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辰梅
摘 要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育求真”的主张,影响了一代代教育人。教师应追求守护情感意义上的真诚,避免滑向虚伪的教育;寻找本质意义上的真谛,避免陷入“表象”的泥潭;追求方法论意义上的真切,避免陷入师者的“自我中心”;体现对象性意义上的真实,避免走向“自以为是”的武断。如此以“真”作为审视的视角,找到教育美好的样子。
关 键 词 班主任;教育之真;教育美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1-0055-02
眾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把“真”视为教育的目的和灵魂,并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影响了一代代教育人。然而,直至今天,“教育求真”的信念仍然没有完全扎根在所有教育者心中。比如,在一次班主任大赛中,我就看到了冲破比赛本身带有的表演性和“固定动作”有可能带来的束缚而勇敢求真的教师,也看到了被观念和“套路”约束,无法抵达教育之真的老师。事实上,每一次比赛都是一面珍贵的镜子,如果教师能从中发现教育该有的样子,能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这种比赛的引领价值就得到充分实现。因此,以“真”作为审视的视角,可以找到教育美好的样子,找到教师追求的方向。
真诚是教育的起点,是赢得孩子们信任的前提。一位老师在谈到对家校冲突的处理时,特别真诚地讲到:“我要考虑夹在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孩子,如果我处理不当,就伤害了孩子。”她在这样讲时,眼神中流露出来的对学生自然而然的关切和体谅,是一个教师的真闪烁出的光芒。而有些老师在谈及对类似学生化妆或迷恋抖音等问题的处理时,则会不约而同地谈到使用所谓“认同学生,拉近距离”的策略,而所谓“拉近距离”只是在“套路”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接受“化妆不是中学生该干的事儿”“沉迷网络耽误学习”等观念,进而“改邪归正”。明明心里不认同学生的做法,却要假装认同,而以当下学生的聪明和敏感,他们一定能识破老师的“小伎俩”,进而使我们自以为高明的教育策略,在学生眼里变成了“假惺惺”的“小儿科”。这种失落了真诚的教育,不但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反而矮化了我们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再高明的教育方法,只有内涵真诚,才能发挥其价值。因为诚实是最好的策略,对于天真且信任老师的孩子们而言,更是如此。
教育作为科学,其本身是内涵着规律的,班主任工作虽然庞杂烦琐,但必然也有其规律可循。因此,做一个具有研究意识的班主任,深思和探寻表象背后的本质,就可以跳出“事务缠身”的“被动式”工作模式,进入作为“主导者”的工作模式。在此次比赛中,一位班主任面对学生在网上恶意攻击同学的现象,能够运用她日常持续关注的有关研究成果,分析校园欺凌现象中的欺凌者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干预措施。这种获得理论支持的自觉教育就超越了重复经验模式的盲目简单的“批评教育”,而进入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清明自觉的“主导者”模式。在此次比赛中,面对高一学生学习适应、转学学生的班级融入、家校冲突应对等问题时,相当一部分班主任还停留在“见招拆招”的具体应对层面,未能总结这种具有普遍性、常见性和重要性的班主任工作背后的规律,进而形成系统、整体、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案,制约了其在班主任工作上的突破性发展。日本学者佐藤学曾经用“毛驴拉磨”模式来描述一些教师的专业生活状态,他们在杂乱的细节和重复性工作中消磨了时光,蹉跎了生涯。这种在工作表象和细节上兜兜转转的教师,陷入事务的泥沼,无法触及教育的规律,无法通达教育的本质。因此,对教育认识和思维的升级,形成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探索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有效工具和基本能力,是班主任实现自我突破和专业成长的关键所在。
教育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有千万种,而最为根本的方法论意义上的那一条则是教师自己的真切——将自己作为方法的切己的思考和具身体验的唤醒。当自己想使用套路去“套”学生的话时,停下来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学生,会喜欢和自己“玩套路”的老师吗?当自己想因为一件小事“就把家长叫到学校时”,停下来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家长,会怎样看待一个动不动就叫家长来的班主任呢?当自己想把高大上的观念理论直接在班会上灌输给中学生时,停下来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坐在讲台下的学生,面对这样的理论会遇到哪些理解和认知上的问题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切己”是一种思考和判断问题的方法论,能够唤醒和启动“自己”这个最重要的工具,进行具身性的关系性思考,从而获得对他者更为切近的理解和认同。英国社会学家鲍曼曾提出“堕入角色”的概念,指出的是角色规范和习俗对人的改变,教师也会“堕入角色”,形成一种固化的甚至具有狭隘性和偏见性的思想认识,以此处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往往容易忽视工作对象的现实境遇而陷入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和“惯性重复”。因为缺乏对工作对象的理解和体察,以自我为起点所形成的工作模式就很容易造成冲突和误解,进而陷入工作的僵局和被动状态。因此,恢复对教育关系的真切理解,在人的意义上关心和体谅学生以及家长,选择积极的信任和充分沟通,以此心换彼心,班主任的工作就会收获更多发自内心的感念和感恩,职业生活就会积累更多美好和意义。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目的是成就学生,因此,基于对象意义上的真实是教育的现实起点。一个学生的真实情感、真实需求是什么,他们发展的真实状况是什么,只有基于真实,教师才能触摸到工作的底基,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比如学生在高中阶段谈恋爱,事实上并不必然影响学习,处理好了,就有可能不影响学习。然而,在处理高中生恋爱问题时,许多老师往往一上来就跟学生灌输早恋的危害,将一种既有的认识和观念强加给学生,而不顾及他们真实的想法,真实的需要,如此教育自然无法抵达“病灶”,也就很难收到“药到病除”之效。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自行找到让自己信服的答案。当学生提出“读书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挣钱”的论调时,当学生提出“我爸妈就是高中谈恋爱并没有影响学习”的反驳时,教师要知道,此时学生正面临真实的价值冲突和观念碰撞,如果不顾事实而强加说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会遭致学生的逆反和抵触。
教师要老老实实地面对社会的真实、家庭教育的真实、学生价值观念的真实,唯有如此,才能找到问题的本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反之,无论是逃避现实的“鸵鸟心理”,还是刻意美化的“装饰取向”,都很难赢得学生的认同和信服。所以,教师的教育智慧在于基于事实而又高于事实。在此次比赛中,一位老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读书无用论”时,就选择了基于事实并尊重事实的策略,承认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自由辩论,让学生自己在思维和观念的碰撞中,得出他们的认识而不是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最终他对学生的引导是读书有用,不是在赚钱的意义上有用,而是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上有用。这种升华是在承认事实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形成的,才更具教育的力量。
真诚者最为动人,尤其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的真诚更具教育价值。秉持对教育真理的执着追求,守护对教育的赤诚热爱,以真诚的情感投入于面对纯真心灵的教育,教育的美好和神圣便会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 余志权