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4月5日文章,原题:心理健康:有中国特点的社交恐惧症,越来越多年轻人谈论与之斗争 如果被一只老虎咬了,你会求救吗?对此,在中国网络上有个流行答案:不会。因为如果没有人救,我只是可能会死;可一旦有人来救,我还得跟他打招呼。笑话出自一名脱口秀演员,吐槽社交恐惧现象,该问题正困扰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
随着更多年轻人表示害怕在现实世界中与人交往,“社恐”已成为网络流行语。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这是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中国媒体去年11月对4800多名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约80%受访大学生自认存在轻微“社恐”,约7%表示自己有较严重的“社恐”。
2020年在科学期刊《PLoS ONE》发表的一项医学研究也表明,在包括中国在内的7个国家的年轻人中,有关社交焦虑症状的比例都在上升。由美国和加拿大研究人员开展的该研究发现,在中国16岁至29岁的人群中,32%达到社交恐惧症的医学门槛。
杭州心理学家黄晶(音)说,社交媒体的更广泛使用、数字互联互通的提高,是加剧社交焦虑的主因,“随着社交媒体主导日常生活,这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但这对中国,尤其是对青少年和年轻成人的影响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区”。17岁的上海女孩李莉(音) 在校学周后,每到周末就待在家里,“我在网上很健谈,但线下遇到人时就变得很腼腆,不知道说什么。或许是因为在网与人交流更安全,至少别人看不到你”。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特有的,上海资深心理咨询师季龙梅(音)表示,如今许多年轻人出生在独生子女政策时代,单独长大,受到长辈过度保护,“一方面,家里没有兄弟姊妹同他们玩耍。另一方面,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他们面临家庭对学业成绩的更高期望值,因此将大部分课外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一位年轻患者的母亲曾说,她的孩子是一名博士,但由于“社恐”而无法工作或与女性约会,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做。
尽管这种障碍变得日益普遍,但有关说法也在网上被滥用。并非所有为自己打上“社恐”标签的人都真正遇到该问题。专家说,许多情况下,他们只是将这当作拒绝参加某些活动商借口。但“社恐”成为流行词,是个积极迹象,表明中国公众的心理健康意识得到提高。▲(作者左茂红,崔晓冬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