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爽
摘 要: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精神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被更多人去了解、传承,在此基础上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英语學科的语言性、交际性特点,将知识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不仅会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还有助于做好中西结合教学工作,强化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将从多元角度出发探索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整合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传统文化 整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3.018
英语是现代社会重要的语言技能,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教育的重点学科,教育新形势下教师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有明确的认知,不仅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保证他们学习的有效性,同时还应该扩大教学范围,打破固有思想的局限,在英语课堂上展现出我国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让他们能在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为未来的学习、成长打下基础。
一、整合初中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意义
1.弘扬与传播中华传统美德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包括优良的生活品质、民族精神、传统习俗礼仪等等。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带领学生探索西方文化的奥秘,但是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在产生深刻感悟后端正自身的行为举止,从生活小事出发对优秀传统美德进行继承、发扬,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意识会不断深化,在实践中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交际来领悟语言知识的内涵,并且将所学知识内化,灵活运用于后续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需重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所有人都能在认真对待本国文化的基础上用语言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交流中弘扬传统文化, 最终实现将优秀文化向世界传播的目标,满足当前初中英语的教育需求,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3.有利于课堂活动高效展开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的渗透,属于趣味化教学的范畴,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传统文化多元渗透下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他们愿意借助丰富的材料去探索教材内知识的深层内涵,表现出高涨的探究与表达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能自动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的互动有效性都明显增强,各项课堂教学活动都能顺利且高效地展开,学生在自主交流、自主实践中提高学习效率、积累丰富知识,实现了整体英语水平的提升。
二、整合初中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策略
1.转换传统教学模式,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当前我国的新课改正在不断推进,各学科教师都应该及时转换传统教育思想,结合实际学情进行自我反思,明确灌输式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此期间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明确自身学习引导者的身份,不能仅将英语视为普通的语言类学科,要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不断深化对传统文化知识内涵的认知,并在自主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授课期间教师应坚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对于西方文化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系统化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舒适、轻松的文化生活环境,提升课堂活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多元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课前导入文化渗透,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相较于英语教学任务而言,初中时期英语课上教学时间相对紧张,教师必须高效利用课内的每一分钟,让学生在集中注意力的前提下领悟知识内涵,在实践探索中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导入工作,按照学生小学时期所累积的学习经验组织cultural browsing、cultural exchange、my rich life等主题交际活动,利用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文化知识导入新课,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文化内容进行具象化呈现,如图片、动画、音乐等,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所有人都能主动对新知进行深入探究。
如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I’d like some noodles》单元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向同学们展示具有中西方特色小吃的图片,如中国传统小吃dumplings(饺子)、stinky tofu(臭豆腐)、pancake(煎饼)、Beijing roast duck(北京烤鸭)等,西方的pizza(披萨)、hot dog(热狗)、sandwich(三明治)、egg tart(蛋挞)等,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各式各样的图片吸引,教师就此可以带领学生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能够沉浸在文化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他们后续学习的有效性。
3.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分析语言表达方式
在初中英语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端正自身的思想态度,平等对待中西方文化。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对相关文化知识进行简单介绍,更要帮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让他们可以在了解不同文化内容的前提下更好地去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此过程中尊重西方文化,宣传传统文化,真正做到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科学利用现代网络资料,做好课堂准备,有计划、有逻辑地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如学习代表颜色的词汇时,分析red(红色)一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在中国,红色更多代表吉祥、兴旺等积极的象征意义,如红灯笼、红对联、婚礼庆典中红色装饰物等,皆代表喜庆、成功、兴旺,而在西方国家red更多代表暴力、血腥等负面意义,如the red battle(血战)、red vengeance(血腥暴动)、red ruin(火灾)、red flag(使人生气的事)等,在对比学习后学生能明确中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并且在未来的交流、互动中选择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观点,提高交流的融洽度,实现中华文化向世界的有效传播。
4.渗透多元传统文化,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应试教育观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较为固化,一般为教师单方面地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分析,学生全程处于被动状态,课程活动参与感明显不足,因此他们在学习中存在形式化严重的问题,只理解了英語知识的表层意思,无法真正领悟其深层内涵,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还容易失去学习的自信心,影响学生正常的英语学习。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应该打破陈旧的思想束缚,明确新课改时期初中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为目标完成对课堂的构建,在此期间借助丰富的传统文化拓展教学,将文化内容与学科知识结合讲解,既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口语表达欲望,让他们根据自己对文化的理解来表达主观观点,从而强化他们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在理解文化的同时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自然状态下爱上英语,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实践中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由教材中提到的“愚公移山”故事展开拓展教学,向同学们介绍中国古典故事“A symbol of dogged determination(精卫填海)”“Sleep on the brushwood and taste the gall(卧薪尝胆)”等,教师在此基础上提问“Why was Yu Gong trying to move the mountains?Why did Jingwei throw the stones and vegetation into the East of China Sea?”让同学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完成对课内知识的探索,并且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自己的坚定意志,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勇于挑战并战胜各类困难,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传统文化辅助教学丰富了课程内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保证了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5.加强课内文化交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实践是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进行课堂构建的核心环节,英语这门语言类学科的综合教学目标就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保证他们能学以致用,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互动,也能更加高效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此外新时代下初中英语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知识时还要完成如下任务:引导痴迷于外国文化的学生走出思想误区,既要明确西方文化的价值,又要肩负起将中华文化传播出去的任务,合理利用英语这一交流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将中西方文化密切结合,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文化交流空间,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处理问题方法的差异,锻炼他们表达能力,同时深化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如在学习《Don’t eat in class》单元时,教师首先要展示课内所提到的生活礼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中国礼仪文化与西方礼仪文化之间的差距,在此过程中同学们能合理利用生活事件、古今中外的礼仪小故事来完成文化交流,分析中西方国家人民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放松身心,实现有效表达,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礼仪规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6.利用传统节日元素,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近年来,不少西方国家的节日在我国备受追捧,相较于传统节日,年轻人对西方节日的关注度更高,他们会在节日当天进行各种庆祝仪式,虽然这样做能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但是却容易让新一代年轻人忽视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导致他们缺少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识,不利于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基于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构建课堂的过程中一定要科学使用中国传统节日元素,在讲解到相关知识时与同学深入讨论,并组织实践交际、表演创新活动,带领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真正做到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
如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Can you come to my party》单元时,教师在为学生布置邀请函制作任务时可渗透传统节日相关的知识,如拟定即将要迎来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教师要求同学们在邀请函中向被邀请对象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以及聚会时应如何布置场地,制作食物,并且自己设计与节日习俗有关的活动,丰富“party”内容,一方面能检验学生对端午节知识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也强化他们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制作邀请函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交流互动来了解更多端午节的习俗,如eat Zongzi、Dragon Boat Race等,并且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体会屈原身上深沉的爱国之情,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7.组织课外学习活动,锻炼文化表现能力
初中时期学生的课业相对繁重,需要重点学习的科目也比小学更多,所以能够被英语教师有效支配的时间有限,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打破常规思想的束缚,相较于为学生布置千篇一律的作业,不如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探究活动,既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复习、巩固课内所学知识,让他们对英语语言内涵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还能扩大文化交流范围,让同学们无论是在家中观看英文电影、短片,还是在参加表演比赛、辩论比赛、读后感交流等活动的过程中,都能够对传统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学生还能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知识、展示自我,在兴趣的支撑下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素材来完成剧本创编、情景剧表演等任务,在此过程中同学们要根据课内所学知识选取传统文化典故、桥段进行二次创作,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英语语言知识内涵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还能在积极表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英语是初中时期的关键学科之一,教师在新课改期间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借助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深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他们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期间,教师要通过文化导入、中西对比、拓展教学、文化交流、活动组织等方式构建出全新的英语教学课堂,调动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化表现能力,借助传统文化教育增加中国向世界传播文化的途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顾玉珍《探究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融合路径》,《海外英语》2019年第22期。
[2] 张锦《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3] 葛明杰《论初中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才智》2020年第14期。
[4] 陶芳铭《初中英语教科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年第3期。
[5] 胡婷《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传承》,《华夏教师》2020年第9期。
[6] 钟郭梅《挖掘英语德育资源 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年第1期。
[7] 张双珍《小学英语教学中故事教学法新探——以The Kings New Clothes为例》,《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年第8期。
[8] 费珊琳《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译林牛津版〈英语〉五年级Unit 4 Hobbies为例》,《英语教师》2017年第7期。
[9] 徐宇霞《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第9期。
[10] 张兆月《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研究》,《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