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2022-04-06 00:44:56刘强明
关键词:计算能力传统数学

刘强明

摘 要:“牵引式阅读”是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时,以计算能力的提高为出发点,以传统文化的融入为落脚点,将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进行有效转换,从目的式牵引,项目式牵引,问题式牵引,差异化牵引等角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种阅读方法。

关键词:牵引式阅读 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3.013

数学课程标准中把“数学阅读能力”作为数学基本素养之一,置于重要的学习地位。从“大阅读”角度来看,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数学阅读,将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有效进行转换,将书本知识进行内化,转换为数学思维与学习支架。“牵引”一词历史悠久,“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曰拔河。”最早用于拔河活动。牵引式阅读就是“引动、引导”的意思,小学数学课堂的牵引式阅读,就是从计算目的、计算项目、计算问题、计算差异等角度,从传统文化角度入手,按照将阅读融入数学教学不同环节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一、目的式牵引,拓展阅读维度

冯希伟、黄寿远在《科学地引导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中指出,数学阅读在阅读形式上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吸收式阅读法”;另一种是“探究式阅读法”。小学数学教材以单元整合教学内容,每一部分的课题都集中体现了学习内容,是对知识的整体概括与归纳。通过数学阅读,让学生从不同学习层面获得阅读启发,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计算能力。

1.概念性阅读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概念、定义等是数学课程的基础,是学生进行数学理解,数学实践,数学生活的起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就需要阅读的参与。在教学实践当中不难发现,学生概念背诵得很熟练,但是在实践操作当中就容易出错,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从数学原理的角度理解概念的意义。补充阅读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概念认知的支架。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通过概念学习,学生对于如何进行“除”有了充分了解。但是在实践操作当中,如何“试商”却常常出现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知行”没有“合一”。教师可以通过补充阅读材料“除法王国连环问”的阅读文本,让学生掌握概念当中的核心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在出示文本的时候,还可以联系传统文化,如将“除法王国”中人员设置为国王,大臣等,对于人物形象的设置也可以和古代社会人物形象联系起来。

2.补充性阅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阅读内容,这些内容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有的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有的是对数学生活的拓展。教师要关注这些信息,运用这些信息,让补充阅读文本成为学习的起点。重视学生言意转换的能力,能够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建构思维,搭建学习支架。如在“最小公倍数”的学习中,对于教学中产生的学习疑问,就可以联系“你知道吗”的补充阅读文本进行学习,让学生根据新的方法,找到计算的新路径。除了教材中的数学补充阅读材料之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基于传统文化背景的阅读材料。如在“分米和毫米”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补充阅读“分毫”的来历,从汉代傅毅《七激》当中的“涔养之鱼,脍其鲤鲂,分毫之割,纤如发芒”入手,让学生了解在古代“分”和“毫”都是指极为细小的意思,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人民勤劳与智慧。

3.生活化阅读

著名数学特级教师贲友林指出:“数学学习需要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联合,让数学走向生活。”在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作为教师既要关注数学阅读的内容,又要关注阅读的生活化拓展。如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联系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将古人计算圆周率的故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圆的计算还可以用在生活的哪些方面。再如计算教学离不开对“数”的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历史穿越之旅,让学生说一说在古巴比伦、中国、阿拉伯数字,让学生穿越数学时空,步入数的演化历史,来到神奇的数字王国,感受数字的起源与变化过程。再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人们根据数字的形式,在传统文化视野下的道路建设、桥梁施工、造型设计、园林景点的建设中,是如何利用数字的外形特征开展工作的。

二、项目式牵引,聚焦阅读角度

数学知识呈“点”状分布在数学教材的不同板块,但又通过一条隐性的思维发展主线进行了串联。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具有“上联下挂”的意识,借助单元教学整体,在教学中“左顾右盼”,实现计算能力发展的“瞻前顾后”。

1.“上联下挂”确立项目整体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习得过程不是“传授”,而是建构。建构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已有的学习能力,不断逼近陌生的知识中心,实现“已知”和“未知”的有机融合,互融共同。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就需要提高学生读的能力。项目化单元整体教学下,教师需要具有“上联下挂”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唤醒已有的学习经验,打破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界限,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如“千米和吨”是三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在这一板块学习中,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克和千克”,在四年级上册还将学习“升和毫升”。从知识结构上看,这些内容是有联系的。一是表现在进率的计算上,有相通的地方;二是表现在知识的建构上,遵循相同的学习范式;三是表现在阅读的主题上,都指向了对“单位”的认知。教师可以补充阅读传统文化中“半斤八两”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进率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在计算单位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再如“吨”原来是指四轮马车所装货物的重量,后来又演化为酒桶(TUNS)的容积,最终“吨位”成为重量单位“吨”的雏形。

2.“左顾右盼”确立单元项目意识

在同一单元当中,知识结构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如“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与减法”“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是一组连续的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当中就要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如在进行小数的加和减的计算时,需要联系“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在进行小数的乘与除的时候,依然要联系“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师在补充阅读文本的时候,可以从《小学生数学报》《我们爱数学》等读物上面,找到相关阅读内容。在设计一些练习题目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勾连起传统文化内容,将之作為计算的载体。如教材中的例题为“水果超市第一天卖出山桃56.3千克,比第二天卖的多12.5千克,第三天卖的比前两天的总和少20.8千克。第三天卖多少千克山桃?”教师就可以从传统文化入手。如将“水果超市”改成“苏州刺绣”,将“卖出水果重量”改成“针织绣品长度”,这样同样是计算的练习,但是学生从题目当中了解了江苏地方织物工艺,了解了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精美,这样的题目也可以用到“小数的乘法与除法”的计算练习中。

3.“瞻前顾后”确立内外结合意识

数学学习需要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有的指向数学学习,有的则没有指向数学学习。如在“认识万以内的数”中,有的提出了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有的提出了一些没有学习价值的问题,有的提出了一些模式化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读题完成数学阅读,从而提高数学计算能力。从课内角度看,是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万以内的数”,从课外的角度,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这些数,去读好这些数。读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以课外为驱动,让学生了解“万以内的数”的本质。一是“知其然”,即这些数应该怎么读;二是“究其然”,就是为什么要这么读,为什么有的读“0”,有的不读“0”,有的要读1个“0”,有的要读几个“0”;三是要“知其所以然”,这些数代表的含义是什么。这样三个层次的读都指向了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在读当中获得对知识的整体认知与建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问题式牵引,指向阅读深度

1.探究,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问题,进行数学阅读的目的是帮助解决问题。小学数学学科的基本特性决定了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是不同的。一是阅读材料缺乏丰富的情感色彩;二是阅读内容缺乏曲折的故事情节;三是阅读材料缺乏生动的表达形式。因此,在数学阅读中,需要让学生在探究中提出问题,进行深度阅读。如在“负数的初步认识”阅读中,人们遇到了增加与减小,盈余与亏损等互为相反意义的量,就需要负数的参与。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这些数字当中,哪些是“负数”,在进行负数计算的过程中,需要如何去理解“负数”等。这样,就通过阅读生活情境当中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认识负数,理解负数,学会正确计算负数。

2.牵引,联系问题

数学学习既要实现知识的迁移,也要实现方法的迁移。牵引,就是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学习联系。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联系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一组关于点球成功率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说一说在一场关键的比赛中应该让谁去执行最后的点球。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分数知识进行计算。但是在具体情境下,应如何安排罚球人员呢。学生计算后并进行排序后,是不是排名第一的人就是最好的点球执行者呢,这就需要联系问题来解决。如前锋点球进球率是85%,但是数学教师只罚了一次点球并且进了,点球进球率是100%,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的点球能力最强呢?这需要教师联系“可能性”这一知识点,进行知识的牵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上进行知识的勾连,通过阅读,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驱动下,开始思考新的问题。

3.释疑,修正问题

小学数学阅读需要从个体体验走向群体分享。学生面对阅读材料所获得的认知是个体的、经验的、碎片的,这样的认知过程如同盲人摸象,所有学生所得到的都是对“象”的局部认知。这样的认知又是基于学生经验,是反复阅读中形成的比较准确的感受;阅读又需要“具象”,当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后,才能获得对“象”的全面认知;知识还需要“抽象”,也就是说学生经历了个体化阅读、分享式阅读,还需要走向建构性阅读。这样的阅读过程是修正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引入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如“周长是多少”的学习中,古人早就有了“圆径一而周三有余”的认知,教师让学生阅读相关知识后,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当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四、差异化牵引,实现阅读广度

1.读中找差异

张齐华教师认为:“现代数学教学论强调学生的认知发展,注重学生的思维形成,允许学生在试错当中发展新知。”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读”,发现理解的差异,然后走向学习的统一。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中,通过阅读书上的例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现。有的发现了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倍数,分数不变;有的发现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分数不变;有的发现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数的时候,分数也不变。这些反映了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差异化理解中所体现的思维发展过程。

2.悟中辨差异

邵光华在《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中写道: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认知过程。学生需要进行独立思考,按照步骤掌握相关知识,一是“比”,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计算思路进行比较;二是“找”,发现自己计算思路的准确性,找到学习依据;三是“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自己的想法与书上的方法进行印证,才能够实现从方法到能力的迁移。

3.做中解差异

在计算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教师不断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如图形角度,可以让学生观察中国古建筑,各种古代的工艺品,发现其中蕴含的轴对称元素,感受图案之美;如概念角度,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现代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的概念、定理、方法是如何被探索出来的;如活动角度,让一些指向传统文化的数学计算活动在数学学科活动当中获得实践,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经历阅读能力发展的过程,在牵引性的作用下,以计算能力的提高为出发点,以传统文化的融入为落脚点,将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进行有效转换,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重复的阅读时间,让学生通过阅读,从目的式牵引,项目式牵引,问题式牵引,差异化牵引等角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丽丽《读中悟,悟中解——浅谈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天津教育》2021年第11期。

[2] 羅定玲《让民族文化在数学课堂中自然流淌——小学数学“轴对称(一)”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年第11期。

[3] 党爱蓉、郑邦安《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探寻》,《基础教育论坛》2021年第11期。

[4] 杨则美《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的对策分析》,《考试周刊》2021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计算能力传统数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42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0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