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明杰
姜淑斋,名如璋,字淑斋,号广平内史,清初山东胶州人。姜淑斋是著名的女书法家和诗人,诗坛领袖朱彝尊、王士禛对其书法有极高评价,邑人高凤翰更是对她推崇备至。
《闺秀正始集》载其小传:
姜氏字淑斋,号广平内史,山东胶州人,布政使宋可发子媳,著有《淑斋诗草》。淑斋书法摹二王入神,王阮亭尚书极赏其纨素便面;朱竹垞太史题其诗卷,有《太常引》词云:“三真六草写朝云,几股玉钗分,仿佛卫夫人。问何似当年右军,郁金堂上,青绫帐外,小字讶初闻。门掩谢池春定,书遍双鬟练裙。”其见重如此。
该集并录其诗《中江县驿馆题壁》一首:
清泉石上溜松风,薄受霜华叶乍红。曲径通村知远近,一条竹杖万山中。
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更称道其书“不类女子”。可见姜淑斋诗书之才,不让须眉。
但目前有关姜淑斋及其诗书的研究只停止在传说层面,有很多是以讹传讹,错误百出,这与姜淑斋的艺术水平和历史地位是不相称的。该文拟对她的生卒年、家世、代笔问题及书法作品作初步探讨。
姜淑斋的生卒年,史书与前人的笔记均无明确记载,现代人编写的有关论著或文章也只说她是明末清初著名女书法家。
故宫博物院藏有姜淑斋款四件书法立轴,但作者名字“姜如璋”和“姜淑斋”误为二人,姜如璋列为明人,姜淑斋列为清人,可见世人对她的误会之甚。更有甚者,在《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二十一“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书画”的藏品条目里,把“姜如璋”列在张瑞图(1570-1641)、米万钟(1570-1628)、黄道周(1585-1646)、倪元璐(1594-1644)等之前,讹误之大,出乎意料。
关于姜淑斋生卒年,我们须从她存世书作中寻找答案。
济南市博物馆藏姜淑斋《临王羲之等行草书合卷》落款:“丁未夏四月淑斋临,时年十六。”丁未年为康熙六年,即公元1667年,姜时年16岁,推出其生年是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此件手卷也是目前发现姜氏传世作品最早的一件。
无独有偶,2016年11月26日,在青岛市美术馆“纪念王献唐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展”上展出一件王献唐旧藏姜淑斋《临王羲之清宴帖草书轴》,落款:“戊申春日淑斋临于晋阳公署,时年十七。”这一件也推出姜氏生于公元1652年。
台湾何创时书法基金会藏姜淑斋《临王羲之阔别帖草书轴》(见《明末清初书法展·文人》),自识为“戊申夏日淑斋临,时年十七”。是姜氏出生于清顺治九年(1652)的第三个证据,应该确定无疑了。
姜淑斋的卒年,史料、志书等也无确切记载。姜氏传世书作中,也只能找到最晚的一件。
此前,各书有姜淑斋早卒之说。周伯鼎(1903-1980)在姜淑斋《临王羲之等行草书合卷》(济南市博物馆藏)中介绍说:“姜淑斋书世间罕见,以其早卒也……淑斋究竟何时返归天上,已不可考,早卒之说,亦但闻诸鲁人,言之凿凿,必有所据。”可以看出早在清末民国时,在山东就流传着姜淑斋早卒之说。著名学者王献唐也主张姜淑斋早卒说,并有“姜氏23岁去世”的确切年份说。在王献唐孙王福来《记忆里的祖父王献唐》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祖父的房间里……墙上挂了许多字画,这些字画我记得是经常换的,只有一幅几乎不换,是山东才女姜淑斋的草书。祖父说这是三大才女之一(还有李清照、朱淑珍)十七岁时的作品,真是龙飞凤舞,其味无穷,可惜她在23岁时就辞别人间了。咱山东出这样的才女,真是我们山东人的骄傲。”①王献唐此说不知从何而来。近年海内外各博物馆纷纷“亮家底”,发现几件姜淑斋23岁以后的书法作品,如:
青岛市博物馆藏姜淑斋《临王羲之适太常帖草书轴》,落款:“戊午初夏,临呈任老伯母教政,胶西淑斋。”戊午年是康熙十七年(1678),是年姜淑斋27岁。
故宫博物院藏姜淑斋《临王羲之中郎女帖草书轴》自识“癸亥仲冬淑斋书”,癸亥年为康熙二十二年(1683),是年姜氏32岁。
青岛市博物馆藏姜淑斋《临王羲之虞安吉帖草书轴》,落款“丁亥孟春胶西淑斋临”。丁亥为康熙四十六年(1707),是年姜淑斋56岁,这是目前所见姜淑斋有年款的作品的最晚一件。
所以,姜淑斋的生卒年应为“1652-1707年后”。
姜淑斋父姜长植,字季直,一字立斋,号梅石、筠石、梅嵎氏等。胶州城姜行街人,廪贡生,为明末清初胶东地区著名书法家,师从明末流寓胶州的吴门书法篆刻家温如玉和张应召,书法得“二王”遗意并自成一格。乾隆年间,即墨书法篆刻家郭廷翕(桹庵)对姜长植的评价为:“先生书不多有……先生最工临帖,子匏臣,女淑斋,笔札亦皆有法。论者谓与济南邢氏先后辉映矣。”②邢氏即临邑邢侗(1551-1612),为晚明四大书法家之一。郭廷翕将姜长植与邢侗相提并论,可谓评价之高。姜长植还是一位书法教育家,对清初胶东书坛有着较深的影响,书法篆刻家冷印乾、侄姜錧(器山)、子姜毅(匏臣)、女姜淑斋,均在他的指授下成名,其中犹以姜淑斋功力最深。同邑书法篆刻家高凤翰在跋《姜淑斋自书诗册》中说:“……而吾邑前辈姜公筠石之女也,少极颖慧,筠石先生爱于丈夫子,授书闺中,才及笄,已有‘女学士’之称,亲党间盖无不藉藉称姜氏淑斋者矣。”
姜长植传世作品极少,济南市博物馆藏有他的两件行草书作品:一是《临李世民〈枇杷帖〉行书轴》,二是癸巳夏(1653)为张应甲(先三)作《行草书古诗十九首册》,此册应是姜长植的早期作品,董、赵书风对其影响较大。
姜淑斋伯兄姜錧,字器山,胶州姜行街人,清初著名书法家,幼承家学,随叔父姜长植学书,小楷习王羲之《乐毅论》与《黄庭经》,草书法《十七帖》,并深得“二王”神韵,以遒逸闻名,时人得其尺牍以为宝。姜錧晚年游历京师,士大夫争购其手迹,珍若拱璧,并与法若真(号黄山)、匡璜(字鲁山)、郭经(字藏山)合称胶西书画“四山”。
姜錧存世作品亦不多见,山东博物馆有其书作三件:《姜錧楷书册》《姜錧草书立轴》和《姜錧草书册》(见《国家文物局官网》),民间有少量收藏。
姜淑斋胞弟姜毅,字道复,号匏臣,康熙年间副贡,曾任招远县教谕,名载《莱州府志》。《桑梓之遗录文》卷二著录有一件姜淑斋写给胞弟的《临帖草书》,落款:“丁未秋日,晋阳公署临,为阿弟匏臣正字兼寄平安。”姜毅书作未见流传,乾隆时即墨文人郭廷翕在评论姜长植书法时称“子匏臣、女淑斋,笔札亦皆有法”。
姜淑斋嫁胶州名门宋可发之子宋世显。宋可发(1610-1675)字蕴生,号艾石,胶城水寨街人,清初名臣,顺治六年(1649)进士,康熙三年(1664)任山西按察使,康熙八年(1669)改任四川按察使,康熙十一年(1672)升任广东布政使。著有《生平自记》《新德府志》等,《山东通志》有传。宋可发任四川按察使期间,主持重修了成都武侯祠,撰《重修忠武侯祠碑记》,儿媳姜淑斋书丹,被称为“双绝碑”(碑藏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宋可发在姜淑斋作品的推广与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宋可发本人并不善书,传世墨迹只有故宫博物院藏其手札一通(据《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
宋可发虽然不是一位有名的书家,但他与山左的文人如丁耀亢、张若麒、法若真、宋琬、王士禛等来往密切,并与明末清初书画家如王铎、戴明说、周亮工、朱彝尊等亦有交往。王铎在清顺治七年庚寅(1650)春月为宋可发书《王羲之冠军帖草书轴》。姜淑斋的作品随着宋可发的游宦而广为流传,高凤翰在题《姜淑斋自书诗册》中说:“方伯公耳其徽名,遂聘为太守公(宋世显)妇,镜台纳后,从之游宦四方者几遍川粤,所至有声,与叔氏(宋世勋)出名飞腾满人口耳,即海内无不人人知有姜氏淑斋矣。”
[清]姜淑斋 临王羲之《上虞帖》 167×55.5c m 绫本1669年 山东博物馆藏款识:己酉孟春,淑斋临。
[清]姜淑斋 临王羲之《想弟帖》 172×51cm 绫本1669年款识:己酉夏日临。钤印:胶西淑斋(白) 广平内史(朱)
姜淑斋夫宋世显,字翼公,监生,以援例授平凉府同知,擢云南知府。姜淑斋何时嫁宋世显?济南市博物馆藏姜淑斋《临王羲之等行草书卷》。其一用印为“淑斋”白文印,其二为“广平内史”朱文印。“广平内史”是嫁到宋家后才开始启用的号,所以说姜淑斋最晚16岁就嫁给了宋世显。
[清]姜淑斋(宋世勋款) 临王羲之《瞻近帖》218×49cm 绫本 山西博物院藏款识:胶西宋世勋时年十二岁临。钤印:宋世勋印(朱) 公纪(白)
姜淑斋夫弟宋世勋,字公纪,岁贡生,曾官曲阜教谕。宋世勋生于康熙五年(1666),嫂姜淑斋比其大14岁,宋世勋6岁开始由姜淑斋教习书法,有他一方“东海童子六岁学书”印为证。在成都武侯祠宋可发所撰《重修忠武侯庙碑记》正文之后,有一段曹先礼撰的跋,记载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轶事:“公少嗣君世勋,甫七龄,歧嶷天挺,书法□入圣,与嫂夫人同案临池,并绝古今。”可证宋世勋自小善书。
鉴于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很多学者尝试探究其影响因素。相关影响因素主要有制度质量和宏观条件、资本流动,汇率波动等。Klein发现一国制度因素和金融机构质量影响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7]。Bussiere et al发现从中长期看,制度质量和资本流入构成是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8]。荣晨、董瞾以资本积累率分析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9]。李丽玲、王曦将汇率波动的作用引入资本账户开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中,发现控制汇率的波动可以促进资本账户开放收益[10]。
但目前存世的署名“宋世勋”的书作,却均是姜淑斋的代笔。姜淑斋为夫弟宋世勋代笔,在其家乡尽人皆知。
民国二十年(1931)《增修胶志》(卷四十二)记载了关于姜淑斋为宋世勋代笔的轶事:“(姜淑斋)随夫过大庾岭,书‘风度维严’‘雁迥人远’两大碑传世,字大径尺,署名‘八岁童子宋世勋书’,乃以其夫弟之名落款。”
高凤翰跋《姜淑斋自书诗册》中也提到她的代笔事:“此册为友人宋公城华所藏,得自其家人秘授,而所书又即代为其叔氏纪公(宋世勋)表叔捉刀者。王氏新妇从帐后为子敬解围,风流殆有不翅,尤可宝哉。”③
目前所见传世宋世勋款、实为姜淑斋“捉刀”的书法作品共有四件:一为“宋世勋七岁”时为戴年伯作《临王羲之司州帖草书轴》,二为“宋世勋八岁”作《临王羲之时事帖草书轴》(青岛市博物馆藏),三为“宋世勋九岁”时书呈伯翁张老先生《节临王羲之知远帖草书轴》(故宫博物院藏),四为“宋世勋十二岁”作《临王羲之瞻近帖草书轴》(山西博物院藏)。以上四件书作中,已知有两件上款是男性长辈。由此可以推定,因当时女性地位低下,女性书画多被讪笑为“不务正业”,为避世讳或借示对获书者尊重,落夫弟“童子宋世勋”款,令读者在能意会到的不可能中体察到隐衷。
姜淑斋存世作品以草书临帖为主,楷书、行书亦为擅长,但存世极少。康熙十一年(1672)夏五月,由其公爹宋可发撰写的《重修忠武侯庙碑记》碑文,而书丹者就是姜淑斋。此碑通高272厘米,通宽130厘米,碑文为楷书,共1520字,在女性地位较为低下的当时,碑文竟由姜淑斋来书写,这在现存古代碑刻中极为罕见。而且书碑这年姜淑斋只有21岁,所以《重修忠武侯庙碑记》,被后人称为“双绝碑”。在该碑一角,有一段时人曹先礼撰写的跋语,高度赞扬了姜淑斋的书法成就:
……吾宪长宋公艾石……立石为文以记之。读其文洋洋洒洒,大雅不群……迨观其书,乃公子舍淑斋姜夫人笔,遒劲秀逸,祖王而不囿乎王,颜筋柳骨,备极诸家法体,卫夫人复生不是过矣。
姜淑斋日常作草书作品最多,主要临王羲之草书帖,在传世的二十几件草书临帖作品中,全部是取王羲之书帖,可见王羲之书风对其影响至深。在《姜淑斋自书诗册》中有“临书只爱永和年”句,道出其中甘苦与得意,也是她一生书法追求的真实写照。上文所录朱彝尊为姜淑斋所题的一首《太常引》词,题目为《题姜夫人淑斋诗卷》(载《江湖载酒集》卷上),词中更是把姜淑斋比作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对姜氏书法可谓激赏。
同为清初诗坛领袖的王士禛(163 4-1711),也对姜淑斋书法高度评价。其《池北偶谈》(卷十二)“女子善书”中道:“胶州宋方伯子妇姜,字淑斋,自号广平内史,善临《十七帖》,笔力矫劲,不类女子。”另外,王士禛在《蜀道驿程记》(卷上)也谈及见过姜淑斋的题壁诗,文曰:“(康熙十七年闰七月,1678年)二十七,午后次中江县……驿中有胶州闺秀姜氏题诗云:‘清泉石上溜松风,薄受霜华叶乍红。曲路通村知远近,一条竹杖万山中。’字仿褚河南。”看来姜淑斋这幅题壁诗是以褚遂良楷书所写。这次题壁,与她书《重修忠武侯庙碑记》同年,可以想见碑文书法应与题壁诗书法大致一路。
同邑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在跋《姜淑斋自书诗册》中说:“姜氏在胶,故以能书名,而至是尤以淑斋著……即至今转相购觅书幅者,几如华亭、吴兴,珍若拱璧。”可见在乾隆时期,就把姜淑斋的书法与赵孟頫、董其昌相提并论了。姜淑斋比高凤翰大31岁,而且二人还有亲戚关系,姜淑斋是高凤翰的表婶④。
王士禛说姜淑斋书法“不类女子”,应是不低的评价。因为姜淑斋传世作品以草书居多,女子写草书的极少,且有的“字大径尺”(见《增修胶志》),有的为“高头大卷”的长轴,于气力胆量,也容易让人觉得“不类女子”。更重要的是为官方碑碣,姜氏书丹,历史上更其罕见,这更是“不类女子”的表现。
姜淑斋草书绝大多数为临右军草书帖,内容包括《十七帖》《澄清堂帖》《淳化阁帖》等。这与明清时期“二王”书法在胶东一带盛行有关。这一时期有成就者如南明大学士高弘图(1583-1645)、明崇祯四年进士张若麒及其子张应甲、张应桂,明崇祯十六年进士纪腾蛟及其子侄纪之竹、纪之盂、纪之石,姜淑斋父姜长植、兄姜錧,以及顺治三年进士法若真,高凤翰叔父、康熙十二年进士高曰聪等,书法都是走的帖学一路。为此,这个庞大的书法群体还大量收藏善本碑帖,如高弘图收藏的宋拓《澄清堂帖》孤本,现为故宫博物院珍藏;张应召(1582-1650后)藏北宋拓《集王羲之圣教序帖》为传世最早拓本,其甲本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乙本为上海图书馆藏。还有胶州温如玉、张应召摹刻的肃府本《淳化阁帖》,对“二王”书风在胶东一带的传播推动,功莫大焉。姜淑斋正是在这种书法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姜淑斋书法在当时就很珍贵,历三百多年水火兵燹,传世作品已经不多,目前所见公私所藏计有27件:故宫博物院5件,山东博物馆5件,青岛市博物馆5件,首都博物馆2件,济南市博物馆1件,山西博物院1件,海内外私人基金会7件,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所藏其书丹碑刻一通。这27件作品中包括姜淑斋为夫弟宋世勋代笔的4件。
[清]王铎 为宋可发(艾石)书 188×52cm绫本 1650年款识:庚寅春正月,王铎为艾石老词丈。钤印:王铎之印(白) 烟潭渔叟(白)
[清]姜长植 临李世民《枇杷帖》227×50cm 绫本 济南市博物馆藏释文:使至,得所进枇杷子,良深慰悦。嘉果珍味,独冠时新。但川路既遥,无劳更送。今者梅炎藻夏,麦气迎秋,香标兰坂之风,镜转桂岩之月,为善之暇,想足怡神。为拙翁尊兄捧腹。弟长植。钤印:梅嵎氏(白)
[清]姜錧 临王羲之《成都城池帖》194.5×50cm 绫本释文: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姜錧。钤印:姜錧之印(白) 器山氏(白)
注释:
①《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3期,第21页。
②[清]陈介锡《桑梓之遗录文》,稿本,山东博物馆藏。
③[清]高凤翰题跋《姜淑斋自书诗卷》:姜氏淑斋为宋方伯公子妇,黔中太守公命妻,而吾邑前辈姜公筠石先生之女也。少极颖慧,筠石先生爱于丈夫子,授书闺中,才及笄,已有“女学士”之称,亲党间盖无不籍籍称姜氏淑斋者矣。方伯公耳其徽名,遂聘为太守公妇。镜台纳后,从之游宦四方者几遍川粤,所至有声,与叔氏书名飞腾满人口耳,即海内并无不人人知有姜氏淑斋矣。姜氏在胶,故以能书名,而至是尤以淑斋著。自其为太守公命夫人而仕宦中名益噪,即至今转相购觅书幅者,几如华亭、吴兴,珍若拱璧,而族党姻娅更不待言,其贵重盖若斯之重也。此册为友人宋公城华所藏,得自其家人秘授,而所书又即代为其叔氏纪公表叔捉刀者。王氏新妇从帐后为子敬解围,风流殆有不翅,尤可宝哉。借观数时,题之以归我城华,城华尚善视之。乾隆丁卯春三月清明后一日,南阜残人高凤翰左手顿首拜题。
④见《高凤翰全集·高凤翰编年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