念[1]。按照育儿参与程度,父职通常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管教型——与孩子相处时间较少,但能大致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在育儿分工上主要从宏观层面承担孩子的管教职责,与母亲所承担的具体日常的微观管理职责相对应;(2)玩伴型——选择性地参与育儿过程,主要挑选轻松的部分,例如在空闲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休闲;(3)帮手型——较多参与孩子的照料和家务,作为协助者“帮助”母亲照料孩子,但母亲仍然是育儿的主要承担者,所以父亲仅仅是支持者而非分工者;(4)充分参与型——积极参与孩子的日常照顾,与伴侣较为平等地承担育儿与家务,二者都是首要承担者,并作为新型父亲,全身心投入育儿,甚至必要时会调整工作时间来照顾孩子[2]。

父职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男性气质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康奈尔(R.W.Connell)认为男性气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结构”[3](P97),与种族、阶级、代际、文化深刻交织,因此是多元变化的,而非单一静止的[3](P104)。父职是男性气质的重要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气质和父职理想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儒家性别规范认为“夫为阳,妻为阴”,基于性别差异,两性有其独特的品格特质。因而男性应展现主动、强硬的“阳刚之气”,女性应表现被动、温婉的“阴柔之美”,家庭关系的理想是阴阳平衡[4]。传统家庭中的父亲被视为家庭的供养者、保护者和教育者,具有权威地位,属于典型的“管教型”父职,而母亲则辅助父亲实施具体的养育。在传统性别分工中,育儿天然是母职场域。即使在今天,传统的育儿模式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母亲仍旧投入大量的育儿时间和精力,并肩负更多的育儿责任[5],“丧偶式教育”的母职体验更是突出且广泛的。特别是在未成年子女的养育职责分配上,父职和母职体现出明显的二元对立与二元互补,父亲更加注重提供经济支持,而母亲则更加注重儿童的日常照料[6](P18)。不仅如此,在育儿的代际转移中,老年女性不可避免地成为育儿的核心支持力量[7][8]。此外,由于目前家务市场还不成熟且育儿外部资源有限[8],作为优势阶层的中产阶层女性更有能力通过家务及育儿的市场外包获得帮助。因此,母职的解放和女性的赋权并非源于父职的转变,而是育儿职责向老年女性或女性劳工的转嫁。在性别与年龄及阶层的交叉中,不同女性间的劳动嫁接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家庭领域中性别不公的现实。

然而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变迁,特别是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后,由于养育任务增加,父亲也更多地参与到育儿的过程中来,中国当代社会的父职理念也开始发生变化[9]。当代社会背景和文化价值共同塑造了新的父职理念,性别分工界线出现了松动。近年来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趋势,提倡关爱的西方父职理念开始进入中国,父亲也开始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照顾未成年子女,但其中仍伴有传统父职的浓重色彩[6]。父亲在育儿过程中的角色正处在现代与传统两种观念的交错杂糅中。究其原因,法律化、科学化和市场化的现代育儿框架重构了家庭育儿规范和伦理[10]。同时,社会文化催生了新的父职理想,即“从统治和侵略性的价值观转向相互依存和关怀的价值观”[11],“陪伴”成为主流育儿伦理[12]。尽管在儿童的日常照料中,乡村地区因劳务迁徙等原因使得大多数父亲仍然处于缺席地位[13][14],但城市中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城市青年父母普遍具有性别平等观念,在强调自我意识的社会化教育下,他们重视通过工作获得经济独立并获得社会性的自我价值,同时珍视基于爱情的婚姻及家庭亲情关系的维系[1]。但这种新的父职理想也是具有阶层性的,持有较高性别平等意识的中产阶层男性才可能反思并摆脱传统性别规范的约束,深度参与到育儿的情感劳动中[12],社会底层男性则更多承担经济责任,履行工具性父职,缺乏参与情感育儿的个人意识或社会支持。本文所讨论的爸爸博主正是当前城市中产父亲的典型代表群体,他们在经济或者事业上虽然尚不能达到所谓的“成功”,但有能力供养家庭,然而他们并不能以一己之力完全养家,母亲也有自己的事业并且承担养家的职责,甚至有较高收入可以承担大部分家庭所需;在观念上,他们接受与母亲共同承担育儿责任的理念,看重家庭生活和对孩子的照顾,并逐渐突破传统父职观念。

二、“混合父职”与爸爸博主的数字化呈现

在社会变迁中,当下中国社会的父职既保留了传统,又融合了众多新型特征,形成了“混合父职”(hybrid fatherhood),这既是父亲基于性别、工作和家庭关系的新理想与旧传统共同构建出的父职形态[15][16],又是理解变化中的新旧父职及其如何影响性别关系的重要概念工具。从理论根源上讲,“混合父职”的概念是对康奈尔的经典男性气质理论的发展,其社会实践过程与性别关系和性别秩序相关。康奈尔将男性气质分为四个等级,即支配性(hegemonic)、共谋性(complicit)、从属性(subordinated)、边缘性(marginalized)。男性气质之间的等级规范构成性别秩序的一部分:支配性男性气质又称霸权男性气质,是父权社会赋予和认可的主流理想男性气质;共谋性男性气质则并不完全遵循支配性男性气质,既规避直接执行男权制的风险,又从男性对女性的整体支配中获得性别红利[3](PP 108-109);不同男性群体之间还存在从属关系;在从属性男性气质之间还可能存在权威与边缘的分野,边缘性男性气质是男性气质与阶级、种族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3](PP 110-111)。在此基础上,埃里克·安德森(Eric Anderson)提出“包容性男性气质”(inclusive masculinities)概念[17],以包容性化解排他性,挑战了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等级划分,认为男性气质是横向展开的。“混合男性气质”(hybrid masculinities)则是这种“包容性男性气质”的新形式。通过选择性地结合边缘性和从属性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的身份元素,男性整合出“混合男性气质”[18]。当代父职的转变既是应对女性崛起之下支配性男性气质受到的挑战和打击的策略,同时也是挑战性别压迫体系的潜在力量。“混合父职”同时超越和维护传统性别角色规范,表现出“关怀父职的理想”与“密集母职的现实”并存的现状,并且集合了管教型、玩伴型、帮手型和充分参与型的父职特征。

社交媒体为人们进行交流,建构认同提供了重要平台,在交流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关系管理。近年来育儿博主逐渐兴起,在新浪微博、小红书和知乎等社交媒体上受众颇为广泛,也成为“新手父母”学习育儿知识、交流育儿经验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这类育儿博主主要为女性,但是近年来随着男性更多参与到育儿过程中,爸爸博主也成为国内新兴的育儿博主群体。欧美地区的爸爸博主主要出现在2000年以后,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博文如何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父职,以及与母职存在什么样的矛盾[19][20][21]。社交媒体作为重要的交流平台,是父亲们进行自我呈现、表达情感和通过图文记录建构父职的重要场所。在不断自我呈现的同时,父亲们也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管理,通过记录亲子互动的日常不断营造出理想的“好爸爸”形象。同时,通过微博所搭建的公共平台上,爸爸博主也可以与作为公众的父亲们共同探讨为父之道,建立起共识与群体认同,从而不断建构出理想父职的话语,因此成为父亲借助个人叙事来进行“自我建构的日常技术”[22]。

“混合父职”作为个人叙事的复杂性、流动性在爸爸博文中得到具体的呈现[19]。博文作为个体日常表达的公共化展示,也塑造出“亲密的数字公众”[23],从而在数字平台上展现出理想的父职形象。对于爸爸博主来说,博文是他们探索、展示、协商父亲经验和父亲身份的重要媒介。他们在用个体化的叙事打破“硬汉”的刻板印象的同时,也拒绝新的“超级奶爸”的迷思,构建关怀男性气质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维护霸权男性气质,在混合结构下既挑战又加固父权制性别秩序[20][21]。从前人研究来看,首先,欧美语境下对爸爸博主的研究认为,通过社交媒体的呈现颠覆父权制和异性恋规范的性别刻板印象,爸爸博主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性别平等和争取女性权益的社会变革[19][24]。随着国内爸爸博主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暖男”“奶爸”等更加强调男性关怀气质的男性形象成为“好男人”典范。男性在家庭育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社会中的父亲形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次,国内大量的实证研究主要用父亲参与家务劳动的行为来衡量父职,认为男性自身与其所处大环境共同建构出多元的父职样貌[25][26],但较少关注父亲作为个体对育儿体验的表达和父职的阐释。更重要的是,国内研究常立足女性视角[10],男性主体经验往往作为批判性的补充论据,两性家庭关系中互动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往往被窄化为冲突与争夺。因此,从父亲在数字平台中个体化叙事及其所呈现出的父职形象,来深入探讨父职话语建构是如何挑战或维护霸权男性气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从男性视角的父职建构出发,进一步挖掘社交媒体平台数字实践中呈现的父职,并进一步阐释其中所蕴含的性别关系。

三、研究路径和方法

爸爸博主通过微博等数字媒体中所呈现的图文符号展现出了父职中具体的一面,在建立父亲形象、建构理想父亲意识形态的同时,又与其他社会群体(例如母亲、其他亲属等)建立起育儿过程中交流互动的情境。本文将“做父亲”的性别实践置于社交媒体的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中。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27]中使用戏剧表演的隐喻来分析人的自我呈现和形象管理。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表演”,人们通常会遵循特定的社会情境规范来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社交媒体时代,情境的融合使得自我呈现变得更为复杂。虽然互联网上的自我呈现常常是剥离现实语境的,但社交媒体上的呈现强化了父亲对自我形象的控制权,在自我审查之下,父亲注重自我表达的逻辑并进行文本呈现[28]。意义由社会现实建构,语言又是意义的来源。因而符号和话语作为性别实践的一种方式,也是方便考察和分析的最佳文本。

在微博的图文符号所呈现的父职中,父亲角色的体验、父亲身份的认同和父职意识形态的建构是三个重要的分析内容。本文采用凯西·谢布林(Casey Scheibling)提出的“做父亲”的三个层次——即“fathering”(体验)、“father”(身份认同)、“fatherhood”(意识形态)来分析爸爸博主的博文数字实践中的父职[24]。其中,父职体验即父亲的育儿实践,这不仅包括家务劳动,还包括父亲的主观感受,如父亲角色对男性自身的影响。男性的父母、同龄人、所属群体和文化中的父亲形象是其形成父亲身份认同的重要参照,父亲自身关于家庭生活的叙述是表述自我的一种方式,也是理解父亲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父职意识形态是指占主导地位的话语对父职的规范性期待。父职意识形态在代际传递中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动态联系[15],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对理想父亲的描述也在逐渐转变。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与个体生活经验的交互构建出父亲的个性化身份认同。

本文以中国爸爸博主的博文为研究对象,用文本分析法探讨爸爸博主通过数字实践呈现出何种父职形象,呈现其中构建出的父职话语。研究对象从2021年3月4日微博“热门母婴博主”榜单中选择。社交媒体平台的商业逻辑和运作模式决定了爸爸博主的数字实践难以避免受到商业因素的影响,平台流量、广告植入等资本力量都会介入父职形象和父职理想的数字实践。因此,为了尽量还原真实的父职形象及其数字实践,避免商业利益的直接影响,本文在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中遵循以下筛选标准:(1)博主性别为男性;(2)博主首要身份是父亲,即排除内容领域模糊的博主;(3)博文为原创内容,应为博主和自己孩子的生活文字和音视频记录,即排除搬运的营销号;(4)博文应基于博主真实育儿体验而非虚构内容,博主的分享应该是长期的,至少已持续一年,虽然不需直接描述,但能大致判断孩子的年龄和教育阶段、喜好和性格等。在筛选过程中研究者发现,虽然热门母婴博主中大部分仍为女性,但是爸爸博主的数量并不少,研究者在下拉9次左右榜单后,确认了8位纳入研究对象的博主,分别为@荆棘vs旖旎、@女儿你好我是你爸、@挂挂釉、@喆爸摄影、@海川HCC、@肱二头奶爸Kai、@十八楼豆豆、@哥哥毛豆豆。其中@海川HCC与@哥哥毛豆豆特征相似,@肱二头奶爸Kai与@十八楼豆豆特征相似,@喆爸摄影与@荆棘vs旖旎特征相似,因此最终确认5位爸爸博主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哥哥毛豆豆、@挂挂釉、@十八楼豆豆、@女儿你好我是你爸、@荆棘vs旖旎。

本文选取的5位爸爸博主的孩子均在幼儿园前后,该阶段的父母也相对轻松,有时间和精力经营微博账号。另外,该年龄阶段的孩子开始进入与人格发展相关的教育阶段,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思考,更能激发初为人父的育儿困惑和思考。从父职种类上看,这5位爸爸博主所展现的都不是支配性男性气质主导下的父职,同时也无法被纵向上呈等级划分的共谋性、从属性、边缘性男性气质概括。这些爸爸博主的数字实践横跨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分野,并且展现出了明显的个体差异特征。在本文选取的5位爸爸博主中,@哥哥毛豆豆的突出特征首先是公开认为家庭性别关系是“女尊男卑”,最直接表明自己承担大多数家务,从饮食起居到教育培养等照料孩子的方方面面;其次,他直接表明婚姻关系中的无奈,但整体表现出忍让和释怀,并将此观念传达给孩子。@挂挂釉的突出特征首先是风格幽默且睿智,他善于体察描述和理解孩子的细微情绪,乐于欣赏孩子的古灵精怪和调皮捣蛋;其次,他最为关注社会性别议题,能够与女性生活经验共情,特别是在孩子的教育中也极为强调性别平等。网友评价@挂挂釉“是一个有性别平等意识的好男人。也有才华,爱家爱孩子,反正很不错”。@女儿你好我是你爸的突出特征首先是他的工作和前两位博主比起来相对忙碌,自己坦言不论是参与家务劳动还是陪伴孩子的机会都很少,但同时他非常享受和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其次,他是唯一一位长期在国外养育孩子的博主,因此他的案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文文化语境的多样性。@十八楼豆豆的突出特征是,首先,其他博主均为双职家庭,而该博主则是典型的传统家庭架构,即母亲为全职家庭主妇,父亲承担养家职责;其次,该账号主体虽然是父亲,但是母亲偶尔与其一起出镜共同经营(本研究重点关注与父亲有关的内容)。另外,区别于以上三位分享育儿经验的博主,虽然该博主的博文内容集中于育儿日常,但一个差异性的突出主题是家庭好物。育儿物品和育儿消费在@荆棘vs旖旎的博文中最为突出,且该博主的育儿理念也显著区别于整体上强调男女平等、共同育儿的其他四位博主,而是非常强调父亲育儿的性别优势。

本文选择的博文时间段为2020年。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全球疫情暴发之下,公共卫生、学校教育、经济市场等社会体系全面受到影响,个体的家庭生活也在大环境的驱动下作出调适。非必要不外出的居家隔离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生活常态,让更多的普通人回归家庭生活,也让父母大多在无帮扶的状态下与孩子朝夕相处。家庭分工、家庭生活、家庭收入等也需要在新形势下进行协商调整。相比于疫情前的2018年和2019年,虽然5位爸爸博主发布的博文数量在2020年并无明显增加,甚至个别有明显减少,但是从内容上仍然可以看出更多的亲子时间让爸爸博主对家庭—工作平衡、家庭分工、亲子关系等有了更多的思考。在内容上2020年爸爸博主所讨论议题也更为广泛和深入。为了确保资料充分,本文选择在5位爸爸博主2020年全年发布的博文作为分析文本,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及文本数见表1。文本分析是一种质化研究方法,通过“同情的内省和解释性理解的方式,进入并体验被研究者的个体经验”[29](P58),旨在揭示“文本的潜在含义”并阐释“文本为何以此形式呈现”[30](P16),探究文本内容与社会语境的关系。笔者首先对1809篇博文逐篇阅读,所有内容均与父职有关,故不存在筛除。在阅读同时书写研究备忘录,识别、分析、联系和阐释重要和反复出现的主题,并产生了10个初始主题,即“儿童教育”“育儿对父亲自身的影响”“家庭工作平衡”“父亲形象”“性别分工”“母亲形象”“孩子形象”“父亲消费”“理想父职”“糟糕父职”。通过不断对比主题与理论关系,依循实践到身份认同再到意识形态演进,父职体验、父亲形象、父职理念在爸爸博主的数字实践的文本中成为彼此的表达。最终在三个分析概念中凝练出以下主题:“父职体验”中包含“家庭工作平衡”“育儿指南”“育儿体验”;“父亲形象”中包含“母亲形象”“孩子形象”“父亲消费”;“父职理念”中包含“坏爸爸”“好爸爸”。对爸爸博主所发布的文章进行详细分析,并从爸爸博主通过数字实践构建出的父职话语,既打破母职话语中“缺席的父亲”这一单一图景,又谨慎考察“混合父职”的复杂作用。

表1 5位爸爸博主的微博情况(2021年6月14日收集)

四、父职体验的分享

(一)在家庭与工作中寻求平衡

在传统父职中,工作和与之相对应的经济能力被认为是男性身份的首要因素,无经济地位的男性在社会意义上被阉割了[31]。作为传统父职的延续,爸爸博主们在能够保证在一定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将家庭生活作为对长期工作的一种调节和弥补,家庭的未来是促使他们努力工作的动力来源。

“家庭—工作平衡”成为疫情之下爸爸博主的一个突出父职体验。因为疫情,2020年出差和外出上班都受到影响,父亲们开始回归家庭生活,爸爸博主大多享受并感恩疫情带来的家庭生活和亲子时光。对于热爱家庭生活,却因工作繁忙而无暇兼顾家庭的父亲来说,疫情期间密集地履行父职是对孩子的一种弥补。

你要是像我一样连续三四年出差不在家,不怎么见得到孩子,就不会觉得疫情期间孩子一直在家很难熬。她们不能上学不能和别的孩子互动,这让我为她们的成长有所缺失感到遗憾,但同时我也特别享受这段暂时看不到尽头的日子,因为我知道不管多长,它总会结束的,能和她们在一起的日子总是越来越少的。(@女儿你好我是你爸)

传统父职中,事业有成不仅是父亲作为“养家者”的最高目标,还是男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标准。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下,家庭通常是父职的附属或者补充。但爸爸博主推翻了传统父职框架赋予工作的价值体系,认为男性应当从内心出发,寻找“真正的快乐”和“真正的价值”。

工作这些年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能够坚定告诉自己,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工作是谋生手段,不要赋予它超过谋生手段的意义。认为工作才是自我价值最大的实现,把工作的意义架得过高,会让你失去内心平衡。你会找不到让自己真正安宁快乐和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事。事实上,一个人生活的价值大多数时候并不在自己工作上。放弃过于宏大的工作理由,你会回归自我。(@挂挂釉)

在摆脱工作枷锁的摸索中,爸爸博主重新发现了家庭生活的价值,认为父亲应当给家庭更多的时间,而子女也需要父亲的陪伴。在博文中,爸爸博主们展现出对陪伴子女成长的重视,并将难得的亲子时光作为一种美好生活的标准与向往。

或许爸爸不能给你多么有价值的人生忠告,相反是你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爸爸、一个有责任心的爸爸、一个靠谱的爸爸。或许是爸爸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有花更多的时间陪伴你,但是有一点爸爸知道,你需要更多爸爸的陪伴。我们的小家虽然不是富丽堂皇,也没有家缠万贯,但一定是最最温馨、最最幸福的小家,爸爸无时无刻都在关心着你,呵护着你,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爸爸会尽自己有所能力,给予你最安全的保护和无限的爱,希望你每一天都是开开心心的。(@十八楼豆豆)

这么悠闲的日子真的太难得,我有一种享受天伦之乐的感觉。希望这种大人不上班小孩儿不上学、全家还有吃有喝的生活(在疫情结束后也能)继续延续下去。(@女儿你好我是你爸)

不论爸爸博主是否展现出对工作奋斗的热情,他们对于工作的积极或消极态度都导向一个共同的话语——在家庭和工作的平衡中,他们享受着家庭所带来的幸福。

同时,在全球经济受到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之下,爸爸博主的收入也受到巨大影响。在发布的文章中,他们袒露出经济能力的不足,并承认时代之下个人的脆弱性。与传统事业型、成功且坚强的男性气质形成鲜明的对比。

2020年这七个月过得很有意思。我离数百万天使投资只差一个签字,我离一份梦寐以求的全球合同只差一个奥运会,我离近两千万的合同只差一个疫情。但时代一粒沙,头顶一座山,最终,我在大学毕业之后第一次在这么久的时间里没有凭借自己的本事赚来一分钱,是一分都没有哦。(@女儿你好我是你爸)

爸爸博主的文字中所呈现的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成功”的父亲形象,而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着生存考验,同时看重家庭、亲情和子女陪伴的温情父亲。他们在努力维持着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同时尽最大努力陪伴孩子,享受亲子之乐。在这里事业并非是衡量父亲的唯一标准,而家庭才是最终努力的核心。

(二)育儿指南与育儿记录中的父职情感回归

育儿指南和育儿记录是爸爸博主的重要博文类型,内容涵盖育儿的各个方面,甚至包括很多传统意义上由母亲承担的劳动。在这些博文的建构中,爸爸博主关注育儿琐事,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而且不回避情感表达。传统刻板、过度理性和“硬汉”式的父亲形象被弱化,而无微不至、情感丰富、关心妇孺的父亲形象被凸显。更为重要的是,爸爸们已经不再仅仅是“教育者”,他们与孩子有着众多的情感互动,也会抱怨养孩子的不易,并且承认在与孩子相处中自己也能够进行自我再教育。情感的回归成为爸爸博主的自我数字呈现中的重要内容。

育儿指南的博文中不仅包括新手爸爸如何上手照料婴幼儿的生活,比如如何换尿布、喂辅食、穿衣服、拍奶嗝、诊断婴幼儿常见病,还强调对孕妈和新手妈妈的照顾,比如备孕和产后的饮食、身心健康管理。这些博文不仅为新手爸爸提供育儿指南,还在自身育儿记录中为其他父亲的父职实践提供参考,对这些父亲而言更是自身父职体验的存档。

毛豆豆这个微博,从一开始我就是为毛豆豆而写的。这个微博最大的意义,也就是当作毛豆豆的日记本,来记录他的成长,家庭里的一些事。多给宝宝拍点照,因为过去的每一天,都是他们人生中最可爱一天。多给小朋友拍视频,若干年后你会发现,那是最珍贵的东西。(@哥哥毛豆豆)

爸爸们所做的育儿记录内容涉及众多家务劳动,如做饭、洗衣、整理房间,当然核心话语是育儿感悟。爸爸博主并不致力于展现完美的、无私奉献的父亲形象,而对自己在育儿中的问题及自我反思毫不避讳。他们抱怨孩子对父母生活的侵占,也不掩饰真实育儿体验中混乱和糟糕的一面。

每天二十四小时和小朋友相处在一起,真的容易让人觉得累到无法释放。这和工作的累完全不一样,哪怕在工地上搬砖,也没有这么累。我觉得现在天天过的像丢了魂一样,每天有种深深的疲惫感,相较于带娃,工作真的就像度假一般。(@哥哥毛豆豆)

与育儿普遍的疲惫同时出现的是爸爸博主对育儿体验正面意义的凸显。第一,生活习惯上的积极转变,爸爸博主为了孩子和家庭健康,下定决心戒烟戒酒、减肥健身,并避免其他危险行为。第二,孩子对于父亲来说是情感上的救赎,孩子扮演了老师和引导者的角色,孩子的天真无邪温暖了成人世界的复杂艰辛,帮助父亲恢复“情感自我”[32]。

毛豆豆要睡着时,突然双手环抱住了我的手臂,说:“爸爸,我长大了想变成你。”毛豆豆快四岁半了,和所有小朋友一样,他们的眼睛里,闪着与成年人不一样的光。(@哥哥毛豆豆)

在细腻温暖的语言中,父亲育儿中的细微情绪得以记录下来,从而也与传统“坚毅刚强”且不善于表达情感的父亲形象形成鲜明的差异。育儿为父亲带来欢乐、亲密、喜悦、进步、积极的情感补偿,同时促进父亲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观念,丰富自我,和孩子一同成长。在间接参与孩子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父亲们也不断在情感上与孩子产生共鸣,努力和孩子一起挖掘课外兴趣。同时他们更强调缓解父母的教育焦虑,呼吁对孩子因材施教,拒绝用刻板的条框和分数衡量孩子,更重要的是父母应当在儿童教育中对自我进行再教育。这也与传统父亲不善于表达自我情感,甚至有些“严肃”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你得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说白了,您什么智商,孩子理论上也不会差太多,甭老想着基因突变生一爱因斯坦这等美事;您什么性格,对孩子有巨大影响,你嫌他面瓜,最好好好瞧瞧自己是不是只会窝里穷横;孩子爱急赤白脸,多少带点谁的影子心里得有点“哔”数。很多人生理上是一个孩子的家长,心理上想给全世界好孩子当爹妈——人无完人放自己身上记得挺清楚,但“孩无完孩”就全不在意识里,毕竟逼孩子比逼自己简单多了。最后,我建议笃信通过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可以成为自家孩子获得成长动力的人,你在跟孩子说之前先去了解一下你所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人家家长是干什么的(很多人到这步就可以歇菜了),人家家长怎么教育的(这步歇菜的也少不了),家长付出了怎么样精力,通过一套有逻辑的科学方法解析出“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成为那样的孩子的,这样即便发现自己孩子比不了,你也可以提炼出可值得自己借鉴的那一部分东西,确定到底是他该更努力还是你该更努力,这好歹也算有所收获。在这些东西都没搞清楚之前,还是不要总是随便把别人家的孩子往自家里领。住不下。(@挂挂釉)

爸爸博主们强调以自己为榜样,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认为情感的健全是良好人格的基础,将孩子的幸福快乐放在首位。

中国人民酷爱含蓄,认为一切直接的表达都不够美,过于露骨。于是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一代代家长倾注了冠绝全球的心血教育孩子,唯独在情感教育上不太感冒,甚至与孩子进行直接情感交流也不太多。但我始终认为懂得如何把握和表达情感恐怕是让一个人可以寻找和感受生活快乐和幸福的最基础能力之一。(@挂挂釉)

在传统的男权意识形态中,性别二元论的核心表现是理性的男人和感性的女人。男性被塑造成权威、坚韧、勇敢、强壮、冷酷、主宰、成功的形象,而拒斥了情感表达和关怀。一旦达不到这个标准,男性个体便会被男性共同体否定为“像个女人”。不仅仅是女性,男性也被性别秩序规训,在“男人有泪不轻弹”的坚硬男性形象的规训下,男性通常控制或压抑情绪,避免脆弱的流露,因而常产生低自我评价和形象焦虑,导致情绪失调等心理健康问题。男性的情感倾诉和排解常通过暴力渠道发泄,促发酗酒暴力等问题行为[33]。刻板性别规范引发的身份认同危机不仅损害男性自身,还使得男性不懂得如何用同理心关怀他人,无法很好履行父亲职责,并对孩子成长、家庭关系、女性权益造成负面影响。但在爸爸博主的数字实践中,情感表达、情感交流、情感教育成为非常重要的部分。虽然爸爸博主的情感流露并非是单一的激情洋溢,甚至有些刻意消解温情。但爸爸博主不仅体察孩子的情绪,主动抚慰或鼓励孩子,还与孩子共情。不仅对孩子,爸爸博主对家人都能够自然表达爱意感恩亲情。最重要的是,爸爸博主不掩饰自身的情感需要和脆弱情绪,认为表达和宣泄情绪不是懦弱,而是真实的人性需求。

承认和面对这种创伤并不丢人,我自己昨天就意识到了这点并且已经开始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我找到的咨询师也是科蜜,他告诉我,要勇敢面对自己,首先要将内心的情绪表达出来,无论是难过、憋屈还是愤觉不公,要找到一个渠道表达出来,这是逐渐缓解PTSD的第一步。有这样的情绪和症状不可笑更不可耻,找个能让你感到安全的环境和对象,表达出来,宣泄出来,有情绪很正常,关键是如何处理他。然后则是要寻找正向的动力,做更好的事情,更好地去做该做的事情。(@女儿你好我是你爸)

爸爸博主还分享调节情绪的解决方案,用快乐治愈烦恼,避免伤害最亲密的人。他们记录下自己虽然有时情绪不好,但是下班后会给家人买小礼物、买好吃的,“说好听的话夸人,说笑话逗乐(@挂挂釉)”等家庭日常,并承认这种情绪调节和感情表达是生活的必需。承认感性和表达关怀在情感、心理和身体上以多种方式丰富了父亲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空间。

五、育儿互动中的父亲形象建构

爸爸博主通过微博中的文字和图片,展现出与孩子和母亲的互动,以及家庭决策等生活日常,从而逐渐建构起父亲的形象。这种在互动中建构形象的过程包含两种类型:一是通过对他者(例如孩子母亲)的视角来反衬自己;二是通过描述家庭消费决策过程来凸显父亲的特殊角色。通过上述叙事方式,爸爸博主建立起关爱孩子但又区别于母亲、并在育儿中保持科学理性决策的特殊形象。

(一)育儿叙事中的自我呈现

在爸爸博主笔下,孩子形象通常被认为是父亲形象的映射,他们对孩子形象的呈现实则是自身形象的线索。整体而言,爸爸博主善于体察、欣赏和描述孩子的小情绪和小聪明,展现孩子的古灵精怪、调皮捣蛋和童真童趣。而幽默睿智的父亲形象,还表现在童心未泯地和孩子一起玩耍,幽默解读童言童语。

我和毛豆豆的相处方式是夜店蹦迪式。就是除开他真的犯了错我会和他讲道理外,其他大部分时候我们两个就是属于疯子遇见傻子。反正就是一起乱耍,说废话,不正经,无所谓那种。这样的好处就是,毛豆豆的快乐度一定是非常高的,有种铁憨憨的感觉,随时能嗨起来。不好的地方也很明显,就是他压根不听我的。他把我当成和他智商和年龄一样的兄弟伙。(@哥哥毛豆豆)

除此之外,爸爸博主并不致力于塑造完美小孩形象,他们会感慨孩子行为规范的变化无常,但同时也会恼火于孩子的沮丧消极态度。近似调侃的文字,实则体现出父亲对孩子细腻的关爱,也间接表现出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无奈。比起传统严肃的、成功的,甚至几近完美的父亲形象,爸爸博主与孩子们的互动体现出更多的温暖与生活情趣,更是作为父亲在面对生活考验的时候的一种自嘲与乐观精神的体现。

毛豆豆这个年纪的小孩,懂事可爱的时候让人有种此生无憾的感觉,调皮烦人的时候真的牙齿要咬碎。前一天在餐馆吃饭安安静静吃完了静静的坐着等我们,宛如天使宝宝。隔一天就开始在餐厅瞎嚷嚷叉子刀子碰的餐盘咣咣响。(@哥哥毛豆豆)

就这?还像我?!我是这种肚子和体型吗?!我是这种整体形象和气质吗?!我传递的人生态度是这种无所谓谁比谁憔悴吗?!(@女儿你好我是你爸)

除了通过孩子的视角,爸爸博主笔下所展现的母亲也间接塑造着父亲的形象。拉迪卡·乔普拉(Radhika Chopra)认为父职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被视为母亲养育的复制品;另一种是母亲的缺席使得父亲创造他独特的养育方式[32]。爸爸博主的父亲形象塑造,显然没有复制母亲形象,也不存在母亲的缺席,而是在与母亲形象的对比中,挣得自身的独特位置。爸爸博主一反“权威严肃的父亲,慈爱温和的母亲”这一传统家庭角色定位,也不再作为整个家庭最高管理者。相反,他们描述下的母亲掌控着家庭生活的大局,对父亲和孩子的生活有最高决定权。因此母亲在家庭中反而成为严肃、认真、易怒且更具有威慑力的典型。

在拨乱反正的道路上,我爱人一贯是稳准狠。平时让他睡觉至少要催二十分钟,在三顾茅庐凑足次数或亲妈狮子吼使出之前,他捧着小说绝对不放手,耗到十点多才算消停。(@挂挂釉)

父亲充当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调解者,但这个跷跷板常倾向于孩子一方,“爸爸……爸爸送的礼物才是真的礼物!请和上条视频对比着看!(妈妈送孩子学习资料作为礼物)我就问你们服不服?!服不服?!这就是我的创意!你们遛狗,我带双圈儿遛兔子。为了让女儿高兴,我感觉自己已经创意爆棚了太欢乐了!(@女儿你好我是你爸)

母亲仿佛是孩子和父亲形成的玩乐团体的对立面,而父亲才是真正理解并支持孩子的人。这里的母亲不再具有传统母职中温柔、细腻的形象,而父亲却成为孩子面对母亲“狮子吼”时充满同理心和关怀、站在同一方的“玩伴”。而通过孩子对礼物的叙述,也让父亲在与母亲的对比中显现出明显优势,孩子更乐意与这样的父亲相处,这也就意味着父亲的育儿更为成功。在与母亲的对比中,虽然父亲一改传统角色,甚至有些替代母亲的角色,但凸显的却是家庭中男性育儿的优越性。

在作为父亲形象延伸的孩子形象和作为差异对比的母亲形象中,父亲感性关怀、幽默睿智的形象特点得到突显。通过幽默睿智的呈现,父亲以超脱、喜剧、理想化的形象呈现在社交媒体上。在这种风趣幽默的表达和有意为之的“降格”建构中,父亲周旋抚慰平衡着家庭关系,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值得被欣赏和同情的对象。这种同情往往会被解读为一种对母亲角色不符合性别规范的不满和父亲违背支配性男性气质的代价。母亲的易怒、彪悍、无理,进一步颂扬了稳重、冷静和隐忍的男性气质,这反倒可能加强对父权制视野下父职和男性形象的期待,进一步隐匿母亲的付出和牺牲,去合法化女性权益的争取。

我很少生气,无论是家里还是公司。虽然大家都知道,我在家里没少受夫人和孩子的气。但总得来说,我都能换一种思维去排解掉他,并把这种在家里受得气,当作一种“乐趣”。(@哥哥毛豆豆)

(二)家庭决策中的科学理性“消费父亲”

父亲形象另一个突出特征是科学消费的父亲。王向贤认为中国父职建构主要路径是保守主义和市场自由主义[34]。保守主义是指育儿被视为家庭内部的责任,政府和社会提供有限的支持。这种保守主义在当下推动了自由主义,不仅体现在父亲作为养家者为子女直接提供金钱,还包括养育过程中消费话语对父职的高度渗透。

第一,爸爸博主作为育儿专家,利用科学育儿知识,推荐育儿好物,呼吁用消费品便利育儿过程。

科技改变生活,有好的育儿神器,总是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便捷。不但锻炼了孩子手口协调能力,还减轻我们的负担。(@荆棘vs旖旎)

回忆起以前,有时候口渴就直接喝矿泉水,甚至还喝过生水!自从有了娃以后,才发现这样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生活中无处不在都需要水,给宝宝冲奶,做辅食,宝宝口渴需要喝水,所以我在家中准备××净水器,大品牌口碑好,把水过滤一遍,保护宝宝的健康成长!(@十八楼豆豆)

第二,不同于将科学消费作为精细化育儿的机理,也有爸爸博主更保守地将消费行为塑造为补偿性的父职实践。消费被当作弥补父亲在陪伴上的缺席和拉近亲子关系的捷径。

作为一名奶爸,总觉得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日常生活也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总想着给孩子准备点礼物,让孩子高兴一下……那就准备枕头吧,10岁以下的孩子都能用,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可以选婴儿枕头,大小适合,竹语天丝面料,摸起来柔柔的,软软的,滑滑的;弹性好,还透气,躺上去挺舒服。(@荆棘vs旖旎)

第三,除了将孩子作为消费主体对象进行育儿投资,爸爸博主还强调自身的消费主体性。用更有力的消费强度挑战“妈妈是消费主力”这一刻板印象的同时,凸显父亲更明智的消费选择,进而合理化父亲的消费欲望,开发父亲的消费力,撬动“父亲经济”的消费市场。

我去洛杉矶时,行李被航空公司搞丢了好几天,赔了我一些钱买东西,于是我买买买然后回家给英雄妈妈晒晒晒,邀请大家一起来看看看,评价一下尿布君的购物水平。话说,尿布君的一大爱好就是逛街,我逛起街来,女人都害怕!我的十年美国生活进入最后的倒计时,下周我将一人踏上归途,英雄妈妈携大部队稍晚一两个月。今天和好朋友一起杀到奥特莱斯大买特买,下次再来这里,得是好几年之后了吧。美国十年,花在奥特莱斯上的时间恐怕有好几个礼拜,一般人我不告诉他,我的一大爱好就是逛街,女生都逛不过我。(@女儿你好我是你爸)

支配性男性气质通过理性力量合法化男性霸权[3](P232)。科学消费本身作为一个权威式的话语,代表着男性理性而具有优势的性别特征,与传统的关怀母职相比更容易与父亲身份嵌合,从而用“科学消费式父职”驱逐传统“自我奉献式母职”,而母亲只有遵循和实践科学消费的育儿话语才能培养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孩子[35]。爸爸博主不仅依傍科学消费话语在普遍的关怀伦理中再权威化父职,还通过与消费主义的互构强化男性品质和养家者的传统父亲身份。

首先,通过产品推广和粉丝互动,爸爸博主从“奶爸”人设和育儿产品“代言”中获取金钱收益。大部分爸爸博主并不讳言商务合作,甚至主动公开商务推广的洽谈过程,以此彰显他们作为父亲的科学理性的消费品味与正直坦率的男性品质。

刚才一个从没合作成功过的媒介找到我,拿了几个文案问我能不能推,我一看,是跟之前几次一样那种标题极惊悚但内容不怎么样的文案,这种咋咋唬唬的产品我从来不接,从文案到产品都不在我能做的原则里,于是我就继续拒绝说“接不了”。(@挂挂釉)

其次,虽然大多数爸爸博主通常认为这项金钱收入是额外的,并不是博文分享的主要目的,但他们大多抱有纠结的心理:一方面警惕商务推广被粉丝质疑,自己背上用孩子“恰烂饭”的骂名;另一方面又认为内容创业变现在自媒体时代是无可厚非的,商业推广本质上是与粉丝互惠。

我是真的无所谓。就如我之前说的一样,我发微博,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取悦自己。开博两年多的时候,我立过flag,绝对不接广告。后来第一个广告是个安全座椅,厂家给我寄来了试用品,评测完了可以自己留下,当作广告费。关注我比较久的朋友应该知道,为了兑现自己的flag,当时我评测完了,把这个安全座椅当作奖品抽了出去,搬上搬下一身汗,自己还搭上了100多(元)的运费。后来又有两个什么产品,我也是(当作奖品)抽了送了,自己搭上运费。毛豆妈说我是“神经病”,我后来想想也是,没必要嘛,反正团的东西,大家有需要就买,还能便宜点,没需要就算了。再后来,团购和广告,也开始接了起来。(@哥哥毛豆豆)

通过强调科学育儿技能和理性消费能力,父亲育儿的合理性和优越性突显。同时,虽然爸爸博主大多弱化或隐藏“恰饭”的盈利面向,突出分享的普惠价值,但他们采用的“顺便赚点奶粉钱”式的话语,将生存的现实摆在公众面前,从而再现了爸爸作为家庭供养者的核心身份。但是,这里的家庭供养人形象也与传统的父亲形象产生了差别,他们不再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权威者形象,而是既重视产品质量又重视价格实惠,从“甩手掌柜”转变为“操心掌柜”。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爸爸们发布博文的平台本身就无法避免商业因素的影响。商业化作为平台的重要特征,将线上和线下的物品、活动、情感和理念都转化为可以交易的商品,而这些商品则通过博文所转化出的注意力、数据、用户和变现的金钱来进行衡量[36](P73)。本文在爸爸博主的筛选阶段就基于“博文呈现的博主首要身份是父亲”的标准而剔除了打着“父亲”标签但实质呈现职业身份的商业/专业博主,如爸爸儿科医生、爸爸儿童摄影师等,尽量避免纯粹出于商业因素的父职呈现。但随着文本分析的深入我们发现,即便是主要分享育儿日常的博主也存在部分文本重心从育儿实践偏移到育儿产品上的情况。因此,作为用户的爸爸博主们本身已经无法逃脱平台的商业逻辑,他们在通过博文进行自我呈现的过程中,既生产了图文内容,又通过这些内容将随之产生的数据、用户和注意力进一步转变为商业价值。在资本与文化的互构中,爸爸博主的数字实践虽然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父职实践,但它同样不可否认地真实反映了数字文化中的父职期待。

六、“好爸爸”、“坏爸爸”与理想父职理念

父职经验、父亲形象对于父职理念而言,既可能是彼此的延续,也可以是建设性变革的出发点。长期以来父亲在家务劳动和育儿的话语中总体处于被动状态,常常作为母亲育儿的障碍和反面教材[3](P278)。狭隘母职话语将父职去个性化和简化为与“参与的母亲”形成对比的“缺席的父亲”。这种话语不仅噤声了父亲,还使得在不同社会和历史中作为养育者的父亲消失。在当下中国的社会语境中,大部分家庭都是双职工家庭,父亲参与育儿比例也在逐年提升,尤其是生育政策放开以后,迫于养育压力,父亲也更多投入到育儿劳动中。“养育是性别化的,但显然并不是女性的专有领域。”[32]社会所批评的父职的缺席并不是事实的全部。对父职的简单鞭笞,不仅隐没了具体情境下独特的男性个体经验,还忽视了多元的男性气质和复杂的父职理念。随着父职在当下的变迁,传统“好爸爸”与“坏爸爸”的父职理念也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在微博所建构的理想父亲形象中,爸爸博主通过“好爸爸”与“坏爸爸”的对比,摒弃传统,进而重新定位自己心中的理想父职理念。

爸爸博主的文本中“坏爸爸”的父职理念来自传统家庭规范。传统父职消散的两种主要路径是儿女的反叛和强势母亲的夺权[31]。但爸爸博主作为男性群体的一员对传统父职的驱逐却是相当主动的。爸爸博主分享传统的原生家庭存在的问题,以此反思和重新定位如何做一位“好爸爸”。

我父亲是一标准硬汉,我的母亲——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是一位不太走寻常路的妇女,总之在此之前,他们在与我青春期碰撞中,绝无任何妥协。(@挂挂釉)

爸爸博主还批评社会新闻和周边生活中不健康的家庭关系,与传统精神领袖式的家长直接割席。

有一些亲子关系真令人窒息,很多孩子这辈子遇到百分之九十的打击、否定和“你不行”都来自于自己的父母……很难理解这种对孩子百害而无利的打击行径到底是为什么,想来想去,其目的大概就是唯恐自己失了掌控的地位——在外面甘愿平庸唯唯诺诺而想在家里当精神领袖的父母,实在太多了。(@挂挂釉)

大卫·理斯曼(David Riesman)在《孤独的人群》中提出父母角色的三阶段:传统导向、内部导向、他人导向。传统导向中父母是子女成长的模板;内部导向中父母根据社会规范对子女进行性格训练;他人导向中父母不再展现出内部引导者的自信,而是对子女表现出焦虑和依赖,父母的亲职逐渐让渡给学校和社会教育,他们和孩子一同受教育和成长,鼓励子女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用理性和克制的方式实施教育[37](PP 35-54)。显然,传统导向性的父亲是“坏爸爸”的典范,而他人导向则更符合爸爸博主在父职体验和父亲形象中展现的父职理念。但即便爸爸博主大多批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和传统父职的弊端,父母角色的阶段并非线性连续的,在父职实践中也会根据不同情境不断回溯和反复。

男性利益并非铁板一块,不是“同质结构中的统一力量”[3](P336),男性气质的实践内部也有冲突和矛盾。“在支配性和共谋性男性气质之间存在差异和紧张;支配性与从属性和边缘性男性气质之间也存在对立。”[3](P335)作为男性气质重要体现的父职,正是在男性气质的裂缝中催生出“好爸爸”的理念——一种“混合父职”。“混合父职”巧妙地打破了育儿中的性别不公,在社交媒体的呈现中打破支配性男性气质对父亲角色的传统期待,甚至部分爸爸博主十分贴近并支持女性主义理念。他们和母亲平等甚至更多地参与育儿,并和母亲共同体验育儿的艰辛。

回顾毛豆豆的成长,说实话,不容易。其实这种不容易,出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里,特别是各位妈妈的生活里。之前我经常说的一句话:也许是我带毛豆豆的时间太多了,所以我能理解各位妈妈们的不易。这种理解,如果不是建立在长期陪伴的基础上,是不可能体会得到的。(@哥哥毛豆豆)

他们承认和感谢母亲在经济和生活上对家庭的贡献。

可喜可贺!漏水和房顶终于都修好了!我这一月份在国内赚的钱还不够修个房顶,英雄妈妈养我养娃修房顶,女神本神了。(@女儿你好我是你爸)

他们尊重女性、关注社会性别议题、充分理解家庭劳动和劳动市场对女性的双重压迫、与女性生活经验共情、并通过社交媒体积极发声。

休产假,每日手写4800字文,不重样不错字,一副臭流氓的样子都不带任何掩饰。外面挤兑生孩子的女同事说人拿钱不干活,生个孩子比天大;家里逼自己老婆妥协放弃工作机会生孩子,传宗接代;老婆因为生孩子在外面被别人挤兑上不了班了,不出三年就开始烦老婆不创造价值,迅速占领家庭地位制高点。完美。(@挂挂釉)

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奶爸”身份有极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快开学了,手机电量用得越发快,各路通知的微信群接龙已开始涌动。刚刚接龙的通知,到现在三十多个,我是唯一一个爸爸,自豪。(@挂挂釉)

在对男性气质和父职的数字实践中,爸爸博主们通过个体生活的展示——交流育儿故事、育儿经验、父职理念在社交媒体上创造出了挑战霸权性别规范的反话语空间。另外,博文不仅仅是对父职实践的呈现,更新博文也会促使爸爸博主们有意识地参与亲子活动,博文的数字实践也被整合到育儿实践中。

但更柔和、更敏感的父职理念不一定带来女性的解放。由于女性对男性特权的挑战,性别秩序的危机正不断强化,面对父权制合法化的丧失,不同男性群体用不同的策略应对父权制的困境[3](P282)。2010年前后,“男孩危机”与“拯救男孩”曾是一个流行的育儿话题[38][39]。这个概念认为母亲倾向于溺爱和过度保护孩子[39],而“父亲榜样缺失导致男孩阴盛阳衰”[38]。对男性育儿优势的强调无疑是“混合父职”的一个典型话语。它并不认为父亲是重要的,而是强调父亲是男性,因而是重要的[1]。这从根本上贬低了母亲育儿、女性关怀和女性气质,认为母亲无法培养出自信、成功、勇敢等符合现代品格的孩子。虽然爸爸博主深入参与了育儿过程,与母亲一同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履行了“充分参与型”的父职,但这并不意味着颠覆了男性在家庭和育儿中的传统地位。在微博中,部分爸爸博主仍然重申了支配性男性地位和品质。

孩子的成长不仅离不开宝妈的陪伴,同样也离不开宝爸的陪伴,父亲都具有专注、果敢、刚毅的性格,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在无形之中表现出这些气质,孩子也在耳濡目染中变成我们曾经的模样……(@荆棘vs旖旎)

在育儿叙述中,爸爸博主通过与孩子妈妈的对比,突显男性在育儿中的优势,而这些优势的根源实则来自男性气质。在父职与母职比较中,差异形成了一种支配权力关系,强调性别差异即是捍卫性别不公[3](PP 321-322)。在传统父职不断受到社会变迁与生育政策变化的冲击下,“混合父职”被社会逐渐接受,也更具影响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混合父职”体现出更多关怀男性气质的特征,然而实则是支配性男性气质和传统父职应对当下危机的一种策略。在传统性别规范中被合理化的支配性男性气质仍然是当前育儿性别分工的基础[25]。积极的父亲身份认同根植于男性育儿的优越性和男性气质榜样的树立。即便关怀男性气质强调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劳动,但对“理性科学”的男性育儿方式的强调及男性作为保护者和道德导师的叙事仍体现了刻板男性气质。由此,男性在参与程度上弥补了父亲的缺席,却被鼓励维护和强化支配性男性气质,并以此稀释和弱化新父职理想中作为照料者的女性气质。因而,改变父亲的育儿方式可以作为一种缓和手段,但本质上两性的社会权力地位并没有改善,“混合父职”对传统性别规范具有复杂的多重作用。

七、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分析爸爸博主在社交媒体平台数字实践中的自我呈现,分析了他们建构出的父亲形象、父职理念与父职意识形态。在育儿叙事中,父亲的角色体现出“混合父职”的特点。他们打破了传统的“管教型父职”和父亲严肃、权威乃至不近人情的形象,展现出当代父亲温情细腻的一面,以及在育儿过程中比母亲更理解孩子,在家庭育儿消费中更理性、更具性别优势的一面,建构起关心孩子、爱护家庭、维持工作与家庭平衡、重视性别平等的理想父职意识形态。中国的全球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生育政策的变化,正在促进上述“混合父职”的兴起,父亲既保持了传统男性气质的一面,又糅合了温情感性的一面。但是,尽管当下“做父亲”的风格已经与传统社会大相径庭,父亲大多参与到家庭和育儿过程中,但性别关系并没有因此发生本质改变。“混合型父职”是男性应对当下性别角色危机的一种策略。

当下社会,“温情奶爸”形象中的理想父职已经开始被男性群体尤其是城市中产男性群体接受。爸爸博主正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通过博文所建构出的理想父亲形象,也正体现着当下父亲们开始接受的理想父职。虽然相比于妈妈博主,本文所关注的爸爸博主只是处于萌发阶段的群体,无法在更为全面的语境下对“混合父职”对家庭关系的影响进行直接评估,但爸爸博主作为正在兴起的群体,已经在社会上引发众多关注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数字实践已然呈现出当下父职话语的明显变化。总的来说,爸爸博主们通过数字实践构造出的父职并非以争取男性特权为目的,而是更集中于倡导性别平等特别是家庭内性别分工的再分配。同时不可否认,这种“混合父职”显现出的性别规范的变化,是在现有父权制结构的前提下发生的。继而,通过巩固现有的社会和象征性的边界,“混合父职”最终可能以新的方式掩盖制度性的性别不平等体系[18]。因此,不仅应当敏锐考察爸爸博主带来的家庭内平等趋势,还应当审慎评估性别秩序的整体运行。

本文的分析对象是爸爸博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自我叙述。作为父职呈现的重要实践形式,这些内容仅仅是基于数字实践中的父职,因而会与生活中的真实父职存在一定差异,但并不意味着这些父职呈现对于当下社会的男性气质和父职研究来说毫无意义。相反,这些数字呈现恰恰构成当代社会父亲对于理想父职的理解,他们所呈现出自己“前台”公开的一面,在生活和育儿的酸甜苦辣、事业的压力与家庭的平衡里,去建构一个作为“人”的父亲形象,这与传统近乎完美又缺乏人情味、成功而威严的父亲形象不同。突破“混合父职”中的理想父职,也可以与真实的父职形成对比与呼应,进而丰富我们对当下父职的理解。

猜你喜欢
博主育儿气质
跟着零食博主买拼多多小吃
如果孩子想当美妆博主
时尚博主谢慕梓:分享身边的美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偷偷摸摸育儿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What’s InsideDoesn’t Count
创意折纸小动物
育儿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