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舞,那火,那龙

2022-04-05 02:20黄国闯
三月三 2022年1期
关键词:龙身火龙云山

古人把龙、麒麟、凤、龟称为四灵,龙为“四灵”之首。自古以来,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

舞龙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千百年来,象征着吉祥喜庆、欢乐幸福的舞龙成为民间喜庆佳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是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在众多的舞龙活动中,德保舞火龙民俗以舞龙巡游为载体,每当那阵阵撩拨人心的锣鼓声响起,每当那迎风起舞的火龙旋起,每当那烟花飞溅穿透夜空的烧火龙燃起,那舞,那火,那龙,令人耳目一新,令人激情飞扬。

德保舞火龙的“火龙”造型刚劲有力,工艺结构细腻,传承南龙雄壮威猛的气势风格,又具有鲜明的本地造型特色。其龙头龙口呈90°大张,怒目而视,须髯飞扬,龙腭饰以三彩,肩披五彩斗篷,形象生动饱满。龙身有11节和9节,长达20—30米,通常舞火龙要引龙龙珠2人,龙身部分22—35人左右。火龙制作上延续传统,用竹子、铁丝、麻绳、宣纸、毛纸、金箔纸、彩布、绸缎等材料,由专门的艺人制作。龙头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骨架用竹子编扎成型,以毛纸、宣纸贴裱外形,然后用金箔贴裱,最后以彩布、绸缎装饰;龙身用竹条扎圈相连,彩布缝制;龙鳞以彩布剪成一片一片后贴上金箔,缝进龙身。整个火龙制作工艺复杂,工序严谨。

德保舞火龙历史悠久,相传在明代已有雏形,改革开放以来舞火龙艺术活动最盛。在德保,民间流传许多有关舞火龙的起源故事。传说舞火龙的起源与云山鉴水有关。德保县城所在地有龙山环绕,城东有芳山神龙庙,山脚下有鉴水龙潭,云山独秀峰屹立于县城中心,云山山脉(也叫火龙山)盘旋缠绕,犹如一条巨龙东望日出,四周群山匍匐。每当朝阳升起,霞光照耀在火龙山上,连绵的山脊仿佛一条金色火龙。而当阴雨绵绵,整座火龙山烟云蒙蒙,如神龙行走。德保中兴街区域自宋、元、明、清以来一直为治府所在地,东向芳山神龙,背靠云山,人口密度大,商业繁华,民间有卧龙之地之说。当地人笃信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归功于火龙山的神龙保佑,神龙能给他们带来福祉,因此每年春节都举行祭龙活动。如此年复一年,由当初的祭祀神龙,祈求平安和丰收,升华到象征着吉祥喜庆,表达美好祝愿、释放欢快情绪的活动。当地群众每年元宵节自发组织的模仿火龙下凡巡游发展成为特定表演形式,传承至今。

德保舞火龙活动一般在春节期间和元宵节举行。在喧闹的锣鼓声中,舞龙队伍整齐划一地向各街道舞去,从四面八方前来观看的人们汇集在街道兩边,场面蔚为壮观。火龙所到之处,街道居民或手持或竹竿悬挂早已准备好的烟花爆竹,雨花般洒向火龙,预示着在火雨流星中洗去霉运。在连续不断的炮火中,人们兴奋地追逐火龙从街头舞到街尾。元宵节当晚,举行烧火龙活动,各家各户准备烟花炮仗等候火龙到来,舞龙队员赤裸上身沐浴着如雨烟花和炮声起舞。此时的火龙从头至尾火光四射,巨大的龙身就在烟花爆竹的包围之中,上下翻飞,左右腾舞,气势恢宏,震撼人心。各色各样的烟花,五彩缤纷,璀璨夺目,纷飞的焰火洒在龙身上。无论是观众、燃放烟花者、舞龙人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德保舞火龙艺术是本地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文化之一,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健身娱乐、促进经济发展等社会价值。由于历史原因,舞火龙艺术曾经一度消失,许多民间典故、制作编织工艺流失。改革开放以来,老一辈艺人重新挖掘、艺术加工,为舞火龙民间艺术的传承做出了贡献。随着艺人的不断研究改进,在制作工艺和材料上有了提升和改进,舞火龙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来,德保舞火龙队伍不断壮大,为结合各庆典表演活动,舞龙动作样式也在增加,烧火龙的烟花爆竹更为艳丽多样,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看。

作者简介:黄国闯,壮族,广西德保县人,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广西日报》《右江日报》《百色文艺》等报刊,著有《德保民间故事集》《德保圩市故事集》等。

猜你喜欢
龙身火龙云山
火龙果园之行
云山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龙身蛇形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Accident Analysis and Emergency Response Effect Research of the Deep Foundation Pit in Taiyuan Metro
“火龙”来袭
小火龙
龙 王
云山的树
清代古典家具龙纹饰绘的什么龙
共舞“龙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